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博时期促进上海经济长效增长的地方税研究
2012-08-15曹海娟
曹海娟
(上海财经大学 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433)
上海进入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为上海城市转型及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同时,纵观世博会的历史发现,世博会在给举办城市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可能会对世博会后主办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这承前启后的特殊时期,研究促进上海经济长效增长的地方税收问题,对于平滑世博景气给上海经济增长带来的机遇和冲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如何利用并发挥税收政策在促进上海经济长效增长中的潜能,实现经济与税收的持续发展和良性互动,扩大或延长世博会对经济的积极影响,则是后危机时代政府公共管理运行的主旨,也是上海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
一、相关文献综述
自2002年上海申办世博会成功以来,有关世博会对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经济影响的分析和研究就层出不穷。研究的焦点集中在世博会前相关投资对经济、就业的拉动作用及会展期间对会展等行业的正外部性效应方面,如张世贤等(2004)采用乘数法对世博效应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上海世博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将通过“乘数效应”拉动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也将带动房地产、高新技术、会展等相关产业发展[1]。杨琳等(2007)以2002年上海市投入产出表为基础,采用投入产出法分析了世博投资对上海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影响,认为世博会对上海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及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杨丽霞(2009)对上海世博会拉动宏观经济增长、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及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等方面的正外部性经济效应进行深入的研究,此外,该研究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规避影响世博会正外部效应发挥的相关风险[3]。
后世博效应同样也引起学者们的关注,相关领域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后世博时期促进上海经济持续发展的制度设计层面,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上海财经大学课题组(2010)以2011年到2020年为周期,分析了后世博上海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如能源、环境、土地等方面的瓶颈,认为上海应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扩大内需、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等为上海经济新一轮发展提供动力支持[4]。徐炳胜(2010)认为上海应通过相关替代产业和替代项目的选择,推动上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产业结构水平,逐步实现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以保障后世博时期经济的平衡运行[5]。刘熀松(2010)认为推动上海经济增长的原有动力正在快速减弱,既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已难以推动经济继续高速发展,上海应建立能内生出技术进步的制度,以服务业的结构升级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从而培育出新的更能持续的经济增长动力[6]。
从上述文献可以发现,当前对于世博经济的研究较多地集中在世博会正外部性经济效应方面,对世博会低谷效应的研究则缺乏深入分析。另外,学术界在寻求支撑和促进后世博时期上海经济长效增长的动力因素以及如何通过相关税收政策来促进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而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十分欠缺。因此,本文将这一问题作为研究的领域,希望通过该研究能够对相关决策部门在世博会后为促进上海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的制定和运用方面提供依据。
与现有的研究相比,本文的主要贡献体现为:第一,从需求这一实证视角出发,分析消费、投资及出口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从而为后世博时期政府引导上海经济可持续发展“抓手”的确立提供了可行的实证依据;第二,运用协整检验及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对上海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关系进行计量研究,从而准确把握两变量间内在影响机制的作用方向,为政府制定和实施促进上海经济长效增长的税收政策提供了着力点;第三,以全新的实证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弥补了后世博时期上海经济长效增长实证研究方面的空白,同时也拓展和丰富了世博经济的研究内容。
二、后世博时期促进上海宏观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为了使上海经济走上新的发展轨道,我们必须弄清楚世博会后影响上海宏观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是什么?我们只有了解且控制好这些因素,并为之提供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才能确保上海经济社会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持续发展和繁荣。
(一)消费、投资及出口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基于需求的视角
为深入分析支持上海经济长效增长的动力因素,利用1994—2009年上海消费、投资及出口的产出弹性系数,来寻求对上海经济增长解释力最强的变量,并说明经济增长拉动方式的转变对上海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影响(见表1)。这里,我们将2002—2009年这一时间段从样本所属期抽出来,单独加以研究,目的在于考察经济政策或经济环境变化对投资、出口带来的冲击。
表1 三大需求要素的经济增长弹性
由表1消费、投资及出口的经济增长弹性的相关数据可以发现: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度最大,其次是投资,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最弱。具体来说:
第一,我们从消费的经济增长弹性来考察,在1994—2009年期间,消费对经济增长弹性最大,达1.022,略高于投资及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由此可知近年来对上海GDP贡献最大的是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也就是说,消费要素是样本所属期间支撑上海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因此,如何利用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提高和刺激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是推动上海经济进一步增长的关键,这一点需要我们特别关注。
第二,我们从投资的经济增长弹性来考察,在1994—2009年期间,投资对经济增长弹性为0.986,略低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弹性。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近年来投资对上海经济增长的动能趋于减弱。特别需要说明的是,2002—2009年期间投资对经济增长弹性达1.105,不但远高于1994—2009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甚至还比同期消费的GDP增长弹性高0.089,究其主要原因在于“世博”配套投资拉动了这一时期内投资的大幅度增长。
第三,从出口的经济增长弹性来考察,在1994—2009年期间,出口相对于消费以及投资这两大要素而言,它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能力最弱,尤其是2002—2009年出口对经济增长弹性达仅为0.87,远低于同期投资以及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弹性,这主要是受到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从而使出口对经济增长的驱动能力有所下降。
通过对上述三大需求要素的产出弹性系数比较,可知在样本考察期内,消费需求是直接带动上海经济增长的主力军,也就是说消费因素是近年来推动上海经济持续增长的支撑力量。
(二)产业结构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一项计量研究
1.模型的建立
