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发展与避暑山庄

2012-08-15段钟嵘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私家园林园林建筑园林

段钟嵘

(承德广播电视大学,河北 承德 067000)

中国传统文化悠久而辉煌,它像一条闪光的珠链,光璨夺目。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这条珠链上一颗耀眼的明珠。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古典园林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的园林体系,并以其高度的艺术水平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享有“世界园林之母”的美称。

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其园林发展源远流长,最早可上溯到商、周时期,先秦、两汉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奠基时期,经过魏晋、南北朝的转折、扩展,到唐、宋趋于成熟,明、清两代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推向高峰。中国古典园林独特、完整的体系,在世界园林史中,它与欧洲园林、西亚园林并称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

商、周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型期。我国园林的出现可以上溯到殷商时期。据古籍记载:“(帝纣)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广益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飞)鸟置其中。 ”(《史记·殷本纪》)西周时期“文王之囿方七十里,与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孟子·梁惠王下》)这里所说的商纣王的“苑”与周文王的“囿”就是最早的园林。“有墙曰苑,无墙曰囿。”早期的“苑”基本是按照原始的地形、地貌与自然风物,略加圈划,范围很大,主要供统治者游猎取兴,具有较浓烈的自然野趣。而“囿”则是从天然地域中截取的一块用地,在内挖池筑台,供狩猎游乐。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筑灵台、挖灵沼,创造了最古老的园林形态,成为“囿”这种园林形式的典型代表。

秦、汉为中国古典园林奠基时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都咸阳。他集全国物力、财力、人力在渭河南岸,咸阳北陵之上修建上林苑。苑中 “作长池、引渭水,……筑土为蓬莱山”(《三秦记》),并修建了以阿房宫为中心,宫殿、别馆、楼阁相属的规模宏大的宫苑建筑群。秦始皇大兴土木建宫修苑,一方面将各诸侯国的建筑式样建于苑中,以炫耀其文治武功,享受人间富贵荣华.而各诸侯国建筑风格的融合,无疑促进了建筑技术水平和艺术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秦始皇笃信神仙方士所谓渤海湾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之说,首开人工掘湖堆山之举,将神仙幻想反映在园林修建中,开拓了中国古代园林的艺术构思,并使园林渗透了一定的文化气息。秦朝的园林建造,有了历史性突破。

汉代,由于国力的增强,园林开始走向昌盛,特别是汉武帝时期,园林得到较大的发展。汉代的园林,一是以皇家为代表的大型宫苑,一是官僚、地主、富商营造的私家园林。公元前139年,汉武帝开始修复和扩建秦时的上林苑,将南山以北,渭水之南,长杨、五柞以东,蓝田之西大片土地,扩建为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其中不仅有苑、有宫、有观,还挖掘了许多池沼、河流,种植了各种奇花异木三千余种,豢养了各种珍禽奇兽。上林苑,其间不但有广阔的山林、城坂和池沼,而且还有众多的建筑。殿、堂、楼、阁、亭、廊、台、榭等园林建筑的雏型已基本形成。《汉书·旧仪》记载:“上林苑中,广长三百里,苑中养百兽。天子春、秋射猎苑中,取兽无数。其中离宫七十所,容千乘万骑。”不仅如此,汉武帝还在都城长安西郊修建建章宫。建章宫是典型的苑囿性质的离宫,其中除了各式楼台建筑外,还有河流、山岗、湖泊。为了摹拟海上神仙境界,还在建章宫挖掘了太液池,池中堆筑三个洲岛,用来象征蓬莱、方丈、瀛洲仙界。这种在池中置岛的方法,奠定了中国园林模山范水的基本构思与造园方法,后来逐渐成为我国园林理水的基本模式之一。

汉代后期,兴起了达官贵人营造园林的风尚。一些官僚、贵戚,甚至一般富殷人家也开始营造园林,出现了最早的私家园林。《三辅黄图》中记载:“茂陵富户袁广汉于北山下筑园,东西四里,南北五里,激流水注其中,构石为山,高十余丈,奇树异草,靡不培植……重阁修廊,行之移晷不能通也。”私家园林的出现,打破了皇室对园林垄断局面,为园林的发展展示了更广阔的空间。

