地方高校体育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实践探索
2012-08-15许志琳
何 忠,许志琳
(湖北文理学院 教育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随着高校体育专业办学内涵的不断丰富,其功能日趋多元化,它不但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专门人才和科学研究的重任,还需要担负起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责任. 充分发挥地方高校体育专业社会服务职能,不仅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突出自身的办学特色,丰富办学内涵,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将自身做大做强的内在需要. 目前,地方高校体育院系对服务社会的重要性和方法途径还缺乏深刻的认识,被动地开放学校运动场馆,为群众提供健身服务的学校不在少数,主动走出校门,深入企业、社区、政府机关、学校等部门,从产、学、研和学生就业层面着眼,与相关部门进行深度合作的学校为数较少. 因此,探讨地方高校体育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内涵、面向与途径就显得十分必要.
1 高校体育专业社会服务的内涵
高校体育专业社会服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高校体育专业社会服务包括培养高级体育专门人才、开展体育科学研究和直接为社会服务三大职能. 狭义的高校体育专业社会服务,是指高校体育专业利用现有的体育文化教育活动的物质设施、人力、余暇时间和信息等资源,通过一定组织形式和实施途径,向社会提供以体育内容为主的各种服务活动[1]. 高校体育专业服务社会观念的提出,符合现阶段国家提出的“学校教育资源社会共享”理论和实践要求[2],也是贯彻教育部颁布的《质量工程30条》的具体体现,实践证明,随着高校属地化的发展,高校和地方关系日趋紧密,高校体育专业社会服务已经远远超出了开放校本体育资源,为周边群众提供健身服务层面. 地方高校体育专业完全有能力在参与政府部门制定体育发展规划、营造体育文化氛围、促进城市和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传播体育休闲健身知识、推广普及体育运动技术、组织群众体育社团活动、提供体育资讯和师资培训等方面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 地方高校体育专业社会服务的面向和途径
2.1 服务地方教育
体育专业除了具有自身培养人才功能外,还可利用其优质的体育教育资源为地方教育系统或学校开展各种类型的师资培训,到中小学推广课程改革的先进经验,指导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学、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科学研究. 同时,在开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如函授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提高教师或教育工作者的学历方面也大有可为.
2.2 服务地方经济
一是利用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影响力和校内赛事为商家或企业做宣传广告;二是借助高校的科研和人才优势与企业合作开办体育产业,开发体育运动健身产品或保健产品;三是参与地方企业文化建设,如以体育活动项目为载体,搭建企业文化建设平台,在增强企业员工健康水平的同时,重在培养员工团结协作、吃苦耐劳、乐于创新、敢于竞争和追求卓越的优良品质,增进企业员工的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他们的进取精神. 2005年,我院体育专业师生为魅力汉江旅游公司设计并组织了“魅力汉江之旅”大型游艺活动,开发体育游艺项目30多项,盈利20多万元,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成为高校服务地方企业的典范. 近几年来,还多次为襄阳市航宇、二汽、移动和联通等大中型企业提供各类服务,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3 开发地方体育民俗文化,影响社区体育文化形成
高校是文化创新之源,也是引导社会文化发展方向的先锋. 一方面,地方高校可以借助自己的地缘和科研优势,积极开展民俗体育文化研究,将地方民俗体育文化加工整理、推广,成为群众健身、对外宣传和旅游的重要资源,目前我院教师主持的部级项目《汉水民俗体育文化研究》,对以襄阳为主体的汉水流域的民俗体育项目和民俗节日进行研究,已经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高校通过学校体育教育、运动竞赛和校园群体活动的开展逐渐形成自身特有的体育文化,这种文化包括体育价值观念、精神、道德规范、制度、行为准则、历史传统、运动环境及体育竞赛成绩等,表现出导向性、教育性、娱乐性和健身性等多种功能[3]. 这种特殊文化可以通过师生深入社区、企业宣传健身知识,开办健身网点或体育沙龙,组织各类社区体育文化活动辐射社会,演绎出社区体育文化、企业文化等文化形态. 通过传播必将深化居民对体育的认知,增强大家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进而形成良好的社区体育文化氛围.
2.4 参与地方体育发展战略规划制定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发展体育文化事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确保体育文化事业发展长远目标的实现,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 地方高校体育专业要抓住这个历史机遇,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战略高度,参与地方体育事业发展规划的制定. 就地方二三线城市而言,就是要围绕城市的发展定位和国家的发展战略,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诸如社区体育、职工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发展规划的制定和相关课题的研究. 近几年,我院体育专业师生对本市社会体育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撰写了《襄阳市城区居民体育健身活动现状调查分析》和《襄阳市健身俱乐部经营现状调查分析》两篇报告. 以本市承办湖北省12运会为背景,调查分析并撰写了《襄阳市举办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对城市发展的作用研究》一文,探讨了开展体育活动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目前,针对《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汉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新课改背景下,襄阳市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对策》和《襄阳市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分析》三个课题的研究,也在进行中,毫无疑问,这些课题研究必将为政府主管部门制定本市体育发展规划、推动襄阳体育文化发展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
2.5 支持地方竞技体育
地方高校体育专业在本区域运动训练、运动会组织和裁判工作上优势明显,积极参与推动地方竞技体育的发展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借助2008年湖北省第十二届运动会在本市举行之机,湖北文理学院体育专业师生积极参加省运会的赛事服务,不但派出了最强代表队参赛,而且还派出资深教师为运动会培训裁判,为市代表队选拔优秀人才和运动训练提供技术咨询,同时还选派专业教师、学生参加运动会组织与裁判工作,为本市能在省十二运会上获得运动竞赛和组织工作的双丰收做出了突出贡献.
