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族裔比较与联盟——赵健秀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中的跨族裔视角

2012-08-15

关键词:日裔种族主义族裔

韩 虹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 广东 广州 510420)

跨族裔比较与联盟
——赵健秀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中的跨族裔视角

韩 虹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 广东 广州 510420)

比较种族主义是美国主流社会处理各个少数族裔之间关系的惯用策略,目的是使各少数族裔互相制衡,以维持白人至上的主流利益和地位。亚裔美国文学批评家赵健秀在其批评实践中融入了跨族裔的视野,亚裔与非裔的比较以及在亚裔内部华裔与日裔的比较成为赵健秀文学批评的两大视角。通过比较,赵健秀强调跨族裔联盟的重要性,并为组建亚裔文化联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跨族裔研究是少数族裔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视角,对于尚处于弱势的华/亚裔美国文学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赵健秀;跨族裔;比较种族主义;联盟

赵健秀是亚裔美国文坛重要的作家与批评家。赵健秀等人于1974年主编的《唉咿!亚裔美国作家选集》①Frank Chin,et al.eds.Aiiieeeee!:An Anthology Of Asian American Writers.Washington D.C.:Howard UP,1974.拉开了亚裔美国文学建制的序幕,他也被喻为“亚裔美国文学之父”②参见William Wei.The Asian American Movement,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93.p.67.。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民权运动和反越战运动的推动下,亚裔美国人逐渐认识到建立一个亚裔族裔联盟的必要性,以此来凝聚各自分散的亚裔族群,谋求平等权利,壮大亚裔人群的声势。建立“亚裔美国文化联盟”也成为赵健秀亚裔文学批评中一个重要的立足点。在赵健秀的批评体系中华裔与亚裔是一体的,基本不加以区分。赵健秀在定义某些关键的文学概念上体现了强调亚裔整体团结的意图,融入了一种比较的、跨族裔的视角。其批评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关键词 “亚裔感性”(Asian American Sensibility)就带有这种“亚裔联盟”的意味——以亚裔作为整体考察对象,求同存异,对其文化属性作尝试性的探索与整合。

不少亚裔学者对建立“亚裔联盟”这一点都有共识。例如黄秀玲的专著《解读亚裔美国文学——从必要到奢侈》开篇序言就强调文化背景不同的亚裔各族群必须在政治上“保持团结以维护各自不同的利益”,号召建立“亚裔美国文学的文本联盟”。[1]骆里山在《移民法案》一书中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至关重要的联盟以反抗霸权——这个联盟包括其他有色族裔,包括各式阶级斗争,包括女性同盟,还包括基于性别基础之上的各种努力。[2]虽然亚裔团体里包含了不同族群的利益和不同的意识形态,但是其基本前提是相同的:基于美国的亚裔各族群都受到种族主义压迫这一事实,建立一个多族裔的联盟是反抗种族主义一个必要而有效的基础。同时,赵健秀文学批评中的跨族裔意识还体现在“黄黑”比较与联盟之中。黑人是美国种族主义关系网中最重要的一个族裔,也是在政治上与文化上反抗种族主义的先行者,因此其经验与模式也成为亚裔文学批评中不可或缺的理论资源。

一、建立“少数族裔联盟”的社会历史语境——比较种族主义

在发表于《三种美国文学》①《三种美国文学》(Three American Literatures)由美国现代语文学会 (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简称MLA)主编。参见单德兴:《重建美国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80页)。上的《唉咿!》序言中,赵健秀尖锐地批判了主流文化借改变对华裔不良的刻板印象行比较种族主义之实:“大部分亚裔美国文学史就是一个被选派扮演好人的角色的小小少数族裔,让这个少数族裔扮演好人的角色就是为了使另一个美国少数族裔看上去是坏人。 ”[3]《剑桥美国文学史》 指出,“比较种族主义”是种族主义对少数族裔进行分而治之的策略。“按照比较种族主义,各个人种和民族群体不仅要与盎格鲁——撒克逊裔的‘白种’金本位进行较量,而且彼此之间互相比较,以便使他们被分派到各自的相对劣等地位上。这些少数族裔的地位随着时间的进程而改变,取决于这些群体对主流文化的威胁而是被人们如何看待的。”[4]584这种比较的过程也导致了各少数族裔之间的互相排斥。

