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品德课价值导向演进探析——从共产主义思想品德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012-08-15魏晓玲傅畅梅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道德品质人生观共产主义

魏晓玲, 傅畅梅

(1.保定学院 基础课教学部,河北 保定 071000 2.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社科部,辽宁 沈阳 110131)

高校思想品德课具有很强的价值导向性。回顾新中国成立后高校思想品德课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对学生的引导经历了从简单化的崇高的到体系化的理性的价值导向,如果把建国初期的思想教育价值导向看作是直线式,改革开放后的思想教育的价值导向就是平面式,而进入新世纪思想教育的价值导向则呈现出立体式。分析不同时期的思想教育的价值导向,有利于今后更好地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教育,提高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新中国成立到1987年思想品德课程调整:思想品德课的任务是 “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高校思想教育始终以“共产主义”作为价值导向,提出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直到1987年中共中央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分别做出关于《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和《关于高校思想教育建设的意见》,明确思想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强调了思想教育类课程的思想性和科学性,统筹了课程种类,丰富了课程内容,尤其是调整了课程的价值导向,在语言表述上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代了“共产主义”。

我国高等教育始终将思想品德教育视为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作为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的一种斗争工具,首要的任务是“反对买办的、封建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建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所以“新区学校安顿后的主要工作,是进行政治与思想教育”,是帮助学生建立革命的人生观,发扬顾全大局,舍己为人的集体主义精神。同时学校还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一方面通过经常性的时事教育,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的重大事件、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以及重要纪念日和节日定期举行专题讲演或报告,适当地组织有关青年修养问题及其他问题的专题报告和座谈,使学生与英雄、模范、作家、科学家等见面并向他们学习;另一方面在一定时期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主要思想问题,较集中地进行宣传教育,集中力量初步解决学生中严重的思想问题,配合经常性的教育工作,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在《改进高校共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意见》中,教育部明确规定高等院校的共同政治理论课程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形势和任务。规定“形势和任务”课的主要内容是讲解国内外形势、党和国家的任务、方针、政策,主要采用向学生作报告和组织学生阅读文件,并辅之以座谈和讨论的方法进行,并设置为各专业、各年级的必修课程。1963年教育部关于“研究生政治理论课的规定”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报告,主要是向研究生做国内外形势、党的方针政策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报告。研究生原则上应同本科生一起听课,讨论可以单独进行。”[1]49由此可以看出,60年代的思想品德课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当前形势、党的重大政策教育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开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新时期,大学生面临的思想环境则更为复杂,有共产主义人生观、道德品质,有封建思想残余,有文革期间滋生出的丑恶思想,有伴随对外开放而来的西方思潮,也有适应社会改革开放生发出的新思想,诸多因素交互影响大学生的思想,使他们感到迷茫,甚至无所适从。我国高校的思想教育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1980年在《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教育部、共青团中央指出要对学生进行革命理想教育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并且还要对学生进行形势与任务的教育。认为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的根本,是今后长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要通过马列主义理论课、形势教育课、党团组织生活和其他形式的教育活动,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教育学生正确理解解放思想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划清社会主义民主和资产阶级民主的界限,树立资本主义制度终将为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心。1982年教育部文件《在高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程》将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全国高校开始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共产主义人生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1984年进一步明确 “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要回答学生对于人生、理想、道德等方面的困惑,要帮助学生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培养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

此时期高校思想教育以共产主义的人生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作为价值导向是既符合历史又符合逻辑的。一方面,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对于稳定新生政权和发展国民经济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无论在其内容、制度、方针各方面,都必须密切配合国家的经济、政治、国防和文化建设,必须很好地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而当时国际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已经形成并尖锐对立,在国内,新旧政权交替初定,意识形态的斗争激烈。这就决定了要“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要教育学生建立革命的人生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另一方面,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基本完成,我们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是一个不会经历太长时间的过渡阶段,而且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具体论及这个过渡阶段的文化、教育、道德等问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人生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就是要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培养他们独立创造、勇敢顽强的精神,培养他们对待劳动与公共财物的共产主义态度和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忠诚老实、生活朴素整洁等优良品质以及高度的政治警惕性。可见以共产主义人生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为价值导向是由当时我国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国家的建设目标决定的。

二、1987年到2005年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新方案:思想品德课程要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四有”新人最早出现在1980年邓小平给《中国少年报》和《辅导员》杂志的题词:“希望全国的小朋友,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立志为祖国作贡献,为人类作贡献。”《人民日报》1982年5月4日发表的社论《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把邓小平的题词延伸为“培养青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强健体魄的新一代。”1985年中共中央指出培养“四有”新人的迫切任务是改革现行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987年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指出高校的培养目标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

