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代储君考

2012-08-15郭德慧

关键词:封号皇位

郭德慧

(河北大学 宋史研究中心,河北 保定071002)

所谓储君,即“帝王的亲属中已经确定继承皇位等最高统治权的人”[1](P205)。夏、商时期曾实行过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制度,可能还未确立完善的储君制度。到了西周时期,随着宗法制度的建立,“立嫡以长”的嫡长子继承制正式确立,于是开启了以立嫡长子为主的储君制度。经过秦、汉的发展,特别是汉高祖刘邦在建国之初就立吕后所生的长子刘盈为太子作为储君,“立嫡以长”的观念从此真正树立起来,在以后两千多年的专制社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三国两晋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国君的立储活动并没有很好地执行立嫡子的观念。到了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开始也是立独孤皇后所生长子杨勇为储君。唐朝建立之后,除了武后时期和后期宦官拥立储君的特殊情况外,大部分时间里都是选立嫡长子为储君。唐朝于907年灭亡,也就是在同一年契丹贵族耶律阿保机在中国北方地区建立了辽朝,“与五代及北宋王朝并立,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南北朝”[2](P2),为促进中国北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融合做出了贡献。

由于辽朝建国前的社会组织是以部落联盟形式存在,因此在阿保机建国之后,部落联盟时代的许多习俗旧制依然影响着辽代的社会生活,世选制即是一例。由于世选制的影响,导致辽代的储君和中原王朝的储君有很大不同,具有鲜明的特点。陈述先生和姚从吾先生都曾对契丹的世选制进行过研究,但对 辽代 储 君 的 论 述 并 不 多[3](P246-252、P411-466)。 蔡 美彪先生就辽朝天下兵马大元帅与皇位继承的关系进行了论述[4],为进一步研究辽代的储君奠定了基础,但因侧重点不同也没有对辽代储君进行全面论述。因此,对辽代的储君还有进一步研究的余地,下面试就这一问题进行考证和分析。

一、辽代储君钩稽

由于辽代的史料匮乏,又互相矛盾,因此关于有辽一代储君的情况,需要从现有的资料中进行钩稽和考证。下面按照太祖至天祚帝9位皇帝的顺序,就辽代各朝的储君情况进行分析。

(一)太祖朝

太祖耶律阿保机和皇后述律平育有3子,分别是倍、尧骨(即德光)和李胡。在神册元年(916年)三月丙辰,阿保机“立子倍为皇太子”[5](P10-11),这是按照中原王朝的传统立嫡长子倍为储君,正式确立了其皇位继承人的地位。可是在天赞元年(922年)十一月壬寅,阿保机却又“命皇子尧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5](P18),因为根据蔡美彪先生的研究,在唐代后期“天下兵马大元帅”亦是储君的封号[4],所以阿保机是在已册封了长子倍为皇太子后,又册封次子尧骨(德光)为储君,这一点在《契丹国志》中也有体现,德光被称为“元帅太子”①。幼子李胡《辽史》中没有太祖在世时被封为储君的记载,但《契丹国志》中却载:“自在太子名阮,太祖第三子,母曰述律氏。少豪侠,有智略,善弹工射,太祖奇之,曰:‘吾家铁儿也。’征渤海时,山坂高峻,士马惮劳苦,太子径于东谷缘崖而进,屡战有功。后渤海平,封为自在太子”[6](P152)。李胡竟然也有储君“太子”的封号。

可见阿保机的3个儿子均有太子的封号,这其中一种可能是由于在契丹建国初期,对中原王朝的储君制度还不甚了解,可以说只知其名而不通其意,把中原王朝的储君封号拿来生搬硬套,才造成了在辽初“皇子均称太子”[7](P675)之现象。因此,“元帅太子”和“自在太子”之称号应不是储君之封号,尧骨(德光)之所以在太祖朝为储君,应是在天赞二年(923年)被册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的缘故,而“元帅太子”之称号即源于此。李胡之“自在太子”封号当是时人对其的一种俗称,并非正式的储君封号,不具有皇储的身份与含义。因此,太祖朝的储君有两人,即长子倍与次子尧骨(德光)。另一种可能是由于辽初皇位继承实行世选制,由贵族大会进行推选[8],没有似中原王朝因实行世袭制而严格确立的储君,所以太祖的3个儿子均是参加世选的候选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当然均备为储君。

