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性脑膜炎早期PICC置管的效果
2012-08-15刘晓妍
刘晓妍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南昌 330006)
霉菌性脑膜炎是由于人体免疫力低下,肺部和身体其他部位的真菌经体液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脑膜炎。目前治疗首选甘露醇和两性霉素B。临床治疗常采用一次性静脉穿刺方法,因反复穿刺,血管容易受损,经常导致药物外渗引起静脉炎和局部组织坏死,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还影响输液治疗计划。为探讨对霉菌性脑膜炎患者早期PICC置管在临床治疗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2010年对60例霉菌性脑膜炎患者分别行早期和后期PICC置管,现对二者效果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60例行PICC置管治疗的霉菌性脑膜炎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1例,其中男20例,女11例,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50岁;对照组29例,其中男20例,女9例,年龄32~72岁,平均年龄52岁。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置管时机选择
试验组在治疗早期(3d内)血管完好情况下行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治疗后期(30d后),血管遭较为严重破坏,普通留置针留置困难情况下行PICC置管。
1.2.2 PICC置管
1)导管选择:2组均采用贝朗公司生产的深静脉穿刺包一套。2)静脉选择:2组均选择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但以贵要静脉为首选[1]。3)置管方法:患者取去枕平卧位,穿刺上肢外展90°,消毒范围15~20cm,铺洞巾,冲洗PICC导管,穿刺见回血后将穿刺鞘送入少许,再退出钢针,轻柔送入拟定长度导管,在鞘外端压迫止血并固定导管,然后撤出穿刺鞘,将导丝慢慢撤出,接生理盐水检查是否通畅,固定,注明穿刺时间。
1.2.3 置管成功的标准
一次性穿刺成功是指一针见血,或皮下探测血管动作3次以下;二次穿刺成功是指另选穿刺点进行穿刺,包括皮下探测血管动作3次以上[2]。
1.2.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置管一次成功30例(96.8%),二次成功1例(3.2%),对照组置管一次成功18例(62.1%),二次成功11例(37.9%),试验组置管一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置管留置时间(51.8±5.2)d,显著长于对照组的(14.6±2.5)d(P<0.05)。
3 讨论
目前霉菌性脑膜炎患者治疗有甘露醇、高渗糖、速尿、大蒜素、氟康唑、两性霉素B。首选甘露醇和两性霉素B,这2种药物在静脉给药时对血管均有强烈刺激。甘露醇为临床最主要的脱水、降颅压药物,其发挥作用取决于给药浓度和速度,使用过程中常因高浓度快速滴注对局部血管造成较严重的损伤,主要表现为:局部红、肿、胀、痛、血管变硬、弹性消失、管腔闭塞,穿刺点以上静脉塌陷。两性霉素B为抗霉菌药物,治疗疗程长,经常达3~5个月,药物刺激性大,每天滴注时间要求大于6h,临床常出现药物外渗引起静脉炎和局部组织坏死,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还影响输液治疗计划。传统的输液一般采用一次性穿刺方法,遵循血管选择原则(从外周小血管开始注射)。所以霉菌性脑膜炎患者在治疗后期大多血管条件遭受严重破坏,穿刺困难,而被动选择PICC置管。并造成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低,留置时间短,以及多次穿刺导管的成本费用增高。现采用疾病早期主动PICC置管,由于早期血管未破坏,弹性好,置管成功率高,加之PICC的管端进入上腔静脉,循环快,药物输注体内很快得到稀释,局部药物浓度低,可避免因静脉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且减少了刺激性药物外渗引起的化学性静脉炎和组织坏死。所以,霉菌性脑膜炎治疗早期行PICC置管较晚期置管有显著优点,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1]张静.PICC在内科重症监护室的应用及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10):785-786.
[2]东文霞,乔爱珍,李新华.PICC插管与锁骨下静脉插管在血液病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