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十二五”时期哈尔滨市文化产业发展目标的若干思考
2012-08-15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建设文化名城专题研讨班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建设文化名城”专题研讨班
实现“十二五”时期哈尔滨市文化产业发展目标的若干思考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建设文化名城”专题研讨班
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快文化名城建设是哈尔滨市“十二五”时期重要的发展战略目标。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目标,必须紧密结合哈尔滨市的现实基础和条件,并且挖掘资源优势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推进集群发展,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加快科技创新,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品质效应,带动产业快速发展。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哈尔滨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十二五”时期;哈尔滨;文化产业
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快文化名城建设是哈尔滨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十二五”时期重要发展战略目标。根据GDP的增长态势,经测算,“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必须达到27%以上才能实现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6%的发展目标。由此,我们必须紧密结合哈尔滨市的现实基础和条件,以更加务实的态度,在更高起点、更高标准上为实现哈尔滨市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进行深入思考和科学谋划。
一、挖掘资源优势,彰显地域文化特色
一个城市的底蕴深浅、魅力大小主要取决于其历史文化的积淀与特色。哈尔滨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冰雪文化、欧陆文化、音乐文化、金源文化以及地方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积淀深厚,异彩纷呈。如何将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有效转换,是推动哈尔滨市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1.挖掘、整合、创新历史文化资源。依托冰雪文化、欧陆文化、音乐文化和地方民俗文化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整合创新,提高文化资源的商品转化率,增强文化产品的竞争力。要加快冰雪大世界四季皆宜的冰雪文化主题乐园建设,让冰雪艺术、冰雪文化和冰雪旅游,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新的突破,将永不落幕的冰雪大世界打造成与迪斯尼乐园相媲美的文化大舞台。要利用哈尔滨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城”的有利契机,把哈夏音乐会打造成全国一流和国际性的音乐盛会,加快中国哈尔滨国际“音乐之城”项目建设步伐,力争将冰城打造成为享誉全世界的“音乐第一城”。
2.挖掘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金源文化旅游资源。金源文化具有民族、地域和历史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是哈尔滨市极具潜力和垄断性的文化旅游资源。应加大金源文化挖掘、整合、宣传力度,展示金源文化的独有魅力,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项目,利用金上京会宁府遗址2006年纳入全国100处重要大遗址保护纲要、2011年被列入国家十大重点考古项目等契机,加快推出金源文化旅游产品,积极开发建设哈尔滨金上京遗址公园,使其尽早申报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打造又一张亮丽的城市旅游名片。
3.开发街名历史文化资源。与街名相关联的历史、文化以及其他各类街名信息,在信息化社会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街名已从单一的指位功能,延伸发展成为一种可利用的旅游资源和经济资源。2003年,哈尔滨市奋斗路恢复了原名果戈里大街,并进行了综合治理和改造,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光添色,吸引了大批游客纷至沓来。应继续围绕中央大街、果戈里大街和中华巴洛克等街区,开发街名历史文化资源,如将红专街恢复为面包街,上游街恢复为商务街,形象地再现这些街道最初的面貌;恢复道里西八道街(高丽街)、比乐街(比利时街)、芦家街(罗马尼亚街)等当时的街名,以反映出各国侨民初来哈尔滨时的落脚点和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通过恢复历史街名,可以展示名城神韵,延续名城文脉,唤醒名城记忆,给海内外游客以历史名城风貌的鲜明印象。
二、推进集群发展,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集群发展是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各地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哈尔滨市文化产业集群总体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为加快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我们要以打造文化产业核心区块为基础,以培育优势文化产业基地为方向,努力推进哈尔滨市文化产业朝着集群化方向发展,这是实现哈市文化产业“一轴、两带、六大特色区域”业态布局的根本途径。
1.发挥现有园区基地的集聚、示范和辐射效应。
进一步发挥动漫产业基地、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音乐剧创作基地等4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对哈尔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较强支撑作用,加快群力文化产业园区、哈师大现代文化艺术产业园区和伏尔加庄园等园区的建设步伐,引导分散的资源和项目尽可能向园区基地集中,发挥集聚、示范和辐射效应,使其成为哈市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2.建设具有不同特色和功能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文化产业园区基地要以“特”见长、以“新”抢先、以“高”制胜,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根据哈尔滨市地域资源优势和文化特色,以现有文化设施、文化产业园区为基础,坚持统筹规划、严格标准、科学分工、合理配置、避免重复建设的原则,努力培育国家、省、市三级不同层次,分布城乡各地具有不同特色和功能的数字出版、影视制作、文化旅游、民俗工艺等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基地。
3.加强园区基地的规划和管理。引导各集聚区形成清晰的产业定位,精心论证、科学规划园区内项目的布局,实现错位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与过度竞争。根据不同企业在产业链上的位置,规划集聚区的产业结构,激励集聚区内不同企业互补合作,搭配产业链,形成规模经济。
