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黄庭坚“三峡”诗文创作特色

2012-08-15宦书亮黄艳立

关键词:黄庭坚诗文友人

宦书亮,黄艳立

(1.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万州 404120;2.重庆市三合初级中学,重庆开县 405414)

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宋哲宗绍圣二年,黄庭坚因编写《神宗实录》失实的罪名,而被贬为涪州(今重庆涪陵)别驾,安置黔州(今重庆彭水)[1],故又自号涪翁、黔安居士。黄庭坚当时已是51岁,面对偏远的贬所,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了未知感。黄庭坚的被贬,与北宋新旧党争有一定的关系,在这场政治斗争中,黄庭坚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黄庭坚赴贬所时,要经过湖北宜昌、重庆涪陵、奉节、丰都、巫山、巫溪、彭水、云阳等地,后遇赦东归,又经过万州。这便是本文所指的“三峡”,“三峡”地区即上至重庆,下至湖北宜昌,以长江为中轴线的这片区域。

一、黄庭坚“三峡”诗文分类

在三峡地区这段时间,黄庭坚共创作诗42首、词18首、文24篇(含记、表、序跋、书答、歌赋),集中体现了他在贬所时的生活及精神状况。黄庭坚的“三峡”诗文按时空顺序可分为以下几类:

1.想象中的“三峡”

古时,交通不便,前人李白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险说,也有“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之美说。黄庭坚自是没有去过三峡,谈及三峡时,也只能根据前人对三峡的描写,发挥自己的想象。他被贬后居家待命时创作《寂住阁》:“当处出生随意,急流水上不流”,《赠石敏若》:“相看领会一谈胜,注目长江天际流”,元丰八年,黄庭坚在《访赵君举》中写到:

朔风吹雪满都城,晓踏骅骝访玉京。

相引槽头看春酒,细流三峡夜泉声。

虽说是在看槽头流动的春酒,但黄庭坚把流动的春酒比作三峡的夜泉声,说“三峡”之水是“细流”,犹如“泉声”一样悦耳动听。“三峡”的江水虽不如黄河水那样的波涛汹涌,但也不是溪水般的细细长流,也更没有泉水叮咚响的悦耳声音。可见,被贬之前的黄庭坚认为“三峡”之水是涓涓细流,带给人静谧的感觉。

2.目睹中的“三峡”

绍圣二年正月,黄庭坚在兄长伯氏大临的陪同下,始赴贬所,途中翻山越岭,备尝艰难险阻之苦。在“三峡”,黄庭坚创作了《竹枝词二首》、《减字木兰花》、《送曹黔南口号》、《和答元明黔南赠别》、《梦李白诵竹枝词三叠并序》、《竹枝词二首》、《次韵杨明叔四首》、《题苏若兰回文锦诗图》、《戏答陈元舆》、《谪居黔南十首》、《赠黔南贾使君》、《与黔倅张茂宗》、《忠州复古记》、《书乐天忠州诗遗王圣涂》、《书自草秋浦歌后》、《王圣涂二亭歌》、《答王补之书》、《答李材书》、《黔州黔江县题名记》、《黔南道中行记》、《题所书杜子美小诗后》、《再和元礼春怀十首》、《书萍乡县厅壁》等诗词文。“次下牢关”、“傍崖寻三游洞”、“一径栈阁绕山腹,下视深溪悚人;一径穿山腹,黮闇,出洞乃明”(《黔南道中行记》);在过巫峡时,“撑崖挂谷蝮蛇愁,入菁攀天猿掉头”,从而发出了“鬼门关外莫言远”(《竹枝词二首有序》)的感慨;在赴贬所的途中,“三峡”的险峻,道路的艰辛,对于一个老者来说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蝮蛇”柔软的身躯面对悬崖深谷还发愁,善于攀援的猿猴在攀登时掉头而走,更别说要让上了年岁的黄庭坚及其兄长去翻越悬崖峭壁了。他在《梦李白诵竹枝词三叠并序》再次写道“日瘦鬼门关外天”、“青碧无梯闻杜鹃”,“日瘦”、“青碧无梯”间接地描写三峡道路之险。

东归与友人游历万州、奉节、西陵峡时,黄庭坚创作了《南浦西山行记》、《万州下岩》、《香山寺行记》、《题三游洞记》等诗文,要说在赴贬所的途中见到的是三峡的险峻,然而游历的景点却欣赏到了三峡的奇丽景色。

