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网络媒体的政治效应

2012-08-15郑钦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网络媒体舆论公民

郑钦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南京210093)

论网络媒体的政治效应

郑钦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南京210093)

网络以及网络媒体的功能就是使交流、沟通与传播更加迅速、便捷、高效和低成本。某个特定社会政治事件都能借助网络媒体实现无缝对接和即时互动,进而形成滚雪球式的无限裂变,制约并考验着政府的角色定位和实际作为。当前,网络媒体对于公民主体性的型塑、开放的公共舆论的形成、集体行动的促发等方面的影响和作用,尤其值得关注和思考。

网络媒体;网络舆论;集体行动;政治发展

一、网络媒体带来的信息革命

20世纪90年代以来,飞速发展的信息通讯技术,极大地降低了信息传播和接收的门槛和成本,缩短了信息传递的周期,突破了狭隘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应运而生的网络媒体则在网络虚拟世界中承担了信息生成、传播、共享和接收的多重功能,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与作用。网络媒体是由普通大众主导,由传统的“点到面”的传播,转化为“点到点”的一种对等的传播概念。各种不同的声音来自四面八方,“主流媒体”的声音逐被削弱甚至部分消解,人们不再接受被一个“统一的声音”告知对或错,并热衷于从各种不同渠道获取更为多元丰富的信息。网络媒体表现出了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新特点:

1.网络媒体的即时性。随着网络的普及,特别是无线网络的应用与发展,人手一台网络接入终端设备(电脑、手机等)逐步成为现实,只要有需要或愿意,就能随时随地利用终端设备即时传送和接收各种信息、发出自己的或倾听他人的声音。即时性造成了政治社会事件的弥散效应。一时一地发生的重大事件会立刻出现在网络上,经网络途径为全国甚至海外的网民所普遍关注,其发展进程的影响因素以及舆论影响不再仅仅局限于发生地一隅。

2.网络媒体的互动性。网络时代自媒体的传播方式不再是单向的、点对面的“不能回嘴”方式[1],而是开放性、互动性的。公民不仅可以发出信息,进行议题设置,还可以就既定议题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因此网络媒体的互动性造成了政治社会事件的聚化效应。一时一地的重大事件的消息不仅仅经由网络媒体传播到全国甚至海外,网民还可以对此事发表评论,形成网络舆论,反应各方对该事件的反应和态度,最终给当事人或当事方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

3.网络媒体的低门槛。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终端和网络的普及奠定了现实基础,购买、使用成本,技术素养门槛大大降低,网络使用者数量年年迅速递增。互联网用户、移动手机用户人人可以知晓、获悉特定事件及其发展进程并参与讨论、发表评论,公众知情权、话语权得到一定程度的伸张。网络的便捷和低成本为人人参与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条件。

二、网络媒体推动公民主体性的型塑

传统文化对于集体性的强调,计划经济体制下对个性的泯灭,历次政治运动的整肃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基于社会稳定的强烈诉求而对民众权利的压抑,导致现阶段我国公民的自主性与主动精神明显缺乏,彰显路径与持续性的后劲。因而互联网及网络媒体所能提供的开放、匿名而安全的环境无疑为平时循规蹈矩、小心谨慎的民众开辟了一个新兴的自由表达、交流和互动的重要渠道。

互联网上海量的各类信息、开放互动的交流平台,都为自主性的培育和塑造创造提供了现实的条件。公民可以不经任何人引导、控制或合作创造自由的自我表达,进行自我个性展现。“互联网是一个缺乏守门人的论坛。你可以接触成千上万的读者而不必花费太大成本;并且,你不必说服编辑、出版商或制片人,你的思想值得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2]

碎片化、多样化的信息流,让个人认识到所处的这个世界的多元和丰富,使得公民能够在更大程度理解不同的文化观念,对自己的生活也有更多的把握以及更多选择的可能性。在这样一个多元、互动的环境里,对于公民的自主性以及个人之间宽容、理性精神的培养,可以是一片难得的沃土。良好有序的民主、善治的公民社会需要具有批判性的、创造性的在思想上自主的公民个体,在当前的中国现实政治环境中,网络媒体对于公民的主体性无疑会起到积极的型塑作用。

