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明清拟话本小说中的贞女形象

2012-08-15李停停

关键词:多福贞节小说

李停停

(四川文理学院 学报编辑部,四川 达州 635000)

刍议明清拟话本小说中的贞女形象

李停停

(四川文理学院 学报编辑部,四川 达州 635000)

在明清拟话本小说中,集中而大量地出现了“贞女”这一女性形象类型。根据守贞程度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传统贞节观下的贞女形象和变通贞节观下的贞女形象两种。传统贞节观下的贞女形象按照不同的守贞方式,又可分为女扮男装型、生死相随型和拼死抗暴型。

明清;拟话本小说;贞女;女性形象

在明清拟话本小说中,“贞女”一般指为贞节观或未来的丈夫保守肉体纯洁的未婚女子。[1]贞女形象是明清拟话本小说中大量存在的女性形象,据笔者统计,在明清拟话本小说中共出现25人。根据贞女形象所体现出的不同的贞节观念,笔者大体将其分为传统型贞女形象与变通型贞女形象两类。所谓传统贞节观是指女性要以守贞为第一使命,在任何情况下,女性都要无条件地为丈夫保守肉体纯洁的观念(未婚女子为未来的丈夫,已婚女子为现在的丈夫—— 哪怕这个丈夫已经死亡)。变通贞节观是基于丈夫利益最大化而对贞节的道德评价所作的一种有限调整。即守贞不局限于肉体,而更注重于精神,上升到了精神层面的守贞。丈夫的利益高于一切,女性的行为是否对丈夫有益是判断其是否贞节的唯一标准。传统贞节观下的贞女形象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指未婚女子在出嫁前保持身体的纯洁,即使与未婚夫或者心仪的男性,有机会发生性关系,但是或拼死拒绝,或女扮男装秘不泄露,一直保持了从肉体到精神都纯洁的女子;另一种是指已经定亲,但与未婚夫素未谋面,后来未婚夫或家贫不能娶,或身患重症,或死亡,虽父母苦劝而终生不再另配他人的女子。而变通贞节观下的贞女形象则指在婚前与未婚夫或者心仪的男子有眉目传情、情诗传递、私定终身的行为,但未发生性关系的女子。

一、传统型贞女形象

这类女性形象在明清拟话本小说中共出现18人,其中“三言二拍”中所占比重较大。依其不同的守贞方式又可分为:女扮男装型、生死相随型和拼死抗暴型。

(一)女扮男装型贞女形象

这种类型的贞女形象主要有两个,分别是《古今小说》第二十八卷《李秀卿义结黄贞女》中的黄善聪和《醒世恒言》第十卷《刘小官雌雄兄弟》中的刘方。下面以黄善聪为例进行分析。

黄善聪十二岁时女扮男装随父亲外出经商,两年后父亲客死他乡,黄善聪见隔壁李英为人忠厚老实,遂以男装身份与之结为兄弟,合伙经商,相处七年,情投意合。但善聪七年之间,每晚均和衣而卧,并未向李英透漏其女性身份,且李英亦未察觉。后来善聪扶柩归乡,还其女儿装,李英执意聘善聪为妻,善聪坚辞,理由是:“嫌疑之际,不可不谨。今日若与配合,无私有私,把七年贞节,一旦付之东流,岂不惹人嘲笑?”[2]424九年的朝夕相处,善聪对李英不是没有感情,而当李英执意求亲时,善聪坚拒的原因是怕贞节“付之东流”,说白了,她是怕别人说闲话,怕别人不相信她的童贞,怕自己七年的艰辛付之东流。为了贞节之名,黄善聪宁可压抑情感,毁掉终身幸福。后在守备太监李公的调停之下,善聪方与李英在“贞操恩情两得全”[2]426的情况下结为夫妇。这件事《明史·列女传》亦有载:“其后有黄善聪者,南京人。年十三失母,父贩香庐、凤间,令善聪为男子装从游数年。父死,善聪习其业,变姓名曰张胜。有李英者,亦贩香,与为伴侣者逾年,不知其为女也。后偕返南京省其姊。姊初不之识,诘知其故,怒詈曰:‘男女乱群,辱我甚矣。’拒不纳。善聪以死自誓。乃呼邻妪察之,果处子也。相持痛哭,立为改装。明日,英来,知为女,怏怏如失,归告母求婚。善聪不从,曰:‘若归英,如瓜李何?’邻里交劝,执益坚。有司闻之,助以聘,判为夫妇。”[3]看来这个故事在当时已广为流传。小说对故事的讲述与《明史·列女传》中的记载并无太大出入,主题和情节都较吻合,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思想倾向。善聪的姐姐因疑其不贞,“拒不纳”,可见在当时社会,失贞女子不仅会被社会舆论所唾弃,甚至连至亲之人亦会将她拒之门外,这种强大的社会压力迫使善聪与男子朝夕相处九年而坚守童贞。

