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方式

2012-08-15梁永艺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共同理想权威利益

梁永艺

(中共广西贺州市委组织部,广西 贺州 5428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方式

梁永艺

(中共广西贺州市委组织部,广西 贺州 542800)

增强社会成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顺利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是知、情、信、意有机统一的思想意识机制和外在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要通过利益激励的认同方式、理论说服的认同方式、情感诱导的认同方式、环境熏陶的认同方式、权威倡导的认同方式等方式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认同

主流价值观边缘化、西方价值观主流化的危机被列为中国未来10年的十大严峻挑战之一[1]。党的十七大报告顺应当代中国的发展形势,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使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了时代的重要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处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中间层次和中心位置,成为联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各个层次内容的关键环节。因此,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突破点和关键性环节。

一、利益激励的认同方式

把利益激励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方式有充分的依据。正如叶泽雄所说的那样,“利益尤其是人们的物质利益,既是社会理想冲突的根源,又是社会理想认同的一般基础”[2]。在这里,我们从两个方面论述这个依据。第一,社会共同理想是一定社会共同利益的反映,不能离开利益空谈社会共同理想认同。社会共同理想的基本特征就是价值性、道德性和政治性。这种价值性、道德性和政治性在根本上是社会全体成员利益的综合反映。人们对社会共同理想的认同在根本上不是出于本能、理智的思考或品德的高尚,而是出于对社会的利益需求。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他还提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一定使自己出丑。”[4]由此可见,个人利益能够体现于社会共同理想中并能通过个人努力得到实现,是社会共同理想获得认同的前提。第二,社会共同理想认同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认同,而价值认同说到底是一种利益认同。正如叶泽雄在《社会理想论》中所言,“社会理想的认同实质上也可以说是一种利益上的认同”[5]。 社会共同理想认同的核心问题是价值或利益问题。在本质上,社会共同理想认同是通过学习身份的澄清与确认来正确认识个体或社会各方面的价值。用贾英健教授的话来说,认同的本质就是“当人们在确立自己的身份感的时候,他又总要受到一定利益需求、情感和信仰等问题的影响。进一步说,人们总是认同那些与自己的利益需求、情感和信仰相一致或相近似的东西,利益、情感、信仰影响着人们对‘他者’的评价问题。因此,认同说到底是对人的意义感的重新定位和评价的问题”[6]。从行为学的角度看,社会理想认同也是一种行为选择,而人们的行为选择必然以利益为主要依据。由此可见,认同主体利益的实现是社会共同理想认同形成的关键。利益作为一个人价值认知的基础,既决定了价值观念的发展变化,又决定了人们是否认同外在的对象。正是利益的激励作用,才使认同主体获得认同一定对象的热情和根本动力。因此,解决社会共同理想认同问题,就必须重视相关主体的利益满足问题,把满足相关主体的利益需要作为实现社会共同理想的基础。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必须把物质利益激励的认同方式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认同实现的重要方式。利益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体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它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层次结构。比如,根据利益的不同内容,利益可分为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或分为两类: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但是,物质利益是人们首要的或者说是根本的利益,其他的利益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之上产生与发展。“利益是人们生存、享受、发展的物质需要的满足。物质利益是人类活动目的的真实内容和本质,是激励和支配人们活动的能动因素和真实动机。找到了构筑共同理想的原因,就找到了构筑共同理想的基础。共同理想的构筑,必须首先紧紧抓住利益这一点。”[7]邓小平说:“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8]毛泽东则直截了当地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9]因此,以实际的物质利益激励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不但有必要、很有效,而且是增强人们对其认同的重要方式。

既然利益激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重要认同方式,那么,这就决定了大力发展经济、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奠定物质基础的主要途径。

二、理论说服的认同方式

把理论说服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方式很有必要。人不可能自发的形成科学的理论观点、正确的思想体系。科学理论的获得是一个自觉学习或者被正确理论说服的过程。列宁就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10]同时,他还主张,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应该“把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自觉性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10]285。一个理论的真理性与价值性具有强大的说服力、感召力。只要理论具有彻底性,它就能够被认同和接受。正如马克思所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并不能依靠社会成员自发的产生,而必然依靠外在力量对之进行宣传教育,使他们能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与现实基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进而在理性、自觉的层次上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认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中国人民共同利益和愿望,把党在现阶段发展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和个人的幸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利益、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体现了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既体现了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又体现了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人类发展的普遍规律和民族发展道路的统一。”[12]同时,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理论基础,是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具有理论的彻底性。正如邓小平所说的那样:“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13]这两方面就为理论说服的认同方式提供了基础。

理论说服的认同方式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宣传、教育必然成为促进共同理想认同的重要途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具有较高的马克思理论水平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素质、能力,能够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结合当代中国的具体国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内涵、价值、性质等进行内容理性化与形式感性化结合的宣传引导,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理念在认同主体中的内化与外化。

三、情感诱导的认同方式

把情感诱导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方式有充分的理由。人有理性的一面,也有感性的一面。人们对某一种事物的感情是好还是恶,决定着人们与该事物的关系是亲切还是疏远。人们往往容易认同与自己感情亲切的认知对象。人们往往易于排斥、否定自己不喜欢的或令自己厌恶的事物。人们有了对真理强烈的情感,就能激发自己内部的力量去追求真理。人们有了对某一社会理想的强烈情感,就能够对之认同并为之奋斗。正如列宁所说的,“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列宁还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14]人们有了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态度和体验的情感,人的各种内在要素才会被激活、被结合,人们才会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并为之奋斗的热情。正是因为如此,情感诱导才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一种认同方式。

