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将庙会纳入统战工作视野的必要性

2012-08-15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庙会民众民族

李 静

(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山东济南250001)

浅论将庙会纳入统战工作视野的必要性

李 静

(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山东济南250001)

庙会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群众性民俗文化现象,汇集了丰富的民族文化精华,凝结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在广大民众中具有很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是维护社会稳定、推动民族团结、提升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思想文化阵地。在中央召开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新形势下,应将庙会文化纳入工作视野,充分发挥其独特的凝聚、教化、规范、传播和调节等功能,为促进统一战线工作深入开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服务。

庙会文化;思想阵地;统一战线

“庙会亦称‘庙市’。中国的市集形式之一。唐代已经存在。在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一般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故称‘庙会’”。[1]庙会是我国各种传统民间艺术的展演场,是民族大众文化的一部分。近年来,在落实民族宗教政策和倡导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影响下,城乡各地庙会活动十分活跃,成为令人瞩目的社会现象。2011年2月10日BTV《北京新闻》报道:据统计,今年的大年三十儿到初六,全市参加庙会、灯会、展览展示、民俗活动的人流量达到711万人次,表演队伍1157支,表演人数21840人,表演场次1992场,庙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5%。[2]在中央召开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新形势下,要对庙会文化进行客观辨证地审视,保留和传承其有益的文化功能,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精神资源和阵地,成为推动统一战线工作深入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一、庙会文化的特征

庙会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性民俗文化活动,具有神秘性、群体性、包容性、民族性、超政治性、时空限定性等特点,这些特性使庙会产生难得的宣教功能,成为独具统一战线工作优势的平台和阵地,对深入开展统战工作具有独特价值。

1.民族性。庙会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活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一是庙会的祭祀对象如盘古、女娲、伏羲、黄帝、炎帝、尧、舜、鲧禹、帝喾、关帝、妈祖等形象,均来自中华民族的自有信仰传统。二是庙会上展演的歌舞、秧歌、大鼓、评书、戏剧、杂技、剪纸、小吃、服饰、年画、泥塑等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艺术形式,展现了民族文化生活图景。三是庙会是一种具有鲜明文化印记和象征意义的民族文化文本,拥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是培养民族情感、促进民族认同,形成民族意识的绝佳阵地,可以形成极大的凝聚力和民族向心力,有利于增强海内外华人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2.集体性。只有具备一定规模的集会才能构成庙会。从古至今,多数庙会都是人头攒动、蔚为壮观,明朝有记载:“鄭州庙会,泰山进香,南海斋僧,尤禁。”[3]民众对庙会的热衷可见一斑。现在,虽有了影院、公园、购物中心等现代休闲购物之处,但每到庙会开办之日,仍是人山人海、观者如堵。小规模的庙会能吸引周围几个村庄的参与,大规模的庙会则能吸引好几个省份的民众欣然参加。如:河南淮阳县的太昊伏羲陵庙会,每次都能吸引来自河南、安徽、山东、河北、陕西、山西等多省的几十万民众,民众的集体同步行为在庙会中表现十分明显。可见,庙会具有在短时间内将人口集聚在某一特定公共区域的巨大力量,是对民众最有吸引力和聚合力的阵地,以庙会为平台对民众进行有意识的教化引导,形成有益的社会集体意识十分可行。

3.包容性。庙会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文化现象,拥有巨大的包容性。首先,庙会是诸多文化形态的复合体,涉及文化学、宗教学、社会学、历史学、哲学、心理学、文学、经济学、建筑学、美学等多学科。其次,庙会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博物馆,囊括了典章礼仪、曲艺杂耍、音乐舞蹈、诗词歌赋、建筑雕塑、语言文字、饮食服饰等多种文化形式,可谓无所不包、无所不揽。庙会的包容性还体现在其参加者涵盖了社会各种群体各个阶层,不管男女老少,不管从事何种职业,也不分阶层和阶级差别,大家在庙会上各安其所、各取所需。庙会的包容性特征使得庙会为各种文化形式共荣共生,构筑和谐的阶层关系提供了良好时机。

