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鄂伦春族研究综述
2012-08-15海日,朱林
海 日,朱 林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081)
我国鄂伦春族研究综述
海 日,朱 林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081)
鄂伦春族是我国五小民族之一。通过对其历史状况、社会形态、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宗教、婚姻家庭及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梳理和综述,使我们对鄂伦春族有一大致的了解,有助于对其进一步深入研究。
鄂伦春族;民族特征;研究综述
鄂伦春族是我国较小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交接处的大小兴安岭中,特别是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鄂伦春族共有8 196人,语言使用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无文字,现在通用汉语。鄂伦春族信仰萨满教,主要表现形式为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经过国内学者的努力,出版和发表了不少有关鄂伦春族的学术著作和研究论文,本文试图对这些成果进行一番学术综述和梳理。
一、学术专著类
从1952年到2011年,鄂伦春族研究的正式出版书籍66本,内部发行物3本。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和社会方面。其中研究历史方面的书籍有22本;研究社会方面的书籍有32本;研究其他方面的书籍有15本。
(一)历史研究
鄂伦春族历史发展和各个聚居区历史状况是学者研究鄂伦春族历史较为关注的两个方面
1.鄂伦春史和相关史料的研究。内蒙古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写的《鄂伦春族简史简志合编》(1963年版)、内蒙古自治区编写委员会编写的《鄂伦春族社会历史调查》(1985年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鄂伦春民族研究会编的《清代鄂伦春满汉文档案汇编》(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等。这些都是国家层面对于鄂伦春族进行的系统调查,还有一些学者在鄂伦春历史方面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记录鄂伦春族的历史发展。如林昆、何文柱编的《中共鄂伦春自治旗党史大事记》(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刘晓春编著的《鄂伦春历史的自白》(远方出版社2003年版)等。
2.内蒙古和黑龙江鄂伦春聚居区的研究。1959年出版的由内蒙古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写的对鄂伦春民族乡情况调查,包括内蒙古的布特哈旗、托扎敏怒图克以及黑龙江的爱辉县、呼玛县十八站鄂伦春聚居区的社会历史现状调查。还有学者对某一聚居地区进行系统的调查。如郭建斌、韩有峰主编的《鄂伦春族——黑龙江黑河市新生村调查》(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等。
(二)社会研究
1.社会形态方面的研究著作有13本,集中在鄂伦春的社会情况、社会变迁及游猎生产等方面。如秋浦著的《鄂伦春社会的发展》(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郑东日著的《鄂伦春族社会变迁》(延边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何群等著的《狩猎民族与发展——鄂伦春族社会调查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于学斌编著的《鄂伦春游猎生活》(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以及2011年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徐长恩著的《鄂伦春自治旗民族区域自治研究》等。
2.人口方面的著作有4本,研究鄂伦春人口的分布及现状。如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编的《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鄂伦春人口统计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版),林盛中著的《中国鄂伦春民族人口》(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沈斌华等著的《鄂伦春族人口概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林盛中著的《鄂伦春民族人口新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综合性的研究有著作15本,主要对文化、生存发展及现代化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如杨英志著的《黑龙江兴安岭里的鄂伦春民族》(东北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都永浩著的《鄂伦春族游猎·定居·发展》(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逯广斌、韩有峰、都永浩著的《鄂伦春族40年》(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等,主要对鄂伦春族进行概况性的研究。王玉主编的《鄂伦春民族现代化研究》(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何群著的《环境与小民族生存:鄂伦春文化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等,主要研究现代化和文化变迁对鄂伦春的影响。还有一些学者对鄂伦春马的研究,有[日]浅川四郎等著,赵复兴译的《兴安岭之王,使马鄂伦春族》(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何文柱著的《鄂伦春族生存发展问题研究》(作家出版社2001年版)等。
