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环境探析及现代启示

2012-08-15蔡志荣黄卫星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环境

蔡志荣 黄卫星

(1.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2.江西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27)

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环境探析及现代启示

蔡志荣1黄卫星2

(1.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2.江西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27)

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众多学说中脱颖而出,被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接受,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这与当时国际国内的环境是分不开的。我们通过剖析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环境特征,为如何传播当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创造和营建有利的环境提供借鉴。

马克思主义 传播环境 现代启示

早在十月革命以前,马克思学说已经被一些留学生和先进知识分子介绍到中国。但到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才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形成传播高潮。“传播活动必然要以某种形式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而一定的环境因素也必然要以某种方式影响、规定、制约着人类的传播活动。”[1](P316)我们通过剖析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环境特征,为如何传播当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创造和营建有利的环境提供借鉴。

一、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环境分析

1、西方思潮的涌入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近代以来,中国的大门敞开,西方各种思潮纷至沓来,形成了百家争鸣、异说竞起的局面。尤其是新文化运动拉开了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序幕,新旧思想复杂交替,中西文化冲突碰撞,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危机,也开启了艰难的现代化转型之路。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真理学习西方,接触到西方的各种学说。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传统的西方文明是一次重大打击,也是资本主义缺陷的一次大暴露,同时也使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西方各种思潮的局限性,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适用性。

中国人真正接受马克思主义是在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之后。十月革命所取得的历史性胜利不仅唤醒了西方的无产阶级,也唤醒了东方的被压迫民族。十月革命发生在情况和中国相同(封建压迫严重)或近似(经济文化落后)的北方邻国,因而对中国人民具有特殊的吸引力。一个工人、农民当家作主的新国家的诞生,使正处在苦闷和黑暗中的中国人民看到新的出路和光明前景,给中国先进分子正在苦思焦虑地探索着的种种问题提供合理的解答,更给予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奋斗的仁人志士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孙中山说,十月革命“为中国树立了一个榜样,说明一个民族怎样从外国压迫和不公正的桎梏下解放出来”[2]

2、建立资本主义共和国的失败与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鸦片战争后,从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睁眼看世界,到太平天国运动,“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以及康梁维新派的君主立宪运动,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都不能挽救国家的命运。沉重的失望代替了原先的希望,国家的情况一天比一天糟。在中国的先进分子中,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

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随着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破产,社会主义思潮开始取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潮,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流。虽然在此期间,建立资本主义共和国的政治实践失败了,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取得不错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忙于欧洲战场,无暇东顾,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个黄金发展期,中国近代工业得到发展,产业工人迅速增加,从1913年的100万人,发展到200万左右,形成了一支较为强大的无产阶级队伍,这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了阶级基础。

3、宽松的媒介环境与进步刊物的出现

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传统封建专制政体,中央政权的软弱,交通、邮政、电信系统的发展,思想、文化、教育的进步等,使民国初年的传播环境较为宽松,使大量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成为可能。

在这期间,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大量涌现,其中主要有毛泽东创办的《湘江评论》,李大钊主编的《少年中国》,周恩来等创办的《觉悟》,瞿秋白等创办的《新社会》,以及上海的《星期评论》、《民国日报》副刊《觉悟》,湖北的《武汉星期评论》,济南的《励新》,四川的《星期日》,浙江的《教育潮》等等。据不完全统计,五四后的一年中,全国新创办报刊400多种,其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宣传社会主义倾向的刊物就达200多种。大批进步刊物,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阵地,刊登了大量介绍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从1919年5月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仅《新青年》刊载的有关马克思主义、俄国革命问题及中国工人运动的论文、通讯,就多达137篇。一些马克思主义著作被翻译出版,仅仅《新青年》家杂志社就出版了8本书。

4、舆论领袖对马克思主义的激烈争论为其传播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在媒介中具有很高的威望,如陈独秀、李大钊、胡适、梁启超等。这些舆论领袖对马克思主义涉及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通过对诸如“问题与主义”之类问题的争论,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探索中国出路时进行理性思考和价值判断,使大批激进青年弄清了无政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开始考虑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进行有机结合。

二、对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启示与思考

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主要是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社会化,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认知、接受和运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正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1、理论联系实践,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建设和谐社会环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实现大众化传播——广大的人民群众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主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中国具体实际,就是中国人民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实践并解决实践中涌现的各种问题,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社会实践。毋庸置疑,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全方位发展,当今中国如果仅仅一味的灌输给大众尤其是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不切实、根本性解决人民大众关心、面临的一些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保障不足、大学生就业困难、看病难、看病贵、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住房紧张等问题,及时意识到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如何让他们相信并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思想?如何才能让我们的教育具有说服力?只有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为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显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稳根基。

当代马克思主义传播最大的障碍不在于理论本身,而在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现实社会能不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期盼。因此我们必须要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着力点和落脚点,要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及时有效地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问题,始终聚焦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难点、疑点,为人民而发展,充分焕发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感召力,用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凝聚力量、呼唤信心、塑造心灵、坚定信仰。

2、优化整合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环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社会化必须要在一定的传播环境中实现,现代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有积极推动作用,也带来负面影响,提供契机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信息量的增加、信息内容的多元化、传播主体的复杂化等,使得马克思主义传播面临一个更为复杂的媒介环境。现代传媒中最为普及、影响最深远的是互联网,这种传播手段具有实时性、交互性、开放性、快捷性等特点,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具有重要作用,必须占领这一阵地。但互联网上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信息泛滥,信息传播的可信性、准确性和真实性难以保证。此外,还有一些海外敌对势力,分裂分子,往往采取十分隐蔽的手段,抓住当今中国改革存在的问题,进行恶意放大重伤,散布非马克思主义的言论,在意识形态方面进行攻击,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面临巨大的挑战。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一些传媒机构过分的追求经济效益,用低级、庸俗、世俗、浅薄的东西去迎合受众,从而破环了媒介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恶性污染。媒介环境是大众传播活动全体参与者的行为方式聚合后形成的一种习惯模式,媒介环境是大众传播载体的栖息地,只有在良性的生态环境下,媒体才能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合理规划,优化媒介环境,充分合理利用媒介资源,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传媒的功效。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从上到下的一切思想文化阵地,包括理论、新闻、出版、报刊、小说、诗歌、音乐、绘画、舞蹈、戏剧、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都应该成为我们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的阵地,绝不能给违反四项基本原则、违反改革开放政策、违反党的方针政策的错误观点,以及危害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健康的东西提供传播阵地。

传播活动的参与者实际上是以个人身份同媒介环境、社会环境发生关系。人既是自己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的形成者,又是这一环境的受影响者。因此,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尤其是传播者,可以排除噪音、污染等,呈现良好的适宜和稳定状态,那么就会对大众传播活动起着促进、推动的作用。当今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化的过程,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宣传、教育、武装群众的过程,也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在当代中国,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我们必须善于利用大众媒体加强传播,特别是适应新媒体迅猛发展的趋势,在互联网上探索打造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平台。利用各种流行的网络传播手段与网民交流互动,运用“网络网语”说“网事网情”,增强广大网民的参与热情,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日益深入人心。

[1]邵培仁.传播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宋庆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中国革命的历史关系[N].人民日报,1956-11-03.

D61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1-2803(2012)01-0060-03

2011-10-06

本文系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全球化语境下的审美对话:建构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美育机制》阶段性成果(10YJC720015)、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重点学科建设经费赞助项目《马克思主义主义中国化》阶段性成果。

1.蔡志荣(1970—),女,湖北安陆人,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政法系副教授,博士;2.黄卫星(1974—),女,湖北武穴人,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无 语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环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环境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