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乾隆时期士风嬗变的成因及其社会作用

2012-08-15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钱财士人乾隆

殷 琦

(陇东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清代前期的统治者顺治、康熙、雍正为了缓和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措施,不但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政权,而且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到了乾隆时期,出现了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大巩固的局面,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与此同时,这个时期人们的社会文化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特别在士人阶层,显得尤为突出,士风发生了嬗变。

本文所讨论的士人范围包括三类人:(一)官僚阶层;(二)乡绅阶层,又包括两类人:一类是致仕、卸任的官员;一类是府州县学的生员、国子监的监生,以及在乡试、会试中及第的举人和进士。(三)未取得功名而从事文化著述工作的普通读书人。

清代自乾隆以来,士风发生嬗变,主要表现在士人的奢靡之风和重财好利之风等方面。

一、乾隆时期奢靡之风形成的成因

(一)乾隆时期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是奢靡之风形成的最主要成因

乾隆时期是清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极盛时期,商品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消费品种类,同时也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并促使人们的消费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在消费方式上出现了奢靡现象,例如,杭州地区就在餐饮、婚丧嫁娶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消费所需的排场行业。扬州,既是繁荣热闹的商业都城,又是盐商、盐政的居住地,在这里各种服务行业应运而生,生活在这里的士人大多建园筑室,纵情享乐,追求奢侈的生活方式。据上可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社会生活提供了充裕的物质资料,使消费方式的奢靡成为可能。

(二)以乾隆为代表的上层统治者的生活方式,对奢靡之风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清代经过顺康雍三朝的精心治理,国力到了乾隆时期达到了鼎盛,乾隆在陶醉自己辉煌成就的同时,追逐享乐、奢侈腐化、好大喜功的本性也暴露无遗。他改变过去顺治、康熙、雍正三位皇帝勤俭的风气,所有的事情都讲究排场,肆无忌惮地追求生活上的奢华。乾隆十六年,是皇太后六十大寿,各地官员纷纷聚集京城,举行大庆,“文武千官以至大臣命妇,京师士女,簪缨冠帔,跪伏满途”。[1]除在庆典上铺张浪费外,乾隆本人还借出巡之机,炫耀威风,沿途费用开支极其巨大。地方官为迎接皇帝,精心修建行宫,搭建彩棚,处处体现出奢侈之风。上行下效,皇帝极尽挥霍之能事,当然会影响到他的臣民,上层统治阶级大兴奢靡之风,使整个社会由上而下,形成普遍的奢靡风气。可以看出,乾隆时期的奢靡之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上层统治者生活方式的影响。

(三)乾隆时期统治者对礼法的限制有所放松,为奢靡之风敞开了方便之门

清代前期,统治者制定了严格的礼法,按照权力地位的高低确定人们的消费标准,来塑造高低贵贱的封建等级体系。在礼法的严格控制下,那个时期,社会生活基本上依礼而行。但是到乾隆时期,统治者无论是对礼法的宣传还是推行,都不如以前严格,对礼法功能的认识与以前也有所不同。江南作为清代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奢靡之风也最严重。对此,乾隆也有耳闻,“朕闻晋豫民俗,多从俭朴,而户有盖藏,惟江苏两浙之地,俗尚侈靡,往往家无斗储。而被服必极华鲜,饮食靡甘淡泊”[2]469。但他在整饬江南地区奢靡之风上却不主张用严峻手段,而是主张用劝导的办法,认为“立法繁苛,反致扰民”,而“以俭素相先,以撙节相尚,必能渐返淳朴,改去积习”[2]470。由于劝导是一种无法量化的整饬办法,加上一些地方官员也没有认真执行劝导的职责,因此,效果并不明显,江南奢靡的社会风气非但没有得到改善,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

