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下教学工作评价模式*

2012-08-15刘勉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院校人才高职

刘勉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安 355000)

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摇篮,是普通高等院校的有力补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加快“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逐渐被各高校提上议事日程。当前福建省拥有52所高职院校,在福建省的高等教育改革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在新时期,如何使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评价更加适应“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 “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及特征

何为复合型人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曾提出:"要注意培养复合型人才,既懂经济贸易,又懂工业农业;既懂经营管理,又懂生产技术。精通一门,兼知其它。"[1]为此,我们认为,“复合型”人才是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复合型”人才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深化,对人才知识、能力、素养的要求日益提高的基础上逐渐出现的,“复合型”人才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知识的宽泛与融合性。复合型人才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专业知识,具有相对较宽的知识面,自身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复合型人才的多种知识又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整合、交炽,形成一个新的知识体系,在这个知识体系中,能够让不同跨度间的学科领域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结合,最终为复合型人才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发挥提供坚实的基础条件。

二是能力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是一种“一专多能”或“多专多能”的人才。首先,复合型人才具有能力的综合性。在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复合型人才势必形成“复合型”的能力体系。包括:学习能力,利用现有知识基础有效进行新知识获取的能力;工具能力,能够熟练的运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媒体工具进行新领域探索的能力;动手能力,能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拥有较为成熟的方法论的能力,形成较科学完善的方法论体系,并将方法论指导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能力,通过原有知识和能力的有效整合和再创造,形成新的知识和能力,是一种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最终实现综合能力的一个跨越性的飞跃。

三是素养的全面性。素养是在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的教育及环境影响,在个体的消化及加工过程下,形成的固有的个性心理品质。素养的全面性是复合型人才最显著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复合型人才拥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专业能力素养、人文素养、身体及心理素养等。

二 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高职教学评价模式

教学工作评价是在一定教育目标和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手段系统的获取各类教育信息,并通过评价方式和手段,对教学工作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进行价值再判断的过程。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主要有: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师生关系、教学效果等等。建立完善的教学工作评价模式是高职院校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从“专业型”人才培养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过渡,要求我们树立全新的“教育生态”的意识,用一种新的视角和手段对传统的教学工作评价模式进行提升。

(一)教学目标评价“层次化”

在高职院校传统的教学工作评价模式中,对教学目标的评价是机械的,强调对学生整体的知识掌握能力评价,而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对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过于繁琐,从课堂教学、作业批改、备课、课外辅导、学生学习效果等方面拥有上百个具体指标,从本质上来看更偏重于“教学流程评价”,即“一切围绕教师教学这一中心思想”,不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评价。而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背景下,应积极探索“层次化”评价,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设置层次化的评价指标。高职院校应从学生、教师、同行专家、领导管理者的不同的认知特点出发,分设出相对独立的评价标准,使评价能够照顾到所有学生。不但要注重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灵活性、流畅性与协调性的评价,更要注重评价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进一步对评价目标体系进行优化与瘦身,体现出科学化、简约化的特点,使评价更加注重“学生学习”,更加突出“知识宽度”这一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应为课程评价指标进行不同的权重分配,对最终评价结合进行加权核算。

(二)教学内容和标准评价多元性

在传统的“单一型”教学评价中,对教学内容的评价完全以教材为出发点。强调学生对专业课程的掌握程度,过于强调评价的“深度”,而忽略对学生综合能力评价的“宽度”。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罗杰斯认为“教学的价值不是单纯学习书本知识,而应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拓展学生的知识体系。”因此,在复合型人才培养背景下,评价内容和标准应该具有多元性,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发,教学内容能够反应出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新理论、新方法,在合理使用教材的基础上,能够为学生知识内容体系的拓展给予指导。例如:对于理科学生,除了对其专业进行评价外,还应对通识性的人文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对于文科生除了要对其人文知识进行评价,还应探索对其逻辑、推理能力,以及思维的严谨性进行评价,积极拓展评价空间。

