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学检验实验教学探索改革
2012-08-15王书伟陈松建
翟 继,王书伟,陈松建
(河南卫生职工学院医学技术系,郑州451191)
寄生虫学检验实验教学探索改革
翟 继,王书伟,陈松建
(河南卫生职工学院医学技术系,郑州451191)
寄生虫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围绕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教师不断进行实验教学探索改革,调整教学内容,优化实验模式,改革考试方法,重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的同时又加强素质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寄生虫学检验;实验教学;探索改革
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基层的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寄生虫学检验作为高职高专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内容主要讲述人体寄生虫形态结构、生活史、致病机理、实验诊断、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寄生虫病的发生及流行规律,掌握常用的寄生虫病检验技术,提高实验诊断水平,为正确治疗、预防寄生虫病提供可靠依据[1]。该文分析了寄生虫学检验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实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革。
1 寄生虫学检验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1 实验教学内容不完善 目前寄生虫学检验实验教学内容基本是按照传统教学内容进行,其主要包括:线虫、吸虫、绦虫形态结构观察及虫卵识别,原虫不同时期形态观察以及节肢动物形态观察等。由于实验教学主要是对成虫形态观察和辨认及虫卵辨别,而粪便查虫卵的实验课很少,只是介绍粪便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和饱和盐水浮聚法检查虫卵,缺少对粪便标本镜下检查虫卵的练习,这样造成学生对粪便的显微镜下的背景不清楚,不能很好区分虫卵与血细胞、动植物细胞及杂质等,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免疫学诊断实验越来越多地用于寄生虫病的辅助诊断,而传统寄生虫病诊断实验侧重于寄生虫病的病原学诊断,忽略了免疫学诊断,这样就影响实验教学的系统化。
1.2 实验模式不尽合理 传统的寄生虫学检验实验模式主要是实验室示教、学生观察辨认标本及完成实验报告等几部分组成,这样导致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不多,学生往往看完标本后就无所事事,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完全调动不起来,没有真正达到让学生掌握寄生虫临床检验基本技能的教学目的。由于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缺少实训及临床见习,只是局限在学校实验室操作,不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样不利于学生以后更好地适应临床工作,也不利于检验专业学生专业素质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1.3 寄生虫标本的匮乏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目前寄生虫感染虽仍旧很普遍,但是感染度确实大大降低了[2],因而人体寄生虫病似乎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目前寄生虫教育工作者感到寄生虫标本难找,资源严重匮乏,这也直接导致寄生虫学检验实验过程中的大体标本和病例标本不完善,给实验教学带来一定的影响,并造成了寄生虫学检验越来越难以良好地开展下去。
1.4 实验考核方法不健全 传统的寄生虫学检验实验考核方法是教师讲解,事先在显微镜下找好各期寄生虫形态玻片标本和寄生虫大体标本,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识别记录镜下各种标本和大体标本,最后教师再对观察过程中的有关问题进行总结[3]。这样就降低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创造性。
2 寄生虫学检验实验探索改革
2.1 改革实验内容 河南职工医学院新教学大纲规定寄生虫学检验的学时为45节,在课时安排上,理论与实验之比约为1∶1。由于课时的不断压缩,实验内容必须作相应调整。在传统教学内容上添加粪便检查虫卵的实验,在重点强化显微镜下形态学识别内容,加大病原学诊断内容的学习比重的同时引入免疫检验技术(如酶联免疫、荧光免疫等)检查成虫和虫卵;另外简单介绍寄生虫PCR检验技术,让学生了解寄生虫学检验发展的新动向。传统的实验项目侧重于实验教学的专业性,而新的实验项目侧重于实用性,两类实验项目互相结合补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这样既丰富、完善了实验教学内容,使实验教学内容更加系统化,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最后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根据目前寄生虫在我国的流行趋势和发展动态以及临床需求来调整授课内容,这样可以将理论和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2.2 改革寄生虫学检验实验教学模式 由于传统的实验教学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割裂了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结合。笔者采用多媒体直观教学、实验室实训和检验科见习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由于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图文并茂和节省板书等优点,将多媒体教学引入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形象化直观地了解到各种病原体的形态、生活史、致病等方面。由于画面生动形象具有说服力,学生印象深刻,课堂效果比较显著,提高了学生学习寄生虫学检验课程的热情和积极性,对学生实验室观察、辨认成虫,大便查找虫卵操作训练也有较大帮助,同时也弥补了某些寄生虫病例标本不足的问题;实验室实训可以使学生掌握寄生虫实验操作技能和常见寄生虫病的病原学诊断和辅助诊断方法,为检验科见习打好良好的基础;检验科见习使学生面对病人标本,接近临床,通过病例让学生们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际结合起来,并掌握与临床病原学诊断直接相关的内容,这样既能增强学生责任感和专业意识,又能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采用这种三位一体教学模式使学生寄生虫学检验知识和技能得到了不断提高。
2.3 改革实验考核方式 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实验考核作为寄生虫学检验课程考核必不可少的内容,是学生比较关心的问题,正确的、适宜的考试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至关重要。在以往教学中多注重理论笔试,为应付考试,大部分学生选择临考突击,这样不能真正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由于传统的考核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对实验考核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增加了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考核项目采用多元化,其主要包括实验报告、标本考试、平时表现等。要求学生课堂上完成实验报告,教师对实验报告进行点评,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避免了学生课下相互抄袭作业的不良习惯,老师也能及时地发现学生实验课中出现的问题,并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标本考试采取课程中考核和课程结束后考核两部分,课程中考核为老师指定标本,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查找,教师观察后详细记录。课程结束后考核为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辨认教师给出的标本,并写出标本名称;平时表现是老师根据学生的平时出勤情况及实验课上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等方面做出的考评。通过实验考核方式的调整,使学生的努力用在平时学习中,这样使学生既掌握了实验技能又提高了动手能力,同时也缓解了学生期末考试的压力,克服了以一张试卷的考分作为评价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标准,避免学生走向社会后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实验课上的互相配合,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也协调了同学间人际关系。
2.4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高素质知识技能型人才是学校的培养目标。本着这一目标,笔者在强化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要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要使受教育者能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积极地参与知识获取过程。这样,学生不但获得了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了获取知识的方法。通过形态示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辨别能力和思考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设置实验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课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统筹意识;通过实验课上的互相配合协调同学人际关系。
通过对寄生虫学检验实验教学的探索和改革,笔者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不断探讨寄生虫学检验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寄生虫实验内容,使学生对寄生虫检验技术有了较好的掌握,使检验专业学生业务素质和专业思想不断提高,有力促进检验专业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1]闫 艳,陈建芳,董文杰,等.《寄生虫检验》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1,16(1):78,84.
[2]仇锦波,唐魏峰.我国人体寄生虫病与寄生虫检验现状及展望[J].江西医学检验,2004,22(6):481-482.
[3]戴翠萍.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寄生虫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医药指南,2008,6(13):143-145.
[责任编校:张亚光]
R 642.423
B
1008-9276(2012)04-0529-03
2012-03-30
翟 继(1982-),男,河南省汝南县人,学士,助教,从事教学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