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秋贵族女子的无奈与抗争

2013-04-29梁杰

西江月·上旬 2013年5期
关键词:贞节抗争婚姻

梁杰

【摘 要】女性并不只有柔弱温婉的一面,当她们的欲求在礼法的桎梏中冲突找不到出路的时候,政治就成为了她们进入另一个世界最好的切入点。春秋时期的贵族女子便是对这一出路的最好诠释。

【关键词】婚姻;政治;贞节;抗争

春秋贵族女性大多记录在《左传》中,她们出生在诸侯和卿大夫之家,处于权力中心的边缘。她们不再为劳动所囿,拥有有利的家庭条件来提高自身修养,但同时她们也承担着更多的礼法负载和家族责任。她们的才情美貌大都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在这种社会动乱与礼法重压下,春秋的贵族女子就在史册中留下了她们悲怆无奈的命运叹息。

一、婚姻:家族制下的无奈与尴尬

现代的婚姻往往是以双方的爱情为基础,《诗经》中的爱情诗篇往往也会让我们以为春秋女性生活在一个爱情自由的时代,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春秋之礼虽然也讲“发乎情”,但接踵而至的“止乎礼义”一语却标明了它扼制情感的实质。《礼记》说:“夫妇之礼,,唯及七十,同藏无间。”不到七十岁的时候,丈夫都不可以经常在妻子的房间与之亲密共处,为的就是防止爱情的发生。男女的结合更多的是为了生育的目的。春秋时代对婚姻极为重视,是所谓“君子重之”。人们不但视婚礼为“万世之始”,而且明确其意义为“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也就是说婚姻的重大意义在于它能够合二性之好并生育子嗣延续对祖先的祭祀。

从《诗经》中我们可以读到平民女孩子的纯纯爱恋,但这似乎很难在贵族女子中看到。爱情是人的生理心理的一种需求,也是人的情感归宿。处在春秋的贵族女子给了她们优越的生活,却同时也也遏制了她们的爱情。笔者归纳当时没有禁止在贵族妇女中的爱情可能有几方面原因,一、当时的礼仪教化严重,人们都在统一标准化下生活,个人的情感不能随意发泄,压抑了人的个性。二、男权观念强,对于妇女只看作是政治运作的工具,三,宗族观念强,个人服从于家族的任何安排。其实从这方面也可以看出贵族女子与平民女子在爱情方面的无奈。贵平民女子的生活多在劳作中进行,生存的压力多依靠自己的努力,而贵族女子则依靠家庭,对家族的依赖性强,所以也决定了她们在爱情的选择中缺乏勇敢。

因此受家族性,等级性原则的制约,贵族婚姻的政治性强,自主性弱。妇女在贵族婚姻中完全没有发言权,完全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二、政治:权力中心的生存与智慧

中国女性涉足政治巅峰,前有吕后专权,中有则天称帝,后有慈禧垂帘,但早期的春秋女性虽然更接近母系社会的尊崇却大多都没有如此强烈的权利欲望政治对她们而言不过是稳固自身地位的方式亦或是为儿孙谋取前程的手段又或是在父国与夫国之间赢得平衡的筹码。

政治一贯对女性持排斥态度但女性一直都没有放弃对男性政治风头的抢夺。春秋时期贵族女性与政治的距离比民间女子更为贴切。贵族女子参政一般涉及以下方面:一、为子争夺嫡子之位,《公羊传?隐公元年》曰:“子以母贵,母以子贵。”说明母子关系相辅相成,母亲身份尊贵有利于儿子得到继承人的地位;儿子如果继承君位,其母亲的地位也能得到巩固。二、利用妻子或母亲的身份参与政治中的夺权活动以及在战争中的策划筹谋。三、外交活动,贵族妇女的外交活动与政治婚姻有着极大的关系,女儿与妻子的双重身份有利于她们成为两国间外交关系的纽带,因而她们在外交事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卫灵公夫人南子,曾经对孔子说,“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在这里南子已经认为接见“四方君子”是自己的一种权力。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的贵族女子相对后期封建社会女子在政治上还是有很大的权利与自由的。这个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有很大关系:一、母系氏族的残余影响,春秋时期,父权制对母权制的胜利使女性的社会地位急剧下降。可是原始遗俗的影响根深蒂固,并非短时间就可彻底消除,这些母系社会的遗俗为春秋时期的妇女保有了一定的地位。二、社会变革,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大变革时代的到来也女性参与政治留有空间。三、婚姻关系,春秋时期的家族观念很强,而在家族中传宗接待很受重视,所以妇女的生育能力帮助她们提高了自身的地位。同时战乱中需要较多了外交活动,而通过联姻结亲的方式也成为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四、孝道,孝是中国伦理道德的核心,所以这时候女性发挥的即是母亲的作用。

女性并不只有柔弱温婉的一面,当她们的欲求在礼法的桎梏中冲突找不到出路的时候,政治就成为了她们进入另一个世界最好的切入点。春秋时期的贵族女子便是对这一出路的最好诠释。

三、贞节:男权制下的周旋与反抗

在典籍《左传》中,总是会不时出现“某夫人与某”或是“某姬通于某”的字样。“淫”和“通奸”是两个含有十分浓厚的道德上的字眼,对于这样的描述总会让人很难有清醒认识,但这样的表述并不意味着当时的人们不介意禽兽之行而以推翻礼法为乐;在我们所熟知的春秋贵族妇女中,除了鲁桓公夫人文姜和卫灵公夫人南子等少数几个人外,她们的通奸行为大都发生在丈夫去世之后,如宋襄夫人赵庄姬,哀姜、穆姜等,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了不甘寂寞的人性在强大礼法压力压迫下的必然反弹。而此类婚外性行为的发生至少可以引起我们对《左传》时期礼法道德和两性关系的思考。

处于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一些礼仪在动乱中也在放松限制,而这时候的女性可以表现自己压抑的个性,包括对性的需求。本来社会给他们的就是一个畸形的家庭,她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爱情婚姻,在婚姻生活中缺乏夫妻应该有的感情,婚姻生活的不幸又岂是我们可以理解,所以她们在拥有权力之时也会重新满足自己在生理心理情感上的需求,笔者觉得这是一种妇女对整个男权社会的一种反抗。但在这种反抗中她们依然有种道德力量作为精神支柱,比如南子邀请孔子的见面,孔子是春秋有名的智者和贤人,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有教无类,而他自己“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样一个人人崇拜的大圣人。她要让孔子接受她美色的考验,她要让这个“万世师表”面对面地为她答疑解惑,告诉她追寻情爱和权力是不是女人的错误。但孔子的到来让南子失望了,他回答不了她的问题,解决不了他的欲望,他的圣人光芒不但没有掩饰南子的“荡妇”之名还为自己招来了后世的不断猜想。这时候的女性在个性与礼法矛盾中挣扎,但她们还是勇敢的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参考文献】

[1]赵爽.试论春秋时期贵族妇女参政现象[D].吉林大学,2006.

[2]高方.《左传》女性研究[D].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91.

[3]周红妹.从《左传》看春秋贵族妇女家庭婚姻地位[D].北京语言大学,2009.

[4]金草.论春秋时期贵族婚姻的特征和作用[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7(2).

猜你喜欢

贞节抗争婚姻
婚姻是一门沟通课
Enabling the Movement
Enabling the Movement
贞节与权利——清代“强占良家妻女”条例研究
良奸有别
婚姻中要“看见”彼此
从曹赛英看徽州女性的贞节观
顺命或抗争,接着《天注定》往下讲
那场猝不及防的婚姻 外一篇
“贞节观的嬗变与百年中国文学的性别叙事”专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