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拉比》之新批评解读

2012-08-15陈悦悦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2年10期
关键词:阿拉比乔伊斯牧师

陈悦悦

(广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阿拉比》之新批评解读

陈悦悦

(广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本文通过对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阿拉比》进行文本细读,结合小说中作者运用的象征意韵,反讽等手法,以及小说所体现的张力,拟从新批评的角度对这篇小说进行再次解读,以便更好地了解作品的价值,揭示作品的意义,领略作品的魅力。

阿拉比;新批评;象征;反讽;张力

一、引言

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被认为是继莎士比亚后英语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代表着现代主义文学的一座高峰。[1](P.170)《阿拉比》写的是一个小男孩爱上了隔壁家的女孩,想在“阿拉比”集市上为自己心爱的姑娘买件礼物,可是那天却因为叔叔的耽搁而延误了去集市的时机。当他来到集市时,面对零落的灯火和稀疏的顾客,—种苦涩和怅然若失的心情包围着他,他顿时感到自己真是一个被虚荣心所驱使所嘲弄的可怜虫。

在文体特征方面,学者刘秀丽,张宜波指出叙事