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未来国际新秩序中的角色定位探析*
2012-08-15刘侣萍湖北科技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湖北咸宁437100
刘侣萍(湖北科技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湖北咸宁437100)
中国在未来国际新秩序中的角色定位探析*
刘侣萍
(湖北科技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湖北咸宁437100)
在未来国际新秩序构建中,中国应积极准确进行角色定位。成为推动国际新秩序的积极塑造者,是中国外交战略的理性选择。这是在吸收历史教训,借鉴现实经验的基础得出的必然结论。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无论是客观现实条件还是强烈的主观愿望,都一再表明,中国未来的角色定位的稳健特征。
角色定位;积极塑造者;国际秩序
当今国际社会正发生着广泛深刻的变革,新的国际秩序正在复杂演变形成中。探讨中国在构建国际秩序中的角色定位,认清自身在国际秩序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有助于明确中国外交未来的方向和目标。角色的定位总是与明确的身份特征联系在一起的,意图清晰,目标明确。客观准确定位中国的角色,实际上是综合中国的国家实力和国家利益需要,明确自身在构建国际秩序中的任务和目标的必要前提。
从历史纵深来看,中国在国际秩序的历史演进中,曾扮演过封闭者、搭便车者、排斥者、挑战者等多种角色。冷战结束后,为适应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中国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再次积极倡导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进入21世纪,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正处于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中国新一代党和国家领导集体作出了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抉择,提出了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崇高目标。”[1](P79)
中国逐渐融入国际秩序,从被动到主动,从消极到积极。面对国际秩序转型的重大历史机遇,恰逢中国同时正在实行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第一次站在了推动国际秩序转型的有利位置上。这是世界赋予中国的一个重要历史使命。因此,把握历史机遇,正确定位中国在构建国际秩序中的角色,并明确指导思想和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步骤显得尤为重要。综合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状况,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应成为国际秩序的积极塑造者而不是主导者。
所谓积极塑造者而不是主导者,这是根据历史经验和现实主客观条件所决定的。充当国际秩序主导者的必然是某一个国家或两个国家的妥协,他们在实力和世界影响力上,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非其它国家所能及。充当主导者的国家,意味着他们自身希望凭借自身的实力和威望来主宰其他国家的意志,并将这种主观意愿通过国际法、国际制度等形式固定下来,以维护自身利益需要,而对破坏秩序的国家必将采取相应惩罚的措施。因此,这些所谓的领导国在强大实力的支撑下,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难以避免的。而积极塑造者则不同于此,不限于某一个国家或两个国家,而是指在某一定时期里,对国际社会有一定影响的国家。他们或有着经济优势,或有着军事优势,或有着文化优势,或有着地区影响力,均可以成为推动国际秩序建立的积极塑造者。这些积极塑造国致力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通过相互协商的方式,达成相应的多边协定来促成新的国际秩序的建立。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并努力充当好积极塑造者角色来推动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建立。将中国在国际秩序转型中的角色定位为积极塑造者,是有着多重原因的。
一、定位为塑造者是对历史教训的总结
封闭遭致落后。晚清时期的中国因与西方在制度与实力的悬殊,在西方殖民势力的坚船利炮之下,使维系了上千年的自己主导的东亚封贡体系彻底崩溃。不仅如此,中国还被迫充当任人摆布的工具,在国际秩序中更无任何声音可言。因此,“在几度挣扎和失败之后,到世纪之交,有思想的中国人已放弃了恢复旧日王朝的辉煌的梦想,而是从革旧布新,急起直追中找出路。”[2](P12)历史惨痛教训告诉我们,封闭只能导致落后,落后还要遭致挨打的命运。因此,封闭自己,拒绝融入国际秩序是行不通的。