3.回忆中的“三峡”

建中靖国元年,黄庭坚自蜀东归。在回忆“三峡”时,仍记得入蜀时道路的险恶、入蜀的艰辛,在其《书萍乡县厅壁》、《新喻道中寄元明用觞字韵》均有体现。在其回忆之作《书萍乡县厅壁》中写道:“上夔峡,过一百八盘,涉四十八渡,送余安置于摩围山之下”。入蜀要通过一百八十盘,渡过四十八水,这些是入蜀的必经之路,从中可以看出入蜀的不易。崇宁元年道经萍乡时,黄庭坚在给其兄元明《新喻道中寄元明用觞字韵》中再次写道:“一百八盘携手上,至今犹梦遶羊肠”,突出入蜀道路的艰险。在戎州所作《代二螯解嘲》中,他又忆起了与友人在西山把酒言欢,在睡梦中回到了大雪铺盖的摩围山。这是“三峡”给黄庭坚留下的既奇险又惬意的记忆。

二、黄庭坚“三峡”诗文的创作题材

黄庭坚被贬后,在其兄大临的陪同下,到达贬所,路途的艰辛,被贬的郁闷,贬所生活的落寞,强烈的思亲情怀,友人的宴会之邀,都引发了黄庭坚内心的真挚情感,其创作题材主要包括:

1.思亲怀友

在黄庭坚的诗作中,思亲怀友的诗词极多,这些诗词不论是写骨肉之情,还是叙朋友之谊,大都以纯朴真挚、浓重深厚见长。

(1)思亲之甚。黄庭坚一人独居贬所,遥想亲人还在远方,心中的思念之情愈发浓厚,《谪居黔南十首》中,他“相望六千里,天地隔江山。十书九不到,何用一开颜”、“故园音信断,远郡亲宾绝”、“时物感人情,忆我故乡曲”,自己在此地与亲人远隔,没有书信,没有亲人,看到身边的事物便会勾起自己的思念之情。在《和答元明黔南赠别》、《谢黔州安置表》、《醉蓬莱》、《减字木兰花》等诗作中也表现出了黄庭坚浓浓的思亲情怀。

到贬所后,黄庭坚还来不及整理好自己的心境,首先便上书哲宗,其《谢黔州安置表》:“伏念臣草茅下士,诗礼小儒。渐阶清涂,厕列文馆。误蒙哭使,孤奉国恩。罪在至愚,刑兹无赦。有司议狱,期从鈇钺之诛;明主原心,终全蝼蚁之命。虽投裔土,犹得为人。此盖皇帝陛下有天地好生之心,有尧汤不蔽之福。旁开用命之网,或漏吞舟之鱼。顾兹未死之年,皆是再生之日。罪深责薄,感极涕零。重念臣万里戴天,一身吊影。兄弟滨于寒饿,儿女未知存亡”,这几句话极大地道出了黄庭坚心中的辛酸,自己孤身一人,形单影只,“兄弟滨于寒饿,儿女未知存亡”。自己独自一人在贬所生活,其落寞之情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与家人分离,不能照顾家人的生活,就连家人的生死存亡都还不知,这是多么让人痛心呀!

黄庭坚被贬黔州,与当地太守曹谱交往频繁,交情颇深。中秋佳节,他陪曹谱等人一同宴游赏月,以《减字木兰花》为调,写下了一组以中秋宴饮为主题的词,其中第二首表现了黄庭坚身居异乡的去国怀乡之情:

中秋无雨,醉送月衔西岭去。笑口须开,几度中秋见月来。

前年江外,儿女传杯兄弟会。此夜登楼,小谢清吟慰白头。

词的上片写景,用中秋朦胧的夜色来衬托诗人在佳节思亲的惆怅情怀,“‘笑口须开’中的一个‘须’字,把词人强颜欢笑之情很好地刻画了出来”[3]。下片直抒对亲人的怀念,遥想前年的中秋之夜,儿女围绕,兄弟齐聚,觥筹交错,那是何等的高兴,而如今,儿女、兄弟都不在身边,虽有友人相伴,脸上却是强颜欢笑,望着天上的圆月,倍加思念亲人了。

黄庭坚感情丰富,兄弟之间感情深厚,在他被贬黔州后,其长兄黄大临(字元明)一直送其至贬所摩围山下,“淹留数月不忍别,士大夫共勉之,乃肯行”(《书萍乡县厅壁》),兄弟二人掩泪握手告别,黄庭坚还写了一首《和答元明黔南赠别》送给其兄:

