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经营者创业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温州市603份样本的分析
2012-08-15叶春霞
叶春霞
(温州大学 商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个体经营者已经成为解决城市就业的的重要渠道,已成为一个渐趋庞大的社会阶层,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们靠省吃俭用的积蓄开店,做些小规模生意,经营不佳或创业失败都可能使他们遭受重创,个体经营者作为相对弱势群体,他们在国内市场经济中生存状况不佳却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在这样的环境下,个体经营者的创业能力和经营能力显得非常重要,不仅关系他们自身的就业,而且还可以带动其他人就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关于这一群体创业能力的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还有很大差距,还没有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因此,研究适用于个体经营者的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则可以评估个体经营者的创业能力的情况,可以为其有针对性地提高创业能力,同时也可以为政府及相关机构的决策提供一定决策依据。
一、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学者对以企业家、农民和大学生作为对象的创业能力研究相对较多,但是关于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很少,而关于个体经营者的创业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就更少,目前可查阅的文献非常少,几乎很难找到。
(一)关于创业能力评价的研究
创业能力具有个体和社会双重属性特征,创业能力不是一种孤立的心理能力,它是围绕创业行为发生并具有一定心理特征的能力综合系统。因此,创业能力是一个非常复杂和模糊的一个概念。这体现在两点,首先关于衡量创业能力的指标的确定问题,不同的对象其完成的工作不同,衡量的指标也因此而有差异。其次,在指标确定后的评价问题。如果采用来自外部的模糊综合能力评价,则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对研究个体可能不存在问题,但对于一个群体对象而言,却是相当困难的一个难题。因此在现有的战略管理、心理学和创业研究中,普遍采用自我效能或自我评估的方法来测度能力。个体在创业过程中需要完成多种任务,担任多种角色,个体对是否有能力成功完成这些活动的信念程度就是创业自我效能。自我评估的创业能力就是创业者自我评估其完成具体创业行为的能力状况。Wood和Bandura(1989)认为,自我评估的能力是个体自我效能信念的核心。
1.创业自我效能
当前有两种已得到实证检验的创业自我效能的指标体系:一是Chao C.C.和Greene P.G.和Crick A.(1998)提出了创业自我效能结构,可以预测个体成为创业者的可能性,认为创业自我效能体现在5个维度上:市场、创新、管理、风险承受、财务控制[1]。二是De Noble A.(1999)从创业者创业中所需要的技能出发,认为创业自我效能主要体现在6个维度:风险和不确定管理技能维度;创新和产品开发技能维度;人际关系和网络管理技能维度;机会识别技能维度;处理和配置关键资源的技能;发展并保持一个创新环境的技能[2]。
2.自我评估的创业能力
以创业者自我评估的方法来分析创业能力概念的典型代表有 Chandler G.N.和 Man T.W.Y.。Chandler G.N.(1992)认为,个体在整个创业过程中需要完成3个角色的工作,即创业的角色、管理的角色和技术职能方面的角色。这需要具备以下六个方面的能力:(1)识别出可利用的机会;(2)驱动企业完成从创建到收获的整个过程;(3)概念性能力;(4)人力能力;(5)政策性能力;(6)使用特定领域内的工具和技术的能力[3]。Man T.W.Y.、Lau T.和Chan K.F.(2002)提出创业能力的6个维度,即机会能力、关系能力、概念性能力、组织能力、战略能力和承诺能力。但是,这六个维度在统计上的显著性并未得到实证检验[4]。
