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燕赵诚义探源

2012-08-15杨月君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燕赵河北文化

杨月君

(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石家庄 050061)

燕赵诚义探源

杨月君

(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石家庄 050061)

燕赵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传承和发展中,逐渐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诚意文化精神,其中,复杂的自然地理、深厚的传统文化和悠久的社会传承是其形成的主要因素。

燕赵诚义;自然地理;传统文化;社会传承

燕赵文化在历史的传承和发展中,逐渐形成自己鲜明的地方特色:勇武任侠,慷慨悲歌;锐意变革,自强进取;乐于奉献,顾全大局;勤劳朴实,诚义守信。其中诚信守义的精神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追根溯源,燕赵诚义精神的形成与自然地理因素、传统文化和社会传承息息相关,本文将从这三方面对燕赵诚义精神的形成加以分析。

一、燕赵诚义源于自然地理的天然形成

在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信息传播和交通不发达的条件下,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对于一个区域的风土人情、民族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古代燕赵之地也不例外。

燕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燕赵是指战国时期燕国和赵国的疆域,它东临渤海,西依太行山,北靠燕山,南接黄河,包括今天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内蒙古自治区南部及山西北部、山东和河南的部分地区。狭义的“燕赵”,则是指今天的河北省。由于今天的河北在战国时期分属燕、赵、中山及魏齐等国,其中以燕赵最为著名,所以河北有燕赵之称。

燕赵地域涵盖高原、山地、丘陵和平原等多种地貌,其高原是位于内蒙古高原南缘的张北高原和围场高原,海拔部分达到了1500米以上,大多超过了1000米,不少高原山脉海拔甚至超过了2000米以上;山地主要由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延展而成;丘陵主要位于燕山和太行山脉一侧;平原主要是华北平原的主体部分。多种多样的自然地貌环境,影响到燕赵人民的生活方式:北部高原由于纬度和海拔高,主要以游牧为主;中部地区由于多丘陵、山地,则多以农耕狩猎为主;南部平原则大多从事农耕。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相融并存,造就了燕赵人民既具有游牧民族的粗犷豁达,又有农耕民族的老成持重。另外,由于身处复杂的地貌生活环境,使燕赵人民长期面临严峻的生存考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燕赵人民胸怀开阔、慷慨诚义之气。

在《史记》中记载:“种、代,石北也,地边胡,数被寇。人民矜懻忮,好气,任侠为奸,不事农商。然迫近北夷,师旅亟往,中国委输时有奇羡。其民羯羠不均,自全晋之时固已患其僄悍,而武灵王益厉之,其谣俗犹有赵之风也”“种、代”是古燕、赵时期的“种、代”两地,由于当时赵国和胡接界,赵国的风俗深受胡地影响,历史上曾产生著名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史实,因此,司马迁把“种、代”之地的民风概括为“矜懻”、“好气”、“任侠”、“剽悍”的“慷慨诚义”是有科学依据的。北方少数民族从事游牧、居无定所,面临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其要求得生存,必须“以诚相待”,“侠义互助”,而与其身处燕赵与胡地接界的人民在与游牧民族的相互交往中,就会深受其“诚义、侠气”豪放民风的感染。

另外,河北南部人民世代以农耕为主,间或以手工艺与小本经营以养家糊口,他们经不起生活的波澜与挫折,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自然较少狡黠欺诈,更多地以质朴厚道、以诚相待为主,这种文化性格通过生理遗传和历史延续,积淀为现在的诚义、豪放的性格气质,并表现在生活生产中。

二、燕赵诚义深受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的熏陶

河北地处燕赵大地的腹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这里曾经形成了200多万年前的泥河湾文化(今河北省张家口地区)、7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文化(北京周口店龙骨山),2万年前的山顶洞文化和1万年前的徐水南庄头文化(今河北保定徐水地区),更有距今七八千年前形成的磁山文化(今河北省邯郸磁县),而发生在五千年前的黄帝、炎帝和蚩尤的逐鹿中原之战,更是开启了华夏文明的先河。这种早期的文化传承延续到春秋战国时期,便形成了以“燕赵”为中心的诚义任侠、慷慨悲歌的文化特色。

在春秋时期的许多诗歌都体现出了“燕赵”地区人民的诚义特点。《诗经》中的《卫风·木瓜》(写于河北南部)中叙述到:“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的关于以诚报恩的描写与汉乐府民歌中《上邪》的:“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中关于真挚爱情的叙述,就是燕赵人民以诚相待、永结盟好的真实写照。

先秦两汉时期在河北产生了许多文人学士,例如:荀子、慎到、公孙龙、李延年等,他们的儒学思想或散文诗赋,都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大放异彩,他们在诗文中直抒胸臆,将象征燕赵诚义文化精神的慷慨豪迈、好气任侠描述的更是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这对燕赵诚义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唐代素有“四杰”之一称号的卢照邻,在他写的《刘生》有“但令一顾重,不吝百身轻”的名句;盛唐时期的高适在《塞下曲》有“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和《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感叹,中唐时期的的刘叉(河朔人,今河北赵县)在《烈士咏》中直抒胸臆,写下了“义死天亦许,利生鬼亦嗔”的绝句;而唐朝时的名臣魏征更以“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述怀》)的诚义精神,敢于向唐太宗冒死进谏直言,留下了千载美名。

