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北民俗文化在开发区域旅游工艺品中的利用

2012-08-15王少云胡月琴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2年11期
关键词:闽北工艺品民俗文化

王少云,胡月琴

(武夷学院 艺术系,福建 武夷山 354300)

“闽北是福建开发最早的地区,是中原文化传入福建的走廊,是福建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1]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闽北的旅游工艺品市场得到了一定的开发,但是,发展态势远远落后于其他旅游项目增长,主要原因之一是当地旅游工艺品缺乏创新性、文化性与独特性. 成功的旅游工艺品必须具有给予欣赏者精神上的高层次享受,这是旅游工艺品所必须具有的“生命”与“灵魂”,亦即丰富的精神内涵、文化底蕴. 若要达到这种要求,旅游工艺品的设计开发必须依托于当地多姿多彩、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及其文化元素,形成独具的特色与高附加值,获得持续不断的发展潜力.

1 民俗文化开发的特殊性

所谓民俗文化,“是指那些突出表现了每个民族的特点和他们所居住地区地方性特征的因素,包括从显而易见的建筑、服饰、饮食、礼仪、节庆活动、婚礼嫁娶、文体娱乐、乡土工艺,到需要细心观察、深入体会的思维方式、心理特征、道德观念、审美趣味等”[2],是对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的风俗、文化的统称. 广泛地讲,它是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的民众在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有形或无形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大融合,经过长期的积聚所创造、共享、传承的生活、工作、社交、学习等社会环境,它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其独一无二的地方性和民俗性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开始对传统民俗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对民俗文化的各种批判之声渐消,逐步撕下了强贴在民俗文化上的“原始、落后、迷信、蒙昧”等标签. 同时,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许多濒临匿迹的地方文化正在被有识之士发现与挖掘,逐步保存、传承下来,并向大众呈现.

闽北历史悠久,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区域性,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随着当地民众的生活、生产发展而不断去糟粕、留精华. 它们在设计或艺术表现上,直接、直观地体现了闽北地区先民对生活的寄托.

民俗文化自身的独特性、创新性为设计者提供了独特的创作源泉. 同时,民俗文化设计的商业运作为弘扬当地民族传统文化、向旅游者展示本土形象提供了广阔舞台.

2 闽北民俗文化资源特征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在闽北境内蕴含着许多璀璨的民俗文化,从衣、食、住、行的生活文化,到生产、商业、贸易的经济文化,乃至婚丧礼仪、岁时节令的社会文化和游艺竞技的文体文化,都有其特独的民俗. 内容丰富,门类繁杂,覆盖广,地方色彩浓,民俗事象异彩纷呈,既有共同性,又具地方差异性,使以民俗文化为特色的闽北旅游工艺品开发具有广泛性与多样性.

2.1 闽北民俗文化资源

亲民性强的地方戏曲 闽北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区域个性,使地方戏曲得以保留和传承,形成独特艺术,如:南词戏被列为全国稀有剧种,四平戏被戏曲界认为是“戏曲活化石”,还有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邵武三角戏、延平塔前大腔木偶等.

图腾文化积淀下的地方风俗 历史上,闽北、闽中的闽江流域以及闽南的九龙江流域是福建省古代重要的祟蛇文化区,有着浓厚的蛇图腾文化. 现在的南平樟湖、太平乡及闽侯洋里、福州郊区及平和等地仍有迹可觅. 如南平樟湖镇,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村民都要举行迎蛇活动来祈求蛇神永保平安. 明代著名文学家、福建长乐人谢肇淛的《长溪琐语》对此已有记述:“(福州)水口以上有地名朱船坂(即樟湖坂,今福州方言仍称之为朱船坂),有蛇王庙. 庙内有蛇数百,夏秋之间赛神一次. 蛇之大者或缠人腰,缠人头. 出赛.”[3]这段记述表明在明代,当地已有蛇王庙及活蛇赛神等一系列祟蛇民俗活动. 另外,有号称“中华民间一绝活”的闽北建瓯的挑幡,相传是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一系列民间杂技活动;还有始于宋代,现仍流行于邵武市的大埠岗、和平、肖家坊、桂林、金坑等地的邵武傩舞、邵武河坊抢酒节、延平的蛙崇拜民俗活动等等.