二、乾隆时期士人重财好利之风形成的成因

(一)社会文化观念的改变,是士人重财好利之风形成的主要成因

在中国古代社会,士人位于“士农工商”四民之首,以传统伦理道德的当然维护者自居。而中国封建社会历来奉行重农轻商的政策,商人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被排于四民之末。可是到了乾隆时期,随着社会上重商风气的盛行,拥有钱财的商人的社会地位日益提高,使其渐渐成为人们艳羡乃至巴结的对象。康熙时期,一个孝廉问他的同年中试者,盐商、当商是否需要专门去拜访?对方回答说不,怕因此而丧失名节。可是在乾隆时期,情况就不一样了,“有一新贵,家本素封,乃用晚生贴拜当商,仅获三星之赠而论者不以往拜为非,曷胜浩叹。”[3]。同时,朝廷由于财政困难而实行的捐纳买官制度,使钱财成为人们通向上层社会的一条最便捷的途径,也同时表明了朝廷公开承认钱财的社会价值。由此出现的崇尚钱财的社会风气,使士人一改往日的清高,不再拘泥于重本轻末的旧观念,赤裸裸地追求起钱财来,甚至以钱财作为自己最高的追求目标,以致社会上出现了重钱财轻礼仪的现象。

(二)谋求经济地位的改善,是乾隆时期士人重财好利的一个重要成因

乾隆时期,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从整体上提高了社会生活水平,商人又居于经济生活的上层,对社会活动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影响。商人日益突出的社会作用以及锦衣玉食的生活,使其逐渐成为人们羡慕的对象。与此同时,一部分士人的生活水平并未得到改善,这使他们感到钱财在养家糊口方面比地位、名声等更具实惠,因而弃学经商,以求改善经济状况。“钱民字子长,嘉定人,年十三而孤,家奇贫,不得已,废书学贾”[4]。

(三)仕途的艰难,是促使士人重财好利的另一重要成因

科举制度自隋唐创立以来,科举时代的士人惟有功名是正途,金榜题名意味着高官厚禄。但是,这只是少数文人的幸运,大部分读书人十年寒窗背后,功名难就,壮志难酬。乾隆时期相对来说给读书人提供了更多的仕进机会,除了正常的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外,还增加了恩科、特科及博学鸿儒科等额外的用人名额。然而另一个事实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乾隆年间人口剧增,士人的基数因此也增加了,造成士人中进士的几率事实上并没有增加。因此,在乾隆时期重商观念盛行的社会氛围中,士人就必然转向经商,寻求新的人生之路。

三、乾隆时期士风嬗变对社会的影响

(一)奢靡之风的社会影响

1.奢靡之风的不利方面:

(1)造成了社会财富的浪费,助长了政治腐败

士人阶层穷奢极欲的奢靡之风,造成了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这种风气从富商、地主阶层刮到了普通市井百姓,它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毒瘤。同时,官僚阶层要过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的奢靡生活,靠他们本身的俸禄是很难办到的,只有通过贪污、受贿、敲诈勒索、巧取豪夺等贪赃枉法的手段才能做到。乾隆的宠臣和珅就是一个不择手段聚敛钱财的权臣,经过二十余年的搜刮,其家产达八亿两之巨,相当于清王朝十年财政收入的总和,堪称中国古代社会第一贪。王亶望在主持甘肃省捐监期间,把商民捐纳的银两以赈灾的名义侵吞私分,成为清代最大的一起贪污案。这些官僚以权谋利,聚敛大量钱财,主要是为了满足他们奢华的生活。由此可见,“贪风与奢风互为因果、恶性膨胀,不仅吞噬掉大量社会财富,也在悄然腐蚀着清帝国的统治根基”[5]。

(2)错失了历史赐予的转轨机遇

乾隆时期,士人阶层穷奢极欲的奢靡之风,使得本来可以投入到生产领域的财富被大量浪费,造成了生产的萎缩和停滞;而这个时期正处在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需要商业资本起发挥瓦解封建经济的作用,把其所积累的货币资本向生产领域转移。但是由于奢靡之风的盛行,使大量社会财富被白白浪费掉,把本来用于资本原始积累的货币挥霍殆尽,最终丧失了历史所赐予向资本主义转轨的历史机遇[6],资本主义萌芽始终没有发展成为破坏封建经济制度、建立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独立力量。