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朝云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

急雪鹡鸰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

以风雪中的“鹡鸰”比喻兄弟之间手足情深,以“鸿雁”失群不成行比喻兄弟之间的离散,自此相别,再见之时不知道是何年何月,万里相隔,相见遥遥无期,只有靠着频繁的书信来传达自己的思念之情。想着这些,兄弟二人面对离别,泪落沾裳,两人的深情厚意自是无法言语。

(2)送别之伤。黄庭坚虽被贬,但与友人的深厚感情不曾变过,与友人的交往也不曾断过。《戏答陈元舆》、《答王补之书》、《答李材书》、《王圣涂二亭歌》、《品令·送黔守曹伯达供备》、《赠黔南贾使君》、《与黔倅张茂宗》等诗文反映了黄庭坚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如:“劝君醉倒,别语怎向醒时道。楚山千里暮云,正锁离人怀抱”(《品令·送黔守曹伯达供备》),与友人离别时,希望友人醉倒,若是清醒着,就不知道该怎样诉说离别之语了,从这里可以看出,黄庭坚与黔州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

2.三峡风土人情

古三峡地区,虽是一个蛮荒偏远之地,但民风纯朴,黄庭坚驻留三峡地区期间,写了不少反映黔州及三峡风土人情的诗文,在《茶词》、《答逢兴文判官》、《答李材书》中,黄庭坚对黔中的风土人情有较为细致的描写。其中,对蜀中采茶者的描写更是细致,黄庭坚在《茶词》中写道:

黔中桃李可寻芳,摘茶人自忙。月圑犀胯斗圆方,研膏入焙香。青箬裹,绛纱囊。品高闻外江。酒阑传盌红裳,都濡春味长。

采茶时节,茶园里一片忙碌,新茶烘焙出来的香味,让人更是细细品味春的味道。黄庭坚身处贬所,但看到采茶时节这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更多的是想融入这美好的生活之中,惆怅的心情也随之消散而去。“月圑犀胯斗圆方”则是写制茶的过程,从采茶到制茶,再到品茶,整个过程,都充满了无限的乐趣。黄庭坚在写词时,随意抒写生活中的小事,所写之词触笔成春,读起来清新上口。

黄庭坚在黔州,与友人、乡邻交好,逐渐对黔州的风俗人情有着比较深刻的了解,黄庭坚在《答逢兴文判官》中写道:

黔江风俗虽陋,然鸡鱼雁骛,亦足盘箸。粱米有黄白二种,不减北方,想亦可居,但虽得面,亦想觉盘箸索漠耳。非久交印,想须到城中盘桓,幸承绪馀也。

文中说黔州地处偏远,风俗习惯少有,没有北方的丰富,然而鸡鱼雁鹜丰却是盛,粱米有黄白二种(小麦、大米),不比北方差,这种条件也是适合居住的。

黄庭坚在《答李材书》中写出了其在黔中的冬日生活:“闲居多病,人事废绝”、“伏承偃息田里,侍奉吉庆,乡邻父兄,鸡酒日至,何慰如之!今岁黔中霜雪早寒,数日来,雪欲及摩围之麓,不肖到黔中三年,所未有也”。黄庭坚在黔中的冬日贫病交加,幸有乡邻父兄帮助自己,每日都有鸡和酒送来,让自己度过窘迫的生活,黔中的霜雪之大是三年都未曾有过的。黄庭坚一方面写自己的处境艰难,另一方面写乡邻的民风淳朴、人性的美好。

3.宴会游记

黄庭坚在黔中,地方官员与之交好,黔州太守曹伯达、黔倅张茂宗等友人时常邀黄庭坚一起宴饮出游,因此,黄庭坚的“三峡”诗文中不乏宴游之作。在友人的生日宴上写下:“万里相依,千金为寿,未厌玉烛传清夜”(《忆帝京又黔州张倅生日》)“偏舞摩围,迟歌彭水,拂云惊浪。看朱颜绿鬓,封侯万里,写凌烟像”(《水龙吟·黔守曹伯达供备生日》),在中秋之夜与友人赏月时写下《减字木兰花》。特别是黄庭坚遇赦东归后,在万州与友人高仲本相逢,在高仲本的陪同下,游历了万州的西山、岑公洞、香山寺等地,其游历情形在《万州下岩》、《又万州下岩》、《万州太守高仲本宿约游岑公洞而夜雨连明戏作二首》、《又戏题下岩》等作品中一一描绘出来。

