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门德尔松对古典音乐的继承与开拓
——分析门德尔松《g小调钢琴协奏曲》(Op.25)

2012-08-15袁茵

关键词:门德尔松协奏曲小调

袁茵

(淮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安徽 淮北235000)

门德尔松对古典音乐的继承与开拓
——分析门德尔松《g小调钢琴协奏曲》(Op.25)

袁茵

(淮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安徽 淮北235000)

《g小调钢琴协奏曲》在门德尔松协奏曲的创作中,虽然不是最具代表性,但却是其巅峰之作《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基石。作品虽显稚嫩,但却体现了门德尔松在音乐思想上既尊重、崇尚和继承古典音乐形式的同时,又不拘泥于传统而努力开拓创新,与肖邦和舒曼同为浪漫主义时代的三个杰出代表。作曲家个性化的创作风格和卓越的创作才艺一直被人们所关注,并在世界浩瀚的钢琴文献中占有一席之地,通过对《g小调钢琴协奏曲》的分析,进一步认识门德尔松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创作影响。

门德尔松;第一钢琴协奏曲;古典音乐;浪漫主义音乐

引言

费利克斯·门德尔松 (Mendelss0hn,Felix 1809-1847)出生于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幼年就显示出惊人的音乐才华,有神童之称。他的一生有如春天的海洋,平稳而舒适,人们称他为‘幸福的音乐家’。”[1]230作为19世纪上半叶德国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与肖邦和舒曼同为浪漫主义时代的三个杰出代表。门德尔松是一位对音乐风格有着出色的把握能力的天才音乐家,他的作品具有很好的结构感,体现了古典和浪漫相结合的风格,作品精致、典雅、清新、迷人。

门德尔松《g小调钢琴协奏曲》也称《g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与第一册《无词歌》同年完成。这一时期,他在创作风格上立足古典,开拓浪漫,既继承了贝多芬、舒伯特的传统,又开创了钢琴音乐创作的一个新领域。目前我国对门德尔松《g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专题研究还不多见,那么,对门德尔松《g小调钢琴协奏曲》的分析十分必要。

一、门德尔松《g小调钢琴协奏曲》的创作过程

(一)协奏曲的创作背景

“1830年6月,在慕尼黑的一次音乐会上,门德尔松认识了年仅16岁的英国富家少女约翰芬·兰克。他对她产生了好感,随即成为了她的音乐老师。在他们在相处中交流感情,共度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为了纪念这段美好的时光,于是在门德尔松第二年从意大利回到慕尼黑时,仅用了3天时间创作了此曲。并在1831年10月17日,门德尔松在慕尼黑音乐会上,独奏了这首充满青春活力,热情奔放的钢琴协奏曲,赢得了听众的热烈掌声。”[2]39

门德尔松《g小调钢琴协奏曲》创作灵感来源对约翰芬·兰克最真挚的感情,创作中受传统德奥音乐教育及“老师卡尔·采尔特对巴赫热爱与尊重的影响”,[3]崇尚古典音乐“质朴、严谨”的创作观念;他作为一位音乐活动家,与许多文学与艺术家朋友(如歌德、肖邦、舒曼、梅耶尔贝、李斯特等),“经常一起进行艺术交流,并加深了相互了解”,[2]39“他观看了韦伯的歌剧《自由射手》后受到启发,他感受到古典主义音乐的思维与形式的严整性,也感受到浪漫主义音乐的民间神话体裁和配器的神韵”。[2]30韦伯《f小调钢琴协奏曲》、贝多芬奏鸣曲中将几个乐章连续演奏的做法都给了他启发;他继承了舒伯特的传统,开创音乐创作的新领域。在古典创作技法与浪漫主义思潮的碰撞中,在内心真挚情感驱使下,于是,《g小调钢琴协奏曲》诞生了。

(二)协奏曲创作的基本情况

门德尔松共创作了七部钢琴协奏曲,创作中学习和模仿亨德尔、巴赫、莫扎特等前辈的创作技法,产生了对古典音乐浓厚的兴趣,“对巴赫极为推崇,他通过指挥演出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大大推动了巴赫音乐的复兴。”[1]233预示了门德尔松必将成为浪漫主义时期的古典主义继承者。

