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探索研究

2012-08-15吴江华刘顺昌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国民素质文献图书馆

吴江华 刘顺昌

(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河北石家庄 050000)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探索研究

吴江华 刘顺昌

(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河北石家庄 050000)

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是构建学习型新社会的迫切需要,通过可行性分析,提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五种模式。

网络环境;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规划。高校图书馆是典型的服务行业,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公益性日趋显现。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必须尽快、尽力地投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才能顺应形势,有所作为。

一、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迫切需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国民素质的日益提高,社会对高校图书馆资源的需求空前膨胀。高校图书馆有必要扩展服务内容,增进服务手段,改善服务方式,面向社会开放。

(一)国家政策有明确的要求

教育部2002年2月21日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21条明确指出:“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面向社会的文献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可根据材料的消耗或服务成果的实际收取适当费用。”这一规定,给高校图书馆为社会服务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和保证。高校图书馆要根据自身条件将服务范围扩展到社会,为公共文化服务。

(二)人民群众有迫切的愿望

1.国民素质亟待提高。从高等教育发展潮流和时代要求看,高等教育为地方和社会服务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众所周知,国民经济与国民素质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雄厚的国民经济实力可以使国民享受到丰富的精神生活,相伴的是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又促进国民经济的更加快速发展。目前,我国亟待提高的国民素质与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国民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日积月累的系统工程,而在提高国民素质方方面面中,图书馆发挥着其它机构无法替代的职能和作用。

2.国外的经验可以借鉴。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美国、日本和意大利等国的大学图书馆对全社会开放,凭有效证件,任何读者都可以进入图书馆阅览图书和查阅文献。国外高校图书馆经费的10~15%来源于社会性有偿服务。

3.公共图书馆亟待补充。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图书馆也进入了一个跨越性的发展时期,其数量、建筑规模、文献入藏量和自动化水平都进入到历史发展的高峰期。相比之下,大部分公共图书馆却相形见绌,存在着数量少、分布不合理、经费及馆藏资源不足、人才缺乏等问题。截至2003年底,我国平均47.9万人才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每2.6万人才有一位专业人员为其提供专业服务,人均占有图书量约为0.34册,每年只有不到10%的居民会光顾公共图书馆。由于多年来对文化投入不足,各级公共图书馆发展明显落后于社会步伐,服务理念僵化滞后,服务能力弱、服务水平低,所发挥的社会教育功能十分有限,根本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

(三)高校图书馆有自身发展的动力

长期以来,由于管理体制和资金来源的限制,高校图书馆服务对象单一,优越而封闭的工作环境也使其有一种养尊处优的惰性心态,部分馆员习惯于“守摊子”的思维定势。适合大众阅读的科普性、娱乐性资源和丰富的网络电子资源利用率普遍较低,成了名符其实的“大家闺秀”,无异于过去的“藏书楼”。高校图书馆通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可以激发馆员积极的工作状态,有利于促进馆员的成长和业务能力的提高,使部分闲置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同时对其工作和服务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可行性分析

高校图书馆在人才、技术、设备、资源、服务能力等各方面都具有公共图书馆无法比拟的优势。

(一)人才优势

高校图书馆的人才队伍在学历、职称、年龄、知识结构上,都具有公共馆无法比拟的优势。多年来,高校图书馆培养了一批专业素质精,经验丰富,工作认真的高素质馆员队伍。随着学科馆员、参考咨询馆员制度的不断完善,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发生了三个转变:从书本位向人本位的转变,从一般服务向咨询服务的转变,从文献管理向知识管理的转变。他们能够按照广大读者的需求将有效的信息从庞杂、无序的信息源中提取、鉴别、整序,形成适合用户需要的信息产品。

(二)资源优势

高校图书馆正在从传统的纸质图书馆向现代数字图书馆、电子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发展。高校校园网络化的实施,使得现代高校图书馆馆藏内容已发展到纸质、光盘、电子和网络资源,形成内容更加丰富、种类更加繁多、图文声色并茂的多元化馆藏资源。为社会进步和科学文化繁荣提供文献信息资源支撑,是图书馆实现和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使命和职责。

(三)网络优势

网络环境给高校图书馆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和发展契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本质是社会化的图书馆。由于技术的支持,图书馆个体通过校园网或地区网连入国际互联网,成为全球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可以向任何一个网络终端提供信息资源,人们传递信息、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方式和工作的平台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图书馆服务对象真正突破了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超越了传统的读者范畴。高校图书馆的公共服务可以凭借网络“走”出去,社会读者也可以依靠网络“进”得来。高校图书馆完全可以把坐馆借阅的“静态服务”转变成主动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动态服务”。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五种模式

(一)在服务理念上,要树立“大图书馆”的意识

目前高校图书馆服务对象主要是本校的师生,目的就是满足本校师生多元化的信息需求。高校近几年的连续扩招,造成了图书馆文献资源紧缺、硬件配套设施跟不上等问题。有些人认为,如果再面向社会开放,无疑会雪上加霜,会带来一系列诸如管理难度增大、人员缺少、资金短缺、文献不足、扰乱教学秩序、珍贵文献难以保护等问题。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下,高校图书馆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形式和途径来为社会服务?对社会开放又能深入到什么样的程度?这是时代发展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和实践的社会命题。图书馆打破行业划分、行政划分已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图书馆必须牢固树立“大图书馆”的观念,自觉将自己纳入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个大环境下,以服务社会大众为己任,在构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彰显自己的个性,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公共文化。加强与公共图书馆和其他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联系,彼此协作,共同参与,形成一张社会文化服务的大网。