(三)改革教学方法评价体系

达尔文曾提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通常情况下,高职院校突出知识的“记忆”功能,而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与复合型能力的形成。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我们必须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在评价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着“五个维度”进行。一是全体学生有效参与度。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教师是否能够充分调动所有学生进行学习,激发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二是师生交流的亲和度。教师与学生应建立一种互动和沟通的关系,能够互相理解、互相欣赏,形成教与学的合力。三是学生把握课程知识体系的结构度。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往往比简单的进行知识学习更加重要,教师应有意识的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优化与整合,在学习新知识前能够在原有的结构上进行有效的意义建构。四是学生展现自我才能的自由度。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使课堂成为展示学生能力的平台,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教学中能够自由展示、自由发挥。五是学生有效运用知识技能的延长度。复合型的知识结构的形成要求学生必须能够对现有知识进行拓展,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使学生形成学习的“元认知”,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评价模式转变

高职院校以往对教学过程的评价是以为教师纠错为重点,千方百计为教师“挑毛病、找错误”,过于注重教学的结果,而忽略教学的过程,否定大于肯定,批评大于引导,是一种典型的目标型评价。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背景下,要求对教学过程评价要从“目标型”向“过程型”评价转变,使每次评价都成为教师成长和进步的平台。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不但要有利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更要关注教师,突出对教师的“服务性“,不应再以“为难教师”和“找毛病”为目标,更不能制约教师、制约教学,而是让教师通过评价“以评促教、以评促学、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帮助教师及时进行教学信息的沟通、反馈与调度,促进教学改革的进行,形成“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动力。因此,教学过程的评价模式转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教学检查与督导;二是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三是教师同行评价;四是学校领导的评价;五是设置“学生信息反馈员”及时对教师教学进行反馈;六是开展师生座谈会,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七是设置网络论坛,进行更广范围内的网上评价反馈;八是探索将“第三方”专家引入校园,对教师进行督导。

(五)“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古代刘勰的《说文》中,曾把“学”称为“斅”。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对于学习的理解,即:"教”与“学”的关系是辩证统一、无法割裂的。而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高职的教学评价中往往忽视了“教”与“学”的关系,将两者互相孤立。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才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和能力进行意义建构。因此在“复合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教师在教学中的定位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与组织者,主要任务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创造一个有利于形成更加宽泛的“元认知”的环境,促进师生的交流与互动。教学评价要将“教”的创造性留给老师,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将“学”的权力交给学生,尊重学生的选择,为学生设立不同的学习内容选项,由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最终实现“两个转变”。即:一是由重视评价教师向“评价学习成果和学生体验与收获”转变,二是从评价课程向“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效果”转变。

(六)教学评价模式“平民化”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对教学效果的评价采用的是传统的“精英式”评价模式,过于注重评价的选拔和纠错功能,而忽视评价对广大师生的正面促进作用。对教师的评价往往以少数领导或专家的意见为主,对学生的评价也仅以教师个人主观看法为主。这种单纯以学生的期末考试来进行的教学评价已不适用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复合型"人才培养背景下,要求我们的教学评价必须能够做到“平民化”,着眼于在评价的过程中促使全体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整合,形成固定的知识体系。笔者认为,正确的评价方式应强调以下几点:一是人才评价是多元的。为此应建立“教师—学生”、“学生—学生”的多元评价体系。在评价中,应将学生引入评价主体,实施学生间的互相评价,建立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将亲历进行归纳、总结、印证,并积极提出自己对改进学习方法的想法,在反馈与评价中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共同探讨、互相鼓励、互相竞争中共同进步。二是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要根据复合型人才培养特点对评价指标进行细化,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心理、情感、认知等方面的评价,设置不同的评价“选项组合”,只要完成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指标,就应给予相应的学分,评为合格。教师要摒弃传统教育中过于注重“终结性评价”的缺点,为全体学生建立学习档案,将其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对学习状态进行分析,为全体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从基础出发,不断积累,促进知识和能力水平的逐步提高,促使其各种知识和能力的有机整合。

总之,“复合型"人才是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复合型人才具有知识的宽泛与融合性、能力的综合性、素养的全面性等特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改善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评价,使之更加适应“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在未来的发展中,只有更加注重教学目标评价“层次化”、教学内容和标准评价多元性、教学方法评价体系改革、教学过程评价模式转变、“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及教学评价模式“平民化”,才能更好的发挥教学工作评价模式在“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使高职院校成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孵化器。

[1]吴德福,孙德良,张新元.复合型人才与自学考试[J].中国成人教育,1993,(10).

[2]李江涛,李言.能力本位与高职教育中人才评价方法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0,(23).

[3]张兵,任德齐.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评价体系构建的探析[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

[4]邹彩屏.高职复合型技术人才的界定与培养问题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2006,(11).

猜你喜欢

院校人才高职
人才云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