魏晋南北朝为中国古典园林转折时期。魏晋南北朝既是中国思想文化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园林艺术发展的一个转折点。随着社会的变化,思想文化的繁荣,园林艺术开始向更广阔的空间发展。一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纷起、社会动荡不安,许多文人雅士悲观厌世,他们崇尚老庄哲学,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于是便寄情于山水,在大自然中寻求解脱和慰藉。这时期兴起了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山水文学。文学艺术对自然山水美的探求,也促使了园林艺术的转变。尽管官僚士大夫们厌弃现实,向往自然山水,但他们不象传统的隐士那样隐居于深山孤林中,过苦行僧似的生活。他们既向往自然山水美的精神享受,又不排斥世俗的物质生活追求,自然山水成为他们现实生活的一部分。于是他们或在山青水秀的郊外修建别墅,或是在城中构造宅园,开池筑山、养花营树,通过人工之力将自然山水之美移至园中,从而导致了文人园林的兴起。这时的别墅或宅院以追求山林野趣,崇尚自然景色为风尚。如北魏时张伦的华林园,建于北魏洛阳城的里坊内,园中筑景阳山。 “重岩复岭”、“悬葛垂萝”、“深蹊洞壑”、“高林巨树”、“涧道盘行”,有若自然。置身于园中,感受到浓厚的山林野趣(《洛阳伽蓝记》)。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小圃,竹篱柴门、茅屋草堂、小桥临水,则是一派田园风光。苏州顾辟疆园为当时吴地第一私园,审美价值甚高。西晋石崇的金谷园则是建在天然风景区中的别墅型园林,它以泉涧、池沼、花木的自然野趣取胜。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私家园林,其建造者或为文人或为官僚,无论是哪一种,他们都以追求天然林泉风致之美为时尚,以自然山水作为造园的主体,选择自然风景优美的地段,模拟自然景色,开池筑山,建造园林。文人官僚私家园林的修建,使园林建造从粗浅模仿自然,开始走上提炼、概括自然的新阶段。另一方面,政治动荡,战争频繁,也给人民生活带来了深重的苦难。许多人因厌世而弃世。他们皈依佛门,寻求解脱。因而,自东汉由印度传入我国的佛教,这一时期开始兴盛起来。佛教的兴盛,掀起了建塔造寺的热潮。为了适应佛教僧侣的清心静修,与佛教超尘脱俗、清静无为的宗旨一致,一般佛寺多数建在山林深幽之处,形成峰峦隐映、松柏荫郁的幽雅环境。即使是少数处于城镇的寺院,也多用高大的树木来点缀,以造成一种幽静的氛围。杜牧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便是这一时期寺院园林的真实写照。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慧远和尚于庐山修建东林寺,开启寺观园林之端。慧远卜居庐山三十多年,“创造精舍,洞尽山美。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仍石叠基,即松栽构,清泉环阶,白云满室。复于寺内别置禅林,森林烟凝,石径苔合。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气肃焉。”(《高僧传·慧远传》)将寺庙和自然风景结合,并使寺观园林由此推广。故而一些贵族士大夫为求超度入西天,也往往“舍身入寺”、“舍宅为寺”。因此,附属于住宅中的山水风景园林也与寺庙相互融合,形成了早期城镇中的寺观园林。另外,形成于东汉晚期的道教,在南北朝时达到了早期高潮。道教本身就主张远离现实,于深山幽林中清净修炼。由此可见,魏晋南北朝时期寺观园林,已作为园林的一种独立类型开始出现。

私家园林、寺观园林的出现,不仅扩大了园林的所属范围,即园林已不再是皇家的专属,而且也带来了园林的形式的变化,即园林从苑囿式向人工山水园林转化。同时,私家园林、寺观园林的兴起和发展,也促进了园林创作技法的成熟,带来了园林观念的转变,园林创造开始注重对审美情趣的追求。总之,私家园林、寺观园林的发展,标志着中国园林文化的转变。

四乙氧基硅烷(TEOS,分子式:(C2H5O)4Si;分子量:208.33,≥ 99%),由Sigma-Aldrich公司提供。

隋、唐、宋是中国古典园林成熟时期。隋代的园林虽成就不是很高,但它却是一个过渡时期。这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园林作品是西苑。西苑是隋炀帝在洛阳兴建的别苑之一。据《大业杂记》记载:“苑内造山为海,周十余里,水深数丈,其中有方丈、蓬莱、瀛洲诸山,相去各三百步,山高出水百余尺,上有通真观、习灵台、总仙宫,分在诸山。风亭月观,皆以机成,或起或灭,若有神变,海北有龙鳞渠。屈曲周绕十六院入海。”不难看出,西苑以水景为主,湖面周长十多里,碧波荡漾,湖中沿袭汉代的海上神山布局,堆积土台山,象征方丈、蓬莱、瀛洲仙界。山上修建楼、阁、台、观。湖北面以曲折的水渠环绕着十六个各有特色的小庭院,成为园中园。这种通过水渠分割景区,按景区布置组织建筑的设计手法,已具有中国大型皇家园林布局基本构图的雏型。

