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子》研究综述
2012-08-15揣松森
揣松森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
《宋子》是战国诸子宋钘(牼)的著作。对《宋子》的研究,自民国以来有丰富的成果。这些研究,或涉及宋钘年辈的问题,或涉及其著作的考辨,或涉及其思想流派的归属,其中对第三个方面问题的研究尤其多,也尤其纷纭。本文将对民国以来关于《宋子》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梳理,以期对其研究状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对进一步研究《宋子》或有所裨益。
宋钘的主要活动年代,一般认为是在齐威王、齐宣王间,这个没有争议。但对于宋钘的年辈问题则有不同的观点:顾实《〈庄子·天下篇〉讲疏》认为:“楚怀王十七年,当周赧王之三年,时孟子年适六十岁也。假定宋钘长于孟子十岁左右,故孟子以先生称之,则宋钘年七十岁矣。故兹拟宋钘年世,自周安王二十年,至周赧王十年,略当西纪元前382-305年间。”[1]郭沫若先生也认为:“他的年龄必然比孟子还要老些,至少亦必上下年纪。其他人(指稷下先生——作者注)都是晚辈。”[2]其理由是孟子遇宋钘于石邱,称其为“先生”,而自称“轲”。此后的研究者多从此说。钱穆先生《先秦诸子系年·宋钘考》则认为石邱之遇时,“孟子年已逾七十,而牼欲历说秦楚,意气犹健,年未能长于孟子。先生自是稷下学士先辈之通称。孟子亦深敬其人,故遂自称名为谦耳”[3]391。又据荀子《正论篇》“二三子之善于子宋子者,殆不若止之,将恐凝伤其身也”,认为“足证荀卿著书,宋钘犹在”[3]391,并以《盐铁论·诸儒篇》为证推测其卒或值湣王之世,假定其遇孟子时年近五十,其生则在周显王十年前。[3]392林志鹏《宋钘学派遗著考论》则兼取两说,认为宋钘生在庄子前,略早于孟子,其活动时代与庄、荀相接,荀子壮年著书,宋子犹在。[4]336-341
关于宋钘著作的研究可以分为对《宋子》的研究及对宋钘著述遗文遗说的考辨两类。
首先是对《宋子》的研究。涉及到《宋子》的研究著作还是比较多的,如陈朝爵的《〈汉书·艺文志〉约说》、罗焌的《诸子学述》、顾实的《〈汉书·艺文志〉讲疏》、蒋伯潜的《诸子通考》等都有提及此书。但这些研究都比较简略,大都简介其名姓、思想、存佚,并或多或少地罗列有关宋子其书其人的材料。对于《宋子》的存佚,梁启超《〈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考释》中的《汉志诸子略各书存佚真伪表》入《宋子》“已佚”类的“有遗篇遗说可考稽者”一目[5]314;《诸子学述》中的《诸子书之真伪及存佚(附表)》认为马国翰辑《宋子》一卷并附录三条,皆本孟、荀、庄、韩四子,必可信据,并补附录两条[6];《〈汉书·艺文志〉讲疏》直言其“亡”[7];《诸子通考》中的《〈汉志·诸子略〉十家著述统计表》把包括《宋子》在内的15家小说都入“亡书”类[8]401。可见,大多学者均言该书已亡佚,可考者只是个别遗文遗说耳。
对于《宋子》的归属,因该书早佚而无法对其内容确考,从而造成不同意见。《汉书·艺文志》入《宋子》于小说家,后人同意此种划分的多猜测其书多用譬喻或寓言、故事等通俗形式表达观点,故入小说家。如梁启超《〈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考释·叙》云:“小说之异于前九家者,不在其涵义之内容,而在其所用文体之形式……故小说中《宋子》十八篇,其所述盖即宋钘一家之学,优足与尹文、慎到诸书抗衡,特亦文体不同而类归斯异。”[5]268蒋伯潜《诸子通考·纵横家农家小说家之书》说:“其书入小说家者,殆如《天下篇》所云‘上说下教,强聒不舍’,故为浅近譬喻之言,使听者易晓欤。”[8]398顾颉刚《宋钘书入小说家》说:“以其突梯滑稽,类于市井之谈,遂使刘向、歆校书时视为不雅训而抑之……原宋钘之所以如是,原非淳于髡、东方朔之流之好为滑稽,乃含有通俗文学之意,取其为群众之生活常情,适其听闻,便于借以宣传己所见到之真理。《天下篇》云:‘以此周行天下,上说下教,虽天下不取,强聒而不舍者也,故曰“上下见厌而强见”也’,知其不独游说君主,亦复向人民大众说教,假事于邻父、邻子则最易得人了解。”[9]此外,林志鹏《宋钘学派遗著考论》则从《汉书·艺文志》“依托”体例上寻找原因,认为“《宋子》以思想论虽属道家,但可能因为书中此类依托之篇,被刘向、班固等汉代学者视为迂诞失真,是以归入小说家”[4]123-125。