三、燕赵诚义是悠久的社会历史传承的延伸

燕赵处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汉族与戎胡民族交界地区,民族冲突十分激烈,战事屡发。赵时有名将李牧驻守雁门关,与匈奴为战;燕赵为防御匈奴,在边境修筑长城;汉时素有“飞将军”之称的李广率军屡败匈奴。汉族内部在燕赵腹地的相互征伐也不绝如缕,如黄帝、炎帝的之战,燕、赵争雄,秦、赵长平之战,两晋南北朝时期汉族的战争。正是由于连绵不绝的战争,使人们对生命价值有了独特的认识: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但是在这短短的一生中如何彰显个人的价值则是更为重要的。在这种理念之下则产生了“重承诺、轻生死”的行侠诚义之举。

为广求贤士,燕昭王在都城燕下都(今河北易县)筑黄金台,以自己的内心诚义和谦恭表达了求贤若渴的思想,这种对人才的尊重和认可,促使产生了“士为知己死”的侠义之士,从而吸引了乐毅等战将谋士纷纷投奔到燕王麾下,使燕逐渐强大,成为战国七雄之一。战国末年,燕国太子丹为谋求燕国复兴对勇士荆轲以诚相待:见荆轲必行“顿首”之礼;尊其“为上卿、舍上舍”,对于荆轲的要求“以顺适其意”。正是在太子丹的诚义感召之下,才有了荆轲欣然许诺,才有在易水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壮举,冒死赴秦行刺。

公元前279年,赵国的蔺相如因使和氏璧“完璧归赵”,在出使秦归赵后,被赵王封为相,位在老将廉颇之上。当蔺相如听到廉颇对自己不满,要对自己羞辱时,他以国家大局为重,主动进行回避。廉颇感动得负荆请罪,上演了一场“将相和”的史剧。正是因为诚义使蔺相如和廉颇言归于好,紧紧团结在一起,为赵国的强大奠定了基础。诚义精神形成于战国时期,经过千百年的凝练和战争的洗礼,这种精神被历史传承了下来:在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中,豪侠豫让为报其主智伯“知我”和“国士遇我”的知遇之恩,两次刺杀赵襄子,在“知其为不可成”的情况下,请以衣代人,以示报仇,然后“拔剑自刎”,彰显了其诚义之举。三国时期,刘备、关羽和张飞在涿郡(今涿州)桃园三结义,才有了后来关羽与刘备分散后,不为曹操高官厚位所动,“挂印封侯”,千里单骑寻兄。刘备的大将真定(正定)赵云更是大战长坂坡,在曹军中七进七出,只身救主,都是为“诚义”所重。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河北乐亭人)被捕后,坚贞不屈,慷慨赴死,正体现了“以身殉道”,“天下为公”的燕赵风骨。伟大的革命战士董存瑞怀着对党的忠诚,对战友的挚爱,挺身而出,用身体做支架,勇炸敌人碉堡。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燕赵人民对汶川地区的无私真诚援助,更是体现了对诚义文化的传承。由于受以上三方面因素的影响,慷慨豪迈、诚义守信的燕赵精神得以最终确定,并逐渐成为了燕赵大地的主流精神之一,对当代的河北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1](西汉)司马迁著《史记》卷129《货殖列传》,中华书局2006,第957页。

[2]袁愈荌译注:《诗经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2008年9月,第88页。

[3]李桂彬选注:《鸾凤和鸣》,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8年7月,第42页。

[4](唐)卢照邻,谌东飚校点:《卢照邻集》,岳麓书社,2001年,第14页。

[5]刘凤泉等主编:《中国历代军旅诗三百首鉴赏》,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年,第225页。

[6](清)徐增著;樊维纲校著:《说唐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第258页。

[7]陈贻焮主编:《增订注释全唐诗(第三册)》,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第56页。

[8]邓诗萍主编:《唐诗鉴赏大典1》,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第1页。

[9](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第二十六》,中华书局2006年,第425页。

[10](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第二十六》,中华书局2006年,第422页。

G127

A

1009-6981(2012)02-0069-03

2012-03-10

本文为2010年河北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重大招标项目《关于打造河北主题文化精品工程研究》(课题号HB2010ZZB01)的子项目成果。

杨月君(1974-),女,河北经贸大学教师,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史学和教育管理研究。

[责任编辑 何洪澜]

猜你喜欢

燕赵河北文化
河北顶呱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决胜脱贫攻坚的燕赵答卷
谁远谁近?
河北:西洋乐器畅销海外
慷慨悲歌话燕赵
水黑燕赵
燕赵英杰
孙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