《剑桥美国文学史》指出,事实上美国边缘文化的不团结并非偶然现象,而是美国比较种族主义“分而治之”策略的结果,通过分化各种边缘文化,甚至使它们互相仇视,这样就保障了主流文化和主流利益坚不可摧的地位和优越性。“相对种族主义一直是美国大众话语和立法上面持久不变的特征。”[4]585因此,各个少数族裔的地位取决于白人在权衡自身利益与少数族裔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各少数族裔的比较关系,取决于这些族裔群体在特定时空下对主流文化的威胁有多大。历史上,美国在各个特定时期由其政治利益决定哪些少数族裔是更佳的归化对象而贬低另外的少数族裔,相应地美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针对华裔、非洲裔、墨西哥裔、印第安人出台过不同的移民法案,实行“比较种族主义”政策。因而有了历史上一直存在着的“黄黑比较关系”,而在亚裔内部有了“中日比较关系”。亚裔与非洲裔的比较以及在亚裔内部华裔与日裔的比较也一直是赵健秀文学批评的两大视角。

在美国的多族裔结构中,白人和黑人对应着善恶、优劣、美丑的两极,而亚裔常常被夹在中间,被称为“缓冲少数族裔”(buffer minority)。 赵健秀说:“白人为了我们种种与黑人相反之处而爱我们。”[5]19世纪50年代华工初到美国加州开矿时,“白人矿工经常把华人称作‘黄鬼’,把他们同黑人相提并论,说他们野蛮、幼稚、贪婪——简而言之,他们在身体和道德两方面都属于劣等民族。”[4]592在就业出现危机的19世纪七八十年代,勤劳能干的华工被认为抢了白人的饭碗,于是华人被贬到比黑人更低的地位。加州立法机构在提交给联邦国会的备忘录中提到:“获得自由的黑人说的是我们的语言……在我们中间生长,和我们信奉同一个上帝,并且熟悉我们的各种习俗。”而华人则不同,“对我们的语言,对我们开明宗教的各种基本原则,对我们各种道德义务的意识都是完全陌生的。”[4]593相应地,美国制定了历史上最严厉的针对单个国家的移民法案,禁止华人移民及禁止华人与白人通婚。

黄秀玲在《黄与黑:美国华文作家笔下的华人与黑人》一文中,道出了在美国“白—黑”两极种族结构中,作为“缓冲少数族裔”的华裔的功能:

白人主流社会根据本身政治、经济、及社会文化的需要,不断操弄华人的形象和地位……况当白人想推卸压迫少数民族的责任时,便会凸显黄人的争气、勤奋、纪律性、进取心,即所谓“模范少数民族”的优点,把黑人在社会结构中的劣势完全个人化。……当白人想排斥黄人时候,便会凸显他们是永远不肯也不能同化、居心叵测的异类、侵略者、间谍,从而煽动黑人的土生土长意识,把所谓自然归属美国的少数民族(黑人是被白人运来当奴隶的,并非自愿离乡,故其美国身份无可置疑)与外来的“黄祸”对立起来。[6]

在《唉咿!》中,赵健秀等人指出,二战前,日裔和华裔在游记中、在音乐上并不加区别,统统都是异国情调。二战后,这两个民族则被仇恨区分得泾渭分明。华裔成了美国可以圈养的“宠物”,日裔则成了必须锁起来关在收容所的“疯狗”。亚裔被一分为二,华裔好,日裔坏。然而,到了冷战时期,华、日裔的地位又对调了。赵健秀等人认为:“今天,华裔和日裔美国人是在被利用,有人借他们的口重述20世纪50年代白人种族主义的那些陈词滥调。 ”[7]在《唉咿! 》续集《大唉咿! 》的开篇檄文中,赵健秀斥责谭恩美作品中的传说不是中国的,而是迎合白人种族主义的,其特点在于“在看待儒家文化的时候,好莱坞不加区别地混淆了中国/日本/朝鲜/越南,认为它们可以互换交替,取决于哪个是当下的黄种敌人而已。”[8]

赵健秀在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中的跨族裔、跨文化意识主要体现在其对日裔和非裔的关注和与之的比较、联盟。

