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关文化的历史继承与发展的思考

2012-08-15薛晓星

海关与经贸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海关历史制度

薛晓星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海关文化是海关形成和发展进程中积累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凝聚海关队伍的精神支柱。重视海关文化建设,不仅是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体现,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历史的责任,是海关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需要。笔者从海关文化继承角度,以近代海关发展轨迹为参照,认为应当从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的高度,正视并重视近代海关史研究,汲取历史营养,使海关文化得以科学传承和发展。

一、海关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亟需厘清的误区

重视文化建设是海关的传统。特别是当代海关精神、海关职业道德以及海关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提炼,使海关文化建设更具有现代性。但是从海关发展的历史沿革看,海关文化建设在理念和指导思想等方面还应调整,厘清继承与发展的误区。

(一)关注时代性、忽视历史性,薄古厚今、淡化传承

文化作为意识形态范畴,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时代性。海关文化建设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重视宣传和灌输当代海关人员应秉持的核心价值观念,在强调政治性的同时,体现时代性。然而,从海关文化建设形式看,习惯于由上而下采取选择性宣传和推动,或定式思维下以运动方式灌输、宣传、教育和活动,往往形式重于内容;从内容看,侧重于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海关在制度、业务、队伍建设成果,尤其是服务经济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缺乏纵向厚重感。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过于原则、笼统和高高在上,尚未形成被海关人自觉接受、参与和推崇、被社会广泛认可的具有行业特色的文化。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在文化传播形态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面对来自方方面面文化思潮和形形色色意识观念的挑战,海关强调和突出的文化形态过于单薄,难以起到决策层所期待的精神凝聚和方向引领作用,队伍凝聚力和执行力偏弱,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持续漫延。

严峻的现实喻示着海关文化建设的缺陷。笔者认为,突出的缺陷是海关文化内涵缺少历史传承元素,犹如水中浮萍,叶大无根,随风摇摆。缺少从历史发展经验和教训的角度来研究当代海关文化建设与发展问题。有意无意地回避历史文化传承,尤其是缺少对近代海关文化的探讨、研究和继承。海关文化建设之所以出现薄古厚今现象,主要原因是受外部大环境影响。一是受狭隘的民族主义影响。中国近代历史是一个屈辱和抗争的历史,中国领土和主权饱受列强的侵略和践踏,海关虽然辉煌但有着清晰的半殖民地政权的烙印,海关成为洋人控制的 “洋关”。对于这段失去关税自主权的历史,国人不堪回首,早期的片面宣传教育很长时期在社会上形成了全盘否定的思维定式。研究这一时期海关发展历史,客观公正地尊重历史,肯定其作出的历史贡献,很容易被戴上为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歌功颂德、美化和夸大清朝腐败统治的帽子。二是偏激的历史虚无主义影响。在与时俱进的口号下,违背唯物史观科学、全面、客观的精神,受所谓文化进化观影响,片面地认为近代海关和腐败朝廷一样,是落后、腐朽、封建的,不值得研究和借鉴,只有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海关发展和成就达到了最高点。三是急功近利的形式主义影响。对海关文化发展的内涵及路径缺乏深入思考,把文化建设简单化、程式化、表面化,满足于按照上级统一要求,提几句口号,搞 “几个一”看得见、摸得着、看起来很美的工程。既显不出海关特色,也难以起到凝聚人心和精神支柱的作用,更不具有历史传承价值。

历史学家阎崇年先生认为:“历史应当受到敬畏,为什么要敬?因为吸取前人经验会得到宝贵的智慧;为什么要畏?因为重蹈前人错误要受到历史的惩罚。清朝历史既有过耻辱,也有过辉煌,我们既不能忘却历史的耻辱,也不能抹煞历史的辉煌。”因此,对于近代海关历史,应当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来看待,需要客观公正地分析和对待,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当代海关文化建设提供历史养分。