(二)太宗朝

在太宗一朝,明确被立为储君的只有1人,即李胡。太宗德光在天显五年(930年)三月“乙亥,册皇弟李胡为寿昌皇太弟,兼天下兵马大元帅”[5](P31),正式确立其皇位继承人的身份,表示太宗要将帝位传给李胡。当时,太宗的长子寿安王述律还没有出生,即便在出生之后也只是在会同二年(938年)三月“丁巳,封皇子述律为寿安王”[5](P45),也只是普通的晋封王爵而已,不是封以储君的称号。因此,在太宗朝拥有储君称号的仅李胡一人。李胡虽被封为储君,但也没能即位。太宗南征石晋,死于北返途中,军中诸将拥立东丹王耶律倍之子兀欲为皇帝,是为世宗。经过“横渡之约”,李胡争位失败,世宗的统治地位确立,后有人告发“李胡与太后谋废立者”[5](P1213),于 是 世 宗 “徙 李 胡 祖 州,禁 其 出入”[5](P1213)。到穆宗时,由于其子喜隐谋反,“辞逮李胡,囚之,死狱中,年五十,葬玉峰山西谷”[5](P1213)。

(三)景宗朝

在景宗朝,拥有储君封号的有2人,为吼(阿不)②和罨撒葛。但此二人的储君封号都是死后追封,一追封为皇太子,一追封为皇太叔。因为后来即位的圣宗并没有储君的封号,故景宗一朝没有真正的册封储君,这是值得探讨的现象。

吼(阿不)是世宗之子,排行“第一”,为景宗耶律贤的兄长,“当是世宗嫡长子也”[5](P985)。由于吼“早薨”,因此生前未被册立储君,只是在保宁三年(971年)辛卯,景宗“祭皇兄吼墓,追册为皇太子,谥庄圣”[5](P91)。由于景宗是世宗次子,在其即位后,册封早逝的兄长为储君,以示尊重和纪念。

罨撒葛是太宗德光的次子,穆宗述律的同母兄弟。其在太宗会同二年(938年)三月被封为太平王[5](P45-46)。世宗在火神淀遇弑后,寿安王述律平乱即位,是为穆宗。由于罨撒葛是穆宗的同母兄弟,又在“察割之乱”中与敌烈一起平乱立下大功,因此“穆宗委以国政”[5](P979)。之后,穆宗醉酒被近侍庖人所杀,景宗即位。罨撒葛由于畏惧害怕,遂“亡入沙沱”,景宗将其召还,并“释其罪”。景宗随后在“(保宁元年)夏四月戊申朔,进封太平王罨撒葛为齐王”[5](P90),罨撒葛于保宁四年(972年)去世,在其去世后景宗于当年的“三月庚申朔,追册为皇太叔”[5](P92)。