三、加快科技创新,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艺术借助科技的翅膀才能高飞”,著名画家达·芬奇这句名言生动地揭示了文化与科技的内在联系。高新技术融入文化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引擎,是铸就文化艺术强劲肌体的重要元素。运用科技创新文化生产方式、消费形式和服务方式,不仅可以催生新的文化业态,拓展新的文化领域,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文化需求,而且可以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1.加强科技渗透,优化传统业态。哈尔滨市要以内容创新和科技渗透为重点,对一些已具备了相当规模和实力的传统文化产业,如出版发行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市总量的40%以上)、广播电视(年增幅26.9%)、文化旅游业等优势文化产业给予支持,增加科技投入,积极推陈出新,增加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用信息化高新化带动产业发展。
2.强化科技应用,繁荣新兴业态。科技的发展推动了通讯、网络、报刊等传媒的相互融合,给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多更新的发展空间,并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要加快推进哈南国际数据城建设,构建完整的云计算产业链条和生态发展环境,打造全国最大的云计算顶层应用服务基地。应抓住作为国家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的发展机遇,推动广播、影视、报纸、书刊与手机、网络、游戏和动漫等产业联姻,大力发展创意设计、数字电视、动漫游戏、网络视听和手机媒体等新业态,形成一批高附加值、多功能、多业态的数字化文化产业群。
3.加强科技合作,建立创新体系。鼓励文化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主动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创新平台建设,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及协作联盟,使文化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创新项目实施的主体、创新成果转化的主体。
四、提高品牌效应,带动产业快速发展
文化产业品牌是一种高潜力的战略资源,也是提升竞争力的高级要素。哈尔滨市拥有国际冰雪节、哈夏音乐会等知名文化品牌,但在竞争力、多样性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在首届“中国文化产业品牌榜”遴选的78个中国本土文化产业品牌中,哈尔滨没有一个品牌上榜。为此,哈市必须把加快培育品牌作为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作为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环节,巩固现有,挖掘应有,扶优做强。
1.重塑现有的知名文化品牌。要将哈尔滨市现有的知名文化品牌,如国际冰雪节、哈夏音乐会等品牌美誉度更加扩大化,要让品牌与时代相结合,与市场相结合,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加入现代元素做大做强,通过重塑这些品牌衍生出更多新兴的文化产业发展领域。
2.打造湿地文化旅游品牌。哈尔滨冬季旅游驰名海内外。但与传统的冬季旅游相比,夏季旅游在规模、人气、增速和收入上与冰雪旅游都存在着极大的差距,培育夏季旅游拳头产品已成为发展哈尔滨市旅游产业的当务之急。要以全力打造“冰城夏都”城市旅游形象为契机,以“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为主题,全力推进百里松花江湿地的整体开发,赋予湿地旅游更多更深的文化内涵,以太阳岛、月亮湾、群力、狗岛、伏尔加庄园等湿地公园为核心形成湿地休闲、湿地高尔夫、湿地生态旅游、湿地度假、湿地拓展训练、湿地商务会议、湿地观鸟等系列化的湿地旅游产品,打造具有哈尔滨市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
3.打造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品牌。休闲旅游特色街是城市旅游资源开发的一种创新形式,也是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应立足于匹配城市文化功能定位,而不是经济效益,运用灵活多样的招商引资方式和运营模式,通过制定系列优惠政策吸引特色民俗企业或个人入驻,将人气聚拢起来,将其打造成集商业、文化、工艺品、餐饮、旅游、影视为一体的品位高尚、形式个性化的综合性街区,让中华巴洛克街区成为继中央大街后的又一张城市名片。
4.打造模特演艺品牌。近年来哈尔滨培养出姜培琳、肖冬梅等20多位国内、国际名模,是全国出名模最多的城市,素有“模特之乡”的美誉。但目前哈市模特演艺产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没有从品牌和产业的角度进行整体规划和运营,模特经纪公司、培训学校还存在“低、小、散”等现象,获奖模特的后续经济效益基本流失,品牌推广和产业效应难以显现。要加快将哈尔滨市模特人才资源优势转变为品牌优势和产业优势,在哈尔滨市模特协会基础上成立模特培训演艺推广公司,在管理方式、经纪事务、法律责任、营销范围以及市场竞争战略等方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科学的、规范的管理模式。加快哈师大现代文化艺术产业园模特演艺培训场馆建设,办好“哈尔滨城市小姐大赛”、“国际城市比基尼小姐大赛”等活动,将哈尔滨模特演艺产业打造成国内模特产业知名品牌,从而带动全市文化产业提档升级和快速发展。
五、拓宽融资渠道,构建多元融资结构
文化产业主要是以知识产权和品牌价值等无形资产作为资产表现形式,并且普遍存在规模小、风险高、经营不稳定、资金需求量大等特点,这类资产的市场价值评估缺乏权威的标准和方法,难以得到银行认同,也很难得到其他相关企业的担保。如何使文化企业与金融资本更好地对接,建立适合文化企业的融资模式,是解决文化企业融资瓶颈的重要渠道。
1.出台哈尔滨市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进一步协调金融监管机构,结合哈市实际,共同研究落实中央九部委《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的精神,制定出哈尔滨市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和办法。
2.引导金融机构提供多元化金融信贷产品。有关文化管理部门要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不断扩大合作领域,在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和资信评估体系基础上,探索知识产权、著作权销售合同以及经过评估的文化资源项目、销售合同、门票等作为银行信贷抵押的途径和方式,使银行根据文化企业的资产结构、财务模式、价值生产等特点,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信贷产品。
3.创新文化产业投资担保模式。建议将哈尔滨市部分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注入哈尔滨市民营企业担保中心,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将资金规模放大,以市场化的手段为哈市文化企业融资提供担保和投资服务,探索文化投资结合文化担保、以政府资本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的新模式,建立政府、银行、担保机构和文化产业企业新型合作关系。
