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
2012-08-15张荣麟
张荣麟
(武汉纺织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
张荣麟
(武汉纺织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不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任务,而且也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密切,一方面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源泉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并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再一次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1]这更进一步提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表明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重视。
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思想源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至少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是要与中国的具体现实相结合,其二就是要与中国已有的传统文化相承接。离开了传统文化,中国人就失去了之所以为中国人的基础,自然也就谈不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样,若离开传统文化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价值取向多元及思想观念复杂的局面而提出的理论体系。它是在继承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尤其是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经过凝练和升华而形成的,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和本质特征。而传统文化则源于中国的传统社会,虽然两者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所代表的利益不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两者毫不相干,互无联系。相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传统文化是可以相通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所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贯穿于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国安,民穷则国乱”[4]、“见利思义,诚信为本”、“勤俭廉政,精忠爱国”、“仁爱孝悌,谦和好礼”、“克己奉公,修身慎独”、“仁则荣,不仁则辱”等精神,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思想源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一)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吸引力。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一直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诸多与马克思主义相近、相通、相容的内容和理念,如战斗的无神论传统,丰富的辩证思维方式,经世致用的求真务实精神,唯物主义思想,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天下大同的和谐社会理想等等,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马克思义中国化的过程,正是吸收、融合、创新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正是基于对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整合、创新与凝练才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项重大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毛泽东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毋庸置疑,作为马克思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之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马克思主义同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对传统文化中的“民本”、“和谐”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民本”概念源自《尚书·虞夏书》:“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也非常地重视民本思想,他在《孟子·尽心下》中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它强调“民”对维护国家稳定、巩固政权的重要性,是一种良好的执政理念和可贵的治国方略。但是,民本思想终究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剥削阶级的统治,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所倡导的“以人为本”才是真正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这里的人,不再是抽象的人,而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其根本宗旨是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也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与超越。“和谐”思想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众多不同学派共同遵奉的价值理念。和谐思想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先后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思想,这些都是对传统“和谐”思想继承和超越。
(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被注入新的时代内容和理念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爱国主义精神绵延千古,始终发挥着民族精神的核心作用,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国历史上无数志士仁人为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思想谱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而新时期下,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理念已经发展为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爱国主义。经济全球化要求我们要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要善于、勇于参与国际竞争,要不断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这些要求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并不背离。这里所弘扬的“爱国主义”既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也不是大国沙文主义,而应该是爱祖国与爱世界、为祖国服务与尽国际义务、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相统一的具有时代内涵的“爱国主义”。在我国,“改革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中国的传统文化十分重视改革创新的作用,《礼记·大学》中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易·系辞传》也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等关于改革创新的阐述,这些内容表明只有改革创新才能将发展走向长远。从国内形势开看,现阶段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大力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体制改革以及科技、文化、理论、制度等其他方面的创新。从国际形势来看,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在客观上也要求中国,必须通过全面的改革创新和提高民族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继往开来的强大力量源泉,更是当代中国人民不断创造崭新未来的精神动力。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中国古人十分注重荣辱问题,孔子将知、仁、勇作为一个人立身的三项重要品德。鉴于荣辱的重要性,孔子主张有针对性地进行道德教育。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继承这些宝贵思想的同时,又注入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在表现形式上,它突破了我国传统道德中主要以‘耻’来阐述荣辱观的局限,把‘荣’与‘耻’这两个古老的传统道德概念切实对应了起来;在具体内涵上,它突破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把荣辱观仅仅作为道德范畴的局限,从社会主义价值观总体要求的高度,丰富和拓展了荣辱观的内涵和外延。同时,以荣辱观来确定社会道德的界限充满了中华道德文化传统智慧。[6]因此,我们可以说,社会主义荣辱观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既是一种价值目标,又是一种现实的历史过程,它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价值观与民族精神。同时,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要求,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鼓舞和激励下,超越了传统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局限性与狭隘的民族性,完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跨越性的继承与创新,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以及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三、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复兴,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现实要求,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所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它渗入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习惯心理、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它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民族团结,形成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精神纽带。因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首先就应该扎根于传统文化,而不应该无视或抛弃传统文化。历史已经告诉我们,“否定中国文化传统的结果,最终酿成了一系列恶果,造成了‘断裂的一代’、‘西化的一代’,造成了对传统文化没有温情和敬意、失落迷茫的一代人,中国人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7]改革开放后,党中央逐渐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并大力倡导学习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致力于弘扬中华文化,并收到了显著的成效。
(二)正确处理好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要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既不能盲目批判全盘否定,也不能刻板教条全盘接收,要客观地认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正确处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关系。传统文化中富有诸多的优秀理论,比如温良恭俭让的修身之道;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等等,这些优良传统美德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健康向上的道德品质,提升道德修养境界,具有重要借鉴和启迪作用,我们对其应当有所选择的继承。反之,对待儒家学说中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官本位”等封建礼教的等级观念,法家学说中的尊君、权术的思想,道家学说中的“守拙”、“贵柔”、“无为”的追求,应结合现代社会管理需求加以改革和创新,使之成为促进社会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心剂,并逐步融入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之中。正确处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关系,既要对传统文化中有益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合理成分加以继承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文化样式,同时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发展、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的主导价值观与当代中国的现实价值导向、价值理想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而又高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8]
(三)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前提下,贯彻尊重差异、和而不同的方针
依据十七大“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并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的指导思想,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有的引领作用,促使这一理论转化为公民的自觉行动。“和而不同”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之一,它是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互相包容借鉴,以至达到集众家所长基础上的整合。在各种社会思潮激荡冲突的当代,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更要在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同时,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方针,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一种先进文化的包容性与开放性。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精华之处是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通的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必须依托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也可以得到继承和发展。
[1] 胡锦涛.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 周易·乾卦[M].
[3] 孟子. 尽心下[M].
[4] 管子. 治国第四十八[M].
[5] 杨伯峻,译注. 论语·为政[M]. 中华书局,1980.
[6] 陈忠红. 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荣辱观[J].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6,2.
[7] 张友谊,王杰.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 中国党政干部论,2007,5.
[8] 徐文涛.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资治文摘.
G05
A
1008-7427(2012)07-0066-02
2012-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