情感诱导的根本目标是通过引导认同主体对当代中国国情的了解、对当代中国美好未来的憧憬来激发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向往与追求,培养人们对党的信任与信心,增强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支持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情感诱导认同方式主要通过培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热爱感、责任情感、信仰情感实现。培养热爱感,就是要激发人们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中国、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情感。培养责任感就是要培养人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责任感,使人们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寓于个人理想的追求当中。培养信仰情感,就是要培养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一种珍惜、向往、归属的情感。情感诱导方式是增强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重要认同方式。

四、环境熏陶的认同方式

人总是在改变环境的同时也被周围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塑造。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11]291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与人们的生活条件、社会关系、社会存在的关系,强调了人的思想意识是他们所在的生活环境决定的。并就环境对人影响作出了论述,认为人的思想、精神等是必然受环境影响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种关于社会共同利益的价值观,必然受一个社会中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影响。马克思曾经精辟地论述过人的观念、精神、思想等与社会存在的关系。他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也是人们的一种思想意识活动,也必然受一个社会中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影响。当代中国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的综合状况决定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认同的广度与深度。一方面,积极的社会环境,如:和谐、民主、富裕、文明的社会状况,则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认同的形成。另一方面,消极的社会环境,如:贫穷落后、腐败丛生的社会状况,则阻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认同的实现。因此,环境熏陶就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方式。

在当代中国,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认同的社会环境的重点是积极回应社会焦点问题与有效应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一方面,积极回应、引导社会焦点问题,根本措施是党与政府积极利用大众传媒引导社会舆论,切实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社会焦点问题,在公共政策中综合反应共同理想的价值取向,统筹社会利益冲突。另一方面,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力、吸引力、说服力,采取有效措施应对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这是优化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认同的社会文化环境的治本之策。

五、权威倡导的认同方式

在现代汉语中,权威是指“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16]。 由此可见,权威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影响他人的力量。领导权是权威的重要来源之一。没有一定的领导权,没有一定的公权力,权威也难以产生。正如恩格斯所言,“没有领导,也就是没有权威。”[17]这种领导权,一是对政治权力的控制力,二是对思想文化的影响力,三是对人民群众的号召力。这三种领导权,是领导者利用其社会权威带领社会成员实现群体目标的重要力量。社会理想一般是由某个反映其阶级利益的思想家或党组织提出,各社会集团的社会参与意识往往是通过这种权威对社会的政治动员和思想启蒙来实现。这些权威既包括某些具有思想精神影响力、号召力的思想权威,比如马克思、恩格斯,也包括某些掌握政治权力的政治权威,如在政府里担任要职的政治领导或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党组织、社会团体,还包括某些文化精英(如李大钊)、社会运动领袖(如毛泽东)。“这种权威之所以能在共同理想的构筑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不仅是由于他们个人具有领袖的优秀品质和社会威望,也不仅仅是由于他们具有洞察历史的深邃思想,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是一定社会阶级、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表达者,他们的作用和活动的性质正是取决于他们所代表的阶级的状况和力量。”[7]163在历史上,共产主义理想之所以被世界无产阶级所接受、认同,除了这个理想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发展需要之外,离不开当时的诸多思想权威、政治权威、文化精英、社会运动领袖等权威人物在社会中不遗余力的倡导。在新民主主义运动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思想权威、社会运动领袖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广泛倡导,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就不可能在当时的中国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

“现代社会中,共同理想的构筑一定要通过一定的公共权力的运作,要有一定公共权威的领导,否则,就不会有共同理想的形成。”[7]164共同理想的认同是社会共同理想构筑的关键环节,没有广泛的认同就没有共同理想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得到人民的广泛认同,离不开党组织、政府、政治领导、思想权威、文化精英等权威的倡导。因此,权威倡导就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方式。

中国共产党具有丰厚的领导权威资源,包括了它的思想权威、领导人权威、组织权威、领导体制权威及党的历史继承性权威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领导权威资源为中国共产党倡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提供了基本条件。充分利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权威资源倡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对于增强社会成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人民论坛“千人问卷”调查组.未来十年你我面临的挑战——“未来10年10大挑战”调查报告[J].人民论坛,2009,(24).

[2] 叶泽雄.社会理想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11:203.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8.

[5] 叶泽雄.社会理想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11:224 .

[6] 贾英健.认同的哲学意蕴与价值认同的本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2 .

[7] 姚亚平.社会精神资源的整合与开发——论当代中国社会的共同理想[M].太原: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215.

[8]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6.

[9] 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67.

[10] 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03.

[1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12] 高进.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J].思想教育研究,2009,(11):47.

[1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14] 列宁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17.

[1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

[16]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048.

[1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368.

G641

A

1008-6269(2012)03-0087-03

2012-02-12

梁永艺(1985-),男,广西玉林人,中共广西贺州市委组织部调研科干部,主要从事先建理论研究。

周潞资

猜你喜欢

共同理想权威利益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各大权威媒体聚焦流翔高钙
试论共同理想的当代价值意义
跟踪督察:工作干得实 权威立得起
权威发布
为什么要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增强班级凝聚力,加强班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中国梦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