但也有对《宋子》入小说家不能理解的。如章太炎《诸子学略说》就说:“《庄子·天下篇》举宋钘、尹文之术,列为一家,荀卿亦与宋子相难。今尹文入名家,而宋子只入小说,此又不可解者。以意揣之,宋子‘上说下教,强聒不舍’(见《庄子·天下篇》),盖有意于社会道德者。所列黄老诸家,宜亦同此。街谈巷议,所以有益于民俗也。”[10]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也说“不解其十八篇之书,何以入之小说”[11]341-342,故推测“此殆后人所撰集而托名于宋子者,其言浅薄杂乱,不主一家,故归诸小说家耳”[11]342。此外,陈柱在《子二十六论·原诸子上》又认为“《汉志》入尹文于名家,则亦可入名家”[12]。
其次是对宋钘著述遗文遗说的考辨。这类研究主要有四种意见。第一种,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宋钘考》认为《吕氏春秋·去宥篇》“盖宋尹别宥说之犹存者。其说亦就近取譬,类于街谈巷语,故《汉志》入小说家”[3]392。后人研究《宋子》每引《去宥篇》,大概都同意这种观点。第二种,朱谦之《庄子原始之一——逍遥游篇本于宋钘说》认为《庄子·逍遥游》“汤之问棘”等故事出自宋子书,至少也为宋子书所引,其思想从宋钘思想脱胎出来,但对他取一种批判的态度;又说《宋子十八篇》所以入《汉书·艺文志》小说家类,一是因为其书多取譬而致误入,二是其书多寓言文章,其“原书已亡,唯逍遥游篇,尚存一二”[13]。此说未见有人批驳,亦未见有人附和。第三种,郭沫若《宋钘尹文遗著考》分析认为《管子》书中《心术》、《内业》、《白心》、《枢言》为宋、尹之遗著。[14]他在《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中仍坚持此说。但此说的争议颇大,有直接引以为用的。如关锋的《论宋尹学派》、金德建的《宋钘、尹文三论》、潘富恩和施昌东的《论宋尹学派形而上学的思想特征》、杨全顺和刘春华的《从先秦道家思想发展看庄子哲学》等都直接把《心术》、《内业》、《白心》、《枢言》四篇作为分析宋钘、尹文思想的材料。也有针锋相对进行反驳的,如祝瑞开的《〈管子·心术上、下〉等篇非宋钘、尹文遗著辨——兼说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李存山的《〈内业〉等四篇的写作时间和作者》等。其理由概括起来主要有:《心术上》“登降揖让、贵贱有等”与宋钘“僈差等”不合,《白心》“兵之胜从于适”与宋钘“禁攻寝兵”不合,《心术上、下》主去欲与宋钘主寡欲不合,《心术上》主张法治和重视刑罚与宋钘主张“不羞囹圄”不合等几点。还有认为不能确定的。如徐立军《〈心术〉等四篇属道家著作》认为,可以肯定“四篇”为道家学派著作,但不能贸然肯定“四篇”为宋、尹遗作。第四种,林志鹏《宋钘学派遗著考论》除认为《管子·白心》、《心术上》“经”的部分及《吕氏春秋·去尤》、《去宥》当为宋钘遗著外,还认为楚竹书《彭祖》也是宋钘一派的著作。[4]111-120
关于宋钘思想的学派划分,历来没有统一的看法。如《庄子·天下篇》把他与尹文合论,《荀子·非十二子》把他与墨子并称,《汉书·艺文志》入《宋子》小说家,入《尹文子》名家。对此,今人的研究也没有统一的看法,但综合起来不外道家说(或黄老学派)、墨家说、融合说三种。但是这种划分并非绝对的,所谓的道家说(或黄老学派)、墨家说是各就其主要方面来说的,并非否认宋钘思想中所包含的其他思想因素。
1.道家说(或黄老学派)。持此说的学者主要有刘咸炘、郭沫若、钱穆、杜国庠、潘富恩、施昌东、孙以楷(见《稷下人物考辨》文)、杨全顺、刘春华、吉家友(见《墨家学派、墨家思想与稷下学官》文)等。其理由可归纳为如下几点:(1)《庄子·天下篇》列宋钘于道家学派;(2)“以情欲寡浅为内”是道家思想;(3)“非攻”思想非墨家所独有。第一点为古人学派划分上的依据。第二点是持此说者最有力的依据,即从宋钘思想内在因素上划分其思想派别。如刘咸炘《子疏定本·墨宋弟五》明确指出宋钘与墨家“其同者其形迹也,不同者所持之故与其说之柢也”[15]93,因此认为如果称宋钘“为墨之别者,其误明矣”[15]94。第三点是破以“非攻”思想划宋钘为墨家派的观点。