(二)重视国际化、忽视本土化,重外轻内、照搬移植

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各国各地区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促使各个国家、地区 (或经济体)必须相互借鉴经济运行管理制度,促进贸易便利化。相互学习借鉴的过程,既是一个与世界接轨、逐步走向国际化过程,也是结合自身实际、利用好本土资源,加以吸收创新,为我所用的过程。“入世”后的中国海关,顺应经济发展潮流,在世界海关组织中积极发挥作用,虚心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现代化建设经验,海关管理制度逐步与世界通行做法相衔接。但是,在学习借鉴过程中还明显存在不足:一是注重业务管理制度的学习,尤其重视通关信息化、一体化和风险管理理念及技术的借鉴,对于海关人事管理制度、行政财务保障以及其他管理和运行制度的学习重视不够,同时对 “舶来品”如何与现行制度和模式兼容也研究不够。二是重视业务管理制度的拷贝和模仿,对于西方有关公民、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建设,以及这些体系对于海关业务管理制度的支撑作用分析不够,造成我们所推行的风险管理、分类通关、差别化管理包括与企业的联网监管等,貌似超前的改革措施缺乏必须的诚信管理制度作保障,这不仅影响移植借鉴的成效,也妨碍业务改革向纵深推进。三是对中国近代海关制度的研究和借鉴不够。多年来,我们注重学习借鉴当代西方国家海关制度,以他们为榜样推进中国海关的现代化建设,而对于近代海关留下的有益遗产,包括内部管理制度、业务制度和规范的研究不屑一顾。近代中国海关制度也是在系统移植当时西方先进的海关业务制度、行政保障及管理制度等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经过近百年的磨合改进,比较好地适应了当时中国的国情。虽然,带着屈辱印记被迫建立起来的半殖民地海关,以及充满不公平的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海关制度,遭到全国有识之士的声讨,但在腐败堕落的封建王朝体制下却运行顺畅,成为最廉洁、有为的机构,以至于被称为 “世界行政管理史上的奇迹之一”。这一特殊历史现象,对于我们今天如何借鉴文明成果,极具研究价值。

(三)肯定表象成果、回避敏感问题,缺乏全面、客观的分析

建国以来,学界对近代海关的作用以及赫德本人的评价有一个变化过程。80年代以前,基本持完全否定的态度,一概作为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工具来进行批判。80年代以来,学界包括海关系统对其评价渐趋客观、公正,认为近代海关依然是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中国的工具,是半殖民地的突出标志,但客观上对中国近代化进程起到了促进作用,近代海关管理理念、制度和技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进步性,对当代仍有借鉴意义。中国著名海关史专家陈诗启先生认为:“(近代)海关的工作非常庞杂的。对于这些工作,应该具体分析,作出客观的评价,不好笼统地肯定,也不好笼统地否定。”对于伴随近代海关沉浮起落的赫德等一批洋员,其功过是非也应当具体分析,作出客观评价。研究历史的主要目的,是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仅作宏观、笼统的研究和评价还远不够,需要结合宏观历史背景、社会发展进步、海关活动内容进行理性分析和实证研究,这既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未来负责。

客观地说,当代学界专家受制于对海关工作不够了解,对于近代海关管理经验中到底有哪些值得学习借鉴,难以进行深入、细致、具体的研究。受强烈的历史荣誉意识影响,与近代中国对外开放有关的一些部门,包括海关在内,目前也仅仅对近代开放的表象标志予以重视和肯定,比如:充满西洋味道的海关大楼、中国首枚大龙邮票的发行以及从西方引进的如港航设施等各类先进器物;在特定的展馆或专题会议、文章中对某一片断史料或史实进行展示、介绍。在海关系统内部,由于对近代海关研究重视和关注不够,在缺乏外力支持的情况下,一些事关海关发展历史的研究难以深入。比如:在封闭落后条件下近代海关产生的客观必然性研究;对于近代海关职责事权范围及其扩张、拓展过程的研究;在腐朽的封建体制下,近代海关移植西方制度、进行近代化改造过程的研究;近代海关管理制度的研究;近代海关行政组织体系、具体业务制度、财务保障制度研究等。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开采手段,使得近代海关这个丰富矿藏没有得到发掘和利用。

