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1年后北川干部创伤后应激症状及其与焦虑抑郁的关系
2012-11-18黄国平吴俊林
黄国平 吴俊林
灾害事件作为应激源,对受灾人群造成近期和远期创伤性心理和生理反应是非常普遍和严重的,据Toukmanian 等报道,有大量死伤人数、大规模破坏的灾害将导致幸存者更严重、更长期的心理问题。此次5·12 汶川特大地震震级达到8级,烈度达10 级以上,极可能导致受灾群体发生严重持久的心理问题。北川干部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既是地震受灾群体,又是灾后重建的组织者,不仅要承受地震造成的严重伤害,而且还要承担重建家园、服务民众的高强度工作压力,这可能进一步导致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和持续化。所以,对灾后1 年北川干部的心理状况进行探讨,不仅有利于对北川干部进一步实施心理干预提供科学指导,而且还关系到灾后重建的完善、服务能力的提升和社会和谐等重大问题。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在2009 年5 ~8 月期间以北川县为抽样框架,排除未亲历地震者,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北川县事业单位的2300 名干部(公职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300 份,回收有效问卷2055 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9.35%,其中 男 性 1342 人(65. 30%),女 性 713 人(34.70%);年龄在18 ~60 岁之间,平均年龄38.44岁;汉族1015 人(49. 39%),羌族1040 人(50.61%),亲人遇难者1148 人(55.86%),无亲人遇难者907 人(44. 14%);身体受伤者438 人(21.31%),无身体受伤者1617 人(78.69%)。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①一般情况调查表:根据研究目的及内容而自行设计,主要用于采集性别、民族、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亲人遇难、房屋倒塌、身体受伤等信息。②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检查量表平民版[1](PCL-C):美国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中心于1994 年根据DSM-Ⅳ制定的,中文版由姜潮教授等于2003 年完成。评估普遍人群在平常生活(相对战时而言)中遭遇创伤后的体验而设计,共17项,每项症状的严重程度按1 ~5 级评分。总分范围17 ~85 分,其中17 ~37 分提示无明显PTSD 症状,38 ~49 分提示有一定程度的PTSD 症状,50 ~85 分则提示有较明显PTSD 症状。评分越高表示PTSD 发生的可能性越大。③焦虑自评量表[2](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Zung 于1971 年编制,用于评定焦虑病人的主观感受,共20 个项目,分4 级评分。④抑郁自评量表[2](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William W. K 和Zung 于1995 年编制,用于评估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共20 个项目,按1-4 级评分,分数越高,抑郁程度越严重。
1.2.2 调查方法 由受过培训的专业人员在北川县人民医院统一组织实施,首先向调查对象进行自我介绍及支持性沟通,以确立良好的调查关系,然后介绍调查目的和填写方法并进行个别中性释疑,调查者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填问卷。个别不能书写者可口述,由调查员如实填写。
1.2.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7.0 统计软件进行t 检验、方差分析、Pearson 相关分析。
2 结 果
2.1 PCL-C 总分及各症状阳性分布情况 PCL-C 结果的症状学分析:在全部样本中,360 人(17. 5%)PCL- C 得分在38 ~49 分,451 人(21.9%)得分大于49 分,1341 人(65.3%)再体验症状阳性,780 人(38. 0%)回避/麻木症状阳性,1076 人(52. 4%)警觉增高症状阳性,695 人(33.8%)三大症状均呈阳性。见表1。
表1 PCL-C 总分及各症状阳性分布
2.2 北川干部SDS 和SAS 得分与国内常模比较 经两样本t 检验,北川干部SDS 和SAS 得分均显著高于国内一般人群得分(P <0.001)。见表2。
表2 北川干部SDS、SAS 得分与国内常模比较(分,±s)
表2 北川干部SDS、SAS 得分与国内常模比较(分,±s)
注:1)P <0.001。
2.3 北川干部心理状况的社会人口学影响因素分析 PCL-C 总分、再体验症状群得分和回避/麻木症状得分在民族、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亲人遇难、房屋倒塌、身体受伤方面均存在差异显著性(P <0.05);SDS 总标准分在受教育程度、房屋倒塌、身体受伤方面均存在差异显著性(P <0.05);SAS 总标准分在性别、民族、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亲人遇难、房屋倒塌、身体受伤方面均存在差异显著性(P <0.05),结果见表3,4。
表3 北川干部创伤后应激症状的社会人口学因素分析
表4 北川干部焦虑抑郁状况的社会人口学因素分析
2.4 SDS、SAS 与PCL-C 的相关分析 Pearson积距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CL-C 总分及各分量表得分与SDS 和SAS 得分均显著正相关,见表5。
表5 北川干部创伤后应激症状与焦虑抑郁的相关分析(r)
3 讨 论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研究资料显示,一般人群PTSD 的终身患病率为7.8%,女性为10.4%,男性为5.4%。赵丞智等发现地震后PTSD 患病率在3 个月内为18.8%,9 个月内为24.2%;王相兰[4]等对汶川地震受灾人群调查显示,灾后第2 周大部分灾民存在PTSD 症状,其中26.0%符合DSM-ⅣPTSD 症状学诊断标准;汪向东等对张北地震受害人群的调查表明,三个月内PTSD 的发生率为18.8%。然而,以上研究主要集中在1 年以上。因此,本研究在汶川地震1 年后对地震极重灾区北川的干部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33.8%符合DSM-ⅣPTSD 症状学诊断标准,高于上述文献报道。这可能与北川干部本身既是地震严重破坏的受灾者,又是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繁重和持续任务的承担者,遭受精神创伤的可能性显著增加有关,此可能是1 年后PTSD 筛查阳性率高居不下的重要因素,当然各研究间的差异可能与调查时间不一致、调查对象和使用的调查工具不同也有关。此外,65.3%的干部反复出现地震相关的痛苦体验,52.4%的干部会出现警觉增高症状,38.0%的干部会出现回避/麻木症状。这部分群体虽然不满足PTSD 诊断的症状学标准,但是亚临床症状的出现同样会导致个体产生痛苦体验并损害其社会功能。因此,不但要重视PTSD 患者的心理干预,同样也有必要对PTSD 部分症状阳性群体进行心理干预,提高其生存质量。