(三)其他方面研究
主要集中在对萨满教、民间故事、人文经济、传统语言、教育、医药及风俗等各方面的研究。如关小云、王宏刚编著的《鄂伦春族萨满文化遗存调查》(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峻林等编的《鄂伦春民间故事集成》(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版),刘晓春著的《鄂伦春人文经济》(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胡增益著的《鄂伦春语研究》(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李瑛著的《鄂伦春教育史稿》(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韩有峰编著的《鄂伦春族风俗志》(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孙保芳、刘树民主编的《鄂伦春族习惯用药》(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版)等。
二、学术论文类
从1957年至今,有关鄂伦春的论文有481篇。对鄂伦春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主要分布在历史研究18篇;社会研究291篇;婚姻、生葬及宗教研究38篇;文学与艺术研究67篇;社会经济发展研究19篇;语言文字、教育及其他方面的研究48篇。
(一)历史研究
鄂伦春族的族源、发展简史等方面很多学者都做了深入的探讨。如冯君实《鄂伦春族探源》(吉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2期)、徐芳田《鄂伦春族源流简述》(黑龙江民族丛刊1986年第4期),赵复兴《鄂伦春族历史简述》(内蒙古社会科学1981年第1期)、乌力吉图《鄂伦春族源考略》(内蒙古社会科学1984年第5期)等论文。还有一些学者对清朝鄂伦春某个方面情况做了描述,如刘淑珍、苏静《浅析清代鄂伦春满文户籍档案》(满语研究2005年第2期),赵复兴《清代鄂伦春总管阿穆勒塔》(黑龙江民族丛刊1995年第4期)等。
(二)社会形态和综合性研究
1.社会形态研究。鄂伦春社会形态方面研究的论文有21篇,对鄂伦春人民的土地占用情况、社会分化、社会转型、社会性质和人口等方面进行探讨。如吕天光《鄂伦春族十七世纪后由家族公社向比邻公社的发展》(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75年第3期)、阿勇《鄂伦春人的氏族社会》(内蒙古社会科学1980年第3期)、赵复兴《十七世纪初鄂伦春人的家庭公社》(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1期)、永昊《历史上鄂伦春地区的组织机构》(黑龙江民族丛刊1988年第3期)、查干姗登《土地占有与鄂伦春族猎民的社会分化——以鄂伦春自治旗猎民村为例》(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年第2期)、程尼娜《近现代鄂伦春社会转型中人口问题探赜》(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1期)等。
2.综合性研究。鄂伦春大部分的文章集中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狩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很多学者对鄂伦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保护和传承过程中的建议。如于富业《论黑龙江省鄂伦春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第5期)、韩淑云《鄂伦春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及保护对策》(理论研究2009年第6期)、巩茹敏《黑龙江省鄂伦春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与保护问题的思考》(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25卷第6期)等。对鄂伦春传统文化的研究在古老文化的特点、现状、问题及发展状况等方面的研究。如乔栋梁《鄂伦春族的古老文化及其特点初探》(内蒙古社会科学1981年第5期)、董迎轩《鄂伦春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因素》(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等。对鄂伦春狩猎文化的论文有很多,包括对狩猎方式、习惯、风俗、特点、鄂伦春马、狩猎的方位、天文历法知识等多方面的研究。如于学彬《论鄂伦春狩猎文化的特点及其局限性》(北方文物1990年第3期),万星《定居前鄂伦春族的方位知识》(黑龙江民族丛刊1996年第2期),宋宝峰、王艳梅、陈胜前《鄂伦春狩猎采集生活的考古学意义》(边疆考古研究第7辑),王晓芳《鄂伦春狩猎文化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07年第3期),孙立华、刘书晨《鄂伦春马的保护与利用》(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年第9期),燕朝刚、李志永、李春霞、刘建军《鄂伦春马品种的形成与保护》(黑龙江动物繁殖2005年第1期)等。还有对自然、贫困、生存发展、图腾文化、旅游、文化产业等各方面的研究。如吕朝凤、刘培生《论制度变迁的主要动因——基于鄂伦春族制度变迁的实证研究的思考》(思想战线2008年人文科学专辑第34卷),王为华《鄂伦春族图腾文化:人类远古的幻想和寄托》(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孙岿《大兴安岭鄂伦春族的贫困循环问题与扶贫对策》(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刘文俊《论鄂伦春族萌芽形态的宗法制度》(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靳玉萍、张军、演龙《鄂伦春旗草原退化的原因及其治理对策》(内蒙古草业2004年第4期)等。