贺小刚(2005)等人借鉴Man T.W.Y.等人的创业能力概念,基于277份有效问卷进行了实证检验,确定了测量企业家能力的六个维度的能力因子,即战略能力、管理能力、关系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机会能力。从实证结果看,反映企业家能力的六个能力因子中,最具有解释力的是企业家的战略能力,其次是管理能力和关系能力,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机会能力相对而言并不是非常重要,就是说Man T.W.Y.等人提出的六个关系能力对企业组织能力的影响并不稳健[5]。但是,唐靖、姜彦福(2008)在Man T.W.Y.等人的基础上,通过对创业能力概念和创业过程两大任务的分析,构建了二阶六维度的创业能力概念模型。创业能力的一阶维度为机会能力和运营管理能力,二阶维度为机会识别能力、机会开发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战略能力、关系能力和承诺能力。以1999年以后新创企业的创业者、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和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采集464份样本进行实证研究,证明他们构建的创业能力概念在概念层面和维度层面都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6]。马鸿佳、董保宝和常冠群(2010)研究企业的网络能力对企业创业能力的影响时,也通过一套创业能力度量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提取机会能力和运营管理能力两个因子,但是其对该指标的信度和效度并未进行分析,因而该指标体系的可靠性也未能得到保证[7]。
黄德林,宋维平和王珍(2007)借用了DonMacke和DebMarkley的快速测试表的指标,但鉴于中国农民创业的特殊性,他们没有采纳DonMacke的计算方法。对江苏、河南、湖南农民进行了问卷调查,获得有效样本量151份。认为创业的基本素质创新性、合作性、坚韧性等就体现在快速测试表的10项指标当中。通过对10项指标的因子分析,提取反映创业性质的创新性、合作性、坚韧性3个因子[8]。
但是,前面文献所述的这些创业能力评价指标对小规模创业的个体经营者而言并不合适。个体经营者的创业规模很小,创业过程中不需要完成像企业规模的各类型的工作,因而,对于个体经营者而言,上述针对企业创业过程中需完成的各类工作而设计的指标体系显得相对较庞大。而黄德林,宋维平和王珍(2007)借用DonMacke和DebMarkley的快速测试表,这个快速测试表的指标比较简单,操作也方便,但是,他们针对的调查对象是随机抽取的农民,并不是针对正在创业的农民,这样的问卷针对的研究对象似乎有“主体缺失”的嫌疑,而且样本量不够大,其信度和效度也未进行检验,指标的可靠性值得怀疑。但是,其中的一些指标在理论上具有较好的借鉴性。
(二)本文研究思路
1.创业能力概念的界定
创业能力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的概念。大多数的创业能力定义都是从创业过程或能力出发,并从静态结果或动态过程分析入手的。目前学术界对创业能力概念的界定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侧重从创业过程需完成的任务出发的(六个维度概念就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另一类则侧重从创业者创业品质角度出发的。本文对指标的设计是对创业能力的两类概念进行了结合。创业能力六个维度概念是学者们针对创业过程的两大任务,即创业机会的识别与开发和经营管理这两个过程提出的,并对这六个维度进行了一些实证的验证。因此,本文主要借鉴唐靖、姜彦福(2008)(基于借鉴Man T.W.Y.的创业能力概念)创业能力六个维度概念中的4个维度,忽略了战略能力和承诺能力两个维度,并增加了创业品质的“坚韧性”维度。在指标的选取上,借鉴了黄德林,宋维平和王珍(2007)快速测试表中六个比较合理的指标。本文的指标设计思路如表1所示,指标内容见表4。
表1 指标设计的思路
2.关于战略能力和承诺能力
战略能力和承诺能力是Man T.W.Y.、Lau T.和Chan K.F.(2002)提出并进行解释论证的,并且认为“竞争范围(或领域)和组织能力的水平决定了企业家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发挥其战略能力和承诺能力。也就是说,一个更广泛的竞争范围(或领域)将为企业家采取行动提供更多的空间,同样地,更高的组织能力让他或她执行行动时伴随更少的限制。这表明了竞争范围和组织能力对的企业家战略能力和承诺能力的调节作用”。随之作者提出了有关的两个假设命题:企业家的战略能力和承诺能力与一个中小企业的长期绩效呈正相关关系,但是这种关系都分别受竞争范围和组织能力的调节作用,并通过实证进行了检验[4]。个体经营者的小规模经营有两个特点:一是人员很少,只有很简单的分工,几乎没有组织机构的设置;二是经营范围比较单一,经营环节较少。
把Man T.W.Y.等人的观点即“竞争范围(或领域)和组织能力的水平决定了企业家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发挥其战略能力和承诺能力”与个体经营者的小规模经营特点相结合,可以得出以下观点:对这种小规模经营的组织能力而言,人员少和组织结构简单这个特点将使其组织水平可能比具有规模经营的企业还好,可能会体现出更高的效率,因此,小规模经营的组织能力对战略能力和承诺能力的发挥限制相对更少,个体经营者可以更有效地发挥其战略能力和承诺能力。但是人员少和组织结构简单使得小规模经营的组织能力的发挥空间非常有限。第二个特点即经营范围比较单一,经营环节较少,这大大束缚了创业者可以发挥其战略能力和承诺能力的程度。因此,基于以上分析可以认为,战略能力和承诺能力对小规模创业的个体经营者来说,发挥的空间受到很大的束缚,所以没有设计评价这两个方面能力的指标。
3.关于坚韧性