二、以史为鉴——矫正华裔与日裔美国人的历史

赵健秀认为历史不仅是亚裔美国人为自己的存在“正名”的“证据”,也是亚裔赖以建立族裔自豪感和凝聚力的根基。他力主钩沉历史、挖掘亚裔被湮没的生存经验,因此矫正种族主义版本的族裔历史成为其文学批评中不变的关怀。这也是建构“亚裔感性”,即独立的、完整的、自尊的族裔身份与文化属性的前提。

(一)对华裔文化历史的异国情调化的批判

赵健秀最为反感的是“售卖唐人街异国风情”的一类华裔文学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唐人街成为一个“拼凑”各种商品化符码的文化大工场,源源不断地为游客提供极具异域风情的 “中国符号”,唐人街与华裔的历史文化被刻板化、商品化。唐人街与华裔沦为“他者”,失去了其自身的意义生成过程,最终华裔也将失去其正常的生存空间和论述空间。赵健秀最早在其剧作《龙年》中将华裔作品中对“唐人街饮食”和“中国风味”的过分描写称之为“饮食色情”(food pornography)。“饮食色情”指弱势族裔为求生存,刻意凸显其独特甚至怪异的饮食,强化异国风味。亚裔学者黃秀玲将之引申为“文化色情”(cultural pornography),她说:“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文化色情”意为将可见的文化差异具象化,夸大本我的异质性,以求在白人挂帅的社会系统中获得一席之地。”[1]。华裔最早获得主流认可的几部作品刘裔昌的《父亲和裔昌》、黄玉雪的《华女阿女》和黎锦扬的《花鼓歌》对中国饮食和习俗的内容及方式都有详尽的描述,不可否认这也成为几部作品畅销的卖点。这些作品被认为是迎合了白人读者的刻板形象期待和异国风情兴趣,却没有书写真正的华裔历史,而遭到了赵健秀猛烈抨击。同时,作品中流露出来的“美国梦”式的同化理想也遭到了批驳。

(二)对历史的钩沉和矫正

为还原被西方版本所湮没的那段真实历史,赵健秀着手开始收集口叙历史,于1982年来到位于墨西哥和美国加州的边界地区,走访了当地的华裔史学工作者和华裔老人,并将收集的旧金山大火灾、“纸儿子”、天使岛遭遇和华裔“单身汉”社会的故事记录在其散文集《刀枪不入的佛教徒》中。本着族裔比较的视野,赵健秀也着力于对二战期间日裔历史的记录和清理。为了“拨乱反正”、重现真相,也为了巩固亚裔文化的联盟,使“亚裔感性”的精神实质不致于在日裔心中泯灭,赵健秀“花费了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时间”,对日裔这段历史进行实地考察、采访和研究,终于在2002年推出了长篇纪实小说 《生于美国——日裔美国故事》。这部“伟大的日裔美国小说”①参见 Frank Abe. “The Great Japanese American Novel:Review of BORN IN THE USA:A STORY OF JAPANESE AMERICA,1889-1947”.Amerasia Journal,2004 年 30 卷第 2 期.成为赵健秀“晚近书写/矫正亚裔美国历史文化的大计划的一部分”②参见李有成:《唐老亚》中的记忆政治,单德兴、何文敬主编:《文化属性与华裔美国文学》(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1994,128 页)。。日裔战时历史的书写权长期掌控在“日裔美国公民联盟”(JACL)③Japanese American Citizens League,简称JACL.手中,其领导人杉三被奉为日裔版的“摩西”,他声称带领日裔人民度过了战时遭弃的集中营生活。赵健秀书中以详实的史料,第一次将真正的日裔美国历史与JACL版的历史区分开来,第一个谴责杉三牺牲了日裔美国人的公民权,将他们推向同化。在JACL的统治下,日裔集中营成了改造行为的中心,对二、三代日裔进行隔离、分化,大大加速了日裔同化的步伐。在JACL的规训下,日裔美国写作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很多日裔作家抛弃了“真正的”日裔历史,转向批判一代移民和日本文化,幻想快乐地融入美国文化,获得认同。赵健秀将日裔集中营与华沙的犹太人集中营类比,呼吁人们正视这种专制面前的臣服。[9]作为一个非日裔美国人,赵健秀对日裔美国这段历史做出了迄今为止最完整、最深入、最详实的记录,这本书不只是给日裔美国人看的,更是给整个美国亚裔群体看的。赵健秀再次强调了以史为鉴、亚裔联盟的重要性。