综上所述,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和殖民造成的影响,在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奴役、压迫和耻辱的同时,客观上推动了近代中国进步,尤其在海关表现得最为突出。但是有关近代海关研究的认识误区始终存在并困扰海关上下,亟需厘清。

二、近代海关文化遗产的客观分析与合理借鉴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一种深深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中的精神财富,对于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持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文化的发展不但有鲜明的时代性,更有历史的延续和传承性。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

近代海关的产生和盛极一时的发展,有其客观必然性。政治上,清政府闭关锁国、腐败堕落,西方列强疯狂地向海外侵略殖民,用炮舰打开了中国大门,并采用种种卑劣的手段瓜分和控制中国,使中国迅速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全面把持和掌控中国的政治经济命脉,是 “洋关”产生的重要背景。经济上,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中国被迫打开对外贸易的大门,被动地卷进入世界贸易体系;清政府限定口岸开放策略,以及旧海关体制难以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朝廷税收萎缩、财政困难,需要建立新的海关制度以平衡各方利益关系,满足列强和朝廷的经济需求。思想文化上,清政府人才缺乏、思想守旧,承担不起推动旧海关制度转型的重任,只能被动接受西方列强及其代理人的鼓噪和操纵。在近代特殊的历史大背景下,受洋人控制、以不平等条约 (5%的超低进口税率等)为依据,以及以维护列强利益为主、维护清政府利益为辅的近代海关制度一经产生,便立即在腐朽没落的封建体制内呈现出旺盛活力,不仅开创了近代海关全新的职能实现方式,而且触角不断向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渗透,其造成的危害以及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影响深远。一方面,作为帝国主义列强控制中国的重要工具,洋关的设立、关税自主权的丧失,加快了中国沦为列强原材料供应国和工业品消费国的步伐,肆无忌惮、源源不断地从中国攫取财富,同时也抑制了民族工业发展,使得当时的中国更加积贫积弱;另一方面,洋人把持的洋关以及洋关所涉及的领域,同步带来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管理制度、科学装备、新兴教育和技术理念,以及当时世界文化发展的新生事物,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诞生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海关,是由洋人把持的 “非正常机构”,对内对外必定缺少公平和正义。在海关人员管理上,重洋员轻华员,洋员的数量、地位远高于华员,福利待遇、职务升迁等方面享有特权;重内班轻外班,外班地位待遇低于内班人员。在海关事务中,进出境货物申报只能用英文报关结关,且洋商享有通关便利 (免查验、税收减免等),华商则无任何便利。对于案件的查处,偏袒外商,重犯轻罚。

用公正、客观的眼光来看,近代海关存续期间仍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可供研究和借鉴。笔者研究不深,但对其中两方面内容倍加推崇。

(一)形成了尽职清廉行业文化,值得肯定和借鉴

针对清政府腐败无能、效率低下的官僚体制弊端,近代海关引入西方海关管理制度,进行周密的制度设计和严格的管理要求,形成了独特的尽职清廉的行业文化,给落后的清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树立了样板。首先,重视职业道德的培养。首任总税务司李泰国倡导 “诚实、高效、热心公众服务”,继任总税务司赫德面对社会各界对洋人把持海关的抗议,以及朝廷官僚对洋员的排斥,要求海关洋员们“不必用花言巧语,以中国的利益为重是必须遵守的正确原则”,鼓励下级为履行好职责发挥创制精神,但需要向上报告请示。其次,推行完备精细的人事管理。制定 《中国海关管理章程》及其他相关规定,对内部部门及内班职员、外班职员的职责分工、遴选升迁、汉语学习、定期加薪、福利补贴、考核奖惩、裁决申诉等作出明确规定,实行高薪养廉,调动全员积极性。再次,加强廉政监督制约。上级有权随时对下级海关进行巡视,开展审计监督,下级必须落实请示报告制度。严格控制海关关员从业行为,实行轮换和回避制度,严禁海关职员经商、分成或收取财物,不得领受来自海关系统以外的奖赏,“任何关员不得直接或间接参与销售之各类物品、商品,一经查实概予开革论处。”海关人员如果因为个人生活不检点,如吸食鸦片、纳妾等影响工作,将予以辞退。

