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阈下旅游文化译者主体地位的构建
2012-08-15李济
李 济
(蚌埠学院 外语系,安徽 蚌埠 233000)
1.目的论对旅游文化译者的启示
德国功能派目的论将翻译视为一项须考虑读者和客户要求的全新的目的性交际活动。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表达习惯上的差异,源语作者意图及其采用的语篇形式与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从目的语读者角度出发,根据译文的预期目的来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目的论突出了翻译活动的参与者特别是翻译活动发起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提升了译者这一翻译主体的主动参与性。
旅游文化泛指旅游这一经济产业或这种社会经历所涉及到的一切文化。而作为旅游文化的译者,主要是指直接从事涉外旅游翻译工作的译员和导游。旅游文化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传统、民俗民情、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各异,决定了旅游文化中译者工作的特殊性。在旅游翻译中,包括宣传、广告、推销、口号、标识、菜单、景物描写、饭店描述等题材的翻译很难做到文字对等,因此,不少等值是无法实现的。旅游文化翻译具有实用性、目的性、专业性、匿名信和商业性特点,而功能派目的论侧重目的语、强调目的至上原则,突出文本的功能与文类规约,具有理论高度与深度,对旅游文化翻译实践和研究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直接和间接的实践和经验都表明,相当数量的旅游文化翻译应该以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作为翻译的重要原则和目的,从而摆脱传统的翻译模式和理论的束缚。更为重要的是,旅游文化翻译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因此对于译者来说,在整个翻译过程中,需要有缜密翔实的计划和要求,唯有如此,译文的准确性和确定性才能对翻译的实效性产生积极的因果效应。
2.目的论观照下旅游文化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意义
目的论把翻译视为文化间的互动行为,而不是语际行为。因此,译者首先要领悟委托人的翻译要求,明确翻译任务的具体内容,如目的文本功能及读者对象等。然后分析源文本的类型和功能、作者意图,并根据翻译任务要求,结合目的文本的类型、功能、语境、目的读者文化背景等因素,确定总的翻译策略。之后再结合源文本的文本类型、意图、语境,分析文本的语域和语用特点,以便能够进一步从整体上把握文本,预测可能出现的翻译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最后进入源文本的语言层面分析,在翻译过程中,要由下至上进行操作(语内——词汇、句子、段落、篇章、到语外——语境、语用、文化),同时始终要有翻译的整体概念和指导,即目的、功能、文本、语域与语用、具体语言,这样才能避免译词不译意、译意无目的、翻译无章法、费力无效果等现象。因此,在目的论看来,译者是翻译过程中起积极作用的“专家”,完全掌握何种翻译手段,如何完成翻译任务。因此,译者是翻译链上最重要的一环,在翻译过程中,他首先得到原文和翻译要求,然后研究分析翻译要求是否可接受、是否可行,译文是否必要,最后做出决定并执行,包括与发起者协商修改翻译要求,对原文进行翻译等。
同其他领域的翻译一样,旅游文化翻译也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跨时空、跨心理的交际活动,同时,旅游文化翻译有着特殊的性质、作用和要求.从性质上来说,旅游翻译一般应具备下列要素:启发性、知识性、思想性、实用性、规范性、针对性、灵活性、艺术性、严肃性及趣味性。从旅游文化的源文本特点来说,要涉及到词汇量大、知识面宽、文化面广、措辞讲究、风格人性及功能多样。从翻译原则上看,旅游文化翻译要求真实性、可行性及灵活性。旅游翻译的根本目的是借助翻译文本为目标语提供新的文本,提供新的话语,并将其导入新的意识形态。译者在翻译中是行为的主体,要实现成功的目的,就要充分彰显译者的主体地位。
3.旅游文化译者主体地位的构建
3.1 译者作为“读者”角色的主体性地位
目的论下的忠实性法则(Fidelity Rule)要求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Inter-textual coherence),即忠实于原文,而忠实程度和形式则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程度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旅游文化中的译者也是一名读者,而这种读者的内涵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读者。他是翻译要求和原文的接受者。译者的首要任务是分析翻译要求的接受性和可行性,与翻译的发起者商定翻译要求。在此基础上,以原文文本为基础生产出符合要求的译语文本。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要做到对源文本有全面的概括了解,同时作为译者,为了实现翻译的目的,必须对原文本有深入细致的理解,还要对源语文本负责。
在名人名家的诗歌、散文、游记、楹联及旅游文化专有名词的翻译中,译者要彰显作为读者主体性的角色,以实现此类旅游文化的翻译目的,以“保存原作的风姿”和原语文本作者的“权威性”。
例:(1)诗歌: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白居易)
I cannot bear to leave Hangzhou,Part of reason-this lake.(陈刚,2004)
(2)散文:苏州的两个花园——小巧的网师园和宽阔的拙政园——是在总体上类型差别鲜明的园林和在细节上用桥艺术各异之典型。
Two gardens in Suzhou,the compact Wangshiyuan…and the expansive Zhuozhengyuan…serve as examples of contrasting garden types in general and the use of bridges in particular.(Ronald G.Knapp:Chinese Bridge,1993)
3.2 译者作为跨文化交际传播媒介的主体地位
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蓬勃发展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对旅游文化翻译提出了新的要求。目的论认为:“翻译行为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旅游文化翻译的目的就是通过译文,使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了解旅游文化所在地的文化,认识其文明,从而达到传播文化的目的。基于这一目的,译者首先必须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就无法真正掌握语言,传播旅游文化更是无从谈起。旅游文化翻译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交际翻译,译者就要肩负起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双重任务,在旅游文化翻译这一特殊文本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构建起跨文化交际媒介的主体地位,把握好文本的信息功能、表达功能和呼唤功能,同时遵循目的论的相关准则,灵活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从而真正成为旅游文化的传播者。