已有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都表明,产业结构调整具有经济增长效应。本文在研究上海城市经济增长影响因素时,参照Pender(2003)的模型设定方式,建立如下基本模型:
GDPt=α+βINDt+μ (t=1,2,…,T)
其中,GDP、IND分别表示地区生产总值和产业结构,α、β为待估计系数,μ为随机扰动项。
2.模型的数据及平稳性检验
为分析和评价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选取1978—2009年上海市产业结构(IND)为解释变量,以上海地区生产总值(GDP)为因变量进行模型估计。在此以三、二产业产值之比作为衡量产业结构的指标。此外,以1978年为基期的上海市GDP平减指数对现价GDP进行调整,并对两组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LGDP、LIND分别表示取自然对数的地区生产总值(GDP)和产业结构(IND)。样本数据均来源于2010年《上海统计年鉴》。本文采用ADF检验法对各变量序列及其差分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发现各指标的二阶差分变量在1%的显著水平下具有平稳性特征,具体检验结果见表2。
表2 单位根检验结果
3.Johansen协整检验
通过单位根检验,可明确的是LGDP和LIND均属于二阶单整序列,满足协整检验的前提。在此采用Fisher类型联合Johansen检验,并同时利用Johansen协整检验提供的最大特征值检验和特征根迹检验来考察LGDP和LIND两个时间序列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检验结果如表3。
表3 协整检验结果
从Eviews6.0运行的结果来看,在5%的显著水平下检验结果明确拒绝了“0个协整向量”的原假设,这表明变量LGDP和LIND两者之间确实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据此得到上海市地区生产总值与产业结构在5%的显著水平下的协整方程(括号内数值为t值):
由上述协整方程可以清楚地看出,上海市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对上海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第三、二产业的产值结构每变动1%,地区生产总值将同方向变动0.72%,表明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对上海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1978—2009年上海市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4.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确定了地区生产总值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协整关系并不能说明两者之间的因果方向,本文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进行分析检验。从表4我们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水平下,在滞后1、2阶时,产业结构LIND是引起经济增长LGDP的Granger原因,而经济增长LGDP并不是引起产业结构LIND变化的Granger原因,这表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是影响上海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
表4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三)影响上海经济增长因素实证分析的结论
上文分别从产业与需求两个视角对影响后世博时期上海经济长效增长的决定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到如下结论:第一,从三大需求要素对经济增长弹性来看,消费需求是带动上海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第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上海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关系,第三、二产业结构的变动对上海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推动作用;第三,基于模型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是促进上海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
三、后世博时期促进上海经济长效增长的税收政策建议
我们应注意到后世博时期出现低谷效应的可能,尽量缓解后世博低谷效应发生的强度,最根本的就是要加快建立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培育经济增长的新源泉,转变经济发展对投资的过度依赖,从而开辟上海经济新的发展空间。现阶段上海应着力营造可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的税收环境,探索推进有利于服务业优先发展的财税体制改革,有效发挥以产业为导向的财税政策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中的职能作用,从而推动上海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有效转型。
第一,应当特别关注世博会后那些能够获得长足发展的新的产业增长点,比如会展业、文化业、创意业、旅游业等都市型服务业,因为这些产业的蓬勃发展对整个城市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定将成为上海长期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和推动力。因此,从后世博财源的角度看,上海能否及时有效利用税收政策引导这些产业发展,从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了。目前应把握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世博会后要更加注重税收政策的灵活多样性、产业的针对性,进一步调整和制定出能够有效刺激这些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促使世博后续效应持续发酵,以便更好地为上海经济发展服务。
第二,大力推进有利于服务经济发展的地方财税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借以推进以提升城市竞争力为目标的第三产业的发展。随着上海进入经济发展的新时期,上海服务业总量以及结构都发生了积极有利的变化,特别是以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生产性服务行业表现出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成为引领上海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由此可以看出以信息、知识、创新为主要特征的生产性服务业正在向规模化的方向迅速发展,如果引导得当,必将成为上海经济增长的新高点。因此,现阶段上海需要大力推进以服务经济发展为导向的税收优惠政策的调整和实施,从而为确保上海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
第三,强化税收优惠政策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战略先导性产业,其发展壮大对于提升城市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上海应增强其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并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从而谋求城市经济持续增长和综合实力的增强。从现阶段实际情况来看,上海高新技术产业面临着如何继续做大和做强的现实问题,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加强扶持,充分运用财税政策对高新技术产业加以引导,切实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通过税收利益的让渡,激发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第四,完善和实施有利于消费结构升级的财税政策,促使经济拉动方式向消费驱动的根本转变,以建立经济增长长效机制。当务之急,处于城市转型的上海要强化税收调节收入分配功能,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要切实制定和完善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及促进就业结构转换的财税政策,如促进就业、再就业的税收政策,拉动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从而转变上海经济发展对投资的过度依赖,实现上海经济增长驱动力向消费需求的根本性转变。
[1] 张世贤,马莉.奥运经济与世博经济之比较研究[J].社会科学,2004,(5):19-24.
[2] 杨琳,王波.世博会影响下的上海经济与产业发展[J].经济研究导刊,2007,(1):170-173.
[3] 杨丽霞.上海世博会正外部性经济与风险规避[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9,(4):81-87.
[4] 上海财经大学课题组.后世博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动力和机制研究[J].科学发展,2010,(4):3-22.
[5] 徐炳胜.后世博效应研究及预测:以上海为例[J].上海经济研究,2010,(1):103-111.
[6] 刘熀松.上海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0,(1):9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