(四)圣宗朝

在圣宗朝,册封为储君的有2人,即隆庆和宗真。前者为圣宗之弟、承天太后次子,后者为圣宗长子。圣宗即位,隆庆在统和十六年(998年)十二月丙戌朔“进封皇弟恒王隆庆为梁国王、南京留守”[5](P154)。“开泰初,加守太师,兼政事令,寻拜大元帅,赐金券”[5](P987)。此为《皇子表》中的简略 记载,而在《圣宗纪》中并没有记载隆庆受封“天下兵马大元帅”之事,但根据《秦晋国妃墓志》中记载隆庆为“故资忠弘孝神谋霸略兴国功臣、兵马大元帅、燕京留守、授尚书令兼政事令、秦晋国王、赠孝贞皇太弟”[9](P340-341),可以肯定隆庆在生前的确拥有“天下兵马大元帅”之储君称号。联系到此时齐天皇后所生两子皆早夭,圣宗还没有子嗣,因此封授隆庆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似乎是圣宗有意传帝位于隆庆。但到了开泰五年(1016年)二月“戊戌,皇子宗真生”[5](P178),九月隆庆来朝,和圣宗一起猎于松山,在十二月返回燕京,行至北安州境内“浴温泉,疾薨”[5](P986),圣宗为其辍朝七日,于次年“三月乙巳,如显 州,葬 秦 晋 国 王 隆 庆 ”[5](P179),并 追 册 为 皇太弟。

圣宗宫人耨斤在开泰五年(1016年)生下皇子宗真后,由齐天皇后取而养之,在开泰七年“五月丙寅,皇子 宗 真 封 梁 王 ”[5](P184),又 在 太 平 元 年 (1021年)被册立为皇太子。太平十一年(1031年)六月,圣宗崩于大福河行宫,年仅16岁的皇太子宗真继承帝位,为兴宗。他是有辽一代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以皇太子身份继承皇位的储君。

(五)兴宗朝

在兴宗朝,有2人被立为储君,即重元和洪基,其中重元被封为“皇太弟”,洪基被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

重元为兴宗之弟,钦哀皇后次子。兴宗即位后,侍齐天皇后谨,生母钦哀皇后很不高兴。在重熙“三年,后阴召诸弟议,欲立少子重元,重元以所谋白帝”[5](P1203),兴宗随后采取果断措施,将太后迁至庆州幽禁起来,之后把太后党羽一网打尽。兴宗非常感激重元的“告密”之恩,于是将其册封为“皇太弟”,并在一次酒宴上,许诺待“千秋万岁”之后将皇位传给重元。由此观之,兴宗当时可能确实有意将帝位传与重元。

但兴宗的长子洪基在重熙元年(1032年)出生,六年封为梁王[5](P219),十一年又进封为燕国王,十二年“燕国王洪基加尚书令,知北南院枢密使事,进封燕赵国王”[5](P229),最后在二十一年,终于“以燕赵国王洪基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知惕隐事,赐诏谕之”[5](P244)。兴宗又以“天下兵马大元帅”的封号确立了皇子洪基的储君身份。三年之后的重熙二十四年(1055年)八月丁亥,兴宗去世,“遗诏燕赵国王洪基嗣位”[5](P248),是为道宗。兴宗临终最后放弃了皇太弟,选择了天下兵马大元帅,将帝位传给了儿子洪基。

(六)道宗朝

在道宗朝,储君有3人,分别为重元、濬和延禧。其中,重元拥有“皇太叔”和“天下兵马大元帅”的双重身份,濬被册封为“皇太子”,延禧被封为“皇太孙”和“天下兵马大元帅”。

重元在兴宗去世后,没能以“皇太弟”的身份继承皇位,其侄洪基即位之后,“以皇太弟重元为皇太叔,免汉拜,不名”[5](P252),又在清宁二年(1056年)十一月“乙巳,以皇太叔重元为天下兵马大元帅”[5](P254)。重元以“皇太叔”的身份又加封“天下兵马大元帅”,表面上尊崇之极,实为道宗为稳定政局和安抚重元的需要,并没有将皇位传于重元的打算。故清宁九年(1063年),重元与其子涅鲁古纠集400多人谋反,事败,涅鲁古于乱军之中被杀,重元逃入大漠,自杀身亡。

道宗长子濬在清宁四年(1058年)出生,九年封梁王,在咸雍元年(1065年),册封为皇太子[5](P264),确立了其储君身份。10年之后,太子濬参预国政不久,其母宣懿皇后被权臣耶律乙辛等诬告与伶人赵惟一私通赐死。2年之后,太子濬被诬谋废立,囚于上京,被耶律乙辛派人杀害。