黄庭坚在其《书自草秋浦歌后》一文中写道:“绍圣三年五月乙未,新开小轩,闻幽鸟相语,殊乐,戏作草,遂书彻李白《秋浦歌》十五篇。时小雨清润,十三日所移竹及田野中人致红莲三十本,各已苏息。唯自篱外移橙一株着篱里,似无生意。盖十三日竹醉,而使橙亦醉,亦失其性矣。知命自黔江得一画眉,云颇能作杜鹃语,故携来。然置之摩围阁中,时时作百虫声,独不复作杜鹃语。”黄庭坚“新开小轩”,听闻“幽鸟相语”,让人心情大好,“戏作草”,又移竹、栽种红莲、移橙,得画眉,本想“作杜鹃语”,却听得的是“百虫声”等,摩围阁一片生机盎然,贬所的惬意生活不言而喻。

在《香山寺行记》中黄庭坚称香山寺“景物清绝,为夔路第一”;在《南浦西山行记》中,黄庭坚细细的描绘了西山的景色:“西山者,盖郡西渡大壑,稍陟山半,竹柏荟蔚之间,水泉潴为大湖,亭榭环之”,毫不保留地称赞西山“凡夔州一道,东望巫峡,西望存鄢,林泉之胜,莫与南浦争长者也”,肯定了西山的景色是独一无二的。

4.官场宦情

黄庭坚虽说被贬,但仍旧脱离不了官场,因此在贬地与官场同僚或多或少地产生交集,特别是与黔州太守曹伯达、黔倅张茂宗的交情更是深厚。在与同僚宴饮时,写下了《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醉蓬莱》、《戏题巫山县用杜子美韵》等带有政治色彩的诗词。

如黄庭坚遇赦东归,途径巫山县时,黄庭坚回首蜀中生活,写下了《戏题巫山县用杜子美韵》:

巴蜀深留客,吴侬但忆归。直知难共语,不是故相违。东县闻铜臭,江陵换夹衣。丁宁巫峡雨,慎莫暗朝晖。

建中靖国元年,“时徽宗即位,宣布要消除党争,拨乱反正”[4],一时间整个王朝似乎迎来了另一片新的景象。黄庭坚怀着期盼、疑虑、恐惧的复杂心态迎来了他仕途生涯的转折点,他急切地想要回归到正常的社会政治生活,回到亲人的身边,但仕途上的暴风骤雨毫无征兆,随时可能袭来,前途未卜的阴影在心头挥之不去,此诗就是在这种复杂心态下写下的。对于乡邻的好客挽留,黄庭坚铭记于心,但毕竟归家心切,是什么都不能阻挡的。诗的前半通过委婉曲折的诗句将这种心情表达得十分恳切。“‘东县’两句将其归家的欣喜和盘托出”[4],一个新的旅程即将开始,自己也对此充满期待,然而尾联却转笔直下,写巫峡雨的“暗朝晖”,实际上是透露出了黄庭坚自己的疑惑与不安,这种不安既是对个人命运,更是对国家政局变化的忧虑。

三、“三峡”诗文创作特色

黄庭坚至贬所后,面对清冷的居所,陌生的环境,黄庭坚的心境自然而然会发生极大的变化,随着心境的变化,黄庭坚的诗文创作特色也随之变化,与被贬前有了很大的不同,具体表现在:

第一,充满迁谪落寞之情。放逐黔州,是黄庭坚第一次被贬,郁闷、沮丧之情可想而知。面对黔州这样极其艰苦恶劣的环境,黄庭坚被贬的愤懑之情在其给友人的书信中直接地表现了出来,在信中黄庭坚这样描述他在黔州的处境:“万死投荒,一身吊影,不复齿于士大夫矣。”(《答王补之书》)这种愤懑、落寞之情在其词作《醉蓬莱》、《定风波》有较为明显的描述,在其诗作《竹枝词二首·有序》、《减字木兰花·襄王梦里》则抒发了其在被贬后的郁闷之情,委婉地表露出对贬谪的不满以及羁旅愁思。“聊送解愁嗟”、“蝮蛇愁”、“肠欲断”、“几许愁”、“更断肠”、“苦唤愁生”、“解人愁”、“奈愁何”、“胡孙愁”等一系列“愁”字充分地表现了黄庭坚在被贬后的愁苦落寞之情。

