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及对策

2012-08-15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信教马克思主义政治

李 萍

(军械工程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3)

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及对策

李 萍

(军械工程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3)

信教大学生的出现且人数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对我国高校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合理性、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以及高校统战工作的艰巨性提出了严峻挑战,高校应该从强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经典著作教学、设置与宗教相关的选修课和知识讲座、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工作、积极展开高校统战工作等方面寻求应对措施,以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信仰观。

高校大学生 宗教信仰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统战工作

目前,高校大学生信仰宗教已经成为一种无法回避的社会现实。笔者2011年上半年对河北省石家庄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1000名大学生中,信教同学占10.6%,国内其他学者的相关调查也显示了大致相同的结果。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可以得知,高校大学生中信教人数比例最高在20%左右[1](P72),最低在 3%—4% 之间[2](P30),平均值在10%左右。可见,信教大学生所占比例还不算高,但一个不能忽视的事实是信教大学生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在我们不断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科学世界观的过程中,仍然有部分学生选择信仰宗教,这无疑是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挑战。因此,从理性上深刻反思我国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和统战工作的有效性问题,积极寻求有效的应对措施,就成为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大学生信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就其本质而言,宗教是以唯心主义世界观为基础的,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唯物主义世界观,因此,信教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直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高校政治理论课程设置合理性的挑战

由于所处时代不同,在当前社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青年一代的影响远比对前辈人的影响要小的多,要树立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主要依靠政治理论课教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来完成。

从1978年到1986年,我国高校政治理论课程一直是“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或“科学社会主义”),这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三个组成部分来设置的。1986年3月20日,国家教委发出了《关于在高等学校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的意见》,提出从1986年起,用3-5年时间进行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工作,逐步开设新的课程,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原理课,并于1987年对该课程进行教学试点。经过积极的教学探索,1990年我国多数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原理课。1997年6月,在第六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国家教委制定了“两课”新的课程设置方案并于1998年开始实施,这一方案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分开设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54学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理工科40学时,文科36学时,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则包括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邓小平理论概论”等。2005年2月7日,中宣部、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并就课程设置(本科)做出了新的方案,四门必修课分别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70学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50学时),“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80学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70学时)。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在高校政治理论课改革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认识逐渐提高,不断增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教学内容,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不可否认,在此过程中,由于授课学时和内容的压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它在政治理论课中的绝对权威地位日渐消减,许多基本原理无法进行深入透彻讲解,这对于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无疑是一大损失。

(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挑战

当前,相当一部分在校大学生选择信仰宗教并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出了直接挑战,使我们不得不反思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存在的一些缺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固守传统的理念、方式和方法。目前,大多数高校及其教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进行思想政治和理想信念教育没有清晰的思路,高校扩招以后思想政治教育如何相应的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还没有成熟的应对措施;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局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片面性理解和教条式宣讲,停留在以正面单向灌输为主的方式上,说教意味重、形式古板单调;教育内容与国内、国际现实脱节,忽视了大学生的特点和个体差异,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认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力量也有待于提高。个别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并非科班出生,缺乏一定的政治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对教学内容没有深层次的理论研究,不能把基本原理将明白、讲透彻,更谈不上有思想、有见谛了;还有些教师本人缺乏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在授课过程中常常引用一些反映社会不公正、阴暗面的事例作为反面例证,却不能对这些例证加以分析并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甚至这些教师还在讲台上宣泄自己对社会的不满,不能保证“三尺讲台无杂音”,这种做法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引起年轻气盛、爱憎分明的大学生的共鸣,使教学形象生动,具有现实性,但却不能保证政治教育的基本方向,失去了思想教育的应有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性和政治敏感性,在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明显滞后,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或是为了应付工作,或是为了应付考试,使之流于形式。现实与理论、社会与学校之间往往出现“两层皮”,学生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越深入,面对社会现实后落差会越大,久而久之,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失去信心,转而追求强调至真至美至善境界的宗教,认为宗教信仰更简单、纯粹、真实。

(三)对高校统战工作的挑战

信教大学生不断增多且呈现递增趋势对高校统战工作也提出了严峻挑战,使得高校统战工作的任务更加艰巨。

首先,高校统战部门必须把信教大学生这一群体纳入工作范围。高校统战部门对信教大学生这一群体关注程度不够,甚至将大学生信仰宗教问题定位于学生管理工作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没有纳入统战工作的重要议程。其次,高校统战工作要利用自己独特的资源优势服务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统战工作联系的党外人士大多是学术带头人、业务骨干、社会精英等旗帜性人物,在大学生中有一定影响,甚至有些是大学生的崇拜偶像和奋斗目标,其思想和观点容易被大学生接受,让这些人物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信教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会克服思想政治教育空洞说教、正规性不足的缺点,达到良好效果。最后,高校统战部门需要与校团委、学工部、思想政治教育部等单位联合起来,使得针对信教大学生的统战工作成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宗教观念是深藏于信教者心灵深处的,再则大学生思想不定型、灵活易变,做好他们的工作事关重大,并非某一部门能够完成的,需要各部门共同协调,这就使得高校宗教工作体现出复杂性、敏感性、长期性等特点。

