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中文专业毕业生择业现状及对策
2012-08-15王景川
李 琳,王景川
(1.河北北方学院 文学院,河北 张家口075000;2.河北北方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河北 张家口075000)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就业指导服务”。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新的历史时期和经济形势下,中文专业学生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掌握正确的择业观和择业方法是大学生就业的前提和保障。择业观是大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也是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发展的表现。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中文专业毕业生在择业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方面,在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中文专业毕业生越来越早地开始关注择业问题,并着手进行相关的准备,包括参加实践活动,进行各种资格证书的学习,比如会计证、秘书证、导游证等;另一方面,普通高校中文专业的一些毕业生不能确定自己的职业意向,或者对市场缺乏认识,在择业问题上存在盲目从众、随大流、虚荣和怕吃苦等问题。高校应当引导中文专业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增强择业能力,把汉语言文学专业发扬光大,为祖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贡献。
一、中文专业的重要价值和社会意义
中文专业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专业,可以学习丰富的人文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意义[1]。通过深入了解本国以及世界各国的语言和文化,可以全面增长自己的人文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锻炼自己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价值观的转变,对于一部分人而言,读书、学习知识仅仅是获取经济回报的手段和敲门砖。有的学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更多的是在衡量报考怎样的专业会更有前途,经济回报更好。中文专业的学科内容和岗位性质决定了毕业生很难在短期内取得巨大的经济回报,因此,很多人认为中文专业前景不乐观。但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语言文学应当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和智慧的精髓。一个民族不论到了任何时代都需要有人来研究自己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这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全面提高中文专业学生的素质,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提升全民文化素质也有非常深远的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民娱乐的要求不断增加,水准也越来越高,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文学创作者和文学工作者才更有助于优秀文学作品的创作。
二、普通高校中文专业毕业生择业现状
为了更好地了解普通高校中文专业学生的择业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笔者随机选择本校中文专业在校学生178名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75份。通过对问卷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学生能较早地关注择业问题
自从1997年起,全国高等学校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大学生自主择业的意识逐渐加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中文专业毕业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为了能顺利就业,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中文专业的学生开始越来越早地关注择业问题。在调查中发现,有71%的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就开始关注就业问题,22%的学生在三年级开始关注就业问题。不同职业对大学生的要求各有不同,中文专业毕业生在择业时可以选择教师、公务员、报纸杂志编辑以及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的文职人员等。
(二)择业观念能够根据社会变化做出调整
大学生作为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在国家发展和进步中应当发挥重要作用。而高校专业结构的设置总是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我们提倡大学生尽量从专业出发找工作,但是要做到完全专业对口是很难的。中文专业较其它专业更偏重理论,在理论研究方面,普通高校的中文专业毕业生与重点高校的中文专业毕业生相比显然不具备优势。步入社会后,实际工作能力又不强,就业范围比较狭窄。因此,很多学生做出相应调整,选择从事和自己所学专业相关或相近的工作。在调查中,对于“择业时怎样看待专业和工作性质”这个问题,81%的学生认为可以选择与专业有关联性的工作,不一定对口,13%的学生认为应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职业,只有3%的同学选择要找专业对口的工作。
(三)部分学生择业期望值偏高
在调查中,择业期望值偏高首先体现在对于薪酬的考虑。问卷结果显示,被调查大学生的择业期望薪酬基本上都不低于1 500元,其中42%的学生的期望薪酬都在3 000元以上,其中期望薪酬在5 000元以上的占整个调查人数的11%。在进一步的调查中发现,大学四年级学生的择业期望薪酬较之其它年纪偏低,但是也基本上都集中在2 000-3 500元左右。根据这一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中文专业学生的择业期望薪酬普遍偏高,这充分说明了中文专业大学生对市场缺乏充分的了解,在职业选择时过于理想化。学校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加以正确引导。