2.奢靡之风的有益方面:有助于解决就业问题。清代前期,统治阶层担心奢靡之风会影响社会风气,一直倡导传统的俭朴观念,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政策,对奢靡之风进行禁止,最有名的是康熙年间江苏巡抚汤斌在苏州的毁淫祀事件:禁止打牌、歌妓、礼佛及以商人为主体的迎神赛会,于是出现了“寺院无妇女之迹,河下无管弦之声,迎神罢会,艳曲绝编”[7]的现象。这类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行政禁令,导致失业增加,社会动荡。最终使统治阶层认识到奢靡对解决劳动就业、稳定社会秩序有帮助,而对相关的法律政策进行了调整。乾隆年间,江南奢靡之风甚为严重,不断有大臣建议以法令手段禁止奢靡之风,但是乾隆最终没有采纳,他认为不宜将社会生活用一个固定的框架套死。可见,乾隆已经清楚而深刻地认识到奢靡对劳动力就业、对整个社会的稳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奢靡的前提是社会经济的富裕;奢靡跟浪费并不完全是同一个概念。奢靡带动消费,同样对于生产与市场也具有不可或缺的刺激作用,它带动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增长,促进工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奢靡对解决就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重财好利之风的社会影响

乾隆时期士人的重财好利之风对社会的作用同样有不利与有益两方面。

1.重财好利之风的不利方面:士人的社会表率作用丧失,造成了物欲横流的社会现象

在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不但肩负着开创、传承封建文明的重任,而且还承担着维护与实践社会道德的责任。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对当时社会的风气起着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而乾隆时期,士人过分追逐钱财的行为无疑对当时“物欲横流”的社会风气起到了推波助浪的作用。当时的士人郑板桥对此深有感触,“我辈读书人,入则孝,出则弟,守先待后,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所以又高于农夫一等。今则不然,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作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田产。”[8]

2.重财好利之风的有益方面:促使士人摆脱传统价值观念,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士人重财好利之风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而且就社会历史和人类进步的长远来看,也应给予充分的肯定。首先,士人重财好利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士人开始背离传统的价值观念,开始寻求摆脱对封建国家政权的依赖,努力成为自食其力的谋生者。第二,重财好利之风表明士人开始立足于现实人生,懂得了生计比立德、立功、立言更为基本。第三,重财好利有利于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士人一旦经商,以实践的形式预示了士商平等,这就冲击了当时社会阶层间森严的等级,缩小了士商间的距离。最后,士人重财好利的经商行为,提高了商人阶层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有利于清代商业精神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综上所述,乾隆时期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是士人奢靡之风和重财好利之风形成的最主要成因。士风嬗变对社会的作用既有危害也有益处,很难用简单的标准予以定性,也许这在一定程度上正体现了历史本身的复杂与不确定性。通过对乾隆时期士风嬗变的分析,可以使我们从中汲取有有益的历史经验,为当今我国转型时期社会风气的转变提供借鉴和参考。

[1]赵翼.簷曝杂记(卷 1.庆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2:10

[2](清)高宗实录(卷 19)[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姚世锡.前徽录.来新夏.结网录[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4

[4]钱泳.履园丛(卷 5.景贤)[M].北京:中华书局,1979:125

[5]李景屏.康乾盛世与奢靡之风[J].北京社会科学,1995,(2):90

[6]杨春雨.乾隆时期的粮食问题及政府对策[M].郑州:郑州大学,2004:35

[7]汤斌.汤潜庵集卷上.请毁淫词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5:4

[8]郑燮.郑板桥集.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14

猜你喜欢

钱财士人乾隆
钱财与声名
北在哪?
魏晋士人的“身名俱泰”论
乾隆眼中的木鱼石
乾隆:瑰丽多姿
乾隆:来尬诗吗
论陶渊明对诸葛亮的接受——兼及士人仕隐之间的矛盾与彷徨
石崇炫富
竹林七贤:中国士人精神理想的象征
湖湘士人的崇文尚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