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善美的统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回归
2012-08-15付秀芬闫晓静
付秀芬,李 荣,闫晓静
(河北北方学院 法政学院,河北 张家口07500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但是多年来,作为德育主渠道、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作用,最主要的是没有体现出教学的真善美。可以说,真善美的统一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价值回归的必然路径。
一、把握好真理性与真实性,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真”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真理性是毋庸置疑的,可为什么在教学中,这些真理性的东西却引不起学生的兴致,反而让人有一种假大空的感觉呢?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大多比较抽象,概念化程度较高,容易给人枯燥乏味之感,许多内容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都在谈,虽然有深度差别,但也难免有“老生常谈”的感觉,很难有新鲜感,体现不出真理的魅力。二是教师的教学没有展现所讲授内容的真理性。许多教师功夫下得不够,没有真正吃透理论,做不到了然于心,只是在概念原理中兜圈子,照本宣科,味同嚼蜡,真理的光辉被掩埋。三是教师信念的缺失。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有些教师不仅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反而对所讲内容的真理性存在疑惑,其信仰、信念缺乏坚定性,教学中也就很难做到旗帜鲜明、底气十足地去展示教学内容的真理性。四是教学与现实脱节比较严重。理论只有与现实世界结合才能真正令人信服地展示其真理性。事实上,因教师囿于校园与课堂,往往做不到理论教学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深入融合。
要解决以上问题,必须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真”。这里所说的“真”有两层含义,即真理性与真实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都是真理性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而真实性是指教学过程中求实、务实、诚实、实在的精神和态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坚持“真”的尺度才能有实效,因此,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真信。教师首先要对所讲的内容有一种真热爱、真虔诚的态度,树立起坚定的信念,这不仅是自己做好工作的前提,也是对学生的一种身教。试想,若自己都不坚信的东西,又如何使得别人坚信?第二,要真懂。要下力气吃透教材,吃透理论,这样才能理直气壮、底气十足地把真理性的东西展示出来。第三,要用真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感情丰富的青年学生,教学中不仅要讲事实、摆道理,以理服人,同时必须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1](P225)。用真情去讲授理论知识,以真情去关爱学生,带着对所讲内容的虔诚和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关心,以真挚的情感去开展教学活动,必定会成效倍增。第四,要讲真话。任何教学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达,教学中一定要讲真话、讲实话,既可朴实无华,也可精彩华丽,但必须以真实为前提,实事求是,实话实说,要力戒华而不实、假大空的虚浮现象出现。第五,要真贴近。也就是要真正贴近学生、贴近现实、贴近社会,立足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各种实际去开展教学,要把理论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交友、择业等各项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学以致用,知行统一,为学生解疑释惑、启迪智慧、引航指路。第六,要真教。教师要真诚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之中,要深化学习,加强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以创新的精神,不断探索优化教学的途径和方法,用真诚去实现教学的魅力,展现教学的价值。
二、强化教学的价值目标,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善”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善就是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对社会和学生发展的有用、有利、有益性。它是指善良、善意、善为,是一种人本主义关怀,是一种合目的性的价值判断,体现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作用。具体表现为:第一,目标之善——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发展。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学中尤其要凸显对学生健康成长目标的关注,不能只重视社会的需要而忽视了学生的需要,要让学生始终感觉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让学生主动认识并积极参与实现教学对自己健康成长的“善”的目标,这才会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第二,方法过程之善——适应教育对象的特点。教育对象是感情丰富、思想活跃、个性鲜明的大学生,教学中必须避免照本宣科、僵化呆板的方法,应因课、因时、因地、因人,即根据不同的课程、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学生随时调整教学的方法、途径、过程,最大限度地了解、关心、尊重学生的特点,这本身就是一种善。如果教师只顾天马行空,独往独来,就难以有成效。第三,行为之善——贴近学生实际。教学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入脑入心,内化为理想、信念,更重要的是再将内化的东西外化为一种社会行为,这是教学的归宿和目的。教学中,必须贴近学生、贴近现实、贴近社会,把理论教学与活生生的实际结合起来,在这一结合中帮助学生解决大量的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的问题,既帮学生解疑释惑、排忧解难,又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把握,提高了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内化与外化的统一,这不仅是行为之善,还是结果之善,这样的教学必然会成效显著。第四,形象之善——树立身教典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学生心灵和行为的理性导航员,是塑造学生灵魂和行为的工程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形象,成为“善”的榜样。古人云:“学高为师,行为世范”、“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应以自己崇高的师德和人格魅力,树立身教的典范,用自己的良好形象去影响、激发、引导学生。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其作用是最强烈、最深远的,是言教所不能企及的。
三、提高教学的艺术性,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之“美”
真是一种合规律性,善是合目的性,真与善的结合、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就是一种美。教学中,真理性与价值性的充分体现必然会给人带来一种向往、满足和愉悦,体现一种美的感受。但这主要是从教学的内容和价值意义上来说的,要全面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美,还要重视教学的形式之美,提高教学的艺术性。同样的课堂,有的人讲得枯燥乏味,毫无生气,而有的人就讲得引人入胜。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说:“教育是一种最困难的事业。优秀的教育家们认为,教育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2](P31)教学本身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复杂的艰难的艺术,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因为它要塑造人的灵魂,改变人的行为,对教学艺术性有着更高的要求。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把教学当成一门艺术去钻研、去实践。教学的艺术性涉及方方面面,包括组材的艺术、启发的艺术、讲演的艺术、组织讨论的艺术、提问的艺术、驾驭课堂的艺术等等。一个好的教学必须体现出内容之美、方法之美、逻辑之美、语言之美、板书之美、意境之美和教师的人格之美、情感之美、风度之美等。一个好的教师,必须有良好的美学素养,把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转化为教学艺术,遵循审美规律,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使学生在赏心悦目、和谐民主的氛围中享受教学之美,实现潜移默化的改变,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真善美的统一是人类的理想追求,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最高境界。真、善并不等于美,只有真、善通过美的形式表现出来,教学才能真正达到求真、向善、唯美的理想境界,实现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和审美性的高度统一,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投身到教学过程中,充分落实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被动局面,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回归。
[1] 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