(三)对亚裔美国文学史的整理和恢复

在《唉咿!》中,赵健秀等人对亚裔的出版物进行了清理,发现直到1975年的一百多年里,美国土生的华裔、日裔或菲律宾裔作家出版的小说和诗歌不超过十部。[3]xxii赵健秀等人发起的联合亚裔美国资源计划④Combined Asian American Resources Project,简称 CARP.为挖掘被遗忘而消失的亚裔作家作品做出了很大贡献。其中,雷庭招的《吃一碗茶》被称为“第一部不具异国情调的、以唐人街为背景的华裔小说,所描绘的唐人街颇具代表性”。小说跨越从战前的华裔单身汉社会到《排华法案》废止后中国新娘得以入境的历史时期,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20世纪40年代唐人街极具“亚裔感性”的历史画卷。然而这部作品很快被搁置一边,因为对于习惯于在华裔作品中寻求“甜得发腻”的中国文化的白人顾客来说该书是“单调乏味,甚至枯燥无聊的”,书中的“唐人街”和华裔英语也是陌生的。[3]xxxi二代日裔冈田的小说《说不——不的小子》是另一部赵健秀推崇的重要作品。该书一出版就被遗弃,究其原因,是日裔害怕被对号入座。全书充斥着抑郁、绝望、死亡、自杀、无力的愤怒,一股低沉的歇斯底里锁在时常阴雨连绵灰蒙蒙的西雅图城中,真实地刻画了二战后经历了集中营生活的日裔美国人的自我蔑视心理。[3]xxxix这显然不是令人赏心悦目的题材,与当时对日裔的改造项目格格不入,与“同化”主题唱反调。赵健秀等人对亚裔美国文学史的考掘使一大批被湮没的作家作品重见天日,极大地激发了亚裔作家的创作兴趣和热情,也证明了主流社会说亚裔“无话可说”、“没兴趣写作”的荒谬。

三、黑人政治与文化对赵健秀的影响

人们普遍注意到赵健秀文学批评和文学作品中的“黑化”倾向,对此赵健秀并不否认。成长于多种族混居的奥克兰,黑人文化在当地影响很大。赵健秀认为,亚裔开始认识到自己在美国文化中的“不在场”、“从来没有作为男人、作为人存在”,皆要归功于20世纪60年代黑人民权运动。他回忆说:“于是我们有一批人开始挪用这种‘黑性’,我们以黑人的方式穿着、走路和说话。我们称呼自己人 ‘兄弟’,开始讲 ‘嘿,老兄’(Hey,man)这样的南方话。”[10]黑人政治与文化运动对赵健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黄黑”比较与联盟;二是借用黑人模式拒绝白人社会的同化;三是文学批评理论资源和文学形象塑造范本。

Daryl Maeda在《黑豹党,红卫兵党,中国佬:以黑人模式建构亚裔美国属性,1969-1972》中比较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这一关键时间段,亚裔在政治上(红卫兵党)和文学上(赵健秀)的主张、实践以及受到的黑人民权运动的影响。“红卫兵党”是一群华裔青年在黑人民权运动的感召下成立的亚裔左翼激进组织。他们视美国的种族主义为系统性的,所有的少数族裔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处于美国庞大的种族主义关系网中的同类,种族主义通过运作各个少数族裔与白人之间,及各个族裔之间的关系来制衡、维持白人至上的权力模式。[10]赵健秀认同这种“系统性”种族主义的观点,并表达了“黄黑联盟”的意图,因为这种“系统性”决定了有色人种建构各自的族裔属性必须互相依赖、休戚与共的关系。赵健秀意识到,美国黑人创造了属于自己的非裔美国文化,并在语言、音乐、文学、时尚等诸方面影响了美国白人文化,他们拥有文化的整体性。因此,他在文学创作的主题和语言上借鉴了黑人的模式,提倡彰显独立的亚裔属性。

