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边塞词的儒家文化解读*

2012-08-15董继兵湖北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湖北咸宁437100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边塞儒家

董继兵(湖北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湖北咸宁437100)

宋代边塞词的儒家文化解读*

董继兵
(湖北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湖北咸宁437100)

宋代边塞词的思想蕴含丰富多彩,其传统的儒家文化可从忠君爱国思想、政治责任意识、儒家仁义观念等三方面进行深入解读,从而能进一步发掘宋代边塞词的杰出成就与艺术魅力。

宋代;边塞词;儒家文化

边塞词是以边塞的时空背景以及历史人物事件等为环境而以词作为文学体裁来表现的文学,“凡是叙写边塞戍役、边境征战的军旅词,追述边塞史实、借古讽今的咏史词,抒写从军边塞、建功立业之志的咏怀词,借送友赴边守塞、深致慰勉情意的赠别词,以思妇伤离念远、反映征人边戍生活的闺怨词等等,都可兼属边塞词。”[1]因此,宋代边塞词的内容非常庞杂,蕴含也相当丰富,其传统的儒家文化可从忠君爱国思想、政治责任意识、儒家仁义观念等三方面进行深入解读。

一、忠君爱国思想

在中国古代社会,君主常被作为国家的代表与象征,忠君思想与爱国思想紧密相联,忠君思想也是我国儒家所提倡的重要内容之一。早在孔子时就明确提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2]后来又被汉代儒家演变为“君为臣纲”,宋代的文人士大夫更是发扬了这种传统,程颐、程颢认为“君权神授”是“天理”,司马光更是强调“臣之事君,有死无贰”[3],把忠君观念推向极致。在宋代边塞词中,忠君思想更是常见主题,有歌颂君王文才武略的,如苏轼曾写词恭颂宋神宗早年攻伐西夏、开拓熙河等引以为傲的开边功业:“经文纬武,十有九年中。遗烈震羌戎。渭桥夹道千君长,犹是建元功。西瞻温洛与神崧。莲宇照琼宫。人间俯仰成今古,流泽自无穷。”(《迎奉神宗皇帝御容赴西京会圣宫应天禅院奉安导引歌词》)有勉励君王励精图治的,如很多南渡词人都期盼宋高宗能一展神武、驱逐夷狄,从而恢复中原:“赖吾皇神武,薄海为家。尽扫腥风杀气,依然放、红日光华。”(史浩《满庭芳》)“天意眷我中兴,吾皇神武,踵曾孙周发。”(黄中辅《念奴娇》)还有同情君王不幸遭遇的,如遭遇靖康之难而被掳掠至北方的徽、钦二帝,令许多北宋南渡臣民伤心断肠:“两宫何处,塞垣只隔长江,唾壶空击悲歌缺。”(张元干《石州慢》)“万里两宫无路”(张元干《水调歌头》)“万国奔腾,两宫幽陷,此恨何时雪。”(黄中辅《念奴娇》)

宋代的民族矛盾空前激烈,三百年间外患不断,宋代边塞词中的爱国思想也随之丰富起来,并且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希望恢复汉人统治的中心地位。一方面是尊王攘夷口号的重新提倡,宋代非常重视理学,华夷之防、敌我之辨观念特盛,在边塞词作中,宋人称呼敌方常用的词有“骄虏”、“狂虏”、“残虏”、“逆虏”、“戎”、“胡”、“夷”、“狄”等。双方国势敌对,宋人又有很强烈的民族本位思想,因此边塞词中很少以正式名称“辽”“夏”、“金”、“蒙”来称呼外族,几乎都用“虏”、“戎”、“胡”、“夷”等词来代替,表明宋朝词人不会很认真地分辨对手的种族,对于与自己文化不同、立场敌对的异族,只是使用通称和泛称,这些词也带有相当的负面意义,同时也说明了外族难以驯服、不能驾驭的特性,含有宋朝文人对边患一筹莫展的忧虑心理,对于生活在中原、江南的宋人来说,最紧要的还是抵御外患,平息战火,解除外族的威胁。另一方面,对恢复中原的极大期望。靖康南渡后,南宋的政治空间与地理空间更见逼仄,收复中原的呼吁遍及朝野,“君父之仇不与共戴天。”[4]爱国思想遂凝聚为浓郁的恢复情结。如著名抗金将领岳飞曾作词表达自己满腔的爱国热情和坚定的抗金决心:“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满江红》)“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满江红》)同样志向的还有一生都在积极呼吁抗金、恢复中原的辛弃疾:“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水龙吟》)“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一腔忠诚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令人感动不已。

二、政治责任意识

宋代自太祖、太宗起,崇文抑武就立为祖宗家法,“优待文士”等政策导向与规定,导致政治氛围相对宽松,士人也多抱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儒家精神来关心国事,表现出非常强烈的政治责任意识。