2.墨家说。持此说的学者主要有蔡德贵(见《宋钘、尹文为墨家一派》文)、秦献(见《宋钘、尹文并非同一学派》文)、周光华(见《“钘”字考辨及宋钘其人》文)、白奚(见《“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正解》文)、陈清春(见《宋钘与尹文思想异同辨析》文)、张俊相(见《宋钘“情欲寡浅”的理欲观》文)、吕玉霞(见《宋钘与墨子思想比较》文)等。其理由大概如下:(1)《荀子·非十二子》把宋钘与墨子并称;(2)“禁攻寝兵”与墨家“非攻”思想同;(3)“作为华山之冠以自表”与墨家“僈差等”同;(4)“上说下教”、“周行天下”的行为正是墨家人物的风格和特征。除第一点为古人学派划分的依据外,其他几条都是从宋钘的外在行为上的特点为依据的,正如《庄子·天下篇》所概括的宋钘“以禁攻寝兵为外”。
3.融合说。持此说的学者有冯友兰、胡哲敷、祝瑞开、金德健、王齐洲、王钧林(见《略论稷下人物宋钘》文)、张连伟(见《论〈管子〉四篇的学派归属》文)、李可亭(见《宋钘思想论稿》文)、刘峰(见《宋钘学术派别划分之我见》文)、林志鹏等。虽然诸家同持“融合说”,但又有小别。如,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认为:“由此言之,则尹文、宋牼实合杨、墨为一,而又各与之以心理学的依据也。”[16]89-90他认为宋钘思想融合杨朱和墨子思想。又如,胡哲敷、祝瑞开、金德健、张连伟、李可亭、刘峰等并认为宋钘思想“乃取道墨二家而折衷者”[17]。又如,王齐洲、王钧林等认为宋钘思想“其旨多合于黄老道家,又兼采名、墨二家之说”[18]。是又认为宋钘思想乃道、墨、名之融合。再如,李志鹏《宋钘学派遗著考论》认为“宋钘在战国时代为融通道、儒、墨的思想大家”[4]1,该派“为连接老、庄学说的连环,也是道、法转关的枢纽”[4]1。
总之,各说的观点虽然存在差异,但是都承认宋钘思想包含着其他思想因素,都认识到宋钘思想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所起的“连锁”作用。
[1]顾实.《庄子·天下篇》讲疏[M]//张丰乾.《庄子·天下篇》注疏四种.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80.
[2]郭沫若.十批判书[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112.
[3]钱穆.先秦诸子系年[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4]林志鹏.宋钘学派遗著考论[M].台北:台湾万卷楼出版公司,2009.
[5]梁启超,尹承,蔡喆.《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考释[M]//王承略,刘心明.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第5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6]罗焌,罗书慎.诸子学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8:47.
[7]班固,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63.
[8]蒋伯潜.诸子通考[M].长沙:岳麓书社,2010.
[9]顾颉刚.史林杂识初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3:294.
[10]章太炎.诸子学略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4.
[11]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2]陈柱.子二十六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
[13]朱谦之.庄子原始之一——逍遥游篇本于宋钘说[J].文学,1947(2).
[14]郭沫若.宋钘尹文遗著考[J].东方杂志,1944(19).
[15]刘咸炘,黄曙辉.刘咸炘学术论集:子学编上[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6]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7]胡哲敷.宋钘思想述评[J].思想与时代,1944(30).
[18]王齐洲.《汉书·艺文志》著录之小说家《务成子》等四家考辨[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