不存在“搭便车”的可能。民国时期的中国,虽然结束了封建制度,也尝试了民主道路,然而由于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存在,军阀混战和各种力量的分化重组,实际上一直处于一种战争和动荡状态。发展经济,强大国防,提高国际地位只能是空谈。一战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不仅无权参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安排,而且连自身的合法利益都无法维护。不仅如此,伴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酝酿和开始,中国政府曾一度寄予厚望于当时的国际联盟争端解决机制,希望他们能从中进行干预,维护中国合法的主权利益,却并未得到令人满意的答复。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只有奋发图强才能维护国家利益,增强世界影响力。对国际秩序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企图充当搭便车者的道路同样是行不通的。
“挑战者”将得不偿失。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受到冷战的影响,被西方势力排挤在国际秩序之外。中国也先后选择了“一边倒”、“两个拳头打人”、“一条线、一大片”等外交路线,开始逐步走上了挑战霸权及其主导的国际秩序和体系。即使是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对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态度依然是消极的和怀疑的。这一时期的中国由于受到国际冷战思维和国内左倾思想影响,对国际秩序采取了一种敌对的态度,并大有重建一个以中国为领导的国际秩序之势。然后,这使中国外交遭受了重大挫折,外交工作几乎陷入停滞状态。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并有着一定的国际影响力的中国,选择挑战国际秩序,对待现存的国际秩序采取只斗争不合作的战略是十分危险的,也是得不偿失的。
积极参与塑造才是正途。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不仅迎来国内经济增长的春天,同样也给中国的外交注入了勃勃生机。中国开始转变思维,并谨记历史教训,渐进式地逐步融入国际秩序,开始了真正走向世界。三十多年来,中国前后加入了种类繁多的国际组织、签署了大大小小的国际条约,发展了与大国间的战略伙伴关系,改善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巩固了与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谊,并利用多边外交舞台展示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赢得了世界的普遍赞誉。中国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着世界,同时也正享受着国际秩序带给中国的实惠与好处。这段正在进行着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只有融入国际秩序,并抓住历史机遇,争取推动国际秩序转型的主动权,才是大势所趋和明智之选。
从历史与现实的状况来看,冷战结束以来的“一超多强”的格局形式,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二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还将延续相当长的一个时间段,美国在其中的地位难以动摇,其目标是继续维持、发展美国在国际秩序的“领导地位”,并且,美国对潜在挑战者保持高度戒备,对中国的崛起一直心存顾虑。若中国确定主导未来国际秩序的目标,必然会遭到美国的阻击。因此,中国只能分享未来国际秩序的领导权,而不是取美国而代之。
二、中国尚不具备领导建立国际秩序的客观条件
“国际秩序是一种国际公共物品(International Public Goods),它由各主要行为体尤其是大国提供,又体现并导致了大国之间的合作与冲突。国际秩序之争,实质是权力、利益之争,又主要表现为观念之争、国际机制之争。”[3](P134)一国能连续不断地向国际社会各个领域提供公共物品,没有强大的国家实力作后盾是无法实现的。历史上,无论是罗马治下的和平(Pax Romana),还是近代不列颠治下的和平(Pax Britannica),亦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充当了世界霸主,形成所谓的美国治下的和平(Pax Ameicana),期间总是由强大的国家在主导。曾经的罗马帝国、大英帝国,如今的美国,无不是凭借着国家实力的强大,通过软硬兼施的手段,不仅能插手国际事务干预他国内务,而且还通过向成员国提供丰富的共产产品,使之臣服于自己的领导。
在国际秩序演变的几百年里,不同时期的新旧国际秩序转型总是在某一个或两个实力强大的大国推动下实现的。法国领导了1648年威斯特法利亚秩序的建立,英国领导了1815年维也纳秩序的建立,英法虽然力不从心但仍然在1919年凡尔赛—华盛顿秩序的建立中充当了领导者,美国接着又成为了二战后雅尔塔秩序的领导者,而苏联充当了挑战者的角色。纵观国际秩序演变的历史,再次说明领导国际秩序的建立是需要强大的国家实力作支撑的。国家实力的强大还现实地赋予给大国国际话语权,诠释着国际事务的总规则。在当今的国际关系,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处于独特的优势地位,其触角延伸到世界各个角落。不仅如此,它既是国际规则的制定者,又是国际规则的裁定者,通过其在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重要领域的话语霸权,来最大程度地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中国自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一直致力于国内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距离。虽然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人均占有量却是不容乐观的。