学术界对创业能力概念的界定,有一类是侧重从创业者个人特质角度出发的。例如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曼谷会议上,正式提出了具备创业素质的人才应具有的能力: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学习能力、技术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问题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敏锐的洞察力、研究和完成项目的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献身精神等,通常称之为创业品质。创业品质即创业心理品质,它是对创业者的创业实践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的个性心理特征,它与人固有的气质、性格有密切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人的自信、独立性、坚韧性、创新性、克制性、适应性、合作性等方面,它反映了创业者的意志和情感。从这个定义看,可以概括为三大类主要的创业品质即创新性、合作性和坚韧性,由于本文针对创业过程的两大任务设计的一些指标刚好提取了创业品质所包含的创新性和合作性因子,同时这也说明了创业过程的两大任务所需的能力与创业品质所提的创新性和合作性刚好相吻合。但是,本文对“坚韧性”指标的提出则主要是从创业者完成创业过程的两大任务所需的创业品质的另一个方面提出的,如创业品质所指的自信、独立性和坚韧性,这种品质非常重要,它表现为创业者持续创业的一种内驱力,本文指标设计针对的内容包括创业过程中创业信心,面对困难和失败以及独立创业等所需的坚韧品质(见表4),所以结合指标的内容,把它命名为“坚韧性”。
按照以上研究思路,本人曾在2010年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设计了一套指标体系,选取以杭州和温州两城市的405份样本,对在异地城市创业的405个农民的创业能力的创新性、合作性、坚韧性方面做了初步探索[9]。在上次研究中,先进行指标的理论遴选,然后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出了一套符合研究对象的指标体系,但是,并没有对该指标体系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因为上次针对农民在异地城市创业的研究对象也是以固定店面为载体的,创业能力的评价性质和本次研究对象非常相似,所以,本次研究中再一次进行评价指标的理论遴选,利用更大的样本容量,且分成两半,对这套指标体系再次利用PASW Statistics18.0软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样本量303个),删除了2个指标,最后保留了3个维度12个指标,指标筛选结果与上次筛选结果相同。再运用AMOS7.0软件对探索性因子分析确定的指标测量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样本量300个),使该指标体系的可靠性进一步得到了保证。最后利用总样本对个体经营者创业能力的三个方面即创新性、坚韧性和合作性进行初步评价。
二、样本选择与基本特征分析
关于样本选取。本文的出发点仅试图研究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下个体经营者的创业能力,而不考虑各种不完全市场条件下的情形。温州城市的市场经济发展相对较成熟,个体经营者创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具有进入门槛低,竞争激烈,优胜劣汰等特点,具有比较典型的完全竞争的市场特征。本人在第一次研究农民异地城市创业(这些研究对象也是个体经营者)时,选取的是杭州和温州两城市的405份样本为对象进行分析,因为杭州和温州两城市市场经济发展都相对较成熟[9]。数据分析时,把杭州和温州两城市的数据分开从以下两大方面进行过比较:一是针对因子分析得出的因子结构情况;二是对影响创业能力因素的一些主要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这两个方面的比较分析应该可以看出城市经济特征对个体经营者创业能力的影响。从数据比较结果看,上述各项数据在两城市间都不能得出有差异的结论,城市经济特征对个体经营者创业能力的影响可能很小,所以本次调研选取温州市为样本,而且本次因子分析得出的因子结构和上一次405份样本的分析也是相同的。调研对象为温州市以固定店面为载体的个体经营者,样本选取范围为在温州市鹿城区、龙湾区和瓯海区,根据总量基本分布特征和行业基本分布特征抽取各区样本数分别为303、150和150个,通过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共收集603份有效问卷。因为本课题研究对象是城市中大量存在的小规模的个体经营者,故选取的调查对象的团队规模限定最多为10人,因为人员规模太多,其组织结构就接近于小企业,偏离了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本次问卷设计了三部分内容,一是关于创业能力的评价指标,二是影响创业能力的因素,三是关于提高创业能力的对策部分。本文的讨论涉及第一部分内容的调查。在创业能力的评价研究中,创业能力的测量指标初步采用14个指标(指标内容见表7)总体代表个体经营者的创业能力,以创业者自我评估的方法评估其创业能力。每一指标采用五个分级,从反向意见到正向意见分别为1分(完全不同意)、2分(不同意)、3分(同意)、4分(较同意)、5分(完全同意)。
