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对社会管理创新的影响
2012-08-15杨树林
杨树林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 201620)
微博对社会管理创新的影响
杨树林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 201620)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互联网传播模式,在引导舆论和主导话语权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伴随“政务微博”、“微博问政”的出现,为社会管理提供了新形式、新手段,同时,也出现一些现实社会问题,需要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发挥微博积极作用,实现社会管理的良性发展并有所创新。
微博;社会管理;创新
微博,又称“微博客(MicroBlog)”,是一种新兴的基于web3.0技术的供用户传播信息、获取信息,实现信息共享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上传文字、图片或视频等超文本形式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微博最早起源于2006年国外一个集传递信息、社交服务、微小博客等功能于一体的网站Twitter。2007年5月人人网的创始人王兴在中国大陆地区建立了第一个带有微博功能的类似Twitter的网站—饭否网后,国内专门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迅速兴起,如腾讯滔滔、新浪微博等。其中,尤以新浪微博表现最为出色,用户人数最多,覆盖面最广。半年前,新浪公布的二季报就显示,其微博注册用户数已突破两亿大关。
2011年11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互联网办公室主任王晨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积极开展微博客舆论引导工作[1]。同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实名认证的政务微博平台“上海发布”正式上线,它是继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微博“北京发布”之后又一高调亮相的直辖市政务网博,上线一周,粉丝即超百万[2]。从中央到地方连续密集的动作,凸显了政府层面对微博这一网络传播新形式的重视,深入理解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体的正反两方面因素,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创新社会管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微博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微博颠覆性的传播模式和巨大社会影响力,对社会管理的外部环境条件和对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提高社会管理的水平、转变社会管理的模式提供了重要途径和多种手段,促进传统社会管理的方式方法产生变革,加强社会管理,发挥了积极作用。
1.沟通民众,了解民情、民意
目前,我国有4亿多网民,仅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数就超过2亿,网民的意见已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社会各个阶层的声音,微博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民众对于某一问题的看法和态度。政务微博可以就某一具体问题发布意向性的微博信息,关注的粉丝可以通过发表评论和转发,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可被自己的粉丝所知晓,使信息进入新的传播链条之中,形成网状的多主体互动式讨论。通过这种形式讨论,并结合观察分析来自民众有一定影响力的微博信息,政府可以有针对性地了解民众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和态度,获知民众的利益诉求。
微博具有调查民情民意和政府与民众双向互动的功能,不仅可以有效地增进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相互了解,更能使政府在制定具体的公共政策之前熟悉民情民意,把民众的利益诉求作为制定公共政策的一个重要考量的维度,通过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不断调整达到与民众形成共识的目的,把有关的利益博弈过程前置,增加了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民主化,也使得公共政策在实施之后得到民众的响应和拥护,提高了公共政策的效率。
2.资讯发布,强化政府服务
政务微博,不仅仅是政府信息和时事新闻公开发布的平台,更是一个关注民生、便民服务的有效载体,可以围绕民众关心的民生热点,发布有关吃穿住行的全方位信息[4]。
以新近开通的“上海发布”为例,开通当日20分钟内,粉丝过万;8个小时内,粉丝突破10万;截至当天上午9:40,粉丝总数超过42万。上线首日,“上海发布”共推出微博15条,涉及菜价、住房、交通出行、天气预报、空气质量、文化消费等民生实用信息。
当天一早,“上海发布”前三条微博都是有关的最新引导。“早安上海”发出提醒:“今早仍有雾,明天冷空气要来啦!”此后,“交通快讯”连发两条:“中环内侧邯郸地道多个设备悬挂坠落,请注意避让”;“地铁早高峰,3号线、6号线部分车站限流”。“上海发布”还为民众提供的了一条咨询现实中的疑惑和难题的新途径,上海市人民政府昨天印发了《上海市户籍人户分离人员居住登记办法(试行)》,“上海发布”当天下午第一时间发布之后,网友们在“围观”发帖中,还抛出不少现实困惑,期待得到解答。有网民评价上线第一天,果然有水平,信息涵盖面广,资讯及时到位,继续关注。
这种不带任何“官气”,以平实的语气,将民众尤其是上班一族最关心的重要资讯和实用的生活服务信息,及时通过微博发布,确确实实起到了服务民众的目的。
3.舆论引导,化解舆情危机