唐朝经济的繁荣与国力的增强,也促进了园林的发展。唐朝园林的类别更加丰富多彩。既有皇家的大型宫庭园林,如华清宫等,又有文人墨客借景寓情的府宅园林,如王维的辋川别业,白居易庐山草堂等。此外还有供市民游玩的邑郊公共园林,如曲江池、西湖等,不仅在规模上超过了以往的园林,在造园风格上也有了质的飞跃。

华清宫位于临潼县骊山北麓,秦始皇时就在此修建过离宫,起名“骊山汤”。唐贞观十年(公元644年)又加营建,名为“温泉宫”;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定名“华清宫”。华清宫以骊山脚下涌出的温泉作为建园的有利条件,挖池注入温泉之水,依山势之高低、错落修筑宫室,山水结合,宫苑结合,为后代离宫型皇家园林树立了样板。

唐朝官僚士大夫以宅园、别业修筑园林很多。如白居易在洛阳的履道坊第宅,就是一处“五亩之宅,十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清静幽雅的庭院式园林。王维的“辋川别业”,白居易的庐山草堂,在自然风景区中相地而筑,借四周景色略加人工建筑而成自然山水园林。文人还将写意山水画融入自然山水园林中,为园林带来了诗情画意,也注入了文化艺术气氛。还有一种被称为“自雨亭子”的私家园林,到炎热夏天,将水引到屋顶上再流下来,也是园林建筑中的创新。

唐朝还出现了最早城市公共园林。在长安东南角的曲江,利用低洼地疏凿、扩展成一块公共风景游览地带,并在其中建有亭、廊、台、榭、楼、阁,可供居民休息观赏,这是最早出现的城市公共园林。

唐朝佛教发展至鼎盛。这个时期修建了大量的寺、塔和石窟,出现了佛教“四大名山”:四川的峨嵋山、山西的五台山、浙江的普陀山和安徽的九华山;佛门“四绝”:台州(天台)国清寺、齐州(长清)灵岩寺、润州(镇江)栖霞寺和荆州(江陵)玉泉寺。唐代的佛寺基本上多修建于自然风景区,与自然山水的结合十分和谐。

唐朝道教再次兴起,公元841年,武宗会昌元年道教达到高潮。道观通常选取地理环境优美或险要之地,用以象征仙境。留存至今的道教宫观著名的有:泰山玉皇庙、碧霞祠,衡山南岳庙,华山真武宫,嵩山中岳庙,恒山北岳庙,武当山紫霄宫、玉虚宫,青城山上清宫、真武宫,太原晋祠,杭州玉皇山福兴观等。这些道观,其中多数都与佛教圣地相结合。

北宋建都“东京”(今开封)。位于黄河中游的大平原上的东京,地势宽阔,水陆交通便利,工商业发达,城市建筑也极为讲究。这一切为园林的发展带来了有利的条件。北宋造园之风极盛。当时有供皇帝游乐的御苑艮岳和金明池等,也有大臣士大夫的私园、茶馆酒楼的附园,以及寺观园林。

艮岳位于宫城外,内城的东北隅,周围十多里,是一座大型的皇家园林。据宋徽宗《御制艮岳记》记载:“岗连阜属,东西相望,前后相续,左山而右水,后溪而旁陇,连绵弥满,吞山怀谷,其东则高峰峙立,其下则植梅以万数,绿萼承趺,芬芳馥郁。结构山根,号萼绿华堂,又旁有承岚昆云之亭。有屋外方内圆,如半月,是名书馆。又有八仙馆……揽秀之轩,龙吟之堂”。与以前的皇家宫苑比较,艮岳在造园上有了新特征。它不像汉唐时的园林那样截取自然环境中的某个优美片断或领域,而是运用多种的造园手段,在有限的空间范围,把人的主观感情融入到园林创作之中,表达出深邃的意境。如在掇山理水上,因地制宜,依势造园。艮岳地势低洼,但通过“引江水”,“凿池沼”,“筑岗阜”,形成园中有山,山中有幽壑;园中有池,池中有洲,并把池水“流注山间”,造成曲折的水网、洄溪、河汊。艮岳在掇山理水上所创造的成就,是我国园林发展到一个新高度的重要标志,对后来的园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园林建筑的布局上,艮岳也与唐代宫苑有别,它是从风景环境的整体着眼,因景而设。在主峰的顶端置介亭作为观景与控制园林的风景点;在山间、水畔各具特色的环境中,分别按使用需要,布置了不同类型的园林建筑,在洲岛上、花木间安置各种亭榭楼台等。这些都显示了北宋山水宫苑独特的风格,也为元、明、清自然山水式皇家园林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金明池也是北宋时的皇家宫苑,主要是供皇帝观赏、游戏,因此金明池的布局和一般自然山水有较大差别。当时皇帝经常在此举行龙舟赛,据宋画《金明池夺标图》所示,金明池中央有岛,岛上有殿阁建筑和圆形回廊;池上有桥将岛与岸相连;岸边建有船坞、码头,其景色别具风格。

