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颅内多发动脉瘤破裂介入栓塞治疗围术期护理

2012-08-15邵福丽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2年7期
关键词:弹簧圈栓塞肢体

杨 越,邵福丽,何 平

颅内动脉瘤是指颅内动脉管壁上局部异常改变而出现的瘤样突起,好发于脑底动脉环的大动脉分支或分叉部,由于这些动脉位于脑底的脑池中,大多是自发性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时才被发现。颅内多发性动脉瘤是指颅内血管上同时有2个或2个以上的动脉瘤,其好发部位依次为大脑后动脉、大脑中动脉、前交通和眼动脉[1]。相对于单发性颅内动脉瘤,其破裂机会更多,诊断治疗更加复杂,且预后更差。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手术简便、安全、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正逐渐成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首选方法。我院2010年4月—2011年12月共收治4例颅内多发性动脉瘤患者,经介入栓塞术治疗和围术期的观察及护理,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4月—2011年12月收治的颅内多发性动脉瘤栓塞术的患者4例,其中男1例,女3例,年龄33~59岁。4例患者均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检查,3例为两个动脉瘤,1例为3个动脉瘤。两个动脉瘤的部位分别是左侧前交通和右侧后交通、右侧前交通和右侧后交通、左侧后交通和大脑中动脉M1段。3个动脉瘤的部位是左侧前交通和大脑前动脉A1段及右侧后交通动脉瘤。

1.2 方法 完善术前准备,全麻下行选择性脑血管造影+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根据瘤腔大小先后置入不同型号弹簧圈,直至造影显示栓塞致密。

2 结果

本组4例患者共9枚动脉瘤。除患有3枚动脉瘤的患者因左侧大脑前动脉瘤小于5mm未行栓塞外,均已妥善处理。有1例患者遗留右侧肢体偏瘫,其余患者均康复出院。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患者入院后,立即安排在安静的房间,监测生命体征,开放静脉通道,做好心理护理。由于本病发病急骤,病情危重,多数患者充满恐惧,要耐心解释,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克服恐惧心理。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大便通畅。

3.1.1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 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的改变。防止血管痉挛,控制抽搐。躁动不安者必要时给予镇静剂,以防血压升高增加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的风险[2]。对意识清醒的患者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及手术中配合的事项,对意识障碍的患者,术前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使其了解术前准备的内容,手术的目的和意义及介入手术潜在的风险。术前1d为患者备皮;做抗生素及碘过敏试验;清醒患者口服拜阿司匹林300mg、氢氯吡格雷75mg,以防止术中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术前6~8h禁食、水;留置尿管。

3.2 术中护理 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协助麻醉医生进行麻醉,实施全身肝素化。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等保证手术安全进行。

3.3 术后护理 手术结束后,由医护人员护送到ICU,患者去枕平卧,清醒后床头抬高15~30°,按时更换体位。给予持续低流量氧气吸入,持续监测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头痛、恶心、呕吐、意识、瞳孔及肢体运动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因术中全身肝素化,凝血时间延长,术后患者均带动脉鞘至ICU,要制动术侧肢体并保持髋关节伸直,防止鞘管脱出、折断等。术后4~6h拔除鞘管,局部加压包扎,1kg沙袋压迫6~8h,定时观察下肢末梢循环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早发现有无动静脉栓塞发生。协助更换体位,按摩腰背部。患者术后处于高凝状态,加上肢体制动时间长,24h后指导清醒患者在床上进行肢体自主活动,有意识障碍及偏瘫患者加强翻身及肢体被动活动。由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栓塞术后患者仍可发生血管痉挛,常规给予尼莫通持续静脉泵入,防止血压过低。有2例患者进行腰椎穿刺,有2例行腰大池外引流,按照常规进行腰穿术后或引流管的护理。

4 体会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死亡率高达40%[3]。随着血管内治疗技术及栓塞材料的发展,弹簧圈栓塞术成为治疗多发的不同部位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与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相比,该方法操作相对简便,对脑组织创伤小,利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预后的改善,特别适合对老年患者及高危患者的治疗,缩短住院周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颅内多发性动脉瘤破裂血管内介入弹簧圈栓塞治疗的围术期护理是保证疗效的重要措施之一。护士在术前充分准备,进行有效的指导宣教和心理护理,术中密切配合,术后密切观察意识、瞳孔、血压、肢体活动等变化,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采取有针对性、预见性的护理干预,保证了手术的安全,促进了患者的康复。

1 陈劲草,于加省,何跃.颅内复杂型动脉瘤的手术治疗 [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6,11(11):647-649.

2 黎艳,杜芸,庞兰英,等.Matrix电解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3):1203-1205.

3 王海均,赵洪洋,熊南翔,等.遗传因素在颅内动脉瘤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8,13(9):970-972.

猜你喜欢

弹簧圈栓塞肢体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Meta分析
水蛭破血逐瘀,帮你清理血管栓塞
肢体语言
输卵管栓塞后弹簧圈脱落2例
肢体写作漫谈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介入栓塞治疗肾上腺转移癌供血动脉的初步探讨
体外膜肺氧合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30例临床疗效分析
头颈部富血供肿瘤的术前栓塞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