4.设立哈尔滨市文化产业发展基金。近年来,大部分省市都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在推动当地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和结构升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专项资金在性质上的公共性和资金数量上的有限性,其运用范围和方式只能是公益性的文化项目和扶持性的文化投资项目,难以对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资金催化效应。建议加快设立哈尔滨市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以弥补专项基金的不足。目前国内有超过20家文化产业基金,投资基金超过300亿元。文化产业发展基金的设立可以有效地解决哈市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资金瓶颈问题,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示范和杠杆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为文化企业提供高效有力的金融服务平台,对于集聚优势资源、孵化产业重点项目、增强企业经营能力,助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将起到重要的引领和促进作用。
六、开拓消费市场,提高发展内生动力
作为文化产业链上的最终环节和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文化消费对于拉动文化生产、提高国民素质和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哈尔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上升,居民消费正由生存型、温饱型向小康型、享受型转变,但文化消费仍处于低档次、较单一的状况,2010年城镇居民文化娱乐支出642.7元,占人均消费性支出比重仅为4.61%,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末位。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必须提高文化消费规模和水平。
1.适应群众新需求,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鼓励文化企业积极顺应当前人们休闲时间增多、寻求精神慰藉的心理需要,不断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和审美、娱乐、休闲的新需求,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提供更多的积极向上、健康有益、多姿多彩、富有个性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2.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优化文化消费结构。对目前居民最热衷的文化消费项目进行发掘,提升其内涵、层次和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范围,从中培育出新的消费增长点,并采取区分重点消费群体的方式,实行多元化的文化消费模式。
3.开发群众文化消费潜力,提高大众文化消费水平。政府要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群体市民的文化消费需求和能力,通过学校教育、社区活动、媒体引导、业余培训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对群众的文化培养和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艺术欣赏品位,使文化逐步渗透到广大市民的日常生活。
七、加强队伍建设,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产业发展,人才先行。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与文化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文化人才是发展文化产业的主体,是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核心资源。哈尔滨市有阿成、侯国良和洪铁军等艺术名家,也不乏深谙市场之道的经营管理人才,但懂文化、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十分匮乏。因此,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对实现哈尔滨市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1.加大现有人才的培训力度。在哈尔滨市宣传文化资金中安排专项经费,制定专门培训计划,通过选派文化骨干进各类院校、文化产业发达兴旺的实体和城市深造、锻炼、考察学习等多种途径,培养和造就一批从事文化产业策划、生产、营销、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2.加大后备人才的培训力度。要与产业集群化战略相配套,充分利用哈尔滨市高校教育资源的优势,引导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动漫基地与相关企业合作,设立文化产业职业培训机构和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开设文化产品设计、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文化经纪、文化管理等相关专业,有针对性地培养后备人才。
3.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引进一批高层次文化人才,特别是熟悉国际文化市场规则和环境的专业高端人才。
4.建立科学的人才管理机制。完善人才使用、激励、评价等机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以知识产权、无形资产、技术要素等参与分配的新路径,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
八、营造良好环境,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良好的舆论和政策环境对促进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1.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社会熟知程度不高,现在有很多民营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都纷纷表达对文化产业投资的意向,但并不完全了解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无法参与其中。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加大对文化产业政策解读,加强产业引导,可以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组织文化产业项目推介会、发布相关信息和动态数据等,为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提供必要条件。
2.拓展文化产业管理渠道。文化产业宏观管理要变“看眼下”为“看天下”,由主要面向直属文化单位向面对全社会文化主体转变,充分利用哈尔滨市文化产业协会和哈尔滨文化产业网这两个载体,改变只针对口内单位、区县(市)委宣传部的管理模式,利用报纸、广电、网络等媒体面向全社会征集文化产业项目和优秀文化产业产品,提高文化产业宏观管理服务水平。
3.建立文化产业发展考核评价机制。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形成发展文化产业的工作合力,应将地区和部门文化产业发展任务尽可能地进行统计量化,并纳入到对地区和部门年度工作考核评价体系之中,形成刚性的考核评价机制。
(执笔:中共哈尔滨市委宣传部副巡视员刘庆明,中共哈尔滨市委宣传部政发办副主任陆相卫,哈尔滨市文联副主席唐彪)
[责任编辑:梁桂芝]
F127
A
1008-8520(2012)05-007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