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刑罪犯诈病3例报告
2012-08-15赵山
赵 山
服刑罪犯诈病3例报告
赵 山
1 病 例
例1,罪犯男,24岁,初中,未婚,故意伤害、盗窃罪,刑期4年9个月。因“凭空闻声,疑人议论、加害五月”入院。自感周围犯人常三五成群的议论自己,对自己指指点点;有时自言自语,自称夜间看到女朋友,听到其讲话;认为监区民警是受基地组织指派来杀死自己的,并且故意放蚊子来咬自己等;并多次吞饮自己小便。入院精神检查存在言语性幻听,关系、被害妄想,意向倒错。入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给予氯丙嗪治疗,最高剂量400mg/d,除主诉“头昏”外无明显不适。入院后患者表现警觉性较高,对检查、治疗不合作,在工作人员不在现场时与周围他犯谈笑风生,工作人员一出现则低头不语,甚至傻笑。后经反复检查、观察及心理疏导,该犯主动承认伪装精神疾病。因为“以前在《乡村医生》杂志上看过有关精神疾病知识的文章,现在监区感到劳动压力大,遂想伪装精神疾病以逃避改造,自己承认了,也放下了一个大包袱”。
例2,罪犯男,26岁,初中,未婚,故意伤害罪,刑期1年6个月,因“急起兴奋喊叫,夜间不眠1周余”入院。患者在无明显原因及诱因下表现兴奋,话多,夜间喊叫,唱歌,睡眠差。入院精神检查:手舞足蹈,表情丰富,挤眉弄眼,在问话还未结束时即行插话回答,且言语重复,如问及“好不好”时,回答“我很好,我很好,我很好”。入院诊断:轻性躁狂症。入院后给予碳酸锂治疗,两周后患者承认伪装精神疾病,“以前在家好逸恶劳,不能适应监狱的改造生活,想伪装精神疾病骗取保外就医,当时心虚,所以问话时抢着回答,现在担心吃抗精神病药物对身体不好,所以承认了”。
例3,罪犯男,27岁,初中,未婚,抢劫罪,刑期9年。因“急起喊叫、哭泣,言行紊乱1周”入院,患者急起言行异常,在监房内无故大喊大叫,称妻子1年前被强奸了,现在要报案;称家中的保姆被人打了,要求去收尸;看新闻联播时忽然哭泣,诉“我想我要做国家主席了”;民警找其谈话,抱住民警大腿痛哭不止;吃饭时突然以头撞墙,称“为了治理国家”。入院精神检查:检查不合作,对问话多问少答,回答不切题,左顾右盼,无故喊叫,偶有自语,对家人被强奸、被打一事时而承认,时而否认,存在近似回答,诉二加二等于六,三加三等于九,无法深入接触。入院初步诊断为分裂样精神病?癔症?入院后患者行为做作明显,称呼他犯为“二叔、三叔”,称呼工作人员为“大舅、姐夫”,时而无故大喊、傻笑,甚至多次下跪,上诉表现在有人关注时加重。入院后给予适量镇静催眠药物治疗,对患者反复关心教育、引导,并辅以电针行为校正治疗等措施后患者承认为“装病”,诉“前几天因违规吸烟导致失火,将监区的一些被褥等生活物品烧掉了,现在民警好像就要查出来是自己干的,心里很害怕,想到了装精神病。”
以上3例在确诊为诈病后立即停用抗精神病药物,并在出院后随访半年以上,均在原监区正常服刑、改造,言行无明显异常。
2 讨 论
诈病不是一种精神病,而是为了达到某一目的,有意识的模仿或夸大疾病的一种手段[1]。为达到自我保护、逃避劳动改造甚至骗取保外就医的目的,以侥幸心理伪装精神疾病,企图蒙混过关。他们的“异常”表现,虽引人注目,但每每过分荒谬杂乱,具有明显的做作性、夸张性,往往把一些不可能或极少同时存在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精神症状”混在一起,非牛非马,似是而非。这些表现既不合乎精神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亦不符合精神病的症状结构模式,没有实质性意义的精神病症状。本报告在表现上以伪装“幻听”“自言自语”较多见,与杨德森[2]报道的以精神功能脱失症状为主要表现不太一致,可能与近年来对精神疾病知识的了解增多有关。本文中尚有1例伪装躁狂发作,比较罕见。因此,要准确及时的诊断诈病比较困难,有报道运用多导生理测量仪及评定MMPI-2可有助于诈病的诊断[3,4],罪犯诈病一旦成功,就有可能骗取保外就医,涉及法律的尊严与公正,故应引起有关监狱人员的足够重视。
1 郑瞻培.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案例分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29.
2 杨德森.诈病[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3,3(6):411.
3 陈瑞珍,马崔,郭扬波,等.运用多导生理测量仪协助鉴别诈病的初步观察[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1,34(4):219 ~220.
4 蒋令朋,朱少毅,赵虎,等.MMPI-2的相关研究及其在伪装诈病鉴定中的应用[J].国际精神医学杂志,2010,37(3):181~183.
R749.99
B
1007-3256(2012)02-0093-01
210031 江苏省监狱管理局精神病院
(收稿:201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