北宋时期,以牡丹著称的西京洛阳,其园林也非常丰富。洛阳的名园众多,或以水取胜,湖水渺茫,溪流环绕,瀑水奔泻;或以建筑为主,楼堂亭榭高低错落,搭配协调,廊庑回绕,曲折多变;或以植物造景,牡丹芍药,富丽荣华,古松翠柏,古朴深邃,竹兰梅菊,高洁幽雅;或以因借自然山水得名,近借洛水瀍水,南借龙门嵩岳,北借隋唐宫殿。总之并无定式,各具特色。

公元1127年北宋灭亡后,赵构于1129年,建立南宋小朝廷,定都临安(今杭州)。从此,临安成了南宋的政治文化中心。随着宋室南迁,北方的官僚、地主、商人等也徙移江浙一带,连僧侣等也大批南下。吴兴、平江(苏州)等地成了贵族、官僚的聚集之地。本来富庶的江浙一带,这时更加繁荣。政权的南移、经济的高涨,加之江南自然地理条件的优越,也带来了园林建筑的空前发展。

南宋时除在凤凰山麓扩建奢华的宫殿外,还在宫城内修筑专为皇帝及皇室享用的精巧别致的御花园。另外,在杭州西湖的湖上、湖周也分布着皇帝的御花园,以及王公大臣们的私园共几十座。正是到了南宋,西湖才形成了著名的“西湖十景”: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雷峰夕照、南屏晚钟、曲院风荷、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双峰插云。不仅如此,这时的寺观园林也极为繁盛,佛寺、佛塔非常之多。最著名的佛寺有:灵隐寺、净慈寺、余杭径山寺、宁波天童寺、育王寺,被称为“禅院五山”。西湖风景区还有三座名塔:六和塔、保俶塔、雷峰塔。这些寺庙、佛塔都建在清静幽雅环境中。另外,在美丽的风景区内,造园者也颇为下功夫的,他们不仅点缀着自然景色,丰富自然景色的体形轮廓线,而且还加重了风景区的文化气息。从宋代起,西湖就成了全国最负盛名的自然风景区之—。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即今苏州和杭州)。”自中唐以后,逐渐成为东南的名城,其城市的繁荣甚至超过了以繁华著称的扬州。平江紧临太湖,与盛产太湖石的洞庭西山近在咫尺,开采与运输太湖石十分便利,自古就有以太湖石造园的风尚。形态奇异的太湖石,曲线圆柔、褶皱纵横、玲珑多窍、洞孔相套,堆砌重叠,自成天然意趣。因此,太湖石不仅是造园的重要材料,而且以太湖石叠山也成为造园的特殊手法。宋代在平江专为宋徽宗主办“花石纲”的朱,在平江城内营建园林,便取石筑山、造景。苏舜钦的沧浪亭、蒋希鲁的隐圃等也都大量运用湖石叠山,从此,叠山遂发展成为一门专业技艺,并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叠山家及有关著述。

宋代园林建筑与唐朝园林相比较,其风格不是宏伟刚健,而是以秀丽、精巧,富于变化为特色,如宫殿、楼阁、轩馆、斋室、台榭、亭廊等,建筑类型更加多样;建筑布局也更加注重与景物的结合,使人工美与自然美协调地统一起来。此外,人的主观情感、思想与园林主题、意境的形成,有着紧密关系,使园林成为了富有诗情画意、多层次的体形环境,园林的文学艺术氛围愈加浓厚。宋代在我国历史上对古代文化传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也是中国园林与园林建筑在理论与实践上向更高水平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纵观唐、宋时期的园林,无论是皇家宫苑,还是文人山水写意园林都更加注重园林的布局设计、园林意境创造,园林与建筑、文学、绘画等多种艺术联系更加紧密。随着佛、道、儒三教的融合,唐、宋时期的园林也更加富有文化色彩,中国传统文化在园林中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