当时的美国当局面对日益高涨的黑人民权运动十分头痛,于是主流媒体开始大力宣传日裔、华裔的“模范少数族裔”形象。1966年,《纽约时代》杂志刊登文章称日裔虽然遭受过歧视,但现在已经“爬出了贫民窟”,跟上了白人的脚步,进入了主流社会。而《新闻与世界报道》则赞扬华裔“通过勤奋工作”,“赢得了财富和尊重”,重视教育,没有少年犯罪,不奢求福利。两篇文章都拿亚裔与其反面黑人相比,认为他们一点也不像黑人,鼓吹亚裔已经克服了种族歧视,同化的目标已近在咫尺。[10]当时类似的文章很多,亚裔作为黑人对立面的“模范少数族裔”形象广为传播。黑人民权组织“黑豹党”领袖大卫·希拉德(David Hilliard)就曾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采访中称亚裔是令人不齿的黄种“汤姆叔叔”①汤姆叔叔: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Uncle Tom's Cabin)的主人公,在小说发表初期被视为一名高贵坚忍的基督徒奴隶。但在20世纪60年代黑人民权运动之后,他被视为“种族的背叛者”,他的名字变成了那些被指责投靠白人的非裔美国人的绰号。。在黑人文学中,亚裔是“主动伸屁股给白人踢”的形象②黑人作家Wright笔下的华裔形象Shorty,参见Daniel Y.Kim,Writing Manhood in Black and Yellow,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34 页.。对此,“红卫兵党”以黑人激进主义方式发起造反,坚决回绝“同化”。赵健秀认为,“模范少数族裔”看似善意,对华裔危害却更大。在此刻板形象下,华裔落入与主流社会的契约圈套,以此刻板形象为行为模范,以此生活、以此说话、以此为信仰,以此衡量群体和个人的价值,最终,这种刻板印象深入骨髓,完成了意识形态化的无意识的转变。从此“该族裔不再对白人霸权构成威胁,反而成了白人霸权的卫士,对其既依赖又感激。 ”[3]x在文学创作上,赵健秀写于70年代初的早期作品中,也围绕反对“同化”这一主题。他的第一部剧作《鸡笼华仔》中就塑造了一个渴望同化的名为“汤姆”(Tom)的华裔,用这个名称是对汤姆叔叔的一种戏仿;而剧中的两个主人公,华裔谭林和其朋友日裔谦治则反对同化,拒绝一切“白化”的意图,崇尚黑人的方式,穿着和说话都与黑人无异;为了寻找属于自己的男性气概,他们踏上了寻找“黑人英雄父亲”的艰难征程。借鉴黑人模式是赵健秀等人拒绝同化的声明,也是他们与主流社会的政治意图决裂的标志。[11]

由于黑人政治运动和黑人文学的发展已经经历了相当的历史时期,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主张和一套论述话语,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领先于亚裔文学的发展,因此赵健秀建构亚裔美国文学伊始借鉴了很多黑人文学的理论资源。例如,Daniel Kim就指出赵健秀在分析亚裔男性气概遭“阉割”受到的心理伤害时就借鉴了黑人文学对“同性恋恐惧症”的理论资源和话语。[12]18通过将亚裔的刻板形象与其他族裔的对比,赵健秀敏锐地意识到白人对亚裔的种族主义带有明显的性别特征,是与将亚裔男子“女性化”的刻板形象捆绑在一起的。因此,要树立亚裔的身份、文化属性就必须恢复亚裔男性被“阉割”的男性气概。在《鸡笼华仔》中,主人公发现亚裔丧失男性气概后,就转向黑人寻找男性气概的榜样——黑人拳击手冠军阿华田所说的英雄父亲“爆米花”。然而,评论家们也注意到赵健秀虽然借用了黑人男性气概的模式,这种继承并不是纯粹的照搬和模仿。[12]16故事结局当谭林和谦治找到了“爆米花”之后,却发现“爆米花”既不是阿华田的父亲,阿华田关于他父亲反种族压迫的故事也被揭穿是谎言。这标志着单纯地继承黑人“男性气概”的希望破灭了,赵健秀最终舍弃了黑人的模式,也表达了赵健秀对亚裔照搬黑人模式这种浪漫想法的矛盾和怀疑。但是,赵健秀并没有放弃对恢复和建构亚裔男性气概的执念。数十年来,他一方面不遗余力地坚持批判将亚裔男子“女性化”的刻板形象,另一方面努力寻找新的精神资源。当时的主人公谭林迷茫不知所措,找不到主路;八九十年代以后,赵健秀为树立亚裔男性气概找到了新的精神内核,即中国古典故事中的英雄主义传统。