1838—1847的最后十年,门德尔松完成《g小调钢琴协奏曲》(Op.25)、《D大调进行曲》(Op.102)、《苏格兰交响曲》(Op.56)、戏曲音乐《仲夏夜之梦》(Op.60)、《众赞交响曲》、《d小调钢琴三重奏》(Op.49)、《庄严变奏曲》(Op.54)、《d小调钢琴协奏曲》(Op.40)、清唱剧《无词歌》、《圣保罗》、《伊利亚》、《六首前奏曲与赋格》(Op.35)等多形式作品。至《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Op.64)的出现,门德尔松以其优美的旋律和质朴深邃的感情,达到“时至今日,它更表现出小提琴之美的最高典范”[2]47,并与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同被誉为世界三大小提琴协奏曲。

门德尔松协奏曲的创作贡献是他对浪漫主义时期协奏曲体裁的发展。《g小调钢琴协奏曲》的诞生,标明门德尔松的创作已开始步入成熟阶段。

二、《g小调钢琴协奏曲》的创作特点

门德尔松的《g小调钢琴协奏曲》最能体现对古典的继承及开拓浪漫的音乐特征,体现了钢琴协奏曲从古典主义时期发展到浪漫主义时期的变化趋势。

(一)协奏曲的结构

在曲式结构上,门德尔松虽延用古典主义时期协奏曲的创作手法,采用奏鸣曲,但又不拘泥于维也纳古典主义协奏曲的双呈示部的奏鸣曲式。他取消了乐队在古典协奏曲中单独陈述呈示部的部分,因此第一乐章由双呈示部的奏鸣曲式转变为单呈示部的奏鸣曲式。不仅如此,在篇幅短小的引子当中,乐队的功能不再是像巴洛克和早期古典主义时期那样,给观众一个预示的作用。而仅是一个“引子”,使得钢琴在协奏曲中得到了更加充分和直接的表现。精心的改良,引子的缩短,使主题更加引人注目,这为之后《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基础。

二、三乐章仍然是运用了古典主义时期协奏曲的创作手法:第二乐章为行板。采用单三段式结构,篇幅较小。主题旋律富于歌唱性,同时因在E大调上进行,音乐给人以一种怅然,陶醉的感觉。第三乐章是使用快板的回旋曲式乐章,与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有许多类似之处,同样采用快速的符点四分音符节奏型和等分型节奏,使得情绪比较激昂。但与第一乐章不同在于在大调上进行,带有舞曲的风格特征。整体看来,这部协奏曲的结构是在继承古典的基础上小有突破。

(二)主题的贯穿性及相似性

1821年门德尔松观看了韦伯的《自由射手》。这部歌剧运用的将民歌型的旋律和德国歌剧的特点融为一体,及两个主题在作品中贯穿发展的手法,使门德尔松得到启发。在这部钢琴协奏曲中,虽然也采用了多个主题,但是这几个主题却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如:第二乐章的主题材料来自于第一乐章的副部主题。同样是抒情的歌唱性的旋律,两个主题的开始都是采用的级近上行,同时两个主题都在大调上写作。虽然节奏,音符时值不一样,但是听觉上却有相似之处。而第三乐章的主部主题,则类似于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前者使用的是G大调,后者使用g小调,但是从旋律进行上来看,同样都是以上行六度进行开始,之后都采用相同的符点四分音符节奏型,并且都采用下行的八度和弦进行。虽然在旋律、节奏和调性上都有一些变化,但是所制造出的音响效果都是激昂的、有活力的进行曲风格的旋律。

乐曲中第一乐章的主题一般都是最具核心地位的主体材料,在这部协奏曲中,第一乐章中包含的两个最重要的主题——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一直贯穿在其后的两个乐章中,只是发生了形态上的变化。主题的贯穿性与相似性,成为作品统一结构力的重要来源,与古典主义时期包含三个不同性格乐章的协奏曲相比,增强了作品的逻辑性与一致性。

(三)各乐章之间的连续性

在这部协奏曲中,每个乐章的尾声都会与下一个乐章的引子联接起来,各个乐章被连续不断地演奏,作品一气呵成。同时,这样使得各个乐章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加了作品的完整性。例如:第一乐章开始以号角般的八度进行开始,进行到倒数第九小节,音量逐渐变小,并开始进行转调。在进行到倒数第五小节开始,出现了符点音符的节奏型,为第二乐章的引子部分和主题都埋下伏笔,同时采用“渐慢”的速度变化让两个乐章的速度衔接在一起,自然的进入到了下一乐章中。

韦伯在《f小调钢琴小协奏曲》的创作中首次运用了四个乐章连续不间断演奏的概念;贝多芬在晚期创作《第五“皇帝”钢琴协奏曲》时,将第三和第四乐章联系起来,让演奏者连续不断的演奏下去,这些作品都让门德尔松受到了很大启发。门德尔松成功的将这种手法固定于他之后的创作之中,如《苏格兰交响曲》和《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都采用这种形式。同时李斯特也进一步运用其手法,把协奏曲发展为单乐章的协奏曲。