微博自身的特点,在传播带来巨大优势的同时,也辩证地蕴涵着相当的风险。由于微博自发的特性,其内容往往表达个体的主观感受、情感和想法,具有片面性和主观性。尤其是发生突发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时,基于各种动因所产生的谣言、流言,不仅导致网络舆情危机,更是蔓延到现实生活之中,影响到社会公共秩序的稳定。此时,正确发挥微博在引导舆论方面的积极作用,及时相关信息,往往能收到化解舆情危机的奇效[5]。
2011年3月日本震后核辐射引发我国国内“抢盐潮”为例。当时,“抢盐”的信息弥漫,网络上更是谣言四起。一名网友通过浙江省委组织部长蔡奇的微博喊话:“蔡部长,现在全省在哄抢食盐,请省领导关注”,蔡奇随后回复:“请继伟省长(郑继伟,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已开通实名认证微博)关注”。很快,郑继伟通过微博发布:“已部署”。不多时,蔡奇即再次发布微博:“据环保部门监测,目前浙江全省没有核辐射影响,食盐保证供应,望浙江同学转告”。
两位省领导在微博上回应民众,及时传递权威信息,无疑对于化解各种谣言、流言,消除民众恐慌,稳定民众心理,具有重要作用。
4.监督问政,促进公平正义
在政府处理一些社会热点事件时,微博发挥了强大的舆论监督功能,促使政府公开相关信息、公平地解决有关问题,如“宜黄自焚”和“我爸是李刚”等。同时,民众通过政务微博问政,形成对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的外部问责和舆论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巨大的舆论压力使有关官员直接面对公众的评价甚至质询,无法再以“打太极”、“装哑巴”的方式来躲避推诿。
通过微博,以相对简捷易行的方式,实现对网络问政的深化,促使政府积极主动适应民主、开放、互动的网络生态,对于解决以往问政缺乏渠道、渠道不畅,问政效率低下,问政过程不公开等问题,都大有裨益。将行政官员置于公开的舆论监督环境之中,更加有利于构建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保障和发展公民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实现社会管理的价值目标,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二、微博对社会管理创新提出的挑战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互联网传播的新模式,为社会管理提供新手段新形式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蕴涵着一定的风险。尤其是在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利益矛盾下,不同群体在运用微博时可能不完全合理合法,在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影响局部地区社会稳定。同时,微博本身就属于社会管理对象的范畴,相关的监管机制尚未建立,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挑战。
1.产生网络集群,滋生非理性
微博几何级数式的传播,能够在很短时间内扩散到很广的时空领域,使原本不相熟悉的人在网络上形成集聚,产生网络集群。作为数字化时代人们社会生活的状态之一,网络集群较之现实集群更充分地表现出偶然性、隐匿性、情绪性等特质,更能容易形成集群的非理性冲动。
由于现实生活各种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不健全、某些地方政府公权力私利化、处置突发事件的方式简单粗暴,加之网络参与日益生活化,民众民主意识不断增强,网络社会较少的约束和限制,都为网络集群提供了潜在的动因,微博作为网络新媒体中的佼佼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网络集群产生之后,在集体行动之中非理性开始滋生,导致人民热议的网络群体性事件。民生事件、自然灾害事件、法治事件、官员腐败事件、文化事件,涵盖国内外,无所不包,呈现突发性强、扩散迅速、人数增加、不安全因素上升的发展态势。有时,更有国外敌对势力参与其中,考验着各级政府的社会管理水平。
2.误导舆论,引发网络舆情危机
微博传播集中体现了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和隐匿性,当现实社会发生社会热点问题或突发性事件时,当社会处在快速发展中,利益分配不完全协调,民众心理上集聚了一些不满情绪,所谓“仇官”、“仇富”,如官员违法乱纪和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件显现时,由于其极具敏感性和复杂性,往往能够被及时关注,进而迅速发酵演变,经过一段时间的渲染,最后形成一种压倒性的舆论,而这种舆论更多的时候掺杂着非理性因素,表现为谣言、流言、各种极端言论。
通常的模式是,作为社会热点事件或者大众关心的共同话题,可能是一个很微小具体的话题,首先以微博信息的形式出现,此时相关报道尚未出现在传统媒体上;而后随着博友们不断地评论、转发,在微博、其他社交网络甚至整个网络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响应和共鸣,同时会伴随着不同的观点看法;经过相互的探讨交流和激烈争论,少数意见很快被淹没,多数意见为达到持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尖锐和极端,偏离的事实,导致网络舆情危机[6]。
3.微博本身就属于社会管理范围,监管难度大
微博不仅仅在其延伸方面给社会管理带来了挑战,其本身的管理作为社会管理的内容之一,也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强化对微博的日常运营和监管不容忽视。
我国目前是将现实中的行政职能延伸到网络监管上,分为互联网主管部门、安全监管部门、网络文化主管部门等等,中央层面涉及中宣部、国家互联网办公室、国家安全部、工信部、文化部、广电总局、工商总局等多个部门。在实际监管中出现多头管理、政出多门、九龙治水的格局,职责交叉现象严重,协调难度大、成本高,加之,现有法律缺乏对包括博友在内的网民的有效规范,电信运营商、网络服务商、网民的职责不明确,微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还处在混乱阶段,微博运营网络自身的自律和管理还较差,要实现对微博日常运营的监管难度很大。
三、利用微博加强社会管理的对策