首先,宋代的国势不如汉、唐那么强盛。从北宋开国到南宋灭亡,宋王朝始终处于强敌的威胁之下。面对严重的内忧外患,宋代士大夫的国家主人公意识十分强烈,他们以国家天下为己任,密切关注国家的政事。如北宋时与契丹、西夏之间的“国际问题”成为了当时朝臣们关注和议论的重要政题:“浴殿词臣亦议兵,禁中颇牧党羌平。”(张先《定风波令》)“堂有经纶贤相,边有纵横谋将,不作翠蛾羞。戎虏和乐也,圣主永无忧。”(刘潜《水调歌头》)“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神子》)还有南宋时抗金与议和问题的讨论也是相当激烈:“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岳飞《满江红》)“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陈亮《水调歌头》)“厥父既无谋,厥子安能解国忧。”(太学诸生《南乡子》)“皇华使,和戎策。西府赞,中兴业。”(赵师侠《满江红》)

其次,强烈的政治责任意识使得宋代作家的词篇更多的是呼吁建功立业。宋代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家理想人格,从根本上关注人怎样生存发展、国家如何安宁强盛,并将这种责任感、使命感倾注于经世济时的建功立业中,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如以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廉颇、曹操、刘备、孙权等来表明心志:“平生,横愬志,指挥夷虏,平定干戈。看他年功业,还让廉颇。”(李鼎《满庭芳》)“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南乡子》)“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永遇乐》)同时,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经世理念,与宋朝内外危机相结合,便演变为边塞词中强烈的功名意识:“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苏轼《阳关曲》)“击楫誓中流,剑冲星、醉酣起舞。丈夫志业,当使列云台,擒颉利,斩楼兰,雪耻歼狂虏。”(曹冠《蓦山溪》)“看纶巾对酒,羽扇摇风。金勒少年,吴钩壮士,宁论卫霍前功。”(晁端礼《望海潮》)相比唐代边塞诗人的功名意识而言,宋代边塞词中少了一些乐观与自信,但多了些许慷慨和急迫,更能突现出宋代文人强烈的政治责任意识。

三、儒家仁义观念

仁义观念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宋朝国事多艰,战争此起彼伏,这样的政治环境也给当时广大的贫苦人民带来了许多灾难,造成了很多人间悲剧。宋代文人士大夫普遍都对这些不幸遭遇给予深切同情,寄寓关切之心,并对战争频仍的乱世表达出憎恶之情,这正是儒家悯时伤乱、仁民爱物之怀德的具体体现。

对于宋代边塞词而言,首先就是其中蕴含有深厚的仁民爱物、悯时伤乱情怀,如靖康之难不仅草草结束了北宋政权的统治,而且造成当时中原大批士人流离失所、家破人亡,这种惨烈的社会悲剧被许多词人写进了边塞词中:“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张元干《贺新郎》)“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张孝祥《六州歌头》)遭受这种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举国遍地皆战祸造成的灾民,有识之士无不为之涕泣:“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朱敦儒《相见欢》)蒙尘被掳的宋徽宗、宋钦宗也用词写下了自己作为亡国之君的无限悲痛:“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赵佶《眼儿媚》)“如今在外多萧索,迤逦近胡沙。家邦万里,伶仃父子,向晓霜花。”(赵桓《眼儿媚》)还有一些历史上曾经繁华极盛的都城与城市,如汉唐都城长安、洛阳,六朝古都金陵,北宋都城汴京等,一直原是汉人心目中的骄傲和理想家园,却因异族入侵而破败不堪,沦为当时的“人间地狱”:“追思唐汉昔繁华,断碑残记。未央宫阙已成灰,终南依旧浓翠。”(周邦彥《西河》)“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岳飞《满江红》)

其次,儒家仁义观念中也特别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君臣之间、父子之间、朋友之间、夫妻之间都应有相处的原则,甚至于将儒家的这些伦理道德规范看作比生命更可贵:“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文天祥《沁园春》)宋代文人也相当敬重友人,珍惜友情,恪守交友之道,如北宋王安中曾作词勉励友人耿太尉能受到帝王赏识、从而扬威边疆:“尧天雨露承新诏。珂马风生趋急召。玉符曾将虎牙军,金殿还升龙尾道。”(《木兰花》)张元干曾写词赠送因反对议和、被贬放逐的好友胡铨:“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如许。更南浦,送君去。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词中意境悲凉,但情感至深,突现了友人之间的那份真情。另外,在一些边塞词作中,表达征夫思妇之间的相思情怀,如“关河愁思望处满,渐素秋向晚。雁过南云,行人回泪眼。双鸾衾裯悔展,夜又永、枕孤人远。梦未成归,梅花闻塞管。”(欧阳修《清商怨》)“抛练杵,傍窗纱。巧剪征袍斗出花。想见陇头长戍客,授衣时节也思家。”(贺铸《剪征袍》)“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贺铸《杵声齐》)词风凄婉,情意深沉。

总之,宋代边塞词中所蕴含的儒家文化,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的文化解读可以让人更好地发掘其独特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魅力,同时这也是多角度解读宋词的一种积极尝试。

[1]何尊沛.论宋代边塞词[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5).

[2](春秋)孔子.论语·八佾[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3](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九一[M].北京:中华书局,1956.

[4](元)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二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1977.

I207.2

A

1006-5342(2012)04-0094-02

2012-01-02

猜你喜欢

边塞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相见欢·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感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边塞饮酒记
梦回边塞
纳兰容若边塞词的艺术个性研究
论《河岳英灵集》对盛唐边塞题材诗的接受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民主抑或王道:儒家与现代秩序的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