对焦虑、抑郁状况调查分析显示,北川干部SAS 及SDS 得分均显著高于一般正常水平,说明虽然地震过去1 年,北川干部仍可能存在严重的焦虑、抑郁症状。尽管政府和社会各界予以了及时有力的灾后援助,但有研究[5,6,8]表明,一方面有创伤经历的个体往往存在社会网络和支持的利用能力下降,他们对知觉到的社会支持感觉不到满意,而增加了抑郁和焦虑体验;另一方面,PTSD 者本身可能缺乏实际的社会支持,因为有创伤的个体常对自身与他人关系存在认知的扭曲,对日常应激源有更强的易感性,从而导致不健康的人际关系及应对资源的缺乏,这甚至包括来自家庭内部支持的有限性,因为不良的人际关系包括不健康的家庭关系,也有可能其家庭成员本身有遭受创伤的经历,所以不可能提供有效的支持,而增加抑郁和焦虑情绪。反之,抑郁症本身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流失且在其症状的任何改善之前可能需要社会的支持和补偿。由此可见,实际的和体验到的社会支持的缺乏可能是PTSD 和抑郁发生与发展共同的第三方因素。当然这些焦虑抑郁症状的高发生率与地震本身的破坏性强和干部群体工作压力大也密切相关。
本研究提示,亲人遇难、房屋倒塌、身体受伤等“丧失”明显者,其创伤后应激症状、焦虑抑郁症状更为突出,且创伤后应激症状与焦虑抑郁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丧失往往导致严重的悲伤反应,尤其是因亲人死亡的丧失感导致的悲伤反应与抑郁症和PTSD 密切相关;在2000 年的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 版)中,已将与悲伤相关的一些反应纳入抑郁症或PTSD 诊断。创伤性事件对个体的自我意识存在严重的影响,特别是有关信念、自尊、能力和价值的认知图式遭受损害,病态的认知图式可能在PTSD 共病抑郁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7],因为病态的认知图式往往会破坏个体利用社会网络和支持以减轻心理伤痛的能力。此外,PTSD 患者常存在与创伤事件相关的内疚感,创伤经历、内疚、抑郁是创伤的三个发展阶段,甚至过渡的或不适当的内疚就是抑郁症的一种症状。
此外,PTSD 与抑郁症这两个障碍均包含了五羟色胺转运体启动子的S/S 多态性,与抑郁症的复发和抗抑郁的治疗反应有关的FKBP5 的多态性是PTSD 和严重抑郁的危险因素[9]。创伤性事件可能是除了创伤后应激障碍触发其他焦虑症的一个共同的环境扳机点,在PTSD 患者中,遗传因素大约能解释广泛性焦虑症共病变异的60%[10]。这为PTSD 共病焦虑抑郁症提供了生物学等证据。这也部分解释了1 年后北川干部PTSD 症状与焦虑抑郁正相关的现象。但是,也有可能是地震发生之前就已存在的焦虑症状从而增加了创伤暴露的风险,随后,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与发展。
综上,地震1 年后,北川干部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堪忧,丧失明显者,其创伤后应激症状、焦虑、抑郁症状更为显著。提示,在针对北川干部的心理干预时,不仅要注意创伤后应激症状,也要同时干预高发生率的焦虑抑郁等合病情况,特别是要注意首先干预那些丧失明显的受灾人群。本研究的不足,一是未设立同期对照组,多数指标与常模比较时可能受到时间迁移的影响;二是创伤后应激症状与焦虑抑郁的关系问题,它们是同一病因的不同表型还是根本上就是有着不同病理生理机制的疾病类型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1 Ruggiero KJ,Ben KD,Scotti JR,et al.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PTSD Checklist-Civilian Version[J].J Trauma Stress,2003,16(5):495~520.
2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增刊):15~85.
3 Kuo H W,Wu SJ,Ma TC,et al.Posttraumatic symptoms were worst among quake victims with injuries following the Chi-chi quake in Taiwan[J].J Psychosom Res,2007,62(4):495~500.
4 王相兰,孙先广,韩自力,等.早期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清单平民版最佳筛查界值ROC 分析[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09,17(10):933~935.
5 Charuvastra A,Cloitre M.Social bonds an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J].Annu Rev Psychol,2008,10(3):301~328.
6 Davis JL,Petretic-Jackson PA,Ting L.Intimacy dysfunction and trauma symptomatology:Long-term correlat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child abuse[J].J Trauma Stress,2001,14(1):63~79.
7 Nixon RD,Resick PA,Nishith P.An exploration of comorbid depression among female victims of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with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J].J Affect Disord,2004,82(2):315~320.
8 Vranceanu AM,Hobfoll SE,Johnson RJ.Child multi-type maltreatment and associated depression and PTSD symptoms:the role of social support and stress[J].Child Abuse Negl,2007,31(1):71~84.
9 Binder EB,Salyakina D,Lichtner P,et al.Polymorphisms in FKBP5 ar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ecurrence of depressive episodes and rapid response to antidepressant treatment[J].Nat Genet,2004,36(12):1319~1325.
10 Brady SS.Lifetime family violence exposure is associated with current symptoms of eating disorders among both young men and women[J].J Trauma Stress,2008,21(3):347~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