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中华民族精神凝聚海外台胞对中国的向心力

2012-08-15杨晓杰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台胞社团中华民族

★ 杨晓杰

海外台胞都是炎黄子孙,在地域上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现实并不能改变他们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重要成员的事实,随着台湾经济的国际化与移民的全球化,海外台胞的数量和经济力量不断增长。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如何用中华民族精神去进一步凝聚海外台胞对中国的向心力,广泛争取、团结一切支持中国统一事业的海外台胞社团和人士,扩大反对“台独”、促进台海两岸和平统一的阵线,使海外台湾籍侨胞都成为促进祖国统一的重要力量、“一个中国”原则的宣传者和促进祖国统一的民间使者,显然是一个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成因

中华民族精神,广义讲就是指导中华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精粹思想,是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就性质而言它是一种伟大的卓越的精神;就表现形式而言,它是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1]“在中国思想史上,一种思想必须满足两个条件才能称为民族精神:一个是具有广泛影响,被许多人所接受,还有一个是它能够促进社会发展。”[2]

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是自然、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独特的自然条件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自然因素。公元1500年以前世界各个国家相对隔绝独立。中华民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四面一直被山脉、沙漠以及辽阔的太平洋所隔绝。这种隔绝使中华民族能在极少外来入侵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文明。当时的土壤和气候条件较好,幅员辽阔。早在唐帝国时,中国的疆域就“东及海,西至焉耆,南极林州南境,北极薛延陀界;东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3]中国从一开始就能供养数量可观的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人口。“因此,公元2世纪的人口调查结果是:中国在汉朝时拥有人口5950万,比罗马帝国疆界拓展到顶峰时的人口还要多。16世纪初叶葡萄牙人首次到达中国时,中国的人口就已多达l亿,超过了整个欧洲的人口。到19世纪中叶西方用炮舰强行打开中国大门时,中国的人口已经激增到4亿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中国从美洲引进了诸如花生、玉米和甘薯之类的粮食作物。”[4]这更显示了当时中国从地理环境到人口和自然资源的优势。这些天然的因素不仅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内聚力和向心力奠定了自然基础,同时也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提供了最初的自然条件。

其次,悠久丰富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内在因素。4000多年来,中国人在欧亚大陆的东端发展建立了一个独特而自成体系的社会。自中国第一个王朝商朝兴起于黄河流域北部之后,中国又经历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尽管政权更替频繁,但是中华民族依然延续到今天,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本身自然因素形成的稳定,另一方面则是这些频繁的更替使得凝聚力和向心力更为增强,从而使中华民族整体发展稳定。所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强烈的“家国意识”,即“国”是放大了的“家”,“天下”是放大了的“国”。因此,中国历史上的战争几乎没有是由于扩张而起的。基辛格说过,“尽管战争在中国的发生频率不下于欧洲,但中国的战争通常因争夺帝位而起,性质多属内战,而且迟早必然导致新的中央政权的出现。”[5]

第三,深厚的文化氛围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土壤。中华文明是世界历史上最古老的、一直未曾中断的文明。中华文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自商朝起就有了书面语言,直到现在大多数人都使用着统一的文字,操持同一种语言相互交流。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物质是精神产生的基础,人首先需要衣食住行,然后才能从事科学研究等精神生产。中华民族精神正是建筑在物质基础之上而产生的,它除了以上提到的人口与地理环境因素之外,还有就是经济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积淀。公元前600年,铁器在中国得以广泛运用,这使中国的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加上丰富的历史积淀,这些都为文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经济发展之后进行的是政治变革,即由封建分封制变为中央集权制。文化上的发展以诸子百家的出现为标志,成为中国历史上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儒、墨、道、法等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丰富,而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家的思想。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奉行儒家思想的精髓,直到今天,和谐和平的思想仍然是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理念的支撑。

二、海外台胞和有台湾背景的海外华人社团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一)数量多、分布广,与台湾社会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台湾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处亚热带地区,地理环境优越,气候宜人,被人们称为“绿色的宝岛”,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门户,也是东亚及东太平洋地区的军事要冲,其军事、经济和战略地位均极为重要。台湾已经在世界各地,尤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地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海外台湾同胞社群。据不完全统计,有台湾同胞居住的国家和地区至少不少于70个。据台湾“侨委会”统计,2007年底,海外台湾同胞总人数约177.9万人,约占3895万华侨华人的4.6%。亚洲约57.5万人,占海外台胞总人数的32.3%。其中以印度尼西亚约20.7万人为最多,其次为泰国14万人及日本5.7万人;美洲是海外台湾同胞最多的大洲,约112.3万人,占63.1%,其中以美国约85.8万人为最多,约占美洲台胞总数的76.4%,他们多聚居于旧金山及洛杉矶地区。其次为巴西14.1万人以及加拿大8.2万人;欧洲约2.4万人,占 1.4%,其中以德国约0.7万人为最多,其次为英国0.5万人;大洋洲约4.6万人,占2.6%,其中以澳大利亚约2.6万人为最多,新西兰约2万人;非洲最少,约 1万人,占 0.6%。其中以南非约0.9万人为最多,其余地区均不及300人。一些小国,如洪都拉斯、阿曼、哥伦比亚、玻利维亚等都有台湾移民的存在。因数量不断增加以及分布区域越来越广,海外台胞逐渐成为海外华侨华人的一个重要分支。[6]