三、网络媒体推动公共舆论场的开放

互联网及网络媒体所能提供的开放、匿名而相对安全的环境,为各种声音和话语的张扬提供了最为合适不过的场域,各种论坛上一时众声喧哗、好不热闹,在片段化的意见纷乱杂陈的同时,也会逐步将民意原生态清晰地呈现出来,公民不仅可以在此倾听、选择、判断,还可以参与讨论,为舆论的形成添砖加瓦,最终将网络舆论导入现实,给特定对象造成舆论和群体压力,成就为现实推力。就目前的现实状况而言,可以说,网络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民意集散地和有别于传统大众媒介的舆论形成场域,民意在娱乐化氛围逐渐出现了议题化倾向,公共性日益增强。

从近年来由网络进行传播,并由网络媒体引发广泛关注的热点事件所形成的舆论压力,已经给许多被关注的事件的发展进程带来了新的变化,不少热心网民持续追踪事件的进展,坚决捍卫自己所认为的公平正义立场。仅以最近发生的几个热点事件为例,都是在网络媒体首先发现、首先披露并在网上引起热切关注之后,主流媒体进而开始连珠炮似的深入调查报道,并由此在线上线下对当事各方形成了巨大的舆论压力,当事各方都不得不通过各种方式回应舆论的质疑、做出表态,暗箱操作的封闭环境逐渐被网络消解。这无疑形成了一股让人可以感到乐观的趋势,即在民间舆论与网络媒体、传统媒体形成合力的立体舆论监督之下,社会监督、公民监督、媒体监督等体制外的监督渠道得以逐渐畅通并形成实效。某事件一旦引起广泛关注,越是想掩饰真相,试图阻挠舆论传播,舆论的力量反弹愈加激烈。数百万网民的关注,最终主导了舆论,法律得以尊重与维护,正义得以彰显。

网民并没有完全、均衡地覆盖各阶层、各年龄段的所有公民,因此,不应当忽视网络民意与现实社会中的真实民意之间还存在着相当的距离,它只是真实民意的一部分,不是进行公共决策的唯一依据。但在这样一个热闹非凡的场域里,因为知情能力和监督能力得以极大提升、对于公共事件和社会决策过程的介入程度越来越高,公民的参与热情大大提升,公众对于权力的监督逐渐成为现实并彰显出一定成效,政治的公开、透明看似指日可待、稍加努力便触手可及。

四、网络媒体网络群体与集体行动

坐而论道易,起而行则难。目前公民的集会和结社自由因有着较多限制而显得匮乏,但言论与行动之间的距离和限制在网络条件下也有逐步消解的趋势。基于志趣和爱好等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倾向,公民可以通过网络与遍布全国各地甚或世界各地的其他个人结成松散的联合体,虽然这种联合不必有实体组织那样有稳定而持久的规则和关系,但是却可以使得距离遥远、素未谋面的公民联系起来分享信息、交流意见。这一群缺乏实际组织的人,他们关注到同样的社会热点,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与同处一地、有组织的群体一样的心理行为,并将这种感情引入特定的行为渠道[3],甚至可能在某个突发事件的刺激或激励下导向集体行动,而又在最大程度上规避了法律法规的规制和当局的事前管控。

以南京梧桐树事件为例,2011年3月,因地铁三号线修建需要移植或砍伐包括梧桐树在内的六百余株大树,鉴于因二号线被移植大树的存活率之低,保护梧桐树的呼声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关注南京梧桐树”很快成为新浪微博话题榜的最热门话题之一,每天有四五十万条相关信息,而转发、评论更是不计其数。微博上、博客上、各种论坛上,与梧桐树相关的消息和讨论被大量转发,全国网民都加入进来,大量名人、名流尤其是具有号召力的知名媒体人、知识分子和意见领袖纷纷就此发表意见。甚至台湾的国民党“立委”邱毅也发表微博对此事表达了关切。网络上的群情激扬并不仅仅只在这个虚拟的空间里慢慢弥散消解,言论和情绪逐步向现实的行动转化,在论坛、微博等新兴网络媒体的号召动员下,紧接着一场组织松散但颇有影响的“拯救南京梧桐树筑起绿色长城”活动展开,不少南京市民走上街头,为树木系上了绿丝带,以实际行动表达自己的不舍和反对[4]。此类行动首先在网络上发起、动员,而在现实中则表现为自发的行动,呼之则来挥之则去,目标明确但无具体实在的组织体系和形式。

