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战线服务文化建设的功能优势
2012-08-15于铭松
★ 于铭松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努力把我国从一个文化古国、文化大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把文化建设提高到这样的高度,在党的历史上罕见。《决定》所论及的文化,并非简单指称文化知识和文化艺术,而是由人类的思想精神(精神文化),社会制度(制度文化),物态文化(物质文化)层面上综合而成的“大文化”。据此,文化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产业属性。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文化建设关乎民族精神培育、制度设计、信仰建构、道德重建、核心价值的形成;文化的产业属性决定了文化建设关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由此可见,文化建设不是可有可无,不是心血来潮。着眼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弄清统一战线服务文化建设的功能优势,对统战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具有重要意义。
一、统一战线在服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部革命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正确方针、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科学,它所蕴含的思想可以为文化建设提供借鉴,而统一战线的实践赋予了传统政治文化以现代内涵。
(一)协调多元文化
统一战线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求同存异、体谅包容”,这有助于我们正确处理主导与多元、一元与多样的文化关系。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正确处理主导与多元、一元与多样的文化关系。要切实做到多元归于一统,一统包涵多元。在主导文化带动下,促进各种文化互相交融,共同繁荣。具体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又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把主导文化与多元文化结合起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
(二)增强文化认同
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特点,统一战线在处理各民族关系时,既尊重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又强调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性和共同性,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尊重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要保持56个民族文化的独特传统和特色。强调民族文化的整体性和共性,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不是56个民族文化加在一起的总称,它是各民族、各地区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步交融、整合而形成有机的文化整体。同时,各民族在长期的文化互动、交流中形成同质化和一体化现象,并逐步整合成一个具有共同价值取向,表现出文化同一性。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多民族的主权国家都在不断增强各民族的价值观念的同质性或共同性,不断推动一体化或同质化进程。价值观念的一体化或同质化进程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大趋势。
基于海内外中华儿女在文化意识、伦理道德观念、语言、习俗的共同性,统一战线在处理大陆同胞和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关系时,鼓励和支持海外同胞传承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从而也增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例如,在处理两岸关系中,以中华文化为纽带,就容易消除隔阂,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中华文化与本土文化结合,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具有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更使两岸文化犹如“花开并蒂”。台湾文化虽历经外来文明的冲击,并发展出不同于中华文化的特殊形态,但剥离中华文化后的台湾文化将一无所有。“在台湾,中华文化依旧是根本,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层面中。……我们如果‘去中国化’,我们根本就不知如何定义‘我们’”。
(三)创新政治文化
统一战线的实践赋予了传统政治文化以现代内涵。中华传统政治文化属于威权型的政治文化,整个政治体系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威权体系,权力集中成为了封建社会政治文化的思维模式,也构成了政治运行的基本准则。而在多党合作制度的架构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强调平等、尊重、和谐、和而不同。各民主党派享有在宪法规定的权利义务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接受共产党领导是各民主党派自己历史的、现实的选择,当然,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且这种领导是通过政治协商来实现的。虽然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是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关系,但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是在承认并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基础上参政议政,不以谋求执政地位作为自己的活动目标,而与执政党合作共事,共同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这种关系,为传统政治文化注入了现代的内涵,为构建现代政治文化提供有价值的思想。
(四)引领核心价值
美国学者亨廷顿在谈到“文化核心”问题时说:大多数国家都有一个核心文化或主流文化。在美国,新教文化便充分地扮演了文化核心和主流文化的角色,成为国民身份和国家特性的核心组成部分,成为美国人之为美国人的重要根据所在,成为“美国信念”的诞生之所。那么,在社会转型中的中国,文化核心和主流文化是什么?“中国信念”来自哪里?我们认为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而核心价值的形成,既要靠国民的养成,也要靠公众知识分子的推动。近年来,一批以院士、博士导师为代表的党外高层知识分子和各学术领域的领袖人物,逐步被民主党派所吸纳,并担任各级领导职务。但他们大多是技术精英,还不是公众知识分子。以公众知识分子作为自己的社会基础,应当成为民主党派努力的目标。公众知识分子是社会精神的创造者,社会核心价值的引领者,要成为公众知识分子,民主党派成员需要学习和实践。
民主党派成员通过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活动,坚定了信念,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树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打牢团结合作的思想政治基础;树立了正确政治价值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提高了参政党履行职能和发挥作用能力;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了参政党爱国、民主、团结、求实、奉献的核心价值理念,并以此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形成。
二、统一战线在服务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统一战线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按照尊重人、理解人、帮助人、团结人的要求,做好聚人心、暖人心、稳人心、得人心的工作。据此,统一战线在服务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可概括为:
(一)协调各方利益
我国文化事业的构成,既有公益性文化事业,也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在这些文化事业单位中,汇聚着一大批知识分子,其中有很多民主党派成员、非公有制代表人士和党外知识分子。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而言,主要是探索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对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而言,主要是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无论是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改革,还是经营性文化事业改革,都是各种利益的再分配,必然会面对各种错综复杂利益矛盾。统一战线可以发挥优势,做好民主党派成员、非公有制代表人士和党外知识分子等统战对象的工作,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化解矛盾,凝心聚力。
(二)整合智力资源
从产业的视角观察,下一轮经济发展的热点是内容与体验时代的到来。这是一个以现代及虚拟技术为核心,以满足心里感受为第一原则的主动选择的体验时代。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可能真正开始步入自我幸福感、满足感的创造,而不仅仅依赖于物质的满足。现在热门的影视、动漫、网游、新媒体、互联网等文化创意产业是内容体验时代的一个门类或一个具体内容表现形式。谁把握这个时代,谁就会在竞争中占主导。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将以资本、技术、人才、创意产生的“非物质”产品,来换取在这一轮分工中劣势国家以能源、自然资源、环境损耗为代价生产的物质产品。这一轮竞争的成败将决定一个区域、一个民族未来的生存环境和状态。如何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先机?关键在人才。而统一战线汇聚着一大批学有所长的专家学者,具有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如何把有专业素养和技能,会运用高科技数字技术,懂得传播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人才整合起来,统一战线大有可为。具体说可与有关部门合作,打造文化创意人才库和人才交流中心,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人才支持。
(三)提供政策支持
与传统的出版、新闻等国有文化企业不同,大量新兴的如影视、动漫、网游等文化企业是非公有制企业,而由于行业特点,影视、动漫、演出等文化创意产业的各个行业都面临融资难等问题,统一战线应发挥联系非公有制经济的组织优势,跟有关部门沟通,争取在税收、资金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还可以利用其联系两新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的优势,引导党外专业人才创建第三方认证机构,完善文化产业人才的认证、评估、培训、管理,建立创新型人才评估标准与评估体系。
(四)发挥人缘优势
从2004年到2011年,文化部先后三批命名西安曲江新区、华侨城集团公司、曲阜新区文化产业园区、辽宁省沈阳棋盘山开发区、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张江文化产业园区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四批命名200多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催生出一批有较强实力、竞争力、影响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培育扶持、发展壮大了一批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园区,充分发挥了集聚效应和孵化功能,为全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树立了典型,做出了示范,进一步提高了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这些园区在发展初期都面临招商引资的重任。而统一战线可利用“大统战”合作平台,为文化创意产业园招商引资牵线搭桥。统一战线与党外知名人士、无党派代表人士、海外华商社团、港澳同胞、台胞、侨胞、归国留学人员等建立了广泛联系,这对引资、引智,更好地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还要善于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这一整体优势,为文化创意产业招商引资牵线搭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