(三)婚姻、生葬和宗教研究
1.婚姻研究。鄂伦春婚姻状况研究的论文有6篇,在婚姻方式、婚姻在家庭中的作用和婚俗等方面。如白兰、赵复兴《对鄂伦春族婚姻方式的民族学考证》(内蒙古社会科学1986年第4期),赵云孟《试析解放前鄂伦春族的家庭与婚姻》(黑龙江民族丛刊1991年第1期),龚晓犁《独特的鄂伦春族婚俗》(中外文化交流1997年第5期)等。
2.生葬研究。鄂伦春对生育的研究有3篇论文,包括生育文化、习俗和满族生育习俗进行比较。如刘翠兰《浅谈鄂伦春族生育文化》(黑河学刊2005年第1期)、刘翠兰《鄂伦春族妇女的生育习俗》(健康大视野1995年第2期)、丛培欣《满族与鄂伦春族生育习俗的成因比较》(满族研究2009年第3期)。对丧葬文化的研究有6篇论文,对鄂伦春丧葬的文化、习俗进行研究。如刘占远《鄂伦春族的陪葬仪式》(旅游1990年第8期)、白水夫《库玛尔路鄂伦春人吊棺葬习俗初探》(黑河学刊1988年第3期)、赵刚《从考古上看清代鄂伦春族的埋葬习俗》(博物馆研究2008年第2期)、关小云《鄂伦春族的丧葬习俗》(黑龙江民族丛刊 1997年第3期)等。
3.宗教研究。鄂伦春宗教和风俗方面的论文有23篇。宗教方面主要是宗教信仰的概述和萨满教的研究。如孟志东《鄂伦春族宗教信仰简介》(内蒙古社会科学1981年第5期)等。对萨满教的研究有王咏曦《鄂伦春族的萨满教》(黑龙江民族丛刊1991年第3期),赵光远《鄂伦春人的萨满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5年第2期),王丙珍《鄂伦春族萨满神话的传承与变异》(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兰雪燕、王为华《记录人类童年时代心灵发展轨迹——鄂伦春萨满文化研究》(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5期),包清文《鄂伦春族萨满田野实地考察报告》(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等。对鄂伦春风俗方面的论文有10篇,对鄂伦春的风俗习惯和禁忌进行研究。如吉登、乌苏格钦、托木《鄂伦春族风俗习惯浅谈》(内蒙古社会科学1981年第5期),万星《鄂伦春族的生产禁忌》(黑龙江民族丛刊1996年第3期),杨显国《鄂伦春族传统习俗》(旅游1990年第8期)等。
(四)文化与艺术研究
1.民族民间文学研究。民间文学的方面研究的论文有13篇,主要对鄂伦春民间文学进行梳理。如孟淑珍《鄂伦春民间文学的汉译与整理》(黑龙江民族丛刊1997年第1期),刘翠兰、张林刚《从鄂伦春民间文学看其风俗信仰》(内蒙古社会科学1991年第4期),赵复兴《鄂伦春族文学简论》(内蒙古社会科学1995年第3期)等。
2.艺术研究。近年来对鄂伦春艺术方面的研究较多,有论文54篇。对鄂伦春的音乐、舞蹈以及传统的桦皮和狍皮工艺做了详细的论述。音乐舞蹈方面研究主要是宗教音乐、传统民歌和拟兽舞蹈的研究。如刘桂腾《鄂伦春族萨满音乐》(乐府新声2007年第4期)、李涵雯《拟兽舞蹈初探——以鄂伦春黑熊搏斗舞为中心》(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1期)、王昕《试论民族学视野下的鄂伦春族舞蹈》(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等。鄂伦春传统工艺的研究较多,主要在桦皮和狍皮的制作工艺上,桦皮制作工艺方面的论文有哈纳斯《试论鄂伦春族桦树皮工艺》(内蒙古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孙一丹《浅谈鄂伦春桦皮雕刻艺术》(艺术研究2005年第1期)、王海冬《鄂伦春族桦皮工艺的传承方式》(东北史地2008年第6期)、田艳《鄂伦春族桦树皮制作技艺法律保护研究》(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年第5期)、杜志东《浅谈鄂伦春族桦树皮制品的美学意蕴》(赤峰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等。狍皮制作工艺的论文有哈纳斯《试论鄂伦春族的兽皮文化》(黑龙江民族丛刊1993年第2期),李学彬、王锐《悠悠林海哨声潇潇——解读鄂伦春族诱猎乐器狍哨的发展态势》(艺术研究2008年第3期),哈纳斯《鄂伦春族狍头皮帽的特点、功能和艺术价值》(黑龙江民族丛刊1999年第4期)等。
(五)社会经济发展研究
关于鄂伦春族经济发展的研究论文有19篇,对鄂伦春整体经济状况、猎民生活等方面进行研究。如沙晋《黑龙江省鄂伦春族经济和社会发展调查》(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年第2期)、涂利利《鄂伦春自治旗鄂伦春族猎民经济发展状况调查报告》(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05年第4期)、葛长海《略论鄂伦春民族知识分子在发展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黑河学刊2003年第5期)、靳玉翠《浅议加快鄂伦春自治旗经济发展》(理论研究1995年第4期)等。
(六)语言文字、教育及其他方面研究
1.语言文字研究。鄂伦春族语言文字研究的论文有19篇,对语言的历史、现状及发展加以论述。如徐世璇、关红英《鄂伦春语使用现状分析》(满语研究2001年第1期),文华《鄂伦春语语言使用现状调查》(满语研究2007年第2期)等。