辽、金、元是中国古典园林低古时期。辽、金、元是我国北方少数游牧民族统治时期,由于游牧民族的文化特点,以及战争的频繁,政权相对不稳定,这时期中国古典园林处于低谷阶段。辽、金是与南宋对峙的两个北方的少数民族统治政权。辽为契丹族,公元916年契丹政权在幽州城(今北京西南郊)建陪都,称燕京,与北宋形成对峙局面。契丹统治者仿汉族建筑,修建都城、宫室,并建造了一些美丽的、具有很高历史价值的佛寺殿塔,如现存的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和山门、山西应县佛宫寺释伽塔等。辽代二百多年间,虽然没有较辉煌的园林建筑成就,但却沟通了中原与北方关系,促进了中原文化与北方文化彼此间的融合。

金的前身为我国东北部的女真族,后逐步兴盛起来,并灭辽、北宋,与南宋并存。公元1153年定都燕京(北京),改名为中都,从此,北京取代了长安、洛阳、汴梁等历史名城的地位,逐渐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金的统治者都城的规划、宫殿的制度等都参照北宋汴梁的形式。新建的中都有城三重,大城、皇城,皇城之内还有宫城。在宫城西侧开辟为风景优美的苑囿——同乐园,亦称西华潭。园中兴建了瑶池、蓬瀛、柳庄、杏村等风景。在中都的东北郊外,利用原有的天然湖泊,仿汴梁艮岳,修建了离宫型皇家园林。湖中有琼华岛,环湖点缀着宫、殿、楼、台等园林建筑,这就是今天北京北海公园前身。此外,西北部的香山、玉泉山还兴建了一些寺观园林,为明、清北京西北郊风景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总起来说,辽、金时期由于战乱纷繁,园林艺术方面的成就不是很高。

元代为蒙族统治时期。成吉思汗于公元1271年灭了南宋,统一了中国,改国号为元,正式迁都燕京,改名大都。元代都城就建在金代离宫——大宁宫的基础上,那里有一片美丽湖泊。新都的建设严格遵循《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基本原则,并把壮丽的宫殿和幽雅的自然景色交织在一起,宫殿与园林在都城中交相掩映,构成了大都的独特风格。元朝还是各种宗教并存发展的时期,军事上的扩张,使西方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传入中国,加上元朝统治者对藏传佛教的大力提倡,这时期西方基督教、伊斯兰教以及藏传佛教等不同风格建筑形式在城市及风景区中出现,给中国传统的园林建筑带来了新的气息。但是元朝民族矛盾深重,战乱不断,经济停滞。这个时期,除大都太液池、宫中禁苑的兴建外,其他园林建筑活动很少。尽管辽、金、元时期园林建筑的成就不是很大,但这是一个各民族园林建筑风格的融合时期,为明、清园林建筑的发展做了一定的铺垫。

明清两代园林不仅在数量和质量上远远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而且,中国园林的四大基本类型——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风景名胜园林都已发展到相当完善的程度,中国古典园林形成了一个独立、完整的体系,并确立了它在世界园林史中显要的地位。如以北京为中心的皇家园林,以苏州、扬州、杭州为中心的私家园林,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岭南庭院园林,以及风景名胜园林与风景区的寺观园林遍布全国各地。中国古典园林在明清时期发展到了最高峰。

二、避暑山庄创建于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高峰期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到明、清时期可以说是硕果累累,走向了辉煌的顶峰。其主要表现是各类园林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其一,皇家园林的发展。明、清两朝都定都北京,统治者除了进一步改建与扩建皇宫外,还在城区及郊区兴建了规模宏大的离宫型皇家园林,如紫禁城西面的西苑,北郊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园,万寿山的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以及北京周围地区热河避暑山庄,蓟县盘山行宫,滦阳行宫等。这些皇家园林不仅规模大,而且在总体的规划布局和园林建筑设计上都运用了原有自然山水的景观特点和有利条件,汲取唐宋优秀园林传统与当时南方园林的创作经验,由著名的文人画家筹划,高水平的造园家与匠师进行设计,在造园的叠山、理水和空间处理方面,有了更大的发展,从而使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和技术,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造园布局在满足皇家宫苑所必须的规格与气势的同时,又结合具体园林环境进行景区划分,形成不同特色的景观层次,运用“园中有园”的设计手法,创造既宏伟、壮丽又幽雅细腻的格调。在园林建筑方面,不仅数量大、规格高,而且建筑类型十分齐备。宫殿、宅院、轩馆、亭廊、楼阁、台榭及寺庙等应有尽有,建筑的空间组合方式多种多样,建筑造型丰富多采。

