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俗幸福观念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2012-08-15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观念个体生活

★ 卢 敏

一、“幸福”之世俗观念

从社会流行的思想来分析,世俗的幸福观念大概可以归结为以下四点:

(一)幸福在别人眼中。这种观念注重幸福的外在条件,诸如物质条件、安全保障、身体健康无疾病、家人圆满无残缺等等。如演员范伟在《幸福是什么》中说了一段经典台词,“幸福就是:我饿了,看见别人手里拿个肉包子,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见别人穿了件厚棉袄,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个坑,你蹲那了,你就比我幸福。又有人说:幸福是饿的时候有包子吃,冷的时候有衣服穿。”主人公看着人拿包子穿棉袄,认为他比自己幸福,对于被看者而言,是他人眼中的幸福,而不是他感到的幸福。

物质条件和安全保障是幸福的基础。不论古今中外的思想家都认同这一点。中国有“贫贱夫妻百事哀”之说。达林·麦马翁说:“不论个体对幸福的最终定义是什么,幸福都不太可能兼容于经常性和周期性的饥荒、瘟疫和其他传染病的肆虐,还有劫掠成性的军队的威胁。”

幸福的外在条件可以被测量和统计。20世纪70年代不丹国王提出国民幸福指数(GNH),他认为“政策应该关注幸福,并应以实现幸福为目标”,人生“基本的问题是如何在物质生活(包括科学技术的种种好处)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这套系统将幸福的诸多要素编制成数据,以此来说明幸福与外在条件的匹配关系。但是,幸福不能仅用数据来表征,因为统计的需要,数据会被筛选和平均。数据可以平均,幸福无法分享。

(二)幸福在自己心里。幸福由心态决定,“幸福取决于人的心态”,“幸福是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心态论者经常用“知足常乐”来描述获得幸福者的观念。心态来源于何处?来源于对幸福之外在条件的认知,没有正确的认知,就没有客观的心态。

幸福在于心态还可以衍生为“幸福就是我的感受,任我随性就是幸福”。任我随性有两个方面:一是期待于未来“肆意妄为”,现在由于物质条件或者制度上的种种限制,不可能随性而为,所以期待在未来的某个时期能够“肆意妄为”,认为那就是一种幸福的生活。

(三)幸福不是当下。“当下”是由时间和空间共同构建的状态,在这一状态中人、物、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持这一观念的人往往都是对“当下”的状态不满意的人。从发展的角度来说,不满是一种积极的情绪,有不满才有进步,有欲望才有动力,不满情绪是理想诞生和实现的要素之一。对每一个体而言,不满即意味着当下的不完善,即当下缺少个体获得幸福感的要素。每一个幸福缺少论者认为缺少的东西就是他追求幸福的方向。缺乏感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确实物质匮乏,不足以满足基本生存之需,或者碰到重大事件需要大笔支出却无从筹措,就会有强烈的缺乏感;二是比较中凸显缺乏感,特别是在平行(类似人群)比较或者向上比较中,他人拥有你没有的东西,也会缺乏感。

(四)幸福就在眼前。有观念认为,幸福不在于最终的结果,而在于过程,这个过程或许充满温情,或许需要付出很多艰辛,只要曾经经历,就是幸福了。体会当下,珍惜拥有就是幸福的写照。有一种观点认为:“当我们不去想自己是否幸福的时候,我们就幸福了”。这个观点不符合逻辑推理。当我们不去想自己是否幸福,有两种情况,一是世上没有幸福这一说法,我不用去想,如果是这样,结论“我们就幸福了”就不可能了,因为根本就没有幸福这一说法,所以,这个观点不成立。二是我从来不去想自己是否幸福,认为这个问题无关紧要。如果这样,那么结论“我就幸福了”也不可能,因为我根本不认为我需要用这个词来说明自己的状态。即便这样,我还是被其他人认为“幸福”,那就是我“被幸福”了,是其他人眼中的幸福,不是我的。人类没有思考人怎样存在时,“人”存在与发展的意义无从谈起。当“幸福”这个词汇进入大众视野时,就已经在思考幸福是什么了。