2011年,联合国对209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国民总收入进行了统计,中国排在第94位,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这说明中国还不是一个富国,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基本解决众多人口温饱问题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如此,中国还面临着各种发展问题和社会问题,遭受着来自经济社会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等压力较大的矛盾困境。是否能合理及时地化解这些矛盾和问题,将影响着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繁荣与稳定,甚至可能影响到社会主义制度和政权的稳定。同时,中国还是一个尚未实现领土完全统一的国家,民族分裂势力活动也有增无减,特别是近年来的台独问题、疆独问题、藏独问题日渐升温,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形象的塑造都造成了较大的压力。
总之,从中国目前的国家实力来看,中国还只是一个有着全球性影响的地区性大国。中国还不具备领导国际秩序转型和建立的客观实力,中国的主要任务仍将是集中力量于自身的发展。为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和平崛起,还必须抓住国际秩序转型的历史机遇,准确定位自身角色,真正做到与国际秩序协调并进。
三、中国也无领导建立国际秩序的主观意愿
充当国际秩序转型的积极塑造者而不是领导者,不仅是对中国与国际秩序历史关照的总结和国家实力客观所限,同时,还是中国主观意愿的理性选择。这与中国政府一向主张“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也永远不当头”的外交战略是紧密相连的。
早在1974年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时候,邓小平同志就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永远不称霸。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又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科学判定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并多次在重要场合公开阐明:中国过去不称霸,现在不称霸,将来强大了也不称霸。中国的发展不会对任何人构成威胁,只会给世界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加广阔的市场。
中国永远不称霸,意味着中国永远也不搞霸权主义,选择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这既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也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更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中国永远不当头,意味着中国不扛大旗,不妄自菲薄,不过多承担自身承受范围之外的国际责任。在这方面,中国是有着切身体会的。上世纪60年代,中国一度站在国际秩序的对立面并打出领导世界革命的大旗。为了塑造中国的领导者角色,宁愿勒紧自己也要去援助兄弟国家是非常不理性的,也是偏离了国家利益的根本出发点的。因此,邓小平指出:“人们说,中国在第三世界处于特殊的地位。我们说,中国只是第三世界的一员,作为第三世界的一员,要尽到我们自己的责任。很多朋友说,中国是第三世界的头头。我们说,头头不能当,头头一当就坏了。搞霸权主义名誉很坏,当第三世界的头头名誉也不好。这不是客气话,这是一种真实的政治考虑。”[4](P416)此后,邓小平还多次强调不当头的重要,告诫大家要善于守拙。
虽然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力有了很大提升,但我们依然要谨记邓小平同志的告诫,这既是对历史教训的痛彻痛悟,也是与中国实力相当的理智战略。如今,世界各国看到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时,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势力提出所谓的“中国责任论”,不过是希望中国扛大旗,多承担责任来为国际社会多提供公共产品。中国并不拒绝承担与自己实力相应的国际责任,这也是推动国际秩序转型的重要手段,但是中国也绝不能脱离实际地承担过多国际责任,否则必然会影响到自身的发展。
总之,历史的教训和现实的发展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充当推动国际秩序转型的领导者,而只能是积极塑造者。这意味着,在国际秩序转型的历史机遇面前,中国要抓住历史所赋予给中国的伟大使命,充分发挥自身的影响力,通过传播新国际秩序思想和原则,与其他国家一道推动国际秩序的转型,在其中充当起积极塑造者的角色来。
[1]刘清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秩序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4).
[2]资中筠.百年思想的冲击与撞击[J].美国研究,1996,(4).
[3]门洪华.大国崛起与国际秩序[J].国际政治研究,2004,(2).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D52
A
1006-5342(2012)04-0001-02
2011-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