在《醉蓬莱》一词中,黄庭坚通过描写宴会上的盛况,从而抒发自己的惆怅、郁闷之情。此词作于绍圣二年黄庭坚赴黔州的途中,全词表现了黄庭坚对贬谪的不满,但黄庭坚没有直接抒情,而是先描写黔州烟云迷蒙、惝恍迷离的自然美景开头,写自己赴黔州途中时所见的奇异美景。在上片结尾时却将笔锋一转,“万里投荒,一身吊影,成何欢意”,将自己的一腔悲情喷涌而出,写出了其难以排遣的孤寂落寞之情。下片极力铺写宴会的盛况,黄庭坚身处高堂华宴、觥筹交错之间,没有欢乐之感,有的却是“‘斯人独憔悴’的况味”[4],因此,黄庭坚在词尾点题:“杜宇声声,催人到晓,不如归是”。由此,黄庭坚陷入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当中。全词含蓄蕴藉,用美景乐事来反衬黄庭坚内心的孤独、惆怅和难以言说的郁愤之情。在一片欢乐祥和的宴会中,却有“杜宇催人”之感,更加突出地表现了黄庭坚的哀愁。

第二,诗词创作简易平淡。黄庭坚谪居巴蜀期间,其诗文创作追求简易平淡,大多抒发自己的真实性情。其《竹枝词二首》:“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一家皆弟兄”,《梦李白诵竹枝词三叠》:“琵琶应道不如归”、“杜鹃无血可续泪,何日金鸡赦九州”、“日瘦鬼门关外天”,这些诗句一方面描写入蜀道路的艰辛,另一方面则借景抒情,用平淡自然的语言抒发自己内心的痛苦,并希望能够早日得到赦免的心情。其《减字木兰花·襄王梦里》便用平淡的语言描写了自己的羁旅愁思:

襄王梦里,草绿烟深何处是。宋玉台头,暮雨朝云几许愁。飞花漫漫,不管羁人肠欲断。春水茫茫,欲渡南陵更断肠。

“草绿烟深”、“暮雨朝云”、“飞花漫漫”、“春水茫茫”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朴实的意象,表现了“几许愁”、“肠欲断”、“更断肠”的羁旅情怀。

第三,散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明了。黄庭坚在黔中所写的散文大多是游记、题记及与友人来往的书信,如《忠州复古记》、《书自草秋浦歌后》、《答王补之书》、《放目亭赋·有序》、《南浦西山行记》、《题三游洞记》等,在这些散文中,黄庭坚没有长篇大论,而是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叙述一个游记,或是表明某个哲理。其《放目亭赋·有序》便体现了这一点:“走马承受丁君作亭于其廨东北,吾友宋楙宗以为尽表里江山之胜,名其亭曰‘放目’,而黔江居士为之赋。放心者逐指而丧背,放口者招尤而速累。自作訿訿,自增愦愦。登高临远,唯放目可以无悔。防心以守国之械,防口以挈瓶之智。以此放目焉,方丈寻常见万里之外。”

这是黄庭坚为友人作的“放目亭赋”,先指出“放心者”、“放口者”带来的弊端,点出唯有“放目可以无悔”,再指出“防心”与“防口”带来的好处,最后点出只有放目才能看见万里之外的东西。此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明了、含蓄隽永,用“放目亭”来暗示只有打开眼界才能看到平常不能看到的东西。

第四,善用典故。黄庭坚的诗文许多地方都用到了典故,特别是在其诗词《竹枝词二首》、《梦李白诵竹枝词三叠》、《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减字木兰花·襄王梦里》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一声望帝花片飞”一句,把杜宇死后化为杜鹃、杜鹃啼血概括了进去,“万里明妃雪打围”,“明妃”即指王昭君,黄庭坚用昭君的典故借以抒发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何日金鸡赦九州”,黄庭坚用“金鸡报晓”的典故,借以表明希望自己早日得到赦免。“戏马台南追两谢”,戏马台是项羽所铸,“两谢”则指的是谢瞻和谢灵运,东晋刘裕曾大宴戏马台,谢瞻和谢灵运则各自作诗一首。黄庭坚在作诗中善用典故,把自己的情感通过典故间接抒写出来。“襄王梦里”、“宋玉台头”、“暮雨朝云”则是化用了巫山神女的典故。