(二)海外台胞智力、科技优势明显,经济资源巨大

据统计,当今科学技术发达的美国,其著名大学中有三分之一的系主任、机械协会一半以上的分会主席、美国最大的电脑企业三分之一的高级工程师都是华人,华人的智慧已成为人类发展进步不可缺少的财富。而这些在美的华人高科技人才中,有近一半是来自台湾。据台湾“侨委会”统计的数字,近40年来,从台湾移民美国的人,65%以上具有大学以上学历,尤其是1960年以前的早期移民,92%的人具有大学以上学历。台湾在美国的留学生,在美取得博士学位和经过专业培训后,大部分都留在美国本土的公共或私人机构从事技术、科研、教育等工作,随后取得美国国籍,以美国正式公民的身份长居美国,其人数已达20余万,其中台湾人在美国高技术行业中,从事资讯业及其相关行业者有2万余人。据我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1997年调查统计,北美华人人才库的1037人中,来自大陆的占47.5%,来自台湾的占45%,其余为香港人。全美800多名高级科技专家中,华人占55%,其中大部分为台湾人。[7]

海外台胞的经济资源较为雄厚。海外台胞经营的庞大海外产业和高科技企业在世界经济领域极具影响力。到1999年底,台湾的海外投资至少有800亿美元,且具有目标明确、分布合理的特性。据有关资料统计,至1998年底,台湾在泰国的投资约100个亿,新加坡约15个亿,马来西亚约90个亿,印尼约140个亿,越南约50个亿,美国约80个亿。但近年来,台商开始重视对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以扩大台资的影响力和资金回报率。据北美事务协调委员会旧金山办事处科学组的调查,台商到美国硅谷进行收购、合资与投资的公司即达400余家,台湾力捷电脑和联华电子等岛内大厂均有在硅谷生产、投资和销售。此外,近年来台商在东南亚和北美地区发展的同时,还十分注重向技术发展速度较快的欧洲地区扩展。台湾在欧洲以德国为主要据点向全欧扩张。许多德国知名大厂,如西门子、惠普及康柏等产品,也都有使用台湾制造的零部件,台湾品牌在德国已跃入高科技产业行列。[8]

(三)海外台胞是一支强大的政治资源,不仅对台湾的生存与发展具有较强的影响,而且对两岸关系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台湾四面临海,对外联系极为不便。为此,海外台胞资源对台湾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极大的经济意义和极其重要的政治意义。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台湾当局主要利用传统的亲台社团展开工作,如“亚洲华人联谊会”、“欧洲华人团体联合会”、“世界中华工商妇女企管协会”等。90年代以后,以台籍华人为主导的新社团纷纷成立,在美国,其发展势头尤为迅猛,活动也比较频繁,有台湾大专院校校友会、台湾会馆、台湾同乡会等。在海外台胞社团中,台商联合会的政治功能特别强大。1989年北美台商会成立后,至1998年已在美国设立28个分会,以其强大的人力、财力、物力为台湾当局的侨务、“外交”活动开路。1995年李登辉访美前后,在美国的台胞侨界多次召开大型集会,为李访美助威,扩大其国际影响。李登辉访美后,在美台胞又成立了“李登辉之友”团体。李登辉下台后,该组织仍保留有数十个分部,并继续从事一些不利于祖国统一的活动。在台湾历时40年之久的留学活动中,有大批台籍精英留居美国,而少数回台者则相继成为台湾当局各级机构的骨干官员,他们互为表里,在台湾和海外为台湾当局的政治、经济利益奔波。

三、以中华民族精神凝聚海外台胞对中国的向心力,加强与海外台胞的政治、经济联系,将对“反独促统”工作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中华民族精神凝聚海外台胞对中国的向心力,更好的推动新形势下的“反独促统”工作,需要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要充分认识当前侨务对台工作的各种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有利条件方面,应该说,我们的侨务工作有着台湾当局无可比拟的优势。海外华侨华人普遍有着爱国爱乡、热爱中华文化的光荣传统,他们大都希望有一个强大的祖国作为靠山。特别是许多以中国大陆籍为主体的传统亲台社团,认同中国、赞成一个中国、反对“台独”。他们对民进党的“台独”理念和言行不能认同,对台湾前途及其民进党执政时期的侨务政策疑虑重重。随着《反分裂国家法》的出台、连宋历史性访问大陆以及国民党马英九当选“总统”,进一步加大了他们对“台独”势力的离心倾向。近年来,许多台湾当局长期倚重的传统亲台社团开始转变立场,过去华侨社团“台强我弱”的格局已经发生逆转,侨心向背更加明显,侨务对台工作形势进一步朝对统一有利的方向发展。

