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建设提案要“多谈些问题”

2012-08-15侯云洪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代表农村建设

侯云洪

文化建设提案要“多谈些问题”

侯云洪

国际大势风起云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在社会经济大步向前,GDP飞速猛增的同时,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短板日益凸显:例如城乡文化差距明显且尚在加大,农村基础教育设施严重不足,教育投入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较低,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国际地位还不相称等问题。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面对社会文化生活日趋活跃且呈现多样性的发展态势,如何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成为摆在全社会面前的新课题。

2011年10月18日,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党的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经过讨论、审议,一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纲挈领,从理论高度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奠定了发展方向与指导方针,号召要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十七届六中全会之后,社会各阶层掀起了学习《决议》精神的高潮,全社会形成了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局面。

而在每年三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所提议案从哪些方面对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进行关注与讨论,又会形成什么样的决策以促进文化事业发展?这突出反映了全社会对于文化事业的关注方向,也从一定层面反映出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与问题。

近年来,全国两会代表在多项议案或提案中涉及文化建设问题,以2011年全国两会为例,代表们共提出议案506件,其中,以代表团名义提出的议案5件,30名以上代表联名提出的议案501件。社会各界对文化建设的关注较之以前也有大幅改观,两会代表提案涉及文化事业建设的数量也呈递增趋势,以之形成的政府决策在促进文化事业发展方面起到的作用日益增强,从这个角度来看,两会提案也成为当年乃至未来阶段文化事业发展的风向标。

盘点近年全国两会上代表们的提案,不少代表提出了针对当今文化建设短板的解决良策,如朱永新代表呼吁设立“国家阅读节”、二月河代表呼吁给民营出版业松绑、冯骥才代表呼吁立法保护文化遗产、李海燕代表呼吁农民工子女与城镇子女享受同等教育资源等提案,关注了文化、教育中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极具现实意义。

同时也有一些如,雷锋精神申遗、牡丹花设为国花、封杀山寨文化、孔子诞辰设定为教师节等提案,则让公众觉得小题大做,有些戏谑。这样言语失态、进退失据的提案,说好听话者多,说逆耳话者少,投其所好者多,为民疾呼者少,拍脑袋出提案者多,深入调查者少,必会引起公众的质疑与非议。这样的提案如果形成政府决策,相信也绝不会对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什么益处。

文化建设提案应从哪些角度加以关注,又应以何种措施加以改进发展,这与各级两会代表的工作实践经历、知识涉猎等诸多因素有关,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笔者以为,在关乎国计民生的文化建设提案上,应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理论基础,从当前迫待解决的问题出发,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把关注点放在实处。笔者在此仅从自身关注角度出发提两点想法。

第一,农村文化荒漠化正在蔓延,成为乡村“文化之痛”。农村图书馆破败萧条,本就少有的文化宫、电影院沦为商业楼盘,村民和市民文化生活单调。文化贫困导致的社会问题,一点都不比经济问题来的简单,有必要在两会提案中予以涉及高度重视。

据《中国教育报》2010年的调查,大多数农村中小学图书室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在场馆建设、生均馆舍面积、人均藏书数量、图书品种及质量上均存在较大缺口;农村学校图书室基本由废旧校舍改造而成,部分图书室破损严重,甚至存在安全隐患;农村中学图书阅览室平均面积、生均面积、中学生人均藏书量上都远不如人意。

更加不容忽视的是,除了基础设施上的短板,有关部门对于农村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性意识不足也是导致农村图书馆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大多数农村学校的图书室、阅览室只是为了达标验收而配备的,在人员安排、财力投入、硬件建设等方面不能给予充分保证,图书馆的开放时间也极为有限,如此状况,又怎能吸引广大农民的读书兴趣,提高农民素质?

县域农村电影院、文化宫发展相对城市严重滞后问题则同样不容忽视。2002年,电影主管部门一声令下,“院线制”改革风起云涌,计划经济时期以省、市、地、县行政区划分的四级发行放映垄断经营模式被打破。院线改革全面推进,城市电影市场突飞猛进的同时,城乡两级分化也愈加严重,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县域电影院门可罗雀,除了面对学校放映一些应景的主流教育影片之外几乎无片可放,城镇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

第二,各级政府在推动“三下乡”活动中不遗余力,农村文化、科技、卫生事业发展迅速,但随之产生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在一定层面上,乡村文明同城市文明相比有着更多的诗意与温情,它承载着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精髓,装载着乡音、乡土、乡情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传统。在“三下乡”中,送到乡村的往往是城市文明,这本身对乡村文明会产生不可避免的破坏,例如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民俗艺术带来的破坏往往是永久、难以恢复性的。如何在推动农村文化发展,农民素质提高的同时保护已流传千年的农村文明,这需要政府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上有所偏重。另外一个层面上进行政府近年来大力推行传统文化建设,但不少地方政府打着传统文化的旗号,铺张盖地搞各种形象工程,挂着文化的名头进行敛财。豪华祭祖活动屡见不鲜,花样不同的“文化之乡”更是层出不穷。一个黄帝几个省哄抢,一个诸葛亮各地都争,甚至西门庆故里、潘金莲故乡都有人抢,而诸如此类的形象工程到底花了纳税人多少钱,有没有拉来游客的相关统计,则无人问津。

总之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体现。笔者以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就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进一步增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加快文化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而只有以十七大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把文化建提案的切入落在实处,把关注落在实处,把行动落在实处,少讲些政绩,多谈些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更多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文化提案,以此形成强有力的政策促进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2012-02-18

侯云洪(1962-),男,唐山滦南县第一中学高级教师,中学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 高 巍]

猜你喜欢

代表农村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诠释代表初心 践行人大使命
四季的代表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代表通道”新观察
这个代表咋这么拗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