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现状与思考

2012-08-15刘焕云李桂琴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刘焕云 李桂琴

(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石家庄 050061)

【教育研究】

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现状与思考

刘焕云 李桂琴

(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石家庄 050061)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是高校教育客观发展形势的需要,本文从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入手,分析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构建科学合理的本科生导师制的管理体系、开展本科生导师培训工作、建立师生互动交流平台等建议。

本科生;导师制;现状;思考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全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引导方式,正被越来越多的大学所采用。导师制以因材施教,调动和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目标,旨在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发挥教师在育人和专业辅导上的优势,建立起师生互动的新型教学关系。实行导师制是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共性教育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在现阶段学分制条件下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是十分必要的,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我校从2003年起开始试行本科生导师制和学分制,这一有益尝试取得初步效果,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今后在实践中加以完善。

一、本科生教育实行导师制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加重了高校培养人才的任务;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高校的社会功能已由传统的传授知识、解疑释惑为主发展为兼具知识创新、知识传播、人才培养三重功能为一体的定位;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学分制的全面推行及大学生自主择业制度的落实,均对高校的教学管理体制和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科学有效地利用教师资源解决育人质量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1.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促进教学与管理的统一和密切师生关系。长期以来,我校学生工作实行以班级为基础的辅导员制管理,学生工作由辅导员、班主任来做,教学工作由教师负责。一个辅导员要管理100多个甚至更多的学生,每天忙于繁杂的学生管理实务,根本不可能有太多时间对每位学生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和指导,尤其刚入学的新生常常遇事无处询问。同时,由于辅导员队伍普遍存在着年龄轻、阅历浅、专业知识薄弱、人格魅力不够等现象,在对学生的专业指导、人格塑造等方面明显感到力不从心,也难以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和益友。高校专业课教师是培养学生的主力,但他们往往与学生的距离太远,教师与学生的接触只是在教师授课的课堂,从时间、空间和内容上看都只有一个点,教师只管教学,育人环节薄弱。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是对传统学生管理模式的有益补充,教师可直接对学生的学习、专业、生活和思想等方面进行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构建了师生思想交流和心灵沟通的新平台,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教书育人作用,在师生的直接沟通和频繁交往中,相互了解,相互促进,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德和人格形象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人格示范。教师师德的高下,将对一代甚至几代人的成长产生直接的影响”[1]。

2.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高校学分制的完善和学生的个性发展。目前,随着学分制的深入推行,学生的班级功能已经发生新的变化,“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班”的现象普遍;学分制改革使学生拥有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可以独立灵活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进程并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但也导致学生选课盲目,存在随意性和畏难性,或重量不重质,以至于获得的知识结构欠系统和完整。上述新变化是对传统学生管理体制的挑战,而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恰是完善学分制的保证。导师可指导学生了解专业的基本情况、发展动态、社会需求;帮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较全面的认识,熟悉专业培养方案及相关制度;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对学生选课、专业发展方向选择、学习方法、职业生涯设计等方面进行指导,共同协商制定学生的学习目标、培养计划等,从而展开个性化的学与教,促进所指导的每一名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3.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当今世界正处于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应不仅仅是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自主学习、不断创新能力和较强的适应社会的实践能力。在导师制运行机制下,学生可根据考研或就业需要,提前进入毕业论文或设计工作阶段,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型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墨守成规,只能是一个好的螺丝钉,而决不会是一个机器的核心部件,只有敢于创新,才能产生更多的机器。导师在指导过程中能及时发现学生的个性心理、学习基础、学习兴趣等,进而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扬长避短,克服不足,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与创造能力,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主动去研究和思索,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为今后参加工作奠定基础。

4.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远大的理想。现在我国的大学生已进入独生子女阶段,社会生活经验不足,自理能力差,思想不成熟,心理上不稳定,中学阶段的事情大多由教师和家长安排,现面临大学这个相对宽松的新环境,常常会感到不知所措。受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环境及互联网普及的影响,造成部分同学缺乏为国家、为民族发展贡献的远大目标和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表现出“金钱至上”、“个体本位”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急功近利;更有少数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因此低年级学生需要导师在思想上及时引导,通过言传身教,帮助他们确定崇高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解决学习、生活、思想上的疑难问题。将来成为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有理想、有道德的优秀人才。