上述看似矛盾的四方面恰恰反映了幸福观念在社会生活中的复杂多样性。当前研究幸福问题,不能仅仅立足于幸福与物质、精神、快乐、德性等概念的相互关系研究,而是要将幸福放在社会生活以及人的本质存在中来研究,以下两点是当前多样的幸福观念中的基本底色:

幸福是“我”——普通 百姓——的生活。就笔者调查的最普通百姓的幸福观,绝大部分人在被问及幸福是什么时,都围绕着自己及其家庭来回答这个问题,很少有人将这个问题放在事业、社会或者民族国家的视野中。他们的幸福观都是个体的、自我的,没有豪言壮语铿锵语句,只有对生活与自我的深切感悟。普通百姓是大社会中的小人物,他们的幸福生活是大时代中的小生活。幸福观的视野中只有自己及家庭,幸福的价值意义仍有缺憾。在以群体性为特点的社会生活中,幸福不仅是“独乐乐”,还应有普通大众力所能及而达到的“众乐乐”,比如同情他人苦难且施以力所能及的帮助。

幸福之中有比较。在百姓的视野中幸福总脱不了比较,比较是正常的社会心理现象,比较有与他人比较和自己比较之分,与他人比较是横向比较,自己比较则是纵向比较。与他人的横向比较有两个方向:向上比较和向下比较。向下比较是指与不如自己的人比较,向上比较是指与比自己高(财富、名声、地位、家庭等等个体在意的方面)的比较。向下的比较看到自己优越于他人地方,给人以优越感和满足感,但会使人丧失进取的力量。向上的比较会带来两个结果:给人以力量,激励自己努力达到比较中的目标,或者会有气馁情绪,给人带来消极心理。自己比较是指将自己过去、现在、将来做比较。比如“感恩”、“忆苦思甜”,都是以自己纵向比较为心理基础。在宏观社会环境稳定发展和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背景下,个体如何在比较中确立自己的幸福目标是关乎幸福生活的最重要问题。

二、当前世俗幸福观念形成的原因

(一)市场经济中的差别与平等带来了追求幸福的自由

市场经济的发展总是伴随着个体的差别与平等意识的提升。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处在商品交换关系中的每一个主体和另一个主体发生的社会关系,即商品交换关系是平等的。只有他们在需要上和生产上的差别才会导致交换行为并在交换中形成平等的关系。一个人的需要用另一个人的产品来满足,即一个人能生产出另一个人所需要的物品,每一个人在另一个人面前作为这另一个所需要的客体的所有者出现,因而交换导致的平等是必然的。差别是个体意识的特征之一。差别是以满足需要为目的的商品交换发生的前提,需要的差别与商品的差别最终都归之于人的差别,即人的个体意识的提升。平等意识萌发于经济领域。等价交换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商品交换的客观要求,只有实行等价交换,才能使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正常进行,维护各个生产者、消费者的利益,才能形成平等的竞争环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从而促进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经济领域交换的平等促进了个体在政治、文化和生活等领域中平等意识的萌生。差别和平等意识带来了追求幸福的自由。

霍夫斯坦德(Hofstede,1980)曾经测量40个国家的个人主义,发现个人主义与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关为0.82,而且它与流动人口增加、传统农业的萎缩、城市发展的多元化以及家庭规模的缩小等现象相关。尤其在工业化国家,个人主义得分较高。埃德·迪埃纳(1995)也对个人主义做了测量。发现个人主义主观幸福的相关度为0.77,在他看来,个人主义与经济收入都是主观幸福的可能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商品生产和销售日益旺盛,相比于计划经济时期,市场可供选择的满足人们各类需求的商品大大增加,人们的消费欲望也被调动起来,在经济的大潮中逐渐唤起个体的主体意识和权益平等意识。个体生活的组织依附性减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教育、住房、医疗、就业等原本由国家统一安排解决,没有个体选择的领域出现了可供选择的空间,由个人筹划选择决定,如何确立目标、计划、选择和安排成了每个人自己的事情。个体与他人、社会被视为平等的存在体。百姓可以批评政府,学生可以挑战老师,同辈可以相互竞争,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当个体不再依附于集体,需要自己寻找出路时一定会给自己确立一个目标作为方向,生活幸福由此进入到人们的思虑领域。