这两篇小说中的女子,均以改变外貌装束的形式长期生活,她们掩盖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特别身份,还有自己内心对于异性的情感。作为女子,她们把贞节放在第一位,女扮男装,与男子朝夕相处是迫不得已,但这并不妨碍她们保守贞节。与刘方相比,黄善聪显得更加严格地恪守着贞节观。当李英向她求婚时,她并非不满意这门婚事:九年的朝夕相伴,日久不免生情。但是作为一个女子,她更怕别人说“闲话”,即使清者自清,即使她恪守贞节,但是,她也需要社会舆论的认同,或者说,更重要的是社会舆论的认同。为了这种认同,她可以放弃幸福,甚至生命。在女子自觉恪守贞节观的过程中,社会舆论、社会压力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生死相随型贞女形象

此类形象也有两种,一种是未婚夫家道中落,无力迎娶,或恶疾缠身,久治无效,但依然非他不嫁,拼死相守的女子。这类形象主要有:《醒世恒言》第九卷《陈多寿生死夫妻》中的朱多福、第十七卷《钝秀才一朝交泰》中的黄六,《拍案惊奇》卷九《宣徽院仕女秋千会 清安寺夫妇笑啼缘》中的速哥失里,《娱目醒心编》卷十二《骤荣华顿忘夙誓 变异类始悔前非》中的娟娟。

《陈多寿生死夫妻》中的女主人公朱多福九岁时,父亲朱世远将其许配给陈青之子陈多寿,不料陈多寿十五岁时得了恶疾,浑身长癞,久治不愈。多福的母亲柳氏欲悔婚,陈青闻知亦不忍“耽搁人家闺女”[4]183,亦欲退亲。柳氏大喜,并劝说女儿改聘富室。多福说:“从没见好人家女子吃两家茶。贫富苦乐,都是命中注定。生为陈家妇,死为陈家鬼,这银钗我要随身殉葬的,休想还他!”[4]185由于多福坚持原聘,第一次退亲以失败而告终。后来朱世远因女儿守志至坚,为女婿陈多寿请医服药,无奈病入膏肓,不见起色。这时朱世远仍有悔亲之想,而陈多寿亦想退亲,作诗一首寄多福,劝她:“今朝撒手红丝去,莫误他人美少年。”多福和诗表示:“从来妇道当从一,敢惜如花美少年。”[4]187并欲自缢殉夫,幸好被父亲救起。当被救醒时,多福的第一句话是:“孩儿一死,便得完全名节。又唤转来则甚?就是今番不死,迟和早少不得是一死。”[4]189面对女儿为素未谋面的未婚夫殉节,其父赞叹说:“真烈女也!为父母者,正当玉成其美,岂可以非理强之。”[4]189嫁入陈家二载,多福小心翼翼地伺候丈夫,而丈夫病情并不见好转。多寿怕拖累多福,偷偷买砒霜服用,服药前劝多福改嫁,多福回答说:“官人,我与你结发夫妻,苦乐同受。今日官人患病,即是奴家命中所招。同生同死,有何理说!别缔良缘这话,再也休题。”而当多寿服毒被多福发现后,“朱氏道:‘奴家有言在前,与你同生同死。既然官人服毒,奴家亦不独生。’遂夺酒壶在手,骨都都吃个罄尽。”[4]194经过抢救,二人不但活了过来,且陈多寿以毒攻毒,身上的癞疮竟奇迹般好了,并且中进士做官,与多福恩爱无比,偕老百年。此处朱多福婚前守贞、婚后殉节,都是出于对贞节观的自觉恪守。出嫁之前,她与陈多寿素未谋面,谈不上有什么感情,面对父母的悔婚,陈家的退亲,她坚持守贞的理由是“从没见好人家女子吃两家茶”、“孩儿一死,便得完全名节”。婚后为丈夫殉节虽不无感情因素,但主要原因是“结发夫妻,苦乐同受”,即从一而终的贞节观的驱使。而故事的美好结局只不过是作者的一厢情愿,同时亦是作者用来劝化女子守贞殉节的精神“奖品”。