目的论连贯法(Coherence Rule)则要求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即译文能够让接受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忠实法则(Fidelity Rule)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即忠实于原文,而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则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程度决定。在任何一种民族文化中,都存在着一个漫长的社会文化心理距离,在跨时空、跨文化的交流中,首先要完成的是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阐释,做好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才能做好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例如在中国的旅游文化中,包含了林林总总的古代行业,其中有很多与今天的叫法不同,如“衙门”(ya-men)。这些行业若与现代行业一脉相承,一般可用现代英语词汇来翻译。如“钱庄”,就是中国古代的“银行”(an ancient bank in China),还有“银票”(ancient bank check),功能类似于现代银行的支票。有一些独特的古代汉语用词,翻译时要特别注意其当时的文化内涵(cultural connotations)。 如“科举”可以译为“Imperial Examination”;“翰林院”可以译为 “Hanlin Academy”(中国古代朝廷知识分子集中办公、研究学问的地方)。 “茶馆”可译为 “Teahouse”,与西方风格的咖啡店和酒吧不同。
3.3 译者作为再创作过程中的“作者”角色的主体地位
目的论中的目的原则(Skopos Rule),可以理解为“目标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产生的语篇”;同时大多数的行为可能有各种各样相关的目的,这些目的在一个有序的阶梯中。译者需要针对特定翻译的语境选择一种特定翻译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翻译被视作一种创造性工作。而译者则是这个过程中的创作主体。在旅游文化的翻译中,译者的这种创造性有时甚至超过源语文本作者的创造性。在目的论的指导下,译者可以选取的翻译策略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归化、异化或直译、意译,而是根据其翻译的目的灵活地采取不同的翻译方式。同时,译者需要有前瞻式的翻译观,对文本进行分析,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还需要有后瞻式的翻译观,即考虑目的语读者,对于不同的文本会有不同的读者,即使是对于同一文本,也会有不同的读者,要考虑到不同国籍,不同年龄及性别等因素。译者创造性的“度”取决于旅游文化的接受者的反应。
例:(1)平遥古城有着2700多年历史,在明清时代商业非常繁荣。当时的人不知道平遥,就如同现代人不知道深圳一样不可思议。
Pingyao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2,700 years.It was prosperousand welldeveloped in both Ming and Qing Dynasties.Chinese people in that time who knew little about Pingyao were as incredible as American people of today knowing nothing about New York.
以上是对古城平遥的中英文简介。要使目的语读者全面认识平遥的景观美和文化美,译者必须创造性地在目的语读者的认知环境中形成一个关联点,因此可以在译文中用“美国的纽约”替代“中国的深圳”,使游客能够以自己熟悉的事物做参照物,获取足够的语篇信息,使翻译目的获得成功。
(2)由潘鹤教授设计的贺龙元帅铜像,屹立在天子山贺龙公园。铜像高6.5米,重约100吨。(张家界旅游画册)
The Grand Bronze Statue of Marshal He Long.He Long(1896-1969),one of the founde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born in Sangzhi,somewhat 60 kilometers from the tourists site,led many battles during the Chinese Civil War and Anti-Japanese War.
为了让目的语文化背景的游客对贺龙元帅的相关信息能有一个基本了解,从而产生对该景点的兴趣,译者在译文中删除了“设计者、铜像高度和重量”等无实际意义的信息,添加贺龙元帅的背景信息,同时对语篇进行了重组,实现和很好的效果。
3.4 译者作为“研究者”角色的主体地位
功能派目的论有着自己成熟的标准和规范,对旅游文化翻译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同时该理论也赋予了译者足够的自由度。旅游文化知识包罗万象,包括语言知识,政策法律知识,心理学和美学知识,政治、经济、社会知识、旅行知识和国际知识,同时,在旅游文化翻译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作为译者,除了要具备和不断研究更新上述相关的知识体系,还应该在目的论的指引下,研究掌握更多的翻译理论和策略,运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以寻找合理解决途径和方法,因此,译者作为研究者的角色也不能被忽视。
如:清末散文家俞曲园在钱塘江附近的九溪留下过一首脍炙人口的叠字诗:
重重迭迭山,曲曲环环路,叮叮咚咚泉,上上下下树。
这首叠字诗颇为诙谐有趣地道出了九溪天然质朴的美,而对于译者来说,要向游客传递这首诗丰富的美感,就需要对文学、音律和美学有一定的研究和造诣。同时在目的论的指引下,选取恰当的翻译方式和译文,以使游客和读者感官愉悦。
参考翻译如下:
The hills-range after range;The trails-winding and climbing;The creeks-murmuring and gurgling;The trees-high and lowly.
4.结语
目的论认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旅游文化翻译的目的是向不同背景的游客传播文明和文化,译者的重要性因此而彰显,在这个过程中,译者主体地位的构建关系到能否实现预定的翻译目的,因此译者要做好“读者”、“创造者”、“跨文化重要媒介”及“研究者”的角色,真正成为旅游文化传播的使节及传播者。
[1]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3]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4]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5]伍峰,何庆机.应用文体翻译: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