四、“三峡”诗文创作特色形成的原因

黄庭坚的“三峡”诗文创作特色形成原因,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活的窘迫。被贬之前的黄庭坚,虽说在朝廷做官,但其家境也不丰实,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也是比较困难的,黄庭坚到达贬所,送走兄长后,一个人呆在居所,最初,更是挂念家人的生活,在其《谢黔州安置表》中便有云:“重念臣万里戴天,一生吊影,兄弟滨于寒饿,儿女未知存之”。可见,黄庭坚家里的生活状况并没有那么殷实。在这种情况下,黄庭坚内心的忧郁就诉诸笔下,因此,其诗文才会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对亲人的挂念之情。

第二,环境的改变。赴贬所的途中,过一百八盘、四十八渡,道路之曲折非常人所能想象,过三峡,听闻猿声,引发的是黄庭坚无限的愁绪,面对悬崖峭壁,攀爬的难度,再联系到自己的遭贬,内心的忧愤可见一斑。虽然说在黔州有太守曹伯达等友人,但也无法排遣黄庭坚内心的忧愁,无论是在友人的生日宴会上,还是在中秋宴会上,黄庭坚在一片欢乐之下都隐藏了一种淡淡的哀愁,最为典型的便是被后人称为其后期代表作的《醉蓬莱》一词,有“罇酒公堂,有中朝佳士。荔颊红深,麝脐香满,醉舞裀歌袂”的喜庆气氛,更有“杜宇催人,声声到晓,不如归是”的去国怀乡情怀。

第三,心境的变迁。这次遭贬是黄庭坚第一次被贬,由于北宋党争的关系,黄庭坚在旧党得势时受到朝廷的重视,当新党得势时,黄庭坚又受到新党的排挤,并且还被冠以编写《神宗实录》失实的罪名,被贬到偏远之地,这对黄庭坚来说,内心是极为不平的,一时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在赴贬所的途中,一路上的艰难险阻,更加剧了黄庭坚对贬谪的不满,因而创作中多了许多愤懑不平和思乡怀友之作。到贬所一段时间后,由于黔州友人的照料,和当地学子的往来,黄庭坚渐渐适应了贬所的环境,这个时候便接受现实,在贬所开小轩、移竹、移橙、栽种红莲等,也算是闲情逸致,渐渐排遣了孤寂愤懑之情。及至后来离开黔州移至戎州,以及遇赦东归后,黄庭坚对黔中生活充满怀念。在戎州时,黄庭坚有《送曹黔南口号》:“摩围山色今朝醉”、“巫峡千波怨画桡”,黄庭坚说摩围山的山色让人沉醉,巫峡荡起的千波就像画桡一样。又如《代二螯解嘲》:

仙儒昔日卷龟壳,蛤蜊自可洗愁颜。

不比二螯风味好,那堪把酒对西山。

《代二螯解嘲又借前韵见意》

招潮瘦恶无永味,海镜织毫只强颜。

相见霜脐当大嚼,梦回雪压摩围山。

这首诗作于诗人离黔后,“把酒对西山”,黄庭坚想起了和友人一起游玩西山时,在西山上把酒言欢的美好情景;“梦回雪压摩围山”,绍圣四年,黔中下了一场大雪,这是黔中三年未曾有过的,黄庭坚梦到自己回到了白雪皑皑的摩围山,从中可以看出,黄庭坚对贬所那段落寞却又充满情调的生活的追忆。

黄庭坚从对贬谪的不满、内心的愤懑到之后逐渐适应贬所的生活、闲情逸致,再到后来遇赦东归后对黔中生活的追忆,黄庭坚的内心经历的变化,使其诗文创作表现出来的内容、情感也随之变化[5]。

总之,黄庭坚在“三峡”地区所创作的诗文虽在数量上没有前期的诗文多,但成为了黄庭坚创作上的转折点,并把黄庭坚的创作推向了高峰。

[1]郑永晓.黄庭坚年谱新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12.

[2]刘 琳,李勇先,王蓉贵,校点.黄庭坚全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5.

[3]黄宝华.黄庭坚诗词文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2.

[4]王红霞.黄庭坚蜀中词简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5]张治国.地域文学研究:突围之路与创新之策[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猜你喜欢

黄庭坚诗文友人
致友人(组诗)
诗文里的元旦韵味
《戏答友人》
《友人伤足有赠》
《戊戌元日与友人通话》
极相思·检翻旧日诗文
黄庭坚书论(上)
黄庭坚论书85则(中)
黄庭坚一夜三点灯
天下诗文第一楼 绵州越王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