地方民间传说 闽北地区的先民们在此世代耕耘劳作,繁衍生息,创造和保存了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化,讲述着生活中各种各样神奇而有趣的事情. 通过民众的系列转述和特定目的性描述,使其具有解释某种地方风情或习俗的传奇性. 如《大王与玉女》、《朱熹与白猿》、《梅仙娘》等.

集商品气息、历史纪念于一体的庙会与墟市 这是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存在和演变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譬如“武夷山市每年农历二月初六的柴头会,原为清末崇安乡民反对苛捐杂税取得胜利的集会日,后来发展为大武夷民间盛会,不但是一种纪念活动,而且形成了农村集市贸易专业墟市,会期一般为三天. 境内乡民身着节日盛装,驱车或肩挑携带物品云集城关,进行庆祝活动和商品交换,热闹异常. 这样的“墟市”可古为今用,转变为“民俗产品展销会”,既有节日意义,又能扩大宣传.”[4]

历史悠久的古民居建筑 譬如武夫、下梅、曹墩等为武夷山人文荟萃、民风古朴的村镇,其建筑造型乡土气息浓郁,不仅外观古朴,完美的体现了闽北明、清建筑风格,而且布局巧妙合理,在建筑雕刻装饰方面独具艺术特色.

2.2 闽北民俗文化资源特征

从古至今,闽北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这块秀丽的土地上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闽北文化. 其主要表现有戏曲、建筑、饮食、节庆活动、婚礼嫁娶、文体娱乐、乡土工艺等等,在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式. 它们主要集中在较为偏僻的乡村古镇,譬如民俗资源较为丰富的邵武、建阳、政和、南平樟湖、武夷山的下梅、曹墩、五夫等. 正是因为地处偏远,外来影响小,人为破坏少,所以绝大多数仍保留着自己的原始风貌. 但是,也存在着离城市较远,分布较散,难以集中开发,旅游者前往不便的问题.

此外,还有独特的自然资源,雄伟秀丽的山水、种类繁多的生物. 它们与当地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乡土风情相结合,形成厚实古朴的历史积淀. 随着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丰富的资源在世代相传中不断发生发化,但其核心与文化精髓仍健康地持续地发展并得以保存. 因此,纵览闽北民俗文化,历史悠久,渊远流长,呈现地域的相对独立性,多元并存的特点.

3 区域旅游工艺品的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旅游工艺品是旅游活动的延续,是一个地方文化与风物的缩影,是旅游活动的例证和物化,是旅游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日后重温旅游经历的象征和载体.[5]对于每一位游客来说,每一次旅游都显得非常短暂,都希望能延续旅游的美好时光,旅游工艺品的购买、收藏、品鉴往往是对旅游美好时光的追忆,因此,这就要求了地方旅游工艺品的唯一性.

纵观闽北旅游城市,如以武夷山为例,呈现给旅游者的主要是旖旎秀丽的自然风光,却缺少与闽北民俗文化相关的旅游工艺品,旅游者无独具闽北地方文化的特色工艺品可购. 随处可见的是大同小异的外来旅游工艺商品,这些旅游工艺品不能体现区域特色,缺乏地方文化内涵价值,游客没有购买欲望. 同时,已经开发的旅游工艺品由于过度商业化,原本有很高艺术性和纪念价值的工艺品,已经严重失去了其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生产工艺技术、原生态的制作材料等,虚有其表,未得其髓.

4 闽北民俗文化在旅游工艺品中的开发利用

4.1 突出闽北民俗文化内涵

文化赋予了旅游景点以恒久的时空穿透力,使旅游景点更富有生命力,产生高附加值,即历史文化资源是旅游的无形资产. 具有独特历史文化的旅游,才是有特色的旅游,是旅游者追求的的真正意义的旅游.对于旅游纪念品,人们希望借此来追忆种种旅途经历与回忆当地人文的、自然的风土人情与特色文化,希冀长久保留当地独特的旅游文化体验和日久弥新的精神享受. 闽北作为中原文化进入福建的“文化走廊”[6],在开发旅游工艺品市场时,必须高度重视闽北民俗文化在旅游工艺品中开发设计的重要地位,深度挖掘闽北民俗文化精髓. 旅游工艺品设计开发进一步对闽北民俗风情、故事传说等进行发掘整理,充分利用闽北民俗文化及区域特色工艺,把握以民俗文化为主的各种文化的独特性、时代性,结合装饰性、欣赏性、方便性、地方性、实用性等,将深厚的文化内涵与设计的有形实物相结合,整合开发出反映当地特色、吸引游客的工艺产品,做到形神兼备地将闽北民间民俗文化融入到旅游工艺品中,使旅游者最大限度地获得工艺品所带来的满足感.