2.6 参与全民健身运动
地方高校体育院系是当地政府实施全民建身计划的主力军,借助自身的专业优势,组织师生走进街道社区、厂矿学校贯彻落实《全民健身纲要》,在营造氛围、知识传导、信息咨询、方法推广、社团组织等方面大有可为. 就我院体育专业而言,近几年来,多次组队深入城乡社区指导群众建身,多次参加市政府组织的诸如全民健身活动日启动仪式、“十万人健身活动月”的宣传系列活动,组织承担了襄阳市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工作,多次派出教师参加学校、社区群众体质测试与分析工作,有力地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在襄阳市的开展.
2.7 服务健身俱乐部及其它健身行业
在健身行业中,高校服务地方体育产业主要是参与健身俱乐部或相关企业的活动策划、经营管理咨询和担任健身俱乐部教练员或管理人员. 调查发现,目前服务于健身俱乐部的人员最多,有关资料表明,近几年来,在襄阳市具有一定规模的5家健身俱乐和10多家小型健身会馆的教练员中,30.6%是由在校体育专业大学生或大学专业教师担任[4]. 委派专业教师和学生参与了铁伊人健身俱乐部市场开发与经营管理方案的设计和市场推广工作. 健身俱乐部与我校联合办学、联合经营,资源共享已经产生了一定效益,我校体育专业师生成为一支推动地方健身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2.8 参与地方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
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现有体育文化设施已经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在农村建立体育组织和文化站点,以满足农民的精神生活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客观需要. 时下,制约农村体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因素是农民普遍缺少健康的生活理念、健身意识、健身知识和健身技能,缺少专门的体育组织和专业人员的指导. 这为地方高校参与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目前我校体育专业师生多次组织人力、物力,将体育知识、专业技术、运动设备等送到农村,同时,为农村培养体育村官、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帮助他们完善体育组织的计划也正在实施中.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专业社会服务的内涵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如通过建立社区体育文化中心宣传和发展体育文化;通过为社会大众提供健身场所,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通过健身知识讲座、文艺演出等方式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教育培训,为地方培养各级各类体育专业人才;通过为群众提供健身咨询,增强群众科学健身意识与理论知识,等等. 充分发掘地方高校体育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功能,是衡量一所大学或一个专业办学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
3.2 建议
地方高校体育专业的管理者们在制定发展规划和开展专业建设时,首先要充分认识社会服务的重要性,提高社会服务的自觉性;其次要克服过去闭门办学,办学模式单一的弊端,走外延发展与内涵发展并举、开门办学之路. 总之,要增强对社会服务的认识,健全体制机制,深化服务内涵,创新服务模式,改善服务环境,不断提高服务能力.
3.2.1 增强高校体育专业社会服务意识
增强地方高校体育专业服务社会的意识是高校能够全面服务社会的思想保证. 做好这项工作要求高校管理者要全面理解现代大学的功能和角色定位,充分认识社会服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要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联系,树立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思想,不断丰富服务内涵,提升服务质量,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办出特色,办出效益.
3.2.2 将社会服务环节纳入教学计划
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就是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 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课程改革上要注重研究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方式、方法. 具体而言,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解放思想,结合自身的办学实际,打破条条框框,加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的比例,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环节纳入教学和考评内容.
3.2.3 加强政策与制度保障
高校需要建立、健全体育专业社会服务的组织领导机构和政策保障制度,将社会服务纳入规划、教学计划,统筹规划好这项工作,要保证必要的经费支持,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还要对教师履行社会服务工作提出要求,通过激励机制(如教师计算工作量和实行奖惩,学生记为社会实践分数)来调动师生工作的积极性.
3.2.4 加强社会联系,建立社会服务基地
高校体育专业应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来调整自己的专业设置,在确定发展目标和学科发展方向时要找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切入点. 同时还要克服“墙内办学”的思想[5],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系和合作,争取政策支持. 要充分利用自身在人缘、地缘上的优势,主动到厂矿企业、城市社区、学校和农村建立专门的社会服务基地,签定合作协议,构建具有自身专业特色的社会服务体系.
3.2.5 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内涵
高校体育专业在体育文化传播、信息输出,尤其是师资培训等方面已经作出了一定的成绩,今后还要抓住社会转型提供的机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促进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以及城市社区健身园区建设、体育旅游项目开发等方面有所作为;要加强校企合作,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与企业共建体育科技园区,开发体育新产品,并通过科研技术成果转化来促进体育的产业化,推动地方体育经济的发展[6]. 同时还要通过调整人才结构,加强专业改造,提高人员素质来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
[1] 张永保, 周学荣. 高校体育社会服务分析[J]. 体育文化导刊, 2008(4): 80-81.
[2] 幸 昊. 试论学校体育资源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对接[J]. 体育文化导刊, 2007(6): 66-67.
[3] 仇 刚, 刘敬阳. 合理利用高校体育文化资源, 促进城市社区体育发展[J]. 长春工学院学报, 2004(1): 59-61.
[4] 何 忠. 襄樊市居民体育活动现状调查分析[J]. 襄樊学院学报, 2008(5): 56-58.
[5] 顾群玉. 论地方高校参与社会服务的探索与实践[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12): 37-39.
[6] 王旭东. 论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拓展[J]. 中国高等教育, 2007(8): 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