在比较种族主义持续存在的美国社会历史语境下,在种族主义实行“分而治之”策略以使各少数族裔互相制衡的前提下,各族裔须在这种系统性的族裔比较关系和地位分配中保持清醒,而各个边缘文学的发展也不能割裂开来各自为政。作为亚裔美国文学批评的先锋战士,赵健秀在理论探索中坚持跨族裔的视角,通过华日比较、黄黑比较,强调各少数族裔须加强凝聚、团结一致,以史为鉴,互相借鉴与学习,并努力为组建亚裔文化联盟摸索可行的道路。笔者以为,跨族裔、跨文化研究是少数族裔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视角,对于尚处于弱势的华/亚裔美国文学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Sau-ling Cynthia Wong.From Necessity to Extravagance:ReadingAsianAmericanLiterature[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Press,1993:55.

[2]Lisa Lowe.Immigrant Acts:On Asian American Cultural Politics[M].Durham and London:Duke University press,1996:83.

[3]Frank Chin,et al.,eds. “Introduction”,Aiiieeeee! :An Anthology Of Asian American Writers[M].Washington D.C.:Howard UP,1974.

[4]萨克文·伯科维奇.剑桥美国文学史:第七卷:散文作品1940-1990[M].孙宏,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5]Frank Chin. “Confessions of a Chinatown Cowboy”.Bulletproof Buddhists and Other Essays [M].Honolili: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8:66.

[6]黄秀玲.黄与黑:美国华文作家笔下的华人与黑人[J].中外文学,2005(4):15-53.

[7]Frank Chin,et al.,eds. “Preface”,Aiiieeeee! :An Anthology Of Asian American Writers [M].Washington D.C.:Howard UP,1974:xiv-xv.

[8]Frank Chin. “Come All Ye Asian American Writers of the Real and the Fake”.The Big Aiiieeeee!An Anthology of Chinese American and Japa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M].FrankChin,etal,eds.NewYork:Meridian,1991:2.

[9]Frank Chin.Born in the USA:A Story of Japanese America,1889-1947[M].Lanham,Md.:Rowman &Littlefield,2002.

[10]Daryl J.Maeda. “Black Panthers,Red Guards,and Chinamen:Constructing Asian American Identity through Performing Blackness, 1969 -1972” [J].American Quarterly,2005,57(4):1079-1103.

[11]Frank Chin.The Chickencoop Chinaman;And,The Year of The Dragon:Two Plays [M].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81.

[12]DanielY.Kim.WritingManhoodinBlackand Yellow[M].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Cross-ethnic Comparison and Coalition--On Frank Chin’s Cross-ethnic Asian American Literary Criticism

HAN Hong
(Faculty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Culture,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Guangzhou,Guangdong 510420)

Comparative racism has been the long-term strategy adopted by the American mainstream to deal with the multi-ethnic relationship,which aims at achieving the counterbalance of all ethnic groups in favor of the white-dominated mainstream interests.Frank Chin,who has a clear mind on comparative racism,has encompassed a cross-ethnic perspective in his Asian American criticism.Upon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hinese vs.the Japanese,and that on the Asian vs.the African,Chin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crossethnic coalition and makes a good trial on establishing an Asian American cultural coalition.The author applauds the cross-ethnic perspective in that it propel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which is currently disadvantaged.

Frank Chin;cross-ethnic;comparative racism;coalition

I712

A

1001-4225(2012)04-0047-05

2011-12-06

韩虹(1976-),女,广东汕头人,文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讲师。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之理论问题探析”(07K04);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2008年度青年科研项目“海外华裔文学批评理论——以赵健秀为个案”(08JDQNXM004)

李金龙)

猜你喜欢

日裔种族主义族裔
与种族主义作战的艺术家
浅谈美国日裔跨种族婚姻状况之研究价值
正视美国种族主义历史需正视“种族”这一概念的起源 精读
“英国多族裔未来”理念:缘起、困境及其理论启示
族裔性的空间建构:《拉罗斯》的叙事策略
虚伪美国文化下的种族和种族主义
在美亚裔中日裔最不支持特朗普
虚伪美国文化下的种族和种族主义
祖籍国与离散族裔的关系:比较与理论的视角
人民是否有权决定废除对少数族裔的优待?(上)——密歇根州诉捍卫平等权联盟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