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绩效评价体系构建探讨
2012-08-15杨桂云
杨桂云,马 郁
(1.河南卫生职工学院学生处,郑州451191;2.河南省民政学校,郑州450000)
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绩效评价体系构建探讨
杨桂云1,马 郁2
(1.河南卫生职工学院学生处,郑州451191;2.河南省民政学校,郑州450000)
文明修身;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近几年来,河南卫生职工学院实施了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探索出了一条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新路子,构建了大学生综合素质四维度立体培养体系,即以科学文化素质为基础、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专业技能素质为主干、身心素质为保障,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如何评价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的实施效果尚无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在此对如何建立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谈谈本人的一点想法。
1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涵、目的与意义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高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德、智(包括能力)、体、美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符合高校教育目标的量化指标与实施细则,并据此收集、整理、处理和分析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实践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对学生作出价值或量值的综合评定及判断。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一个动态的、循环的整体,即评→思→行→督→评的循环过程。通过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进一步反馈、思考存在的问题,从而指导下一步的行动,达到以评促改的目的。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检验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绩效的手段与工具。就当前的青年学生而言,专业素质较高与实践创新能力较弱并存,社会责任感较弱与过分注重个人利益和价值实现并存,事业上强烈的成功欲与生活上淡薄的自律意识并存,情感丰富与脆弱的心理并存,竞争意识较强与协作能力不足并存,思想要求进步与道德修养欠缺并存,在思想和行为方面表现出较多的问题。实施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达到了“学习文明规范、树立文明意识、践行文明修身、塑造文明形象、创建文明校园”的具体目标,同时也促进了学校教育与教学改革,推进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建立一套完善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如何检验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的绩效显得尤为重要。从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来看,有以下两个方面:①对于学生来说,综合素质评价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发现不足,扬长补短,不断地自我完善。②对于学校而言,综合素质评价有利于公正、准确地评价学生,为评奖、评先和推优提供客观依据;有利于学校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提高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的效能;有利于激励学校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
2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保障机制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有利于整合管理资源,提高管理效率,是高校规范化管理的必然要求,需要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合作与协调,并形成学院-系部-班级三级评价相结合的保障机制。
作为大学生素质评价的有力保障,最为重要的是学院应成立以“育人、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目标为前提的“学院人才培养委员会”和“学院大学生素质评价中心”,加强人才培养与素质评价的理论研究、标准制定和工作协调,解决人才培养与素质评价“两张皮”的问题。在人才培养上,要以市场为导向,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注重核心素质、核心知识、核心能力的培养。各系成立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组,具体负责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和评先评优工作的服务、监督和指导。各班级成立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日常资料收集并执行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学院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心要定期召开会议,及时修订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从而形成人才培养和综合素质评价协调有力的保障机制。
3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3.1 正确的导向性 导向性原则要体现以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的根本目的的方向性,体现使学生进入社会层面的时代化与照顾学生个性发展的个性化原则,兼顾客观、综合体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性与层次性。
3.2 评价对象的连续性原则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象应具有连续性,并建立大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对大一新生,采用问卷调查、思想道德素质测试、人文知识测试、能力测试、身心健康素质测试等方法(专业知识除外),分析研究,了解新生的综合素质状况,为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提高工作效能提供参考依据。
对在校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应采用动态评价,在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素质、人文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四个方面进行全面测评,及时了解、分析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实践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对学生做出价值或量值的综合评定及判断。思考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整改,从而指导下一步的工作,达到以评促改的目的。
对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应进行用人单位调查、社会跟踪等方法分析研究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和社会认知度。评价对象以一届学生为一个研究、实施周期,分别分析研究新生、毕业生综合素质状况,进而评价学校教育的绩效。