二、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高校学生管理体制和育人体制改革的新尝试,本科生导师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要使导师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就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解决好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校自2003年起,各学院先后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明确了导师的工作职责,但在近年的执行过程中还是暴露出一些问题。

1.师生思想认识不足。无论是学校各级领导还是普通教师和学生,对本科生导师制的重要性和作用认识不到位。虽然于新生入学第一学期按双向选择的意向完成了导师配备工作,每名导师指导学生原则上不得多于10名;但由于教师本身学习任务、科研任务繁重,对指导学生活动缺乏精力和热情,普遍认为所谓导师就是在学生开始做毕业论文时帮助学生选题、开题、实验设计、修改论文。而平时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思想、生活状况的关心指导较少。就学生而言,由于本科生导师制这种学生教育管理的新举措,没有较长时间的前期积累,还没有形成广泛的、具有惯性的制度舆论氛围。学生虽然对此制度有一些感性认识,但对其具体的实质性内容还缺乏必要了解,学生的主体意识难以形成,主动与导师联系的意识相对淡薄。

2.导师工作职责的定位过于宽泛。对本科生导师的职责进行恰当的定位是导师制成功的关键[2],是本科生导师行动的指南。我校规定导师工作职责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关心学生的思想进步,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成才目标,端正专业思想和学习态度,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二是指导学生了解专业的基本情况、发展动态、社会需求;帮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较全面的认识。熟悉专业培养方案及相关制度,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对学生选课、专业发展方向选择、学习方法、职业生涯设计等方面进行指导。三是指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四是及时向学院及相关部门反馈学生的意见及建议。可见导师的职责方面的制度规定比较模糊,重点不明确,缺少对于导师指导学生做学问和做人的具体形式、时间安排等实施细节方面的具体要求,可操作性不强。

3.学校管理不到位。由于导师制的考核内容难以量化,而且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影响也不是立竿见影的。因此学校对本科生导师制缺乏有效的管理,无相应的考核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导致导师制流于形式。导师做与不做一个样,效果好坏一个样,既挫伤了认真指导的导师的工作积极性,也给那些不认真指导的导师找到了借口,以至导师制除毕业论文工作外,其他方面实施效果不明显。最终是有导师制之名,无导师制之实。

4.缺乏高素质的本科生导师。虽然本科生导师不象研究生导师那样必须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但是更要强调综合性的指导水平。作为导师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即“德高为范”,本科生导师要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又无法做硬性要求,所以导师的责任心、奉献精神和工作态度尤为重要;作为导师必须在相应专业知识领域有一定的学术造诣,其知识、内涵和水平要让学生折服。而现有专职教师仅对自己所授课程负责,偏重于知识传授,社会实践经验相对较少,对全方位指导学生如何做学问、做人和就业感到力不从心。

5.师生交流内容及平台不确定。本科生导师制发挥作用的核心是师生间的平等交流,这样才能使导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调整自己导的策略,促进本科生导师制效果的提高。然而受师道尊严、师教生学等观念的影响,学生更习惯于洗耳恭听,导师更习惯于谆谆教诲,互动意识淡漠,妨碍了导师制的推行;导师与学生都有自己的时间安排,忙于自己的事情,两者能凑在一起的共同的时间很少,交流的机会很少,学校缺少建立导师与学生交流的平台,电话或电子邮件成了交流的主要方式,导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了解不够,难以实现教学相长。“凡成功的教育,无不体现了教育主体与受教育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3]。