数据采集过程进行信度控制。首先,所有问卷都是在调查者的在场指导下完成的,很好地克服了缺失值问题,在创业能力的14个评价指标中保证了没有缺失值,因为这里若出现缺失值,则对缺失值的处理会非常麻烦。其次,关于被调查者的对问题理解的偏差问题的控制。因为个体经营者文化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在被调查者对本次问卷填写之前,对有关注意事项进行了提醒,以尽量减少他们对问题理解的偏差,尤其是对有关意向或态度问题的五个级别选项,强调他们要对级别程度特别仔细斟酌后,再做出选择。
本次调查的个体经营者的性别、年龄、文化水平、创业类别和创业人员规模的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通过本次抽样调查,可以看出,在个体经营者中,年龄偏年轻的较多,36—40岁的占10.1%,40岁以上的仅占了17.6%,这可能是个体经营的日经营时间较长以及部分需要体力活动的特点决定的。个体经营者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占60.8%,高中文化占25.5%,而大专以上仅有13.6%。
表2 样本数据的基本情况
三、探索性因子分析
本研究中把样本分成两半,其中303份做探索性因子分析,剩下300份做验证性因子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第一轮针对14指标,其中两个指标发现其效果不是很好后被删除,第二轮针对12指标再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
(一)KMO统计量和Bartlett球形检验
这里用KMO统计量和Bartlett球形检验来检验指标变量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KMO越接近1,则意味着变量间的相关关系越强,原有变量越适合做因子分析,Kaiser给出了常用的KMO度量标准:大于0.9表示非常适合,大于0.8表示适合;0.7表示一般;0.6表示不太适合;0.5以下表示极不适合。而本次KMO值分别为0.892和0.894(见表3),其次,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量观测值较大,且对应的概率为0(见表3),则拒绝原假设,即认为相关系数矩阵不太可能是单位阵,所以从KMO统计量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看,14指标的指标体系和12指标的指标体系都适合做因子分析。
表3 KMO统计量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
(二)因子提取和命名
在本次因子分析中,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方差最大化原则进行因子正交旋转,得到总的因子解释表和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载荷表,整理如表4所示。先进行14指标的因子分析,提取特征根值大于1的3个因子,第三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5.499%。但是从旋转后因子载荷系数看,J5和H4指标在3个因子上的载荷系数都很小,都远小于0.5,故第一轮删除这两个指标。再对保留的12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同样提取特征根值大于1的3个因子,此时第三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5.647%,比前次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正交旋转后大部分因子载荷系数比前次也有了提高,除了J4指标载荷系数0.577外,其余指标在各自因子上的载荷系数都大于0.7。选取正交旋转后因子载荷系数大于0.5的指标来构成因子的解释。可以看出,指标C1至C5在第1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第1个因子主要解释了这几个变量,可解释为创新性因子;同理,指标J1至J4在第2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第2个因子主要解释了这几个变量,将其命名为坚韧性因子;指标H1至H3在第3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第3个因子主要解释了这几个变量,将其命名为合作性因子。
从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看,此次选定的可提取3个因子的12指标评价体系比较合理。当然,这里J4指标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载荷系数为0.577,变量的共同度也只有0.469,但是探索性因子分析暂且保留该指标,等待验证性因子分析得出模型的修正效果时,再对J4指标的去留作出选择。