正因为近代海关尽职清廉的行业文化影响,也包括朝廷对赫德个人能力的认同,更重要的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属性,决定着帝国主义需要利用海关这一工具来广泛地控制中国各个领域。因此,近代海关不仅征收关税、监督对外贸易,还 “兼办港务、航政、气象、检疫、引水、灯塔、浮标等海事业务,经办外债、内债、赔款及以邮政为主的洋务,从事大量的业余外交活动”,这对晚清政府,乃至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及社会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尽职清廉的海关行业文化长期要求和影响下,海关的中外雇员有非常强的履职能力,这是近代海关能够参与国家若干事务的素质基础和信任保证。

提升海关队伍综合素质,尤其是倡导尽职清廉的海关行业文化,在今天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海关积极履职,所作的贡献以及自身改革建设所取得的成果,与改革开放的成就同样令人瞩目,地位提升、科技进步、人员机构倍增。与此同时,代价和教训同样刻骨铭心。以“9898”廉政风暴为标志,每年或多或少都有不同层级海关人员执法腐败问题被查处,饱受社会诟病。对若干案例分析后不难发现,排除大环境因素,海关系统没有建立起 “尽职清廉的行业文化”应是根本原因之一。海关是少数制定廉政禁令、规定、纪律最多的部门,也是设置专门纪检机构、专职纪检干部最多的部门,涉及关员执法行为的监督措施近乎繁琐和资源浪费,常年不间断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层层加码的廉政措施和规定动作,形成“特中有特”的廉政高压氛围。在一道道防线面前,腐败这颗毒瘤依然非常活跃。从 “五年回顾教育”到今天,海关需要客观总结反思近十年来廉政建设历程,评估各种防疫措施、体检制度实行后所起的实际 “疗效”。这些措施和制度直指关员有形的活动和行为,若干 “他律”措施看得见、能检查、易考核,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然而,需要决策层面对的现实是,有形举措治标不治本、药到病不除。比如,向隶属海关派驻纪检特派员,职级和资历逐步加码,初衷和愿望都十分美好,但客观地说,十年来这支特派员队伍在监督隶属海关领导班子和“一把手”方面,在查发执法腐败案件、降低廉政风险方面的成效并不理想。历史经验表明,防腐反腐固然需要制发禁令和戒律,需要专门的队伍严防死守,还需要采取割除毒瘤的果断手术,但最有效的药方是增强自身肌体抵抗力,把 “他律”措施与“自律”意识相融合,而 “自律”意识主要来自于文化教育和氛围感染。海关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海关职业特色的行业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重视海关文化建设是长期的历史使命,需要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要求积极推进,也需要继承历史文化,包括近代海关有益的文化内核,这是海关文化建设的时代要求和历史任务。

(二)制定了严谨的业务制度,适应实际需求并持续坚持

为了保证朝廷税收,近代中国海关以英国海关制度为蓝本实行垂直领导,建立的海关业务制度主要有:第一,统计制度。海关定期编制贸易统计和报告,统计报告的内容不仅限于货物进出口,还广泛涉及政治、财政、实业、金融等多方面内容,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发展状况。时至今日,近代海关统计报告仍是研究近代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第二,税收征管制度。进出口货物一律按章征税,对估税、审核、征税、交款等操作流程作出详细规定,实行流水作业、分阶段控制管理,每个环节都有制度保障。1861年海关总税收为5036370库平两,到1910年增加到34518589两,50年中增长了5.8倍。税收数量的大幅增长与当时严密的税收征管制度不无关系。第三,货物监管规范。进出口货物从申报、估价、征税到查验放行都处于海关监督管理之下,对外籍船舶、华商船舶进出实行统一管理。另外,通过没收、罚款等手段来打击和扼制走私,维护贸易秩序。