二、处理高校大学生信仰宗教问题的对策

(一)强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经典著作教学,加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大学生选择信仰宗教直接说明了他们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坚定,因此在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仍然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经典著作教学则是这一教育的主要渠道。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经典著作教学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因为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的直接文本依据,它最为真实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来思想面目。首先,它可以使学生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实思想,提高学生的思想品位和理解程度而不是让他们被动接受那些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甚至是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其次,作为一种知识面的拓展和思想的深化,经典著作能使学生了解某一原理历史生成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最后,经典著作能够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产生某一思想的历史背景,感受马克思的人格魅力和奉献精神从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总之,在加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学的同时,千万不能弱化经典马克思主义教育。

(二)设置与宗教相关的选修课和知识讲座,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一些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并非清晰和理性的,他们热衷宗教、信仰宗教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好奇心理、逆反心理和独立的人格意识,而不是虔诚地皈依宗教。因不了解才会产生神秘。与其让大学生因好奇到宗教世界中去寻求精神慰藉,倒不如在现实中为其开辟一条理性认识宗教、理解宗教的途径。因此,在党的政策指导下,有必要在高校开设与宗教相关的选修课程和知识讲座,以增强大学生对宗教的产生根源、本质特征、功能作用和历史发展走向的理性认识。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就曾对此类问题作过明确阐叙。如恩格斯在1882年4月所著的《布鲁诺·鲍威尔和原始基督教》曾说过:“只有根据宗教借以产生和取得统治地位的历史条件,去说明它的起源和发展,才能解决问题。”[3](P550)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就指出,“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4](P1)。“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4](P2)。到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宗教的神秘面纱才能被揭掉”,宗教才能消失。了解了上述马克思关于宗教的基本思想之后,大学生就会明白,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无论宗教采取什么样的传播方式和表现形式,其本质不会改变。坚定了无神论世界观,消除了对宗教的神秘感,大学生才能正确看待宗教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自觉地为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做更多的工作。

(三)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工作,使大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现代社会中,心理健康已经成为高素质人才的一项重要指标。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觉醒和独立人格形成时期,一方面他们追求新异,向往冒险、刺激,渴望自我价值的实现,憧憬美好的未来;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足够的勇气面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因此遭遇挫折时又会感到迷惘、困惑和无助;再则,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愈益加快、竞争愈益激烈,个人承受的精神压力也愈益增加,在不断产生矛盾和思维碰撞过程中,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很容易出现问题。因此,许多学生开始逃避现实,到宗教中去寻找心灵的宁静。西方许多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自然科学家在实验室和自己的研究领域是无神论者,但却是虔诚的宗教徒,原因也正在于此。因此,在高校中加强心理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全的心理状态就成为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信仰的重要途径。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另一方面,高校也应该完善心理咨询体系,营造良好的学生心理咨询氛围,使学生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有力帮助,从而避免其因无助而把理想和人生目标寄托在超现实的宗教神灵中去的做法。

(四)积极开展高校统战工作,依法加强对大学生宗教事务的管理

高校统战工作承担着高校“大团结、大联合”的任务。对于信教大学生,必须积极发挥高校统战部门的作用,既不能惊慌失措,一概否定,也不能视而不见,放任自流,应加强高校内部宗教方面的调查研究,根据情况区别对待。针对因出于好奇心和神秘感而信仰宗教者,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无神论教育,使其了解宗教知识,大多数学生还是可以形成正确信仰观的。对由于深刻理解宗教而皈依宗教者,则要认真贯彻党的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尊重他们的信仰自由,政治上团结合作并加强引导,积极想办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努力使他们和其他大学生一样,在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维护祖国统一、促进社会和谐等重大政治问题上达成共识,进而处理好个人信仰和祖国利益、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用宗教道德去规范日常交往,使他们成为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力量。高校统战工作特别要加强宗教渗透的预警机制和防控力度。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和平演变”战略从没停止过,大学生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事关国家未来发展,因此,少数敌对分子将大学校园作为进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渗透的一个重要阵地,打他们着“自由、人权”的旗号,利用宗教推行西方社会价值观念,冲击社会主义道德观念,侵蚀青年一代的思想灵魂。对此,必须采取有效合法的防范措施,充分发挥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模范作用,及时发现、积极引导,不能允许宗教布道者进入校园,取缔非法的宗教集会和宗教宣传,抵御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活动。

[1]陈安金.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思考[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3).

[2]金志霖.当代大学生与宗教信仰[J].当代宗教研究,2002,(3).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G41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1-2803(2012)01-0047-04

2011-10-25

本文系2011年河北省统一战线学会招标课题《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对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挑战及对策研究》成果(JTZKT-201109)。

李萍(1972—),女,河北涿鹿人,军械工程学院政教室讲师,博士。

责任编辑:水 木

猜你喜欢

信教马克思主义政治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学校教育支持系统视角下信教大学生的理性回归
“ 90后”大学生宗教信仰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