1987年10月国家教育委员会 《关于高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认为有计划地开设一些思想教育课程,在时间上、制度上加以保证是必要的,根据《意见》在高校设置形势与政策和法律基础两门必修课,同时各学校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开设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理、职业道德三门课程。大学生思想修养课程要从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重视道德修养,培养优良学风,认清时代要求,承担历史责任;与此前的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程相比,这次课程设置的思想品德课在课程名称的语言表述和内容安排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价值导向上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代替了“共产主义的人生观和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1]163语言形式是思想内容的反映,表面看是仅仅是“科学的”、“共产主义的”两个限定词的不同,却表现着思想内涵的不同,我国社会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多层级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大学生的人生观和道德境界同样应该存在不同层次。

1992年国家教委将大学生思想修养和人生哲理整合为思想道德修养课。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持久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要对学生进行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进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上存在的各种消极现象。1995年《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把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四有”新人作为高校德育的根本任务。1998年中宣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中,将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两课”课程设置的着眼点,指出思想品德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随后制订了思想道德修养教学大纲,规定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树立社会主义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邓小平‘四有’新人理论提出以来,培育‘四有’新人,全面提高民族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自觉追求,已经深刻地蕴含在2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中——成为我们党一系列新论断、新思想提出和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点。”[2]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江泽民希望当代青年和大学生要坚持“四个统一”,发展了邓小平的“四有”新人理论。胡锦涛则强调正确认识和切实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并对全国青年提出了努力成为“四个新一代”的要求。

这一时期,思想品德课程始终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作为价值导向,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和优良的道德品质教育。在内容上比前一时期更加丰富,不仅包括人生观、道德观的内容,也包括价值观和法制观的内容。在要求上更符合社会现实的需要,也更切合大学生的实际,在语言表述上,更具有可接受性,其导向作用更强。

三、2005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新方案实施以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确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6号文件)认真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形势:从国际方面看,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西方文明思潮、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国内大学生影响很大,同时某些别有用心的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文化侵略,而大学生则可能是被西化分化的重点群体;从国内来看,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的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在深入发展,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呈现多样化,大学生的思想活跃,行为追求特立独行,一些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日益多样,而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艰苦奋斗精神、团结协作观念等方面则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16号文件指出,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重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颁发《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05方案”),适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新的改革。根据新方案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合并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课。合并后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成为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支撑、将道德与法律有机融为一体、具有特定定位、内涵和任务的崭新课程。主要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和心理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006年作为贯彻05方案首发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将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贯彻全书的主线,其主要内容“八荣八耻”明确了我国社会当前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们的基本行为准则,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2007年以来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贯穿全书的主线,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1]20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教育的价值导向。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做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的新判断。当前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明是非,知荣辱,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是十分必要而重要的。

胡锦涛希望全国广大青年努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在人生的关键时期确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010年7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强调:“我们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培育文明风尚,增强民族凝聚力,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价值导向是我国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决定的。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等方面都处在深刻的变化之中,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存的基本经济制度必然产生多元的思想意识;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必然有多种外来的思想意识影响我国的大学生,同时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相适应,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出多层次性。在社会日益多元化的时代,大学生群体中存在多元的价值取向是正常的,而且这些并不都是错误的,只是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而已。我们不能用传统的二元思维方式对他们进行价值评价,做出“不正确”就是“错误”的判断。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应该注意层次性和先进性,这就要求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在思想教育上也要贯彻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鼓励先进的同时,也要照顾多数人的思想水平和道德境界,要把对先进分子的先进性要求同对普通群众的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在坚持正确前进方向的同时也要考虑学生思想状况的差异。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真正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才能够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如果分析前两个阶段思想品德课的价值导向是一种总结的话,那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当前思想教育的价值导向则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以来确定的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建设的新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适应我国当前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当前我国社会中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念体系,是多元中的一元价值尺度,是在关键时刻起关键作用的价值评判标准,是指引我国思想道德领域形成主流思想道德价值的体系架构。

[1]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导论[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68

[3]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0-09-09(2)

猜你喜欢

道德品质人生观共产主义
舍己救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罗盛教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将疫情当作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契机
幼儿道德品质教育策略探究
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质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人生观(一)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
交往是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简评杨鲜兰、彭菊花新著《交往与青少年道德修养》
“五形态论”与共产主义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