这些制度在近代海关最终形成,也经历过转型和革新过程。清政府迫于列强压力,同意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的管理制度逐渐向领事报关、领事代征、外籍税务司监督、外籍税务司等制度渐次演变,成为被列强和清政府都接受、具有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特点的外籍税务司制度。近代海关转型时期,处在东方传统文明与西方文明剧烈冲突的年代;近代海关制度,是在移植、嫁接和改造西方海关制度基础上,逐步建立一整套包括章程、规则和办法在内的体系完备的管理制度。

仅从近代海关制度移植借鉴来看,不论是形式还是效果,其成功之处是不言而喻的。这对于致力于建设现代海关制度的当代海关来说,尤其值得对照反思和检讨借鉴。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海关学习国际海关现代化建设经验,作出 《关于建立现代海关制度的决定》,在此后十多年里,或以8大体系建设为目标,把通关作业制度改革作为突破口;或以 “耳聪目明”为追求,将风险管理作为中心环节大力推进;再或以 “大监管”体系为抓手,实行 “三查合一”的监管模式。这些不断翻新的改革举措源动力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从海关自身建设谋划,以世界同行为参照,围绕实现职能提出追求目标;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围绕国家下达的任务或经济形势对海关的要求来调整思路:或以“税收为轴心”强调综合治税,完成年年加码的硬指标;或在 “保增长、促发展”要求下,现场要成为 “五加二”、“白加黑”全天候的服务窗口,用服务行业标准来服务企业,接受管理相对人以及社会各界的测评、打分;当然,也包括体现海关执法职能的某某 “行动”,既是客观形势的需要,也为了自造声势、树立形象。回顾现代海关制度建设历程,往往是在努力完成各项极其困难任务的同时,做些制度设计和推动,因此,制度设计的目标常有偏离、措施不断调整,推进有始无终,成效具有局限性。笔者认为,目标的确立、规划的设计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用制度来保证现代海关制度建设思路的延续性、内容的严谨与可行性,保证制度在推进和执行过程中的严肃性,避免以改革或创新的名义对业已成熟的制度不断包装翻新。

三、推进海关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建议

虽然海关文化包含于国家的大文化中,理应认真做好规定动作,与国家战略保持高度一致,但是在国家战略中,海关文化如果缺少行业自选动作,则是极大的缺憾。找准海关文化建设的时空坐标,是海关事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既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海关的发展理念和模式,也要以史为鉴,立足民族文化土壤,从海关发展历史,尤其近代海关史中汲取经验、总结教训;既要积极参与和推进中华文化发展、繁荣和复兴;更要找准定位、注重内涵、提升层次,为海关文化复兴而努力。

(一)优化海关文化建设理念

树立与文化强关相适应的文化发展理念。一是树立海关文化自觉意识。海关文化是海关精神财富、力量源泉和价值追求,正确认识文化建设在海关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才能结合形势发展要求,科学确定海关文化建设的方针、原则、目标、规划和具体步骤,为扎实推进打好基础。二是树立海关文化自信意识。既要尊重、坚守和弘扬改革开放以来凝聚全国海关智慧的海关精神和价值理念,也要以开放自信的心态和勇气,主动吸收近代中国海关以及当今世界海关文化中一切有益成分,把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三是树立海关文化自强意识。鉴于文化涉及人们情感记忆、思维习惯、精神感悟的特点,有必要通过 《中国海关通志》出版发行、海关博物馆和展览馆展示,以及海关关史室陈列和地方志编撰等活动,加大内外宣传力度,将海关文化与业务、队伍建设一体化推进,增强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营造有利于海关人自觉践行先进文化的责任和氛围。