三、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的着力点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渲染氛围,构建科学合理的本科生导师制的管理体系。教育部在2004年12月《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推行导师制,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和个性化的服务”[4]。为此,高校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调动每一位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使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观念与模式为每一位教师所理解和接受。加大宣传力度,使全体师生充分认识到学分制条件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重要作用。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实施,特别需要教师观念的与时俱进,需要教师对导师制工作的积极而深刻的认识,需要教师在教育理念上的自觉而积极的改变。高校可以通过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和讨论,使他们认识到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高校的学生管理不只是辅导员和学生管理老师的工作职责,必须把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及管理育人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位教职员工身上[5]。实施导师制时,也必须同时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高校可以通过宣传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在导师指导帮助下全面成长的重要性,要主动多与导师联系,加强思想上的沟通,根据导师的意见与本人的实际情况制订学习计划、筹划个人未来发展规划。

任何一种制度要想发挥好其效能,必须建立一种有效的管理体系。鉴于本科生导师制工作范围大、内容广,涉及到学生、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各群体,建立和完善导师工作制度势在必行。应制定相应的制度,一是建立本科生导师资格认定标准,作为导师首先对学生必须有爱心、有信心、有耐心,真正能担当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二是各学院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导学工作规程》,明确导师和学生双方的权利、义务、导学内容、方式方法等。三是要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导师工作应按指导学生的数量和质量等换算为标准学时计算工作量,发放导师岗位津贴,并对工作认真负责、表现积极、效果显著的导师和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充分调动师生参与的积极性,使本科生导师制工作落到实处。

2.立足当前,开展本科生导师培训工作,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导师队伍。建立一支德才兼备、责任心强、具有高度奉献精神的导师队伍,直接关系到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的成败。在目前高校师生比偏低的情况下,一定要充分利用现有师资,吸纳全体教师积极加入本科生导师队伍,学院要定期开展导师培训工作,明确导师的工作职责和任务要求,使其认识到“导什么”、“怎么导”,并就指导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总结经验,找出差距;也可试行导师小组制度,以其指导教师为主、其他相关导师和辅导员共同组成导师小组,通过思想交流和发挥集体的智慧来培养本科生,弥补单一导师制的不足。作为导师,要直接面对学生,明确答复学生的一系列提问,包括学习、生活、思想、社会实践、就业、人际交往等多个方面,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师要根据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指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勾画人生蓝图,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奋斗,有些还要导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感化教育学生。为此,教师自身也必须要加强学习,拓宽知识面,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和业务水平,在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的过程中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3.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建立师生互动交流平台。本科生导师制工作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为实现“四个结合”,即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相结合,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相结合,严格管理和亲情感化相结合[6],导师和指导学生之间要建立多种形式的“双向沟通、密切联系”途径。导师要主动与学生多接触、多交往,采取集中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经常性的、不定期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如座谈、讨论等。师生双方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如电话、网络等加强沟通交流,增加相互了解,导师在与学生的接触交往中要平等相待,坦诚热情,学生要积极参与,导师要随时作好工作记录,及时反映工作情况和被导学生的成长情况,每学期对导学情况进行一次全面回顾和总结,使整个工作做到了有序、规范,收到实效。

总之,本科生导师制是我国高校学分制的一个很好的辅助制度,对于从根本上提升本科生的素质教育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几年的实践,实施导师制虽然在拉近师生间距离,使大一新生很快适应大学新生活,参与导师科研课题,培养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总体实施情况并不理想。学校要积极宣传本科生导师制,使导师们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构建良好的氛围,建立科学合理的导师制管理制度,在实践中进行总结完善,让本科生导师制能够稳定、顺利地前行。

[1]牛维麟.新世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1,(20).

[2]王明明.高等院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5,(1).

[3]吕绍明.互动与引导:双主体论在本科生导师制中的两种形态[J].南京社会科学,2006,(4):129~132.

[4]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周济部长在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的通知教高{2005}1号.

[5]谭士元.发挥导师制在本科生培养中的作用[J].高校理论战线,2005,(2):58~61.

[6]李达轩曾凡东.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11):72.

G642.0

A

1009-6981(2012)02-0083-04

2012-02-20

刘焕云,女,河北经贸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大学化学的教学与研究;李桂琴,女,河北经贸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生物化学的教学与研究。

[责任编辑 袁树平]

猜你喜欢

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V eraW an g
导师榜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爱情导师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论法学本科生法律思维的培养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