第二种是受聘后未婚夫杳无音信或已传死讯,仍坚持只嫁此人的女子。主要有:《醒世恒言》第二十卷《张廷秀逃生救父》中的王玉姐,《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三《大姊魂游完夙愿 小姨病起续前缘》中的吴兴娘,《五色石》卷五《续箕裘》中的喜云桂。

《张廷秀逃生救父》中的王玉姐为王员外之女,张廷秀之未婚妻。张廷秀外出为被诬下狱的父亲伸冤,一去几年未返。王员外欲使女儿改聘,玉姐想:“我今虽未成亲,却也从幼夫妻。他总无禄夭亡,我岂可偷生改节!莫说生前被人唾骂,就是死后亦有何颜见彼!与其忍耻苟活,何不从容就死。一则与丈夫争气,二则见我这点真心”。[4]428后被姐姐恶语中伤,半夜寻死,死前的心理活动是:“母亲忽地将姐姐抢白,必定有甚恶话伤我,故此这般发怒。我乃清清白白的人,何苦被人笑耻!不如死了,到得干净!”[4]430她最在乎的是她的“清白”,她寻死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干净”,而这“清白”、“干净”的背后,实质上是礼教贞节观在作祟。玉姐与张廷秀虽然见过面,但并未有二人互相爱慕的描写,玉姐亦是为贞节观而守贞,即对丈夫(包括未婚夫)的从一而终,如果这种愿望在现实中得不到实现,那么也要以生命为代价去捍卫自身的“清白”,“清白”乃是当时女性生存的最高意义。“自此之后,玉姐住在楼上,如修行一般,全不下楼。”[4]432终于守得丈夫张廷秀进士及第,得了高官回来,夫妻成亲,大团圆结局。

生死相随型贞女形象的共同特点是严格恪守从一而终的贞节观,为节烈“清白”之名,不惜付出年轻的生命。胡适先生在《贞操问题》一文中曾指出:“贞操问题之中,第一无道理的,便是这个替未婚夫守节和殉烈的风俗”,认为“这是不合人情,不合天理的罪恶”,“罪等于故意杀人。”[5]这类贞女的守贞行为是迫于强大社会舆论的压力,是为了名声。在这里,贞节观已经完成了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成为女子自觉恪守的法则,这一法则高于一切,生命在它面前已经变得微不足道。

(三)拼死抗暴型贞女形象

这类女子一般是在遭遇不可抗拒之力,如强暴、圣命或被妖怪劫掳等,面临失贞的风险时,甘愿受尽苦楚,依然保守贞节;或者指面对年轻貌美男子的勾引,抵制诱惑,不为所动,保守着贞节的女子。拼死抗暴型贞女形象主要有:《拍案惊奇》卷二十四《盐官邑老魔魅色 会骸山大士诛邪》中的仇夜珠,《型世言》第一回《烈士不背君 贞女不辱父》中铁家的两位小姐,《五色石》卷四《白钩仙》中的陆舜英,《贪欣误》第六回《狂妄终阴籍 贪金定损身》中的张艳娘,《珍珠舶》卷五中的贾琼芳,《娱目醒心编》卷七《仗义施恩非望报 临危获救适相酬》中的金姐,《鸳鸯针》第四卷《欢喜冤家一场空热闹 赚钱折本三合大姻缘》中的范贞姐。