4.神秘性。庙会的神秘性特征来自于它与宗教信仰的天然联系。“庙会的实质在于信仰,它是一种群体性的信仰活动。”[4]在过去,由于生产水平和技术条件的落后,人们常常把祈福纳祥和降灾避祸的希望寄托于某些超自然神灵的力量,并通过定期举行一定的祭祀仪式来取悦它们,庙会最初就是为取悦神灵而举办的。庙会上,民众虔诚不疑的信仰心理,惧怕鬼神“显灵”的神灵在场心理,对祭祀对象的“神化”想象,祭祀仪式的庄重肃穆,各种具有神秘性色彩的娱乐活动共同构筑庙会神秘性色彩浓郁的氛围。这种氛围对民众的心理产生强大的约束力量,能有效地规范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是对民众进行宣教的良好时机。

5.时空规定性。首先,庙会在空间体系上占据整个民众聚居区的关键点。人聚居的地方叫做聚落,任何聚落都存在能够维系聚落完整和稳定的关键性公共空间,即聚落极域。[5]庙会在其所在民众聚居区中占据着聚落极域的位置,起着维护特定区域社会稳定和完整的功能。聚落极域的维护功能不仅对本聚落有效,而且还具有超越本聚落的辐射力,容易对周围很大一块区域内的民众发挥作用。庙会上传播的各种思想道德观念、审美价值取向和行为心理习惯通过各类主体加以强化,并借助庙会这个聚落极域的作用向四周辐射,发挥着精神辐射场的作用。其次,各种大小不同的庙会在举办时间上和期限上具有周期性重复的特点,使庙会发挥着独特的社会记忆功能。重复往往比经验论证对个体的影响更大,广大民众以年或月为周期重复地参加庙会,使庙会成为民众不断重复参加的文化行为,庙会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也在不断重复中延续、强化并积淀下来。时空规定性特点使庙会发挥了重要的文化精神影响作用,为深入开展文化统战工作,以文化凝聚人心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6.超政治性。庙会是靠信仰或娱乐的力量自然地将民众聚合在一起的。“庙会是我国民间较为普遍的结社形式。在庙会里他们没有政治上经济上的联盟,只是想在寻觅精神上的出路方面与人们协调。庙会便有了一种多方面的潜在功能。”[6]民众自觉自愿地参加庙会,在耳濡目染中自然地感知、接受、认定、维护和强化蕴藏在庙会习俗中的诸多导向性理念,以无意识记忆的形式实现身心的教化,从而实现个体价值观的建构。庙会对民众价值观念的教化方式,不是说教式的强行灌输,而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式的非强制性教化机制和自觉的约束机制。庙会这种超政治性文化传播方式与人的自然接受心理高度契合,利于民众对其所蕴含价值观念的接受。所以说,庙会是当下对民众开展爱国主义、大团结大联合教育的较好的时间点。

二、庙会文化的统战功能

在一定历史时期,民俗文化传统对亿万民众的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往往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著名思想家卢梭认为,除了根本法、公民法和刑法之外,“还存在着第四种法,……它是国家真正的宪法,它每天都在获得新的力量,当其他法律过时或消灭时,它会使它们恢复活动或代替他们,它会维持人们的法律意识,逐渐用习惯的力量取代权威的力量。我们说的就是风俗、习惯,……具体的规章不过是拱顶上的拱梁,而缓慢诞生的风俗习惯才是拱顶上难以撼动的基石。”[7]庙会习俗占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有天然的文化渗透力,与其他文化形式相比,具有难得的文化统战功能。

1.文化传承功能。庙会是中华民俗活动的展演场,是中华民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这个角度来说,庙会本身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形式,起着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此外,庙会的文化传承功能还表现在传播民族精神上,庙会将一定区域内宗教信仰、价值观念、道德追求、审美取向、民俗风情等深层次意识形态层面的内涵,以外在的形式体现出来。表面的风俗活动可以调节活跃人们的生活,而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则具有唤起共鸣、规范行为、精神感召等作用。新时期,庙会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不仅得到老百姓的喜爱,还吸引了社会各界、港澳台和海外华人的重视和参与,甚至引起了国际文化研究者的关注。为中华传统民俗文化搭建起展示和传播的平台,成为活跃文化生活、繁荣文化发展的有力载体。