表4中,提取方法采用主成份分析,旋转法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旋转在与5次迭化后收敛。
表4 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载荷和因子解释
(三)信度和效度
在确定了12个指标3个因子结构后,对数据用SPSS作基本信度和效度分析,获得结果如表5所示。Cronbach α信度系数是目前最常用的信度系数,这种方法适用于态度、意见式问卷(量表)的信度分析。α系数评价的是量表中各题项得分间的一致性,属于内在一致性系数。本研究中整体量表的克伦巴赫α系数为0.915,各指标和各维度的克伦巴赫α系数都比较高,说明量表有较高的信度。结构效度则在维度内用主成分分析法产生的第一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来表示,其值的大小反映了可测指标对所属维度的贡献,贡献率越大说明与该所属维度关系越密切,一般认为大于40%较好(易丹辉,2008)。如表5显示,该维度的结构效度是可以接受的。
表5 信度和效度
四、验证性因子分析
根据上述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构建3因子12指标的一阶因子测量模型,如图1,运用AMOS 7.0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内容包括对测量模型的验证和模型与数据拟合情况的验证。
测量模型的验证是对潜变量和指标变量之间关系的验证,即测量模型内在结构的信度和效度。各观察变量的测量方差都比较小,说明数据变异程度较小。当观察变量在对应因子上的标准化载荷大于0.7时,则说明观察变量具有较好的信度,除J4指标的标准化因子载荷为0.587外,各指标的标准化因子载荷都大于0.7,且统计检验显著(见图1)。各指标的Squared Multiple Correlations数值,除J4指标为0.345外,其余指标的数值都较好(见图1)。当潜变量组合信度C R(Composite Reliability)大于0.7时,则说明潜变量具有较好的信度,如表6所示,3个潜变量的CR都大于0.8。构造效度包括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AVE(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的值代表潜变量能够解释指标变量方差的程度,若大于0.5,则该潜变量具有良好收敛效度;而AVE的值若大于两潜变量的相关系数的平方,则表明两潜变量的区别效度较好。各因子的AVE都大于0.5,且对角线上因子AVE的平方根值都大于该因子与其他因子的标准化相关系数,说明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见表6)。
图1 一阶因子测量模型
表6 因子的AVE与相关系数表
为了验证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对3因子12指标的一阶因子测量模型与数据进行拟合(见图1),具体的拟合优度指标结果见表7。由此可见,本文模型对数据的拟合度非常好,因而验证了第一轮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中提出的三维度结构。
表7 模型拟合指数
由于J4指标的因子载荷为0.587,Squared Multiple Correlations数值只有0.345,本研究曾对该指标被删除后的3因子11指标测量模型进行数据拟合,RMSEA从12指标的0.075上升到0.081,但是模型的其他拟合指数却未见较明显的改善(见表7),因此本研究还是认为选择3因子12指标模型较好。
五、创业能力评价
在上述两阶段的因子分析后,可以认为这12个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因此对所有603份样本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创新性、坚韧品质和合作性3个重要因子并计算得分,并按如下评价标准分别进行数据分组:很好(2〈X≤3)、较好(1〈X≤2)、一般(0〈X≤1)、较差(-1〈X≤0)、差(-2〈X≤-1)、很差(-3〈X≤-2)。分组后的得分情况见图2。
图2 各因子得分情况
温州市个体经营者创业能力的总体情况如图2所示,创业群体的创新性、坚韧性和合作性的分布具有非常大的相似性,比较像正态分布,很好和较好的比较少,这说明具有突出创新性、坚韧性和合作性能力的个体很少,差和很差的也不多,大部分处于一般和较差水平。创新性和合作性能力的均值处在较差水平,坚韧性能力的均值处在一般水平,因此从总体分布来看,在这三个能力中,坚韧性比创新性和合作性要好一些。
按照各因子初始类中心分别为-2,0,2,分别代表差、中等和优秀,用迭代与分类方法,迭代次数10次,对因子得分做K-Means聚类分析,结果分成三个群体(见表8):第3类群体创业能力相对最好,第1类坚韧性能力最差,合作能力较差,而创新能力中等,第2类创新能力最差,合作能力较差,坚韧性能力中等,这两个较差的群体中至少都有一项能力中等。因此,从各聚类中心点数值的总体情况看,个体经营者创业群体的创业能力层次不高。