以《盐官邑老魔魅色 会骸山大士诛邪》中的仇夜珠为例。仇夜珠是良家女子,她“端慧多能,工容兼妙”,“又且生得美貌伶俐”[6]350,远近闻名,惹得猿猴精化作“老道”以精怪之术摄之于山洞中求欢,“夜珠闻言,自想:‘我断不从他!料无再出之日了,我这性命做甚?不如死休!’将头撞在石壁上去,要求自尽。”[6]353被救下后绝食又不得死,随老道百般讨好引诱,均不为所动,潜心祈祷,最后为观音大士所救。在非人力所及之时,女子宁可放弃生命,也不会放弃贞操。保有贞操的女子,最终一定会有好结果(最后夜珠与刘秀才郎才女貌,得成眷属,夫贵妻荣)。而那三五个同样被猿猴精摄去的美貌妇人,虽失身于猿猴精,作者并没有对她们过于苛责,对这几个妇人的结局也没有交代。这种“视而不见”的态度,表明作者虽对贞节观大加赞扬,但是对于那些被迫失身的女子,也是比较宽容的。

传统贞节观下的贞女形象严格恪守礼教贞节观,在情与礼面前,毫不犹豫地抛却感情因素,自觉地皈依于贞节观,无论遇到任何艰难险阻,哪怕以生命为代价也在所不惜。此类女子积极主动地去守贞,甚至不惜忤逆父母,这种看似有主见的行为,恰恰反映了她们的集体无意识。守贞变成天经地义的事情,变成她们与生俱来的使命。统治者的提倡,男权文化的张扬,耳濡目染的熏陶等外力作用将“贞节”二字深深地刻印在她们的心里,内化为她们自觉的意识,成为她们生命的意义。为此,她们可以放弃一切。无论是一生的幸福,还是自己的生命,在贞节观面前均显得微不足道了。

二、变通型贞女形象

变通型贞女形象指不受封建礼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束缚,大多在看中一个男子之后,大胆示好,私定终身,但并不及于乱,自始至终都保持着童贞的未婚女子。这类贞女形象有7个,分别是:《醒世恒言》第二十二卷《张淑儿巧制脱杨生》中的张淑儿、第三十二卷《黄秀才徼灵玉马坠》中的韩玉娥,《拍案惊奇》卷之九《宣徽院仕女秋千会 清安寺夫妇笑啼缘》入话故事中的王氏,《二刻拍案惊奇》卷三《权学士权认远乡姑 白孺人白嫁亲生女》中的徐丹桂、卷三十《瘗遗骸王玉英配夫 偿聘金韩秀才赎子》中的王玉英,《十二楼·合影楼》中的管玉娟、《夏宜楼》中的詹娴娴。下面以徐丹桂和詹娴娴为例进行分析。

《权学士权认远乡姑 白孺人白嫁亲生女》中的徐丹桂是大家闺秀。她容貌美丽,与表哥自小定有婚约,但是表哥已死,徐家并不知情。权次卿冒充其表哥,住进徐家,丹桂父亲已死,只有母亲与幼弟,丹桂与次卿男才女貌,情投意合,偶然次卿进入丹桂闺房,抱住丹桂,欲行云雨,“桂娘正色道:‘若要苟合,妹子断然不从!他日得做夫妻,岂不为兄所贱?’”[7]50丹桂虽然钟情于次卿,但依然能保持清醒的理智,恪守女子贞操。

《夏宜楼》中的詹娴娴,出身于书香门第,亦是大家闺秀。其父“家范极严,内外男妇之间最有分别”[8]269。怕娴娴及笄之年未有婚配,生出闲心,其父就选出十数名家生女,让娴娴教导。“哪里知道,这位小姐原是端庄不过的,不消父母防闲,他自己也会防闲自己。”[8]270一日,众女子趁娴娴午睡,戏水游玩,被娴娴知道,教训众女子:“做妇女的人,全以廉耻为重,此事可做,将来何事不可为?”[8]271娴娴从小接受礼教贞节观的教育,使她能够以女范来自觉地规诫自己。此处的娴娴,不仅自觉地用贞节观念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和思想,甚至以此为行为标准来教导、规诫其他女子。她是礼教贞节观异化的成功个案。话本小说中大多数贞女形象均是家教严格的大家闺秀。瞿吉人以一个望远镜窥探詹家之事,谎称自己是“仙人”,骗娴娴自己才是她的真命天子,以计策娶娴娴为妻。