延禧为濬之子,道宗之孙。根据《辽史》记载,太子濬被害之后,道宗终于醒悟,认识到耶律乙辛等人的奸诈,遂将延禧接回,封其为梁王、燕国王,在大安七年(1091年)冬十月辛巳,“命燕国王延禧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总北南院枢密使事”[5](P300),寿昌七年(1101年)道宗去世,“遗诏燕国王延禧嗣位”[5](P314)。在《辽史》中并没有耶律延禧被封为“皇太孙”之事,但在《契丹国志》中则记耶律延禧“初封齐王,后为皇太孙”[6](P99)。这说明道宗不但册封延禧为“皇太孙”,还加封“天下兵马大元帅”,以巩固其储君的地位。

(七)天祚朝

在天祚一朝,有储君名号的只有1人,即和鲁斡。和鲁斡为道宗的同母兄弟。天祚帝在乾统初年,封和鲁斡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其子淳为郑王,之后又封其为皇太叔祖③。乾统六年(1106年),又“以和鲁斡为义和仁寿皇太叔祖”[5](P323),先册封和鲁斡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后封其为皇太叔祖,又加义和仁寿之号,可以说是尊崇之极,前所未有。这应是天祚帝为争取和鲁斡父子的支持,以维持其即位初期政权稳定而采取的措施。和鲁斡在乾统十年(1110年)病死,没有参与皇位的争夺。

二、辽朝储君的类型与特点

通过上述对有辽一代各朝储君的钩稽和考证,可以对辽朝的储君进行总体性研究,总结出其有别于中原王朝储君的特点。

(一)辽朝储君的封号种类

辽朝的储君由于其特殊的情况与原因,其封号有皇太子、天下兵马大元帅、皇太弟、皇太叔、皇太叔祖、皇太孙6种,具体情况如下:

1.皇太子:倍、吼(阿不)、宗真、濬4人。

2.天下兵马大元帅:德光、李胡、隆庆、重元、洪基、延禧、和鲁斡7人。

3.皇太弟:李胡、隆庆、重元3人。

4.皇太叔:罨撒葛、重元2人。

5.皇太叔祖:和鲁斡。

6.皇太孙:延禧。

其中,以皇太子身份即位的有宗真1人,以天下兵马大元帅身份即位的有德光、洪基、延禧3人,以皇太孙身份即位的有延禧1人,具有皇太弟、皇太叔、皇太叔祖身份的储君无一人即位,追封的有吼(阿不)、罨撒葛、隆庆3人。

(二)辽代储君的特点

辽代的储君由于受到契丹族固有世选制[3](P411-466)的影响,与中原汉族王朝的储君相比,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第一,封号的种类比较多。在中原王朝,储君为国之根本,只要拥有储君的封号,或被册立为储君,就意味着是未来的皇帝,而且一朝只册立一个储君,只有在极为特殊的情况下才废掉另立,一般不会轻言废立。所以当朝皇帝按照世袭制的要求,是把嫡长子册封为皇太子,无嫡长子,立嫡长孙,无嫡长孙则行兄终弟及。由于辽朝是游牧的契丹人贵族联合汉人建立的政权,实行“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5](P685)的“因俗而治”统治政策,所以原来固有的草原部族制和中原汉制并行不辍。建国前遥辇氏部落联盟时期实行的世选制作为契丹固有制度在辽朝仍然实行,表现在皇位继承上就是皇帝继承是由贵族大会从拥有世选资格的候选人中进行推选[8]。所以作为中原王朝有且只有一个的储君封号,在辽朝就可以封授很多,从表面上看很不合乎中原王朝的宗法制理念,实际上正是皇位世选制的体现。可以说辽朝封授皇太子、皇太弟、皇太叔、天下兵马大元帅等诸多表示储君的封号是受中原汉制的影响所致。