4.2 追求民俗事象的真实形态

对于游客来说,旅游工艺品本质上是旅游的“信物”,它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文化的物化. 民俗旅游工艺品是大多数旅游者借以了解、欣赏当地的民风民俗与事象. 在开发设计旅游工艺品时,强调民俗民风、事象的原汁原味,在内容、形式、格调、氛围等方面充分尊重它们的实际存在形态,在各种各样的民俗事象中提炼出闽北民俗文化精华,一览具有闽北民俗事象的地方民俗文化旅游工艺品,见物思景、管中窥豹.

4.3 民俗传统与时代相互融合

蕴含着独特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的旅游工艺品,是民族文化传统、民俗特色、生活习俗、地理资源的沉淀,是历史的物化载体,这些文化与传统具有“活性”特点,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步演变. 传统的旅游工艺品在设计和制作上通常比较陈旧落后,具有较大的封闭性和保守性,如要开发出“民俗性”特点,根植于以民俗文化为主的民间土壤中,就要向传统工艺学习借鉴,设计开发工艺产品要具有时代性,紧贴时代脉搏,在生产方式、制作材料等方面进行创造性的研究与探索,与时俱进,使民俗性的文化元素在闽北旅游工艺品设计中充分体现自身特色,逐步形成独一无二的旅游文化工艺品.

随着人们对旅游产品所蕴含的非物质性文化要素认识的提高,会使政府调整相关产业的扶持政策,促使当地工艺品开发必须更多具有地域风格与鲜明地方文化特色,以此满足游客对闽北风土人情的寄托,感受闽北的独特文化,从而更深入地认识闽北.

在旅游工艺品设计开发中,文化差异体现吸引力,其市场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吸引力. 民俗文化作为地区最具差异性的文化,是开发区域旅游工艺品的源泉宝库. 开发闽北民俗旅游资源,可依托武夷山“双世遗”品牌开发一系列相关产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但是,闽北民俗文化在旅游工艺品的设计开发中的研究与利用还只是处于初始阶段,有待于大力挖掘和发展.

在具体设计开发过程中,首先,要把握闽北民间传统工艺品与区域民俗文化间的内在关联,寻找二者最佳结合方式,作为设计突破口;其次,善于细化文化差异性,寻找与新工艺品的契合点,从而开发出游客喜闻乐购的旅游工艺品;第三,充分挖掘本地原生态材料与民间生产工艺之精髓,使质朴、浓厚乡土气息在产品中得以最佳体现;最后,在工艺品设计开发中追求精神享受与实用功能的有机结合,以及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不断满足游客对闽北地方民俗文化的精神享受,同时提高工艺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功能.

在经济效益方面,闽北旅游工艺品产业的兴盛与繁荣,必将促使本地工艺品市场的全面调整与升级,使之做大、做强、做精、做规范,以此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在社会效益方面,使游客游览自然美景的同时,充分感受闽北多姿多彩的多元化的地方民俗文化,从而宣传闽北特色文化,提高闽北文化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带动区域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1] 陈家生. 闽北今昔[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4.

[2] 李 瑞, 王义民. 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M]. 郑州: 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2: 83.

[3] 谢肇淛. 长溪琐语: 一卷[M]. 两淮盐政采进本(手抄本), 约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

[4] 张 茜. 云南民俗文化旅游浅谈[EB/OL]. [2012-09-28]. http://wenku. baidu. com/view/c4c0fd0502020740be1e9be2. html

[5] 于海志. 浅谈呼伦贝尔旅游纪念品的开发[J]. 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0(5): 85-86.

[6] 陈利华. 简论闽北地域文化的传统特征[J]. 武夷学院学报: 2010(3): 3-6.

猜你喜欢

闽北工艺品民俗文化
艺术工艺品欣赏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闽北水土保持科教园
3D扫描和3D打印技术在工艺品开发中的应用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华安玉工艺品雕刻
闽北七巧节与蛇“共舞”
峥嵘岁月里的闽北红军医院
木雕工艺品如何保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