变通型贞女形象大多突破了男女授受不亲的严格界限,具有追求爱情的主动性和行动力。当遇到心仪的男子时,虽有眉目传情或诗书递信的行为,且暗自约定婚姻,但仅限于此,并不及于乱。即使有机会发生性关系,依然态度决然地拒绝,始终保守着童贞。此类形象并不像传统型贞女形象那样呆板,她们较为灵活机变,也更富有人情味和生命力。但无论是传统型贞女形象还是变通型贞女形象,在任何情况下均恪守着守贞的信仰,保守贞节是她们生存的第一要义。

明清拟话本小说中的贞女形象均在婚前保守着童贞。无论是何种类型的贞女形象,都自觉地去恪守贞节观,只是程度有所差别。传统型贞女形象对贞节观的遵从非常严格,这常常使得她们的形象过于呆板,如同一个个被礼教操纵的玩偶,缺少有血有肉的性情与个性。相比之下,变通贞节观下的贞女形象加进了情感,形象稍微丰满、立体一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她们具有了女性的自我意识。从本质上来说,她们都是被男权文化物化的产物。

三、从贞女形象看明清贞节观的变化

明清拟话本小说的出版时间主要集中于三个阶段,即明代中后期、明清交替之际和清代前期。在这三个时期集中出版的拟话本小说中也出现了大量的贞女形象,从这些贞女形象的塑造中,我们可以窥探到当时社会对贞节观念的理解和表现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出版于明代中后期且对贞女形象有所塑造的拟话本小说集主要有《古今小说》涉及贞女形象1个①《古今小说》后更名为《喻世明言》。、《醒世恒言》涉及贞女形象4个、《拍案惊奇》3个②《拍案惊奇》后更名为《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2个、《型世言》1个、《贪欣误》1个;明清易代之际出现贞女形象的拟话本小说集主要有《五色石》2个,《鸳鸯针》1个,《十二楼》1个;清代初期出现贞女形象的拟话本小说集主要有《娱目醒心编》2个,《珍珠舶》1个。

明代中后期是拟话本小说的繁荣昌盛期,此期出现了“三言”、“二拍”、“一型”,代表了拟话本小说的最高成就。从明代中叶开始,资本主义逐渐萌芽,社会中出现了张扬个性、及时行乐、崇尚自由等与程朱理学背道而驰的思想。由于当时社会世风日下、礼崩乐坏,自幼受儒家思想熏染的文人开始有意识地著书立说,劝化世人。而拟话本小说的作者大多是科举不得志的文人,良好的文学素养使他们能够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儒家传统的经世致用之学又使他们积极地教化市民。于是,拟话本小说的作者以拟话本这种社会中下层市民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寄托思想、寓教于乐,企图劝化人心,教化市民。此期拟话本小说的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塑造女性形象,因此,此时的贞女形象大多丰满、立体,使读者感到亲切、真实,让读者在娱乐中接受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从而达到教化目的。同时,此期作者对贞节观的理解也不乏人情味,体现出了“多人情而少礼教”的特点。对女性表现出了更多的宽容和同情。以《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三《大姊魂游完夙愿,小姨病起续前缘》中的吴兴娘为例。吴兴娘自幼定亲于崔兴哥,不料崔家到远方为官去了,一去一十五年,杳无音信。兴娘母亲怕蹉跎了女儿,欲将女儿另配人家,“兴娘肚里,一心专盼崔生 ,再没有二三的意思。”[7]382对于一个素未谋面的男子,而且杳无音信十五年,是个完全陌生的人,兴娘与兴哥可以说是没有感情可言的。兴娘为了一个连相貌都不知的陌生男子,因母亲逼迫自己另配他人而“狠命自哭”[7]382,最终抑郁而终,终年十九岁。这个年轻生命的逝去,给人的震撼是巨大的,杀死她的不是疾病,而是“抑郁”,而这种抑郁的根源,是封建礼教的贞节观。而令人惊奇的是,兴娘死后,魂魄竟然出现与崔兴哥完夫妻之礼,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兴娘就算不得贞女了,但是,兴娘确实也是为了守一个已将她纳聘,却未娶的陌生男子而死。想来作者心中对于贞节观,也是矛盾的,贞节观与人性的矛盾冲突,导致了作者以灵魂不受人类社会贞节观束缚这一“漏洞”,完了兴娘的心愿,也许他也觉得,兴娘太可怜了。