(二)在服务方式上,要以网络服务方式为主,传统服务方式为辅

在当前人员缺少、资金短缺、文献不足的情况下,以传统的服务方式对社会开放确实有很大的难度。网络改变了传统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方式,高校图书馆要抓住机遇,根据广大读者的需要和信息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网络服务,加快数字图书馆建设,拓展图书馆新的服务领域。开辟电子图书的借阅通道,让校外读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登陆相关网站,注册、下载,实现网上阅读和网络借阅。网络化的图书馆,电子文献占馆藏的的比重日益加大,文献载体形式多样,不同的读者可在不同的空间同时浏览同一文献,时空不再是限制读者获取信息的障碍。自动化与网络化的发展,为校外读者便捷地获取文献信息创造了条件。高校图书馆可以网站服务的方式提供服务,如网络参考咨询、实时BBS、在线文献传递、浏览、查询服务等。这些服务都是在网络上进行的,校外读者不必亲自到馆,高校图书馆也不用担心人满为患、校外读者侵占校内读者资源的问题。

(三)在参与行动上,可采取扶持公共图书馆办法

在现行图书馆管理体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支持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实现为地方经济、文化服务,是现阶段高校图书馆参与社会服务的有效渠道和途径。一是资源上的扶持。把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进行资源整合,共建共享,把高校图书馆资源作为公共资源社会共享。二是人员上的交流。通过加强人员间的交流与岗位互换来促进人才的培养。公共馆的业务骨干到高校馆里工作和学习,提升他们的服务水平和服务理念;高校馆可下派馆员到基层馆挂职锻炼,加强他们对基层公共馆工作环境的了解和认识,接触社会各阶层读者的需求,全方位地促进高校图书馆自身的健康发展。高校图书馆既帮扶了基层公共图书馆发展,也促进自身建设,达到互助双赢。

(四)在资源建设上,实行馆际合作、共同分享

把原来分散的图书馆通过网络和一定的协作形式组织在一起,集各馆人力、物力、财力于一体,在较大范围内形成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把单个图书馆的信息资源,通过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联成一个整体。各图书馆要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同步进入全新的信息收集、加工、咨询指导等领域,高校图书馆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文献资源收藏单位,而是一个以文献信息资源为基础的多元化综合信息服务体系。高校图书馆只有真正实现资源上的共建共享,才能迅速、便捷、高效地为读者提供所需信息。网络化环境下,信息资源获取的便捷性、快速性,将高校的信息资源服务走向综合化、社会化,用户的定义不再局限于学校内的师生,而是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阶层。

(五)在新技术的应用上,加大对用户的宣传和培训力度

新技术的应用只有被用户熟悉和掌握了,才能发挥它的最大效能。当前,社会用户普遍需要学习在网络环境下,如何掌握图书馆运用新技术提供的各种服务手段,高质量地享受到图书馆提供的所有服务内容。不可否认,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面对功能复杂的网络应用技术,许多用户感到无所适从。面对社会上众多情况各异、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的读者,高校图书馆需要主动出击,加大网络环境下对读者的宣传和培训力度,为校外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和帮助,使广大读者既要知道图书馆能提供什么服务,又能知道怎样接受服务,使其熟悉和掌握如何借助网络媒体使用多媒体教材、参考工具书、电子书刊等学习资料,如何以有效的手段获取最有价值的知识信息。

图书馆的发展史就是一个逐步开放的历史。那种认为高校图书馆只能为本校师生服务,把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既视为“多余”,又害怕得象“狼来了”的观点,既是对社会不责任,又会使高校图书馆越来越封闭。高校图书馆只有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提高其社会地位,才能与时俱进,无愧于时代赋予图书馆的重任。

[1]刘仕新.高校图书馆与公共文化服务[J].图书馆,2009,(2):112,115

[2]陈希.图书馆的功能价值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33(1):105~107

[3]李婷.延伸图书馆公益服务构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J].图书馆,2007,(5):66~68

[4]吴文玲.高校图书馆应对社会实质性开放[J].图书馆建设,2009,(5):108~112

[5]谢丽娟.美国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发展现状及启示[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35(2):93~97

[6]阮胜利.解读政府提供图书馆公共服务的过程与内涵[J].图书馆杂志,2007,26(4):10~13

G252

A

1009-6981(2012)02-0080-03

2011-02-18

吴江华,女,副研究馆员;刘顺昌,男,馆员,现任图书馆借阅部主任。

[责任编辑 徐将林]

猜你喜欢

国民素质文献图书馆
提升国民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图书馆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国民素质研究的新突破
——评《国民素质发展路径选择与素质文化学建构》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去图书馆
关于国民素质学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
当代文明视域中国民素质研究的新探索
——《国民素质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