第二,拥有皇太子、天下兵马大元帅的封号者,为竞争皇位之真正有力者。在整个辽朝,被册为皇太子的有4人,其中只有宗真1人成功继承皇位,倍在与皇弟德光的皇位竞争中落败,没能继承皇位,但却是德光最有威胁、最有实力的竞争者;吼由于早逝而追封,没能参与皇位的争夺,可算是例外之情况;濬由于受到权臣乙辛的陷害,而没能继位,如果他没有被乙辛党陷害,必定是道宗朝继承皇位的第一人选。被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共7人,其中德光、洪基、延禧3人做了皇帝,在其余4人中,如果不是世宗兀欲被军中众将拥立,被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的李胡理所应当成为继德光之后大辽第三位皇帝;隆庆在圣宗时位高权重,手握幽云地区兵权,对圣宗的皇权都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如果不是早逝,很可能会对兴宗即位造成威胁;在兴宗朝,法天皇后就曾有废兴宗而立重元之举动,不过事败,在道宗即位之后,重元又发动叛乱以谋取皇位;和鲁斡虽没有参与皇位的争夺,但被授予“天下兵马大元帅”之称号,显然是天祚帝承认了有继承皇位的资格与荣耀,后来其子淳建立北辽,在一定程度上凭借的应是其父所拥有的兵马大元帅之储君身份。由此可见,拥有皇太子和天下兵马大元帅的封号者为皇位之有力竞争者。

第三,拥有皇太弟、皇太叔、皇太叔祖等封号的储君,在辽朝更多是表示地位的尊崇和优越,故凡参与皇位争夺者,均以失败身死而告终。在辽朝拥有此类封号的储君有李胡、罨撒葛、隆庆、重元和和鲁斡5人。其中,罨撒葛系死后追封,明显是表示尊崇。李胡是太宗朝的皇太弟,地位已尊崇之极,又被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则可能是太宗受母后应天太后影响所致,故太宗病死军中后,应天太后与李胡联手向世宗发难,失败后被囚禁。重元在兴宗朝被封为皇太弟,但天下兵马大元帅却被兴宗封给了自己的儿子洪基,且临终还选择了洪基继位,所以重元的皇太弟身份还是表示地位尊崇和优越的成分居多。至道宗朝重元又被册封为皇太叔,加封天下兵马大元帅,给予了更多特权,也明显是为了安抚重元,但重元最终还是因争夺皇位失败而自尽。而天祚朝的和鲁斡被册封为皇太叔祖,还加封为兵马大元帅,也可以明显看出是天祚帝以尊显的封号来争取和鲁斡父子的支持,系稳固其即位初期政权的需要。

第四,有辽一代的储君全部出自正后所生的嫡子中,以长子和次子为主。耶律倍、耶律德光和李胡三人为同母兄弟,其母为淳钦皇后;罨撒葛与穆宗是同母兄弟,其母为靖安皇后;吼(阿不)为景宗之兄长,母为怀节皇后;隆庆和圣宗是同母兄弟,都是睿智皇后萧绰之子;重元和兴宗宗真是同母兄弟,都是钦哀皇后之子;和鲁斡和道宗洪基也是同母兄弟,都是仁懿皇后之子。濬为道宗嫡长子,母为宣懿皇后,延禧为濬之唯一子,为道宗嫡长孙。因此,辽朝拥有储君封号的人全部是皇帝正后所生的嫡子,其中除了李胡和延禧之外,其他储君都是嫡出的长子或次子。