微博作为迅速发展的网络新媒体,已成为影响网络舆论、推动公共议题的主要力量。全国范围内,尤其是中东部发达地区和国家部委机关,较早进行了利用微博加强社会管理,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探索,为有效应对微博提出的挑战,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1.搭建政务微博平台,注重服务与沟通
政务微博,如“广东省公安厅”、“成都发布”、“北京发布”和新近开通的“上海发布”,在搭建政府与民众沟通的桥梁和提供便民服务实用信息方面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7]。
要从发挥政务微博信息传达、沟通民众、发动动员三个主要方面的作用着手,整合政府各职能部门资源,全面及时发布权威的政务信息,向民众直观地展示各项工作进度,听取民众声音,并及时回应和解答,实现与民众更多更快更直接的沟通,同时通过关注、搜索等功能,掌握了解舆情动态,为科学决策提供第一手的民意依据。集中发布政府职能部门的便民信息和提供服务功能,同时适应民众实际生活的需要,不断丰富发展便民服务新形式,尤其是与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如信访部门,完全可以开通政务微博,实现微博信访,以提高信访工作的效率。
政府部门通过及时发布政情、资讯,发挥微博政务公开、服务民众、民意表达的有效作用,同时注意结合官员微博,发挥组合效益。如公安部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办公室主任陈士渠在新浪实名开通个人微博,探索利用这一新兴网络工具创新打拐反拐工作,回应群众关切。
2.积极引导微博舆论,维护社会稳定
充分认识到微博作为一种网络新媒体的社会性,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能力。正如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在署名文章中提出的,“通过微博客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重视加强微博客内容建设,通过微博客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倡导良好风尚,推动了网络文化繁荣和网络文明的发展”。展现积极向上的、符合主流文化方向、弘扬主旋律的新风尚,充分发挥微博的宣传教育功能[8]。
同时,要高度重视微博运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微博助力下的网络舆情危机,要及时发布权威消息,坚持用正确舆论引导民众,用正确舆论压倒错误舆论,用正确的舆论来克服和消除各种错误的观点和已经形成的负面影响。加强网络舆情危机的预防,出现一些错误言论,在科学分析之后,具有网络舆情危机苗头和征兆的,要通过微博发布对应的正面信息,引导言论,形成网络舆情危机的预防机制。注重培养微博舆论的引导员,通过一批数量的舆论引导员强化主流舆论,应对负面舆论,要通过微博及时澄清相关事实,消除民众的误解和诱惑,把负面舆论的影响降到最低,防止网络舆情危机发生。
3.强化管理,促进微博积极健康发展
微博本身就属于社会管理的范围,强化微博管理是社会管理的应有之义。强化微博管理要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入手,为微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目前已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议》等30多部法律规范,其中多是一些管理办法,主要涉及网络版权等网络知识产权管理、域名管理和安全管理,对于互联网尤其是社交网络和自媒体的法律法规制度还有待建立健全。
严禁非法提供和出售公民个人信息、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基础上,可以选择少数有较大影响力的微博运营商,开展微博注册实名制,积极支持某些地区开展微博注册实名制试点,同时加强对微博运营商履行社会责任的培训和监管。
政府层面,要进行有关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监管职能的整合,破除现实中的行政职能延伸到网络监管上的模式,以新成立的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为主体,在指导、协调、督促有关部门加强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在职责范围内,指导各地互联网有关部门开展工作,逐步强化网络监管职能。
加强社会管理的核心和灵魂就在于创新,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体的崛起,不可避免地变革传统的社会管理格局,在给社会管理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其创新提供多样的途径和方式。丰富的实践表明,以运用微博为抓手和突破口,充分发挥微博的积极作用,完全可以实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1]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1 -11/28/c_131273709.htm[EB/OL].
[2]http://tech.hexun.com/2011 - 12 - 06/136016341.html[EB/OL].
[3]高冬可.微博平台上的专业新闻——报业微博新闻解析[J].新闻知识,2011,(10).
[4]史安斌.“微博议政”与“微博执政”[J].国际公关,2011,(5).
[5]马寿帅.微博语境下突发事件中的谣言传播分析[J].新闻知识,2011,(9).
[6]秦微琼.网络舆情对政府形象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D].2008.
[7]田迎娣.微博传播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新闻知识,2011,(10).
[8]董立人.政务微博发展助推社会管理创新[J].领导科学,2011,(28).
D63-39
A
1008-8520(2012)03-0084-04
2012-03-01
上海市大学生创新计划(华东政法大学)课题“互联网语境下的社会管理及其创新”阶段性成果
杨树林(1982-),男,安徽芜湖人,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王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