侨务对台工作存在的一些不利因素主要是:国民党成立海外支部较早,维持的时间也很长。国民党与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时间也比我们早。这些历史因素促成了海外亲台势力的长期沉淀。虽然台湾政坛几经政党轮替,但历史遗留下来的这些惯例并没有根本的改变,在一些传统侨社中,亲台势力至今仍相当大。据不完全统计,二战以后从台湾地区外移的人口达百万之众,这些人在政治、经济、教育背景和亲缘关系等方面都与台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台湾当局十分重视侨务工作,包括从政治上引导、控制,经费上积极支持侨教和侨社活动等。台湾当局在实行上述政策的同时,还对海外侨社中亲大陆的激进人士及原先亲台后转为亲大陆的所谓“反叛人士”,采取拒绝赴台“签证”等惩罚措施,以达到巩固和长期掌控侨社势力的目的。台湾当局的种种措施及海外台胞群体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渊源,增大了我们做好海外台胞工作的难度和艰巨性。

(二)以中华民族精神凝聚海外台胞对中国的向心力,耐心细致地做好有利于我的转化工作

以中华民族精神凝聚海外台胞对中国的向心力,具体来讲,就是以五缘文化为基础,开展形式各异的侨务对台工作。所谓“五缘”文化包括亲缘(血缘)、地缘、神缘、业缘(商缘)、物缘(文缘),它像五条无形的精神纽带,牢固地维系着广大炎黄子孙的民族感情。在海外华人社会中,以“五缘”形成的特殊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文化现象。通过“五缘”网络架构发展形成的华人社会,体现出来的也正是对中华文化的回归和认同。有了这种认同,就容易达成谋求理解的共识,对于我们进一步以“缘”为媒去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大有益处。海峡两岸同属中华文化,这是统一中国的文化基础和基因纽带。这种纽带所产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已日渐成为联系祖国大陆和海外侨胞、台港澳同胞的精神命脉。[9]

(三)要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工作方式,强化海外台胞为中华民族服务的意识

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海外台胞及侨界亲台社团人士的工作,主动接触,扩大交流。在具体工作中要讲政治,讲原则,同时也要从实际出发,灵活掌握,不强人所难,实现逐步转化。一是要在积极开辟新的海外华人社团工作对象上下功夫,充分发挥新社团的活力与优势。在继续对传统的华侨社团保持联谊活动的同时,把重点放在做好新型华人社团、尤其是海外商业社团和台籍专业人才社团的工作上。在做好宗亲会、同乡会、同学会、善举会等传统侨界社团工作的同时,应加强对留学生会、校友会、科技人才网络的工作。二是要充分利用台商来大陆投资的机会,做好台商的工作。应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大量吸引台商来大陆投资的政策,积极为台商提供优良的软、硬投资环境,以周到、细致的服务做好台商的转化工作。三是要充分利用国际学术交流的有利时机,尊重其国际学者身份,做好台湾学者群的转化工作。台籍海外学者以“国际学者”身份短期或长期来大陆工作,这对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吸收各类学科前沿成就、最新知识和最新技术极为有利。特别是定居在美国的台籍海外学者的身份比较独立,美国、台湾、大陆三地都跑得开,做好这批人的工作对两岸关系的良性互动,促进和平统一大业的早日实现有着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要鼓励海外亲大陆的侨界社团和人士加强与海外台胞社团和亲台社团的接触与交流,提倡“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同时,要区分亲台势力与“台独”势力的界限,即使对有“台独”倾向的人士也要区别对待,大胆接触,促进其对大陆态度的转化。我们应该看到,大部分海外台胞的“台独”倾向是由于过去国民党长期专制统治所导致的“省籍”情绪以及民进党长期“台独”宣传演化而成的,他们与岛内少数与国外反华势力相勾结的投机政客和“台独”首要分子是有本质区别的。

[1]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376.

[2]张岱年.文化与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73.

[3]施和金.中国历史地理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32.

[4][美]斯塔夫阿诺斯著.董书慧、王昶、徐正源译.全球通史(第七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60.

[5][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M].海南出版社,1998.9.

[6][9]冯玉洁.关于侨务对台工作的思考与建议[C].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8.29 -30.

[7][8]邱苏达.侨务课题研究论文集(2000-2001)(上)[C].北京: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政研司,2003.118.119.

猜你喜欢

台胞社团中华民族
缤纷社团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台胞宋志平的“田园梦”
人大代表薛玉凤 平潭的美,台胞出了力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推动两岸融合发展 携手打造女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