综上所述,在中原王朝,储君为国之根本,储君之册立是直接与皇位继承相联系的,故按照宗法制而确立了嫡长子世袭制,基本上保证了皇位交接时的政局稳定。但由于辽朝在皇位继承上,受到属于草原固有制度的世选制影响很大,导致所封授的储君封号与中原王朝相比,种类多,人数多,尽管均为皇帝正后所生的嫡子,即为当朝皇帝的兄弟子侄,但因与皇位继承直接联系,故“宗王反侧,无代无之,辽之内乱,与国始终”[5](P1214),使确立储君和皇位继承成为整个辽朝政治斗争的焦点。

在圣宗之前,储君的册立主要受契丹世选制的影响,储君能否最后登上皇帝宝座,都要经过贵族大会的推选,太宗之立如此,世宗、穆宗以及景宗之立莫不如此。圣宗之后,受中原汉化影响加深,“立嫡以长”的观念逐渐取代世选制的传统而居于主导地位,因此辽朝中后期的皇帝全部来自具有嫡长子(孙)身份的储君。但世选制的影响并未完全消失,依然有隆庆、重元、和鲁斡等皇太弟、皇太叔、皇太叔祖之册封,只是在皇位竞争中这类储君已居于弱势地位。由此观之,在辽朝前期世选制主导着储君的册立,中后期转变为立嫡以长的世袭制主导,但前期世袭制并非没有影响,后期世选制的影响也没有完全消失。因此,辽朝的储君之册立实为世选制与世袭制相互作用的结果,更是契丹文化与汉文化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结果。

注 释:

① 《契丹国志》记载:“(德光)平奚、渤海二国,太祖爱之,立为元帅太子。”太祖崩,述律后爱中子德光,欲立之,至西楼,命与突欲俱乘马立帐前,谓诸将曰:“二子吾皆爱之,莫知所立,汝曹择可立者执其辔。”诸将知其意,争欢跃曰:“愿事元帅太子。”

② 在《辽史》卷8《景宗上》中称其为“吼”,而在《皇子表》中称其为“吼阿不”,本纪中的“吼”应为皇子表中“吼阿不”的简称。

③ 在《辽史》卷27《天祚皇帝一》中,乾统三年(1103年)“十一月丙申,文武百官加上尊号曰惠文智武圣孝天祚皇帝,大赦,以宋魏国王和鲁斡为皇太叔”,和鲁斡被封为皇太叔,之后在《辽史》中有关他的记载中均称其为皇太叔。事实上和鲁斡是辽道宗的弟弟,与天祚帝是祖孙辈,《辽史》中天祚帝封其为皇太叔不合情理,但中华书局版的“校勘记”中解释说“皇太叔系封号”。而出土的《义和仁寿皇太叔祖哀册》和《义和仁寿皇太叔祖妃萧氏墓志》中均作“皇太叔祖”,故《辽史》中的“皇太叔”系脱漏了这一“祖”字,当作“皇太叔祖”。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 陈述.辽金两朝在祖国历史上的地位[A].陈述.辽金史论集(第一辑)[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 陈述.契丹世选考[A].杨家骆.辽史汇编(八)[C].台北:鼎文书局,1973;姚从吾.说辽朝契丹人的世选制度[A].杨家骆.辽史汇编(九)[C].台北:鼎文书局,1973.

[4] 蔡美彪.论辽朝的天下兵马大元帅与皇位继承[J].中国民族史研究,1992,(4):23-39.

[5] 脱脱.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 叶隆礼.契丹国志[M].贾敬颜,林荣贵,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7] 赵翼.廿二史札记[M].王树民,校正.北京:中华书局,2001.

[8] 李桂芝.契丹贵族大会钩沉[J].历史研究,1999,(6):66-88.

[9] 向南.辽代石刻文编[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封号皇位
虚实相通:从松赞干布的“賨王”封号看中国古代多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从辽代皇位继承制度看契丹族的汉化
清前期内札萨克蒙古贵族封号及其演变
康熙因天花得皇位
略论清朝皇位继承制度
论东汉皇位继承的主要模式
辽朝皇位继承研究
浅析明代宗藩制度与皇位继承的关系
宋代内命妇封号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