(二)丰富的物质生活创造了追求幸福的环境

物质需求的尽可能满足,是实现幸福的基本条件。我们不能说物质条件优越,就一定幸福,但缺乏必要的物质条件,确实难以获得幸福。马克思所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什么感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表明只有基本的生存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会追求高级需求的满足。中国亦有名言“仓廪实而知礼节”,只有在基本的生存需求得到满足之下才会有意识思考和追求更高层次的和谐。

物质生活创造追求幸福的环境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是人们的基本物质生活条件得到很大的提高。改革开放以前,城乡居民生活基本上处在温饱不足状态,改革开放30年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明显提高,解决了曾经困扰我们多年的商品和服务的短缺问题,居民生活明显改善,居民拥有的财富迅速增加,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二是基本物质生活满足之后引发更高层次追求与思考。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生存与发展则是人类社会的前进轨迹。经济领域30年的高歌猛进基本解决了生存问题,发展进入了人们的思域,在经历了个体意识高歌猛进之后,人们越来越多的意识到社会的发展状况影响和决定着个人的发展历程。由此,一方面,百姓会对个体的幸福生活有更多的思考,最近几年幸福话题成为社会热点就是表现之一,诸如幸福是什么,幸福的要素(诸如幸福与体、德、才、财的关系),幸福领域中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另一方面,百姓对政府和社会保障个体幸福生活方面会提出更多的要求,要求政府应该关注民生和采取各种方法改善民生,缩小贫富差距。

(三)需求多样化的比较带来了幸福方向的迷失

需求和价值观的多样化是现代化社会的一大特点。马斯洛的理论以个体观察点为人的需要做了分析,在底层的需要满足之后会产生对上层需要的欲望,底层的需要满足为欲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动力。在社会生活中,这种驱动力不单来自个体本身,还会来自社会比较。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认为,社会比较可以与自己类似的他人相比较,还可跟不同的他人相比较,人们总是倾向于向上的社会比较,跟那些更社会化的人比较。市场经济是消费为导向的商品经济。消费是各国拉动经济GDP的三驾马车之一,旺盛的、多样化的需求是拉动消费经济的主要动力。经过改革开放30年,我们基本解决了生存的需要。就生存而言,大多数人应该都不会有太大的难处,就发展的条件而言,人与人的起点差距、机遇差别较大。当前的问题是如何将个体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让社会的发展为个体发展创造更多条件,个体的发展更好的促进社会进步。

三、幸福在你我手中

我们考察社会中人们的幸福观念不是为了给“幸福”明确的答案,而是通过分析人们关于幸福的各种想法以说明幸福状态的多样性以及幸福观念总是处在不断发展中。从上述表现和原因分析我们看出,幸福观念具有主观和客观之源,差异与普遍之分。幸福的普遍性观念在于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能够得到满足,这也是幸福生活的客观基础。幸福的差异性在不同的群体对幸福的感受力和理解力不同。

个体的实践创造是幸福权利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不论哪种幸福状态,都与个体的积极努力坚持不懈分不开。权利包含权能和利益两个方面。权能是权利能够得以实现的可能性;利益是权利的表现形式,是权能现实化的结果。权能具有可能性,利益具有现实性。要将权能的可能性变成利益的现实性,只有通过个体的实践探索。个体的幸福需要公平的制度来保障安定的环境。在幸福之路上,党和政府要不断完善现代化进程中的各项制度,对各项民生事业加强管理与监督,“创造公平公正、活力有序的社会环境,让守规矩的人不吃亏,让有本事的人有奔头,各尽其能地追求和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使每个人在努力创造个人幸福生活的同时,也为增进全社会的幸福奉献心力,在个体与社会的良性动态平衡中形成追求幸福生活的可持续发展的愿景。

猜你喜欢

观念个体生活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健康观念治疗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