2.纽带凝聚功能。庙会作为人与人沟通的渠道,可以增进联系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系,具有团结凝聚族群甚至民族的纽带功能。首先,庙会期间,亲友欢聚一堂,互聊家常,其乐融融。一些行业协会也常常在庙会期间举行例会,洽谈业务,共商发展大计。从这一角度说,庙会具有沟通情感、加深友谊的纽带功能。其次,信仰是凝聚民心的最好工具,庙会的神秘性特征使信仰的力量发挥到极致,达到强化民族或社区凝聚力的目的。另外,庙会是一种群体性民族文化活动,那些富于民族特色的竞技性活动体现了中华文化强调个体要服从民族大局的群体性价值取向,会使参与者产生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民族认同感,有效地提升民族凝聚力。在此基础上,以庙会为媒介面向港澳台和海外中华儿女开展各类文化研讨和文化交流活动,可以有效地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此外,庙会时空限定性特点,能够有效地汇聚各种社会力量,发挥精神引导和强化作用,利于民族凝聚力的不断提升。

3.教化规范功能。文化对人的社会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这种作用的获得有赖于一定的价值观念与一定民俗活动相结合,庙会正是民俗与价值观念有机结合的典型文化形态,是对人们进行规范和约束的良好时机。首先,庙会容易形成“马蜂”效应。在生物本能中有一种“从众”趋向,行为科学家称之为“马蜂行为”。人也具有这种从众的生物本能,庙会容易造成参与者从众的心理倾向,使人们易于接受别人的暗示而随波逐流。其次,庙会形成了特殊的心灵感应场,各种传统的价值观念通过具体的文化活动形式传递出来,并借助庙会向人的心理辐射,起到规范教化的场效应。如庙会上流传的戏剧、传说。如晋剧中的《芦花》、京剧中的《杨家将》、河北梆子中的《沉香传》等民间艺术往往具有很强的教化功能,教育人们如何为人、如何做事。第三,庙会在空间上占据聚落极域的关键位置,能有效维护聚落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客观地起着协调关系、沟通感情的规范约束作用。第四,庙会对民众的教化作用具有超越政治说教的优势,与人的心理接受规律相契合,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化功能,是对民众灵魂进行时代性洗礼,对民众行为进行规范约束的最佳时机。

4.调节娱乐功能。庙会之所以在中国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其娱乐调节功能。马斯洛认为人生存的基本需求得以满足以后,就会期望较高层次的社交、尊重、娱乐等需求。广大民众平时忙于生计,不敢游惰,每年的庙会就成为整个地区难得的集体娱乐的时间,人们在庙会上相聚,悠闲地享受和谐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此外,庙会中的各种娱乐活动使民众平日为生活奔波而紧绷的精神得以放松,烦恼得以宣泄,心理得到有益的调整、平衡,这对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稳定的社会人伦秩序也有重要作用。

三、将庙会文化纳入统战工作视野

庙会是统一战线应当重视的立体化文化载体和阵地,新时期,应当注重发挥庙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阵地作用,并将庙会文化纳入统战工作视野,深入探索以庙会文化为载体和平台,服务统战工作的有力途径。

1.以庙会文化为阵地,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要从文化自觉的高度重视庙会文化阵地,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服务,一要充分发挥庙会传承民族文化、繁荣文化发展的阵地作用。对庙会上展示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适当的宣传、保护、改造和弘扬,使庙会成为我们传承和省思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为弘扬中华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服务。二要积极地介入庙会文化活动,用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改造和占领庙会文化阵地。庙会活动具备文化符号、凝聚力和亲和力、公共公开三个形成集体认同的基本条件,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先进思想有机地植入庙会文化中,引导民众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的集体认同并随着时空的演进不断强化,逐步形成牢固的集体意识。三要对传统的庙会文化进行时代性创新,将其引到于国于民皆有益的方向上来。要开发一些群众喜闻乐见又符合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艺术形式,如现代戏剧、歌舞、电影、录像、卡拉OK、健身比赛、电声乐器、电子游戏等;要鼓励思想性、艺术性和娱乐性较高的文化活动替代那些低级趣味格调较低的文化活动,使庙会形成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新风尚、新内涵。四是将光彩事业引进庙会。重视以庙会为平台开展光彩活动,引导各阶层中的榜样人物在庙会活动中发挥作用,可以开展各种类型的救助活动,将庙会收入运用到助学帮困、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公共事务上来,发挥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的作用。