表8 聚类分析
六、讨 论
创业能力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不同学者对创业能力的概念界定有所不同,包含的维度也有差别。而关于衡量创业能力的指标体系的确定问题,不同的对象其完成的工作不同,衡量的指标也因此而有差异,试图设计一个全面合理的、能适用于各类型创业者的指标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考虑以上两点因素,对像个体经营者这种小规模创业者,本研究选择了12个指标,虽然不全面,但包含了创业能力维度的主要方面,为评价其创业能力提供了一种较客观、简便、易操作的评定量表。关于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在国内尚属初步探索,而对个体经营者则是首次。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设计适用于在市场经济发展相对较成熟的情况下,像个体经营者这种小规模创业者的创业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的结果表明,该量表在评价创新性、坚韧性和合作性维度方面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经过前后两次因子分析,使该创业能力的指标体系的可靠性得到了很好保证。
本文的研究结论对创业能力评价体系的理论完善作出了一定贡献,可以为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效的实证基础,不管是对小规模创业者还是对企业经营者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对指标的设计以及维度的增加等问题未来仍有很大空间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此外,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还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可以通过三个方面的评价为创业者提供评价工具,找出其存在的弱点而有针对性地提高,当然也可以为研究者研究某地区群体创业能力或群体间的创业能力差异,通过聚类或筛选方式,找出创新性、坚韧性和合作性能力较差的群体,从而也为政府和相关培训机构的决策提供有效评定工具。从本文分析结果可见,温州市个体经营者创业群体的总体创业能力都较低。此次调研同时对影响个体经营者创业能力三个方面的因素以及政策建议进行问卷分析,鉴于篇幅,作者在此不做讨论。
[1] Chen C C,Greene P G,Crick A.Does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Distinguish Entrepreneurs from Manager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8,13(4):295-316
[2] De Noble A,Jung D,Ehrlich S.Initiating New Ven-tures:The Role of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C]//Paper presented at the Babson Research Conference.Babson College.Boston.MA,1999.
[3] Chandler G N,Jansen E J.Founder's Self-assessed Competence and Venture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2,7(3):223-236.
[4] Man T W Y,Lau T,Chan K F.The Competitiveness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A Conceptualization with Focus on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2,17(2):123-142.
[5] 贺小刚.企业家能力评测:一个定性研究的方法与框架[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6):125-130.
[6] 唐靖,姜彦福.创业能力的概念发展及实证检验[J].经济管理,2008,(5):51-55.
[7] 马鸿佳,董保宝,常冠群.网络能力与创业能力——基于东北地区新创企业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7):1008-1014.
[8] 黄德林,宋维平,王珍.新形势下农民创业能力来源的基本判断[J].农业经济问题,2007,(9):8-11.
[9] 叶春霞.农民异地城市的创业能力评价[J].经济纵横,2010,(6):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