2.教育研究。鄂伦春教育方面的研究论文有18篇,对历史上鄂伦春教育状况、现状的教育状况做了翔实的论述。如李伟佳《论民国初年鄂伦春族学校教育》(黑龙江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孙希广《改革与发展鄂伦春民族教育的几点做法》(中国民族教育1999年第5期),潘树仁《黑河早期的鄂伦春民族教育》(黑龙江史志1999年第1期),任国华《黑龙江省鄂伦春族教育的历史与现状》(民族教育研究2001年第4期),白洁《试析民族传统游戏对当代儿童的教育价值——以鄂伦春族为例》(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年第2期),李贵彬《清末民初黑龙江省鄂伦春民族新式教育》(继续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赵兴州、赵彦、吴志玮《浅论清代鄂伦春族学校教育的类型及特点》(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年第5期)等。
3.其他方面研究。健康研究:对鄂伦春的体质和心理健康进行论述。如方征、张兰、马强、王延《鄂伦春族猎民身体形态及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关于鄂伦春族猎民村的调查报告》(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方征《生活方式的变迁对鄂伦春族猎民健康的影响》(体育文化导刊2007年第11期),方征、刘新华、靳海涛、马强《鄂伦春族猎民体质与心理健康现状及相关研究》(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等。服饰研究:对鄂伦春服饰的概述。如王咏曦《鄂伦春族的服饰艺术》(黑龙江民族丛刊1995年第1期)、白梅《浅谈鄂伦春族服饰》(黑龙江民族丛刊1997年第1期)、丰收《地理气候环境与鄂伦春族服饰》(黑龙江民族丛刊2002年第3期)等。抗日战争研究:鄂伦春族在抗日战争中发挥历史地位和贡献的论述。如刘德全、刘德娜、刘德莉《浅析鄂伦春族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世纪桥2003年第3期),刘德全《鄂伦春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黑龙江史志2003年第5期)。
[1]杨英志.黑龙江兴安岭里的鄂伦春民族[M].沈阳:东北人民出版社,1952.
[2]秋浦.鄂伦春社会的发展[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
[3]郑东日.鄂伦春族社会变迁[M].延边:延边人民出版社,1985.
[4]李瑛.鄂伦春教育史稿[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
[5]林盛中.中国鄂伦春民族人口[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6]白兰.鄂伦春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
[7]林盛中.鄂伦春民族人口新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
[8]王玉.鄂伦春民族现代化研究[M].沈阳:民族出版社,1993.
[9]逯广斌,等.鄂伦春族40年[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
[10]洪时荣.鄂伦春民族现代化的抉择[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
[11][日]浅川四郎,等.兴安岭之王,使马鄂伦春族[M].赵复兴,译.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9.
[12]胡增益.鄂伦春语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13]于学斌.鄂伦春游猎生活[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3.
[14]刘晓春.鄂伦春历史的自白[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3.
[15]关晓云.大兴安岭鄂伦春[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
[16]韩有峰.鄂伦春族历史、文化与发展[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4.
[17]何群.环境与小民族生存:鄂伦春文化的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8]吴雅芝.最后的传说:鄂伦春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19]朝克.楠木鄂伦春语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20]关小云,王宏刚.鄂伦春族萨满文化遗存调查(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系列)[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21]王莉.民族文化经典故事丛书:鄂伦春族[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22]徐长恩.鄂伦春自治旗民族区域自治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那青阳]
C954
A
1008-8520(2012)03-0091-04
2012-01-04
海日(1986-),女,辽宁阜新人,民族学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