2.以庙会文化为载体,提升民族凝聚力。弘扬庙会文化有利于激发民族自豪感、认同感,有益于增进民族向心力、凝聚力。一是庙会文化世代传递,使民族凝聚力得到不断累积。当今各种异域文化激荡共存,庙会文化在中华大地经久不衰,以独特的方式维护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尊严,实际上,每一次庙会都是对民众进行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灌输、宣传和实践。二是庙会文化的民族性特征能够渲染一种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易于形成民族文化认同。个体处于某种民族文化氛围之中,会潜移默化地接受其熏陶,心安理得地成为其中一员并运用其传递的价值观念。考察证明,海外华人对如信仰、饮食、戏剧、服饰、技艺、杂耍等富于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格外青睐,这种心理正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的表现。庙会把这些具有中华民族印记的文化符号汇集一体,能够吸引全体中华儿女尤其是港澳台和海外华族的积极参与。统战部门可以尝试将各类庙会活动开到港澳台和国外的华人聚居地,发挥其对全体中华儿女具有巨大的文化感召力和鲜活的吸引力,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进而提升民族凝聚力。

3.以庙会活动为契机,构筑安定和谐的社会秩序。一是发挥庙会的文化功能,构筑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庙会独特的统战特征使庙会成为维护秩序的天然载体和对民众进行宣教的难得阵地,要重视发挥其纽带凝聚、教化规范、调节娱乐、文化传承等功能,引导社会各阶层在庙会公共生活中形成融洽的社会人际关系,建构良好稳定的社会秩序。二是借助庙会的感召力构筑相融共生的阶层关系。庙会调动了区域内各阶层的参与热情,各阶层内部成员之间可以借助庙会进行非正式却广泛的交流和对话,沟通信息,表达意愿。要利用庙会上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归属需求和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协调、沟通并依赖的影响力,构筑和谐的阶层内部关系。另外,庙会为不同阶层、群体表达诉求提供了机会和舞台,一定程度上,庙会汇集了一定区域的民意表达。要重视对庙会活动进行科学调研,对庙会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利用庙会期间难得的聚众机会,采取调查问卷、走访、座谈等方式深入民众之中,全面把握和妥善解决来自各方面尤其是基层民众的利益诉求,把最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从而建立相融共生的阶层外部关系。三是以庙会文化为载体,形成社会主义和谐宗教关系。宗教是一个敏感性、政策性很强的领域,庙会产生之初是为宗教信仰服务的,因此庙会对建立社会主义和谐宗教关系具有天然的影响力。要加强对庙会宗教文化活动的科学管理和引导,把庙会宗教活动引向于国于民皆有益的轨道上来。要把正常的宗教活动与封建迷信活动区别开来,尊重庙会活动中信教群众的宗教信仰与宗教感情,尊重正常的宗教活动,对以装神弄鬼、造谣惑众、诈骗钱财为目的的迷信活动坚决取缔,使庙会宗教文化活动从自发状态进入自觉状态,从而步入依法管理状态。同时,注重引导庙会逐渐减少宗教色彩,向开发资源、活跃经济、繁荣文化、造福民众的方向上发展。

庙会占地利之势,有时间的深度,有参加者的广泛,有天然的文化渗透力。无论是从占领思想阵地、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来看,还是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推动民族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大团结来看,都是摆在我们面前重要课题。

[责任编辑 赵秀忠]

[1]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852.

[2]北京新闻[EB/OL].BTV 在线网,2011-2-10.

[3]刘宗周.保民要训·保甲之禁,说郛三种(续四十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4]高有鹏.中国庙会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5]王鲁民,扬帆.中国传统聚落极域研究[J]建筑历史,2003,(4)

[6]高占祥.论庙会文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23 -36.

[7][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D613

A

1009-6981(2012)02-0019-04

2012-02-20

李静(1979-),女,文学硕士,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编辑,主要从事文化统战、统战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庙会民众民族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我们的民族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元宵节,逛庙会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丰都庙会
宝顶架香庙会
洋庙会写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