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校课堂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思考*

2012-08-15

河南工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人本化大学生课堂教学

闵 强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新乡 453000)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已有30余年。其间,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结构都发生了深远的变化。与此同时,思想观念的发展也冲破禁区,步入了高扬个人主体性、尊重关心个体、追求自由民主的阶段。以人为本的思潮日益在中国的社会变革中凸显出来。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活动,从其根本意义上讲就是以人性为基础,顺应人性,并以提升人性为目的的活动。高校的课堂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遵循此原则。因此,高校课堂教学以人为本的提出似乎有重复提出的可能。然而在高校教育被日益功利化、技术化、理性化的今天,重提高校课堂教学以人为本凸显其必要性。如何将以人为本融入高校课堂教学当中,成为备受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

1 课堂教学人本化及其发展

1.1 人本化课堂教学的内涵

人本化课堂教学当中的“人本化”,主要是指学校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无论是教育教学活动,还是各项管理工作,都把“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贯穿始终。江泽民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高校应该“不断为祖国为人民培养出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1]。”因此,要想培育出健全的人、完善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只有通过人本精神的深入传播、渗透、教化和熏陶,促进受教育者进一步的社会化、个性化、文明化。

因此,人本化课堂教学是以班级授课制为载体,教师以培养每个学生个体的完整、和谐的人格特征为教学目标,通过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的教学手段,以双方都认可的教学内容为主题进行的互动过程。简而言之,人本化课堂教学主要是在授课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其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学生自身的发展。

1.2 人本化课堂教学的现实意义

1.2.1 高校课堂教学质量决定高等教育的质量

社会公认的高校具有的三种基本功能分别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而培养人才则是高校的一个最本质的标识,是其中心工作。而课堂教学又是这个中心工作中的中心环节,所以,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工作的质量。近些年来,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宏观背景下,大部分高校虽有所改进,但相对于飞速发展的社会来说,改革的步伐还略显迟缓,改革的力度也不足以使高等教育的现状从根本上有所转变。高校承担着为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培养各类专业人才的重要任务,其中,课堂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

1.2.2 高校贯彻素质教育必须实施人本化课堂教学

高等教育阶段,是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逐渐走向成熟,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具有这些特点的受教育者进入高校的大门,从高校的角度出发,要为社会培养出真正具备高素质的人才。而素质教育,本质上要以人为核心,是培养“人”的素质的教育。高校人本化课堂教学根据大学生的年龄、身心发展的特点,把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与学生潜能、个性的发展进行有机的结合,尊重学生的人格,做到以人为本,不断促进学生的素质提高。因此,高校要贯彻素质教育,必须实施人本化课堂教学。也只有树立课堂教学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全面的综合素质,才能真正使素质教育不再仅仅是一种口号。

2 高校课堂教学非人本化现状

2.1 人文关怀的缺失

高校课堂教学是蕴含着教育者的主观意识的引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着教育者的价值选择与价值预期。但是很长时间以来,由于许多高校教师忽视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轨迹的了解,缺少对大学生精密细致的体察,缺乏对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发展潜能的关注,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传授知识上面,重视教材、原理等的讲授,忽略了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不重视对他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这种缺乏人文关怀的课堂教学,充满了严肃且沉闷的气氛,很难具有必要的生机和活力,湮灭了大学生身上开朗和活泼的天性,更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这样非常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地成长。这种不能使大学生产生任何生命冲动的课堂教学是不可能成功的。

2.2 教学内容更新缓慢

长期以来,高校课堂教学内容更新速度赶不上现实中科技发展的速度,使得教学目标偏重于对教材面面俱到的分析,脱离生活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缺乏现代生活气息,应用与拓展教学的效率不高,导致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受到制约。有些高校教师的讲义很多年都不更新,毫无新意可言,更不用说有什么创意了。大学生认为反映本专业前沿水平的知识应占课程内容的30%以下、31% ~50%、51% ~70%、70%以上的人数比例分别为25.2%、37.4%、26.1%、3.5%;而在实际专业课程教学中,学生认为比较陈旧的内容约占课程30%以下、31% ~50%、51% ~70%、70%以上的人数比例分别为 36.5%、41.7%、15.7%、3.5%[2]。由此可见,当前高校所授内容的前沿性与新颖性与大学生的期望存在着较大的差距[3]。教学内容的更新可以说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它直接影响着人才素质的提高与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合理化。

2.3 课堂教学主体偏差

教师在高校的课堂教学中往往难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依旧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往往采取讲授法,也就是教师“说”,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方式,以至于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一幅画面: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激情四射,而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教师在备课、讲课的时候更多的从教师的角度考虑重点难点或者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来判断学生难以掌握的难点,基本上不从学生角度去考虑应该如何进行教学。比如许多教师教案本上关于课程目标的撰写可以经常看到“教师在教学中做到……”之类的话语,其实这也说明了教师仍认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客体,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学生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一些教师基本上在课堂上不进行提问,只是一味地讲授,有的教师进行提问,但是提出的往往都是无效的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更多地是采用封闭式问题,只是让学生回答“是”与“否”,不能够进一步地引导学生去积极地思考问题。

3 高校课堂教学人本化的构建

目前,教育以人为本已经深入人心,高校实施人本化课堂教学也已迫在眉睫。但是,改革必然会遇到困难与阻力,这都是正常的现象,在所难免。对于出现的问题与困难,关键在于要保持积极的态度,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顺利地实施人本化课堂教学。

3.1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

从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到新中国成立,初期颇有影响的凯洛夫教育思想,在实质上都是一种非人本化的教育理念,只注重灌输系统性的、间接的知识与技能,对人才的评定标准整齐划一,忽视人的个性及主观能动性,而且在教学实践中制定严格周密的规章制度对受教育者进行监管。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高校课堂教学缺少民主性与人文精神,大学生们无法决定学习内容,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因此,在实施人本化课堂教学时,教师应遵循人文性的原则,深刻认识到大学生都是具有人本精神的独立个体,充分尊重、理解他们的需求与理想,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把外部知识内化为内部知识,进而灵活运用。

3.2 课堂教学由学校本位转向学生本位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的体制构成属于以行政组织主导、学术组织从属的科层化体制。为了便于管理,高校的一切活动都是由相应的机构与行政部门负责。虽然科层化的管理体制对于解脱专职教师的日常事务性活动的困扰、提高高校工作效率以及扩大学校办学规模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科层制也有其明显弊端,其固有的“命令与执行”模式,导致了实践上的刻板和冷漠,与管理对象——大学生身上所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产生了对立和矛盾。高校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的一切工作都应围绕学生展开,以学生为本。改革现有的教学制度,必然要把管理的目的从学校本位转向学生本位。学校的规章制度应该把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作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保证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能力自主地制定发展规划。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是时代的必然。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高校课堂教学以人为本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项伟大的工程,需要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

[1]江泽民.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1-04-30(1).

[2]周海涛.大学课程目标语内容调查报告——对三所综合性大学本科课程的调查分析[J].教育研究,2004,(1):69.

[3]姚利民.大学教师教学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304.

猜你喜欢

人本化大学生课堂教学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面向人本化的高校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高校青年教师思想道德教育人本化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人本化”模式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大学中的人本化教育管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