其二,私家园林的发展。随着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私家园林与园林建筑又重新得到了发展。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自然地理环境优美,园林文化历史悠久,明清两代的私家园林建造之势如雨后春笋般高涨。南京、苏州、杭州、扬州等地出现了大批的私家园林,如现存于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名园都闻名于世。江南私家园林与皇家园林比较,规模虽然较小,但在园林布局、建筑类型、园林风格,都有着其显著的特色。私家园林一般空间都较小,是日常生活起居部分的延续和扩大,其内部平面安排紧凑,设计精巧,通过对景、借景等各种园林手法的运用,使园林景观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获得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的效果,给人以景色丰富、变幻的感受。江南私家园林特别注重叠山理水,往往通过各种石料的组合、变化,创造出自然山水的意境。如苏州的环秀山庄、扬州的个园、南京的瞻园等。在园林建筑方面,厅、堂、馆、轩、楼、阁、榭、舫、亭、廊等建筑形式很少雷同,而且造型巧雅玲珑,虚空相间,色彩清淡素雅,装修精美细致,形成了江南私家园林特有的玲珑秀丽、生动活泼、典雅优美的风格特征。可以说,江南私家园林集中体现了我国在造园艺术与技术方面的成就,是我国古典园林风格的主要代表之一。

其三,风景名胜园林的发展。杭州的西湖,在唐宋时期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园林之一。明清时期西湖被多次疏浚整修,挖湖泥、筑州岛,修堤桥、建楼榭,形成了“岛中岛”、“湖中湖”的胜景。特别是清代,康熙、乾隆二帝都曾六下江南,游览杭州西湖,进一步在西湖风景区修缮寺庙,建孤山行宫,增设风景点,不仅使西湖具有湖光山色的秀丽自然美,而且楼阁、亭榭、宝塔、堤桥等园林建筑恰到好处的点缀,再加上灵隐、岳庙、石窟等寺庙浓厚文化色彩的渲染,还使西湖具有了特殊人文美。

其四,寺观园林的发展。明清时期的寺观园林也比比皆是。尤其是清代皇帝为了民族的统一,大力推行藏传佛教,在全国各地修建寺庙,特别是在北方修建了许多风格各异的藏传佛教寺庙,这不仅推动了寺观园林的发展,而且大大促进了各个民族建筑风格的交融,促进了园林艺术的发展。

其五,岭南庭院园林的崛起。明清时期,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广东、闽南、广西南部、台湾等地区,出现了岭南庭院园林。岭南园林一般规模较小,多为与住宅结合一体的宅园,通常形成以建筑为中心的小庭院,所以称为庭院园林。庭院园林在总体布局、空间组织、水面运用和花木配置等方面都有独特的风格和技巧。其建筑物一般体量较小,组合方式灵活,开放通透,形象朴实、柔和,而且装饰性较强。如木雕、砖雕等尤为精细,并受到外来形式的某些影响,爱用彩色玻璃。

皇家园林、私家园林、风景名胜园林、寺观园林的发展,使明清时期的园林,呈现出辉煌的局面,避暑山庄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建的。由清代康熙皇帝创建的避暑山庄,继承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优良传统,借鉴了中国古典园林形式多样的造园手法,并根据避暑山庄所在地的自然地理条件,灵活地运用与其相适应的造园方法,创造出了具有鲜明特征的园林艺术,使避暑山庄成为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之大成的杰作。

[1]冯钟平.中国园林建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0

[3]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5]刘郭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

[6]孟兆桢.避暑山庄园林艺术[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5

[7]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

[8]王毅.园林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9]张家骥.中国造园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10]宗白华.中国园林艺术概括[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

[11]陈从周.中国园林[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6

[12].刘天华.画境文心[M].上海:三联书店,1995

猜你喜欢

私家园林园林建筑园林
唯美的中式园林建筑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现代园林中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应用解析
北京老城内私家园林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园林建筑小品在园林中的应用分析
中国园林前世今生
园林建筑装饰的具体运用及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