该案例所显现出来的由网络所促发的集体行动,在目标明确性、行动组织性、行动方式和行动效果,都不同程度地展示了从网络舆论到现实集体行动,由网络群体到现实群体的演变机制,而这些机制则是现行制度和体制尚未容纳和规范的。如果就此把网络媒体归咎为事件的始作俑者,无异于本末倒置,错乱了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和基本逻辑,信息的传播、参与的扩大、动员手段上的更新等方面带来的新变化和新挑战,必须要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

五、网络媒体推动政治体制的发展进程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阶段和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民众的精神生活需求特别是公民意识也随之日益成长,更多的利益诉求和权利诉求愈显明晰。互联网和网络媒体的出现,使这些因素和问题对政治体制的冲击和挑战更显清晰和迅猛,过去单向度的政治、社会管理体制如何在网络时代积极回应不受控制和过滤的民意,进而整合、规范各种网络民意的表达,形成政民互动、上下畅通的表达与交流机制,值得观察与思考。

以除了强制性的立法与整治行动之外,政府更加积极、灵活、务实的态度和手段来应对新挑战。互联网是“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并认为“必须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和“把握媒体分众化、对象化的新趋势”,这些表述表明网络力量已彻底纳入官方视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层和底层、官员和民众都在试图利用网络以及网络媒体发出自己的声音,表明自己的态度,并在客观上形成了一种上下交流沟通的良性互动趋势,国家管理部门和管理者运用网络与社会公众的舆论对接,经过层层筛选汇报,更真实和贴近民情。虽然目前网络问政在实际问题的解决方面仍然有继续提升的空间,但这种上下共通,官民互动的务实践行,当然会让我们对政治发展进程保持审慎的乐观并持有合理的期望。

不可否认,网络传播的匿名性、开放性,使得不少虚假、恶意的信息会误导舆论,到处充斥着非理性的情绪宣泄、耸人听闻的煽动性言辞,如果不审慎应对则有可能会侵蚀国家的认同感与凝聚力、制造出阶层、群体或族群间的对立和对抗。相反,如果只是采取简单粗暴的手段加以压制,人为地封堵这个民意宣泄口,则可能使社会怨愤情绪出现报复性反弹,面对网络的挑战,政府的不作为和乱作为都会导致社会失序甚至陷入政治动荡。但是,网络只是个点石成金的工具,万不能本末倒置,错乱了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和基本逻辑。网络媒体给现实政治带来的影响需要从一种比较的视角来解读,即当前网络上的形势与线下情势的比较,以及前者给后者所带来的改变。更为重要的是,特定的语境下,网络媒体能否建立一个真正趋近于慎议的民主论坛,成为民众的民主政治训练场,培育和锻炼公民的独立性、自主性、判断力和理性、宽容的民主素养以及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进而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这个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挑战都值得我们继续观察、研究和探索。

[1][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2]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5.

[3]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北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3.

[4]南京网友为护梧桐宁愿地铁改线政府拟优化方案[EB/ OL].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1_03/ 18/5223910_0.shtml.

[5]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J].新闻战线,2008,(7).

[责任编辑:王咏梅]

D63-69

A

1008-8520(2012)05-0093-03

2012-03-31

郑钦(1987-),男,贵州贵阳人,硕士研究生。

·哲学与思辨·

猜你喜欢

网络媒体舆论公民
论公民美育
网络媒体记者走进山西农谷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新闻互动传播探索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网络媒体在舆论管理中的作用及应用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网络媒体新闻宣传工作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