在调查中,最理想的择业岗位主要集中在政府机关、学校和科研部门以及新闻出版行业,占到被调查学生的72%。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选择到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上市公司工作。而选择到私营企业或者服务行业工作的学生只占3%,愿意到私营单位、西部或经济欠发达地方工作的学生人数更少。这样的调查结果与中文专业的特点有很大关系,因为教师、新闻和出版工作者以及公务员都是和中文专业比较对口的工作,又是各方面待遇都相对优厚的工作,自然受到大学生的青睐。但是,面对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应当引导中文专业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摒弃理想主义的择业观,实事求是地选择职业。
三、提高中文专业学生择业能力的对策
(一)多渠道了解职业信息,为职业选择提供依据
很多学生在谈到职业选择时有些迷茫,这除了供需矛盾等就业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市场需求、岗位设置以及岗位要求缺乏了解。中文专业的岗位比较分散,应当利用各种渠道了解职业信息,比如各大知名的求职网站都详细罗列了各种职业和岗位,提供了许多最新的求职信息,并且详细写明了各种岗位设置以及岗位的需求和职责。通过这些网站,大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各行各业和各种岗位的认知,还可以根据岗位需求有针对性地准备相关的知识,积累相关的经验。此外,还可以通过招聘会、用人单位发布的求职面试通知及学校掌握的求职信息等来了解职业信息。
(二)转变择业观念,培养脚踏实地的作风,树立到基层工作的择业观念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大,特别是就业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许多毕业生都希望到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工作,很多人都信奉“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农村一套房”的思想。还有很多大学毕业生滞留在城市,既没有适合自己的工作,又没有服务社会的责任感,高不成,低不就,漂浮在社会上,给社会稳定和就业带来了相当的压力,不仅不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而且造成了人才的巨大浪费[2]。实际上,一些经济欠发达的中小城市和基层单位更需要人才[3](P143)。胡锦涛指出:要鼓励各类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胸有大志。比起竞争激烈的大城市,中小城市更有助于发挥青年学生的才干,在真正需要人才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理想。中文专业毕业生更应认清形势,从实际情况出发,切勿好高骛远;要胸有大志,不畏艰险,积极投身于中小城市的建设,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自己,到中小城市、到基层单位去工作,在社会实践中成长为社会的骨干[4]。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基层的经济与文化繁荣和发展建设做出贡献。
(三)勤奋读书,学好专业知识
对于大学生来说,所学专业是求职的唯一资本[5]。在对大一新生的调查中发现,53%的学生是通过调剂学习的中文专业,这主要是因为很多人对中文专业的理解狭隘,把中文专业看得过于简单,甚至觉得中文就是小学、中学时候的语文,没什么可学习的。因此,一部分学生读书期间不认真,求职时连起码的个人简历都写不好,甚至有的同学在面试时对一些最基础的文学常识都不知道。中文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都从事教学、编辑创作或文职方面的工作,这就要求他们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文笔流畅精湛,而且要熟练各种公文写作。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要肯下苦功夫,多读、多背、多思考、多练习,反复实践,才能学得扎实。
(四)加强实践技能的培养,增强择业能力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学生数量的增加,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的需要,用人单位更愿意接收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同时又具备一定的实用技能,可以直接进行生产和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传统的只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大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往往困难重重。一项调查显示,85%以上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需要会写、会公关、会办事的应用型中文专业人才[6]。因此,培养中文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是社会所需,形势所迫。学生在认真完成学业的同时,应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还可以参与社会实践,做一些兼职工作,增加自己的工作经验,锻炼处理问题的能力,这对于今后就业都是非常有利的。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的价值和用途,中文专业作为研究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学科,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文专业毕业生应当充分肯定自己的专业,勤奋学习,打好基础,学好本领,顺应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调整自己的择业观念和择业技巧,在中文专业的岗位上干出一番成绩。
[1] 李佳佳.中文专业就业前景调查分析和探索[J].科技信息,2010,(17):101-102.
[2] 李海贞.浅析大学生基层就业[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4):86-89.
[3] 石国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0.
[4] 吴彦宁.对高校在引导大学生基层就业中作用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0):58-59.
[5] 晓双.中文专业就业五大出路[N].中国妇女报,2004-12-29(1).
[6] 魏世梅.培养大学生科学的择业观[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6,(6):11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