到了明清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战争四起,民不聊生。此期出现的拟话本小说多表现对生命的思考,对贞女形象的描写大多一带而过,并不作过多的渲染和描绘。作者大多不会让贞女轻易赴死。例如《五色石》卷之四《白钩仙》中的陆舜英,父母双亡后随兄嫂赴任,被乱兵追杀,只身逃在山崖之上,无路可退,“舜英度不能免,不如先死,免至受辱。”[9]87跳崖自尽,却被龙神救起。后与才子吕玉结为夫妇,“吕玉官至文华殿太学士,舜英封一品夫人。”[9]99拟话本中关于描写陆舜英的笔墨并不多,更多的是关于战争的残酷和对生命的珍惜。陆舜英路遇乱兵,为了不受侮辱而自杀,作者却安排超自然力的“神龙”将她救起,后来又安排她“一品夫人”的结局,看来作者对其守贞的行为是肯定与赞赏的。但是在那样动乱的时代,女性要想守住贞节,恐怕不会如此幸运地都遇到“神龙”,等待她们的恐怕只有必死的结局。在这里,作者不再安排守贞的女性轻易赴死,而多是使她们在受到诸多磨难之后有个比较好的结局。

到了清代初期,由于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宋明理学开始回归统治思想,贞节观比此前任何时期都要严苛,开始走向极端。此期拟话本小说对贞女形象的描写大多一带而过,其主要目的在于宣传礼教道德观,忽视人物形象的塑造,“多礼教而少人情”,贞女形象大多扁平、干瘪。如《娱目醒心编》卷七《仗义施恩非望报,临危获救适相酬》中的金姐,貌美,被一富户看中,将金姐母女骗到尼姑庵,欲行奸事,金姐抵死不从,被路过之人救下;卷十二《骤荣华顿忘夙誓,变异类始悔前非》中的娟娟,自幼与金哥儿指腹为婚,后夫家败落,娟娟父母欲悔亲,娟娟欲死。后辗转嫁与金哥儿为妾。娟娟见金哥儿时尚在襁褓,与其并无深厚的感情或者热烈的爱情,她为了一个陌生人而寻死,皆因“一女不更二夫”的贞节观。作者对金姐和娟娟的描写并不多,只是一带而过,更多的是说教、劝化之词。

[1]李停停,李淑兰.明清拟话本小说中的贞节烈女形象分类标准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2(1):89-92.

[2](明)冯梦龙.古今小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3](清)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7693.

[4](明)冯梦龙.醒世恒言[M].香港: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65.

[5]李心年.名人谈性[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160.

[8](清)李渔.十二楼[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

[9]笔炼阁主人.五色石[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2.

I206.2

A

2095-0683(2012)02-0075-04

2012-02-15

四川文理学院2011年度“青年启动”基金项目(2011R006Q);“四川性社会学与性教育研究中心”2011年度一般项目(XXJYB1125)

李停停(1981-),女,吉林梨树人,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编辑部研究实习员,硕士。

责任编校边之

猜你喜欢

多福贞节小说
床底的树洞
贞节与权利——清代“强占良家妻女”条例研究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良奸有别
多福
从曹赛英看徽州女性的贞节观
“贞节观的嬗变与百年中国文学的性别叙事”专题研究
遗落在伦盖提草原的泪
鬣狗多福和她的花豹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