3.3 科学性原则 评价方法的科学性,首先要规划制定科学的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科学的简易化分解,避免某些指标过于原则、抽象和概括,尽量做到具体化、行为化。在具体实施评价过程中,要把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在定量分析中合理运用定性方法,使量化指标的含义更清晰,在定性分析中充分利用量化手段,使定性分析指标更易于操作。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的原则,利用横向比较凸显学生在集体中的个体差异;利用纵向比较分析学生个体现实与目标的差距,客观鉴定学生的发展状态。在实施过程中,还应逐步淡化横向比较,突出纵向比较的主导作用。采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原则,利用自查自评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利用互相评价促进学生间的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时代竞争意识,等等。
3.4 创新与实践的原则 评价体系的构建既是一个理论研究的过程,更是一个实践探索的过程,评价不能停留在肯定或否定的评价结论上,重要的是指导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促进学生素质评价理论、实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3.5 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指标的设置从实际出发,要切实可行,力求可比、可测、简易。可比是指评价对象之间或评价对象与评价标准之间能比较;可测是指该体系能获得足够的信息,使评价对象在这些项目上的状态进行量化描述方法更简易,具有可操作性,能反映学生实际的综合素质。
4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要合理
评价内容的设计实际上是对大学生应具备素质的基本要求。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及其权重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它使学生明确了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确定了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努力方向。大学生综合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素质、人文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体现在政治表现、价值观念、集体观念、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劳动观念、文明修养、团结友爱等方面;专业知识素质,体现在专业思想、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实操技能等方面;人文素质,体现在理解能力、自学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合作意识和执行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文艺体育竞技特长及其他实践能力等方面。身心健康素质分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体现在体育课成绩、体质测试成绩、课外群体活动、良好的自我意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抗挫折能力、情绪协调和控制能力、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方面。
综合素质评价要素集和权重集的设置,应基于以上素质协调发展的理念之上,从不同的方面和层次评价学生,这样评价的结果才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状况。它对不同的学生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让学生能够确切地了解自己与评价目标的差距,以促使其自我调适和不断改进。指标体系中要素集、权重集的设置应该在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肯定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5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过程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评价工作要透明,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评价人员要公开,由各班民主推荐产生;评价过程要公开,要不断接受其他同学的监督,及时纠正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评价结果要公开,要将评价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尤其要对每位学生加减分情况说明具体原因,使学生思想上能正确理解,心理上能舒畅接受,争取得到最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
学院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心要随时起到决策与监控作用。对于在评价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内容要集体认真研究,谨慎决定,做到标准统一,各系工作组对评价数据要认真核对,力求精确。
6 评价结果要正确运用
科学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不仅仅是作为评奖评优的依据和简单地进行量化排名、加分和数据统计,还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品德、做人处事态度、专业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客观文字描述,对学生的优缺点的评价,对其发展方向的建议等。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些评价和建议重新审视自己的表现和价值,做出新的角色定位,及时调整行为方式和心态,明确发展方向;激励大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实践,有目的的优化和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学校应该在对大学生加以全面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合理设置奖励项目,根据奖项的评奖目的和评奖要求,有针对性地运用评价结果,按需所取。对于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学校应予以支持,可以建立单项激励机制,设立相应的单项奖学金,使受奖面大大提高,使学生的个性素质发展得到充分肯定和鼓励,建立“人人得赏识”的机制。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发现其弱点和不足。因此,评价工作结束后,还要立足于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从进一步推进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实施和学生工作大局出发,不断根据新情况、新特点以及暴露出来的问题广泛征求和吸收辅导员、学生、专业教师、社会用人单位等各方面的合理意见并加以总结和反思,作出合理的规范化规定,以求投入运行更完善的系统结构方式。这样既使方案得到了学生的认同,又使方案较好地适应新的情况,始终发挥好正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1]乌力更.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2):98-100.
[2]姜文娟,胡 义.自动化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J].大学物理实验,2009,22(1):120-122..
[3]覃红燕,李良民.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0(6):203-204.
[责任编校:赵唯贤]
G 647
B
1008-9276(2012)04-0517-04
2012-03-10
杨桂云(1961-),女,河南省夏邑县人,本科,讲师,从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