(四)华彩乐段与乐曲的整体性

贝多芬在他的《第五钢琴协奏曲》中开始尝试写作固定的华彩乐段,来代替常用的即兴演奏的华彩乐段。但这个华彩段仍然是出现在第一乐章临近结束的地方,成为钢琴独奏的炫技乐段。但门德尔松又往前走了一步,这部协奏曲中的华彩乐段不再是仅有钢琴独奏的炫技乐段,而是加入了定音鼓来烘托气氛,使得钢琴与乐队交织呼应,让华彩乐段成为整部协奏曲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再是独立的段落。《g小调钢琴协奏曲》体现门德尔松理性的创作思维、结构及风格上即继承古典主义的创作手法,同时开拓浪漫主义个人情感的抒发。

三、《g小调钢琴协奏曲》的创作影响

(一)影响了门德尔松对协奏曲的创作

门德尔松的创作走向成熟的阶段中,《g小调钢琴协奏曲》(Op.25)不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却为门德尔松以后的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作品中将几个乐章连续不间断演奏,结构紧凑、严谨的创新手法,影响和运用到《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中,协奏曲中的三个乐章在结构上一气呵成连续演奏,中间没有停顿、没有华彩乐段、缩短引子等手法,给人凝练统一的整体感,是一首极富魅力之作,不仅为《 d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Op.40)、《e小调钢琴协奏曲》(Op.64)和《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稳定了结构形式,同时还为《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打开了思路。《g小调钢琴协奏曲》可以说是筑城《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巅峰之作的一块最重要基石。

(二)影响了协奏曲的发展

门德尔松立足于古典的协奏曲结构与音乐风格上的精髓,发展浪漫,不追求华而不实的炫技效果,将自己的情感、创新融入作品之中。《g小调钢琴协奏曲》中大篇幅的手指快速跑动及双手快速的八度重奏的片段,展示了门德尔松深厚的演奏功底;丰富的呈现形式,使门德尔松的个人情感得到了充分的宣泄。

保罗·亨利·朗评价门德尔松:“这位具有惊人的艺术感觉的音乐家领悟到了古典音乐的真髓……他理解到了古典奏鸣曲——交响乐的意义……舒曼向门德尔松致敬,由于门德尔松是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折衷者,是一位解决了时代的不协调的大艺术家……”。[4]他对古典音乐的态度是执著的,身为时代的追逐者,“门德尔松的作品,和声精炼,章法严谨,旋律生动,语言淳朴典雅,清晰自然……”。[5]

门德尔松独具匠心的《g小调钢琴协奏曲》,是古典和浪漫音乐的完美结合。他不懈地尝试与创新,为浪漫主义时期协奏曲逐渐发展成单乐章的协奏曲形式开辟了新的道路。

结语

门德尔松在浪漫主义时期算不上时代的先锋者,但却是时代的引领者。他从小受到良好的学院派音乐教育,深受古典音乐的影响,《g小调钢琴协奏曲》(Op.25)虽稍显稚嫩,却充分体现了他尊重古典,又勇于开拓创新。“他又是一位原创思想家,他的原创性已经在他年轻时有过表述……正是门德尔松第一次努力就已经暗示着一种新的音乐作曲风格的到来;这种风格,并不取决于脱离在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留给我们的模式中已有所展示的形式,而取决于思考的方式、展开的手段,这对于这位年轻作曲家来说是及其特殊的……”,[6]《g小调钢琴协奏曲》是门德尔松继承与创新、运用各种作曲技巧、使艺术表达获得无限的艺术成就,无愧是门德尔松协奏曲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张式谷,潘一飞.西方钢琴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2]董友忱.犹太名人传:艺术家卷[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2.

[3]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221.

[4][美]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张洪岛,顾连理,杨燕迪,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497.

[5]吴晓娜,王健.钢琴音乐文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14.

[6]辛尼德·德姆普西.曾经是英雄,还是一直是英雄[J].周翔,译.云南艺术学院院报,2008(1):83.

J624.1

A

2095-0683(2012)02-0147-03

2012-03-24

袁茵(1979-),女,安徽宿州人,淮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校 秋晨

猜你喜欢

门德尔松协奏曲小调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四 季 相 思
思 夫
门德尔松音乐作品创作风格浅析
五河小调
“浪漫派大师”门德尔松的故事(二)
门德尔松的诚实
诚实更重要
海浪协奏曲(上)
海浪协奏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