(二)重视近代海关历史研究

中国海关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萌芽、唐宋时期的市舶司以及清前期四海关,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性质、地位、作用大都已有定论,但对于近代百年海关史,研究并不到位,缺乏客观、全面、深入的研究,尚未形成学界与海关基本认可的结论。仍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组织各方力量全方位展开研究,通过史料分析和学术研讨,让被遮蔽掩盖的既有事实以及含混不清的认知,变得清晰真实、客观公正。只有历史的营养被全面吸取了,才有助于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在方式方法上,第一应重视史料收集。有关近代海关的史料浩如烟海,散落于世界各地,尤其是英国等西方国家,需要下决心有计划地收集近代海关史料。第二应重视海关系统内的研究。总署应明确牵头研究机构,在海关学院设立近代海关史专业,提供专项经费,推动海关学会与高等院校专业力量结合、支持单位和个人结合开展相关课题研究,从不同侧面分专题研究近代海关的组织、人物、制度及其历史地位和作用影响。第三应加强与相关部门合作研究。近代海关插手管理的事务异常庞杂,有计划地与学界和相关部门一起研究近代中国外贸史、内贸史、财政史、金融史、港务史、邮政史、教育史、外交史等,带动和丰富近代海关专门史研究。

(三)注重发挥精神引领作用

不论是 “忠诚公正、兴关强国”的海关精神,还是 “爱国、厚德、增信、创新、奉献”的海关核心价值观内涵,从中都能感受到古往今来海关文化的精髓,感受到海关文化的延续和传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海关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其精神引领作用。首先,要在制度层面体现对海关历史宣传和教育的重视。军队和近代海关注重仪式的有益做法值得借鉴,庄严的升旗、宣誓、检阅等仪式,有助于海关院校招录的学员以及海关统一招录的新关员增强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辅以完整的海关史教学,规定课时、灌输到位;关员在升职、晋级、晋衔等涉及个人成长的时刻,应按规定举行仪式,公开宣誓承诺;在关员培训经历中,应安排系统的海关史讲座和专题讨论,帮助关员从近代海关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中认识海关的重要地位,加深对海关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增强爱国爱关情感,增强为国把关的责任意识。其次,建立配套性措施,使弘扬海关核心价值观要求与实际工作内容相一致。比如,借鉴内外班管理和员工培训做法,实行专业人才分类管理,建立名副其实、有责有权的专家队伍;改进并优化教育培训模式和机制,充分利用海关院校以及社会教育资源,突出满足关员需求的专业培训和利于素质提升的选修培训,采用制度培训与在职选学相结合的教培方式,便于关员广泛参与,确保教培工作不再成为软任务、走过场。再次,在人的现代化上下功夫。作为社会一员,近代海关对职员工作时间以外的德行操守要求,在今天仍有借鉴之处。重视对关员8小时之外的关注和社会监督,大力宣传海关人员在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正面典型,有益于提高海关人员的社会美誉度。不仅要加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对海关人员的国家意识、海关意识、责任意识提出高要求,还应注重拓展关员的全球视野、强化国际意识,做到博学笃行、勇于担当,体现国门卫士的行业素质。

当前形势下,海关文化建设既重要又紧迫。如何平衡 “物欲诱惑与精神自觉”的关系,从而实现职业和文化自觉,是当前海关文化建设中的深层次和难点问题。推动海关文化与业务、制度现代化程度相匹配的人的现代化建设,需要系统思考、整体设计、持续推进;需要结合历史积累和现实要求来考量,尊重历史、继往开来;需要注重海关核心价值观的长期培育和持续宣传,及时跟进配套保障措施,使海关文化在海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1〕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马克思、恩格斯 关 于 文 化 问 题 的 重 要 论 述 〔DB/OL〕 .(2011-11-03).http://culture.people.com.cn/GB/87423/16117611.html.

〔2〕钱穆 .国史大纲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王宏斌 .赫德爵士传——大清海关洋总管 〔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4〕陈鲁民 .晚清海关为何清廉 〔J〕.学习月刊,2011(21).

〔5〕黄丰学 .试论赫德在中国近代海关的廉政建设 〔J〕.绥化学院学报,2006(1).

〔6〕曹传清 .赫德影响晚清中国社会的动机探析—以社会性动机为视角 〔J〕.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0(3):88-91.

〔7〕叶凤美 .失守的国门——旧中国海关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8〕中国海关学会编 .赫德与旧中国海关论文选 〔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4.

〔9〕陈诗启 .中国近代海关史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海关历史制度
清代海关银锭漫谈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关于未纳入海关统计的货物贸易收支统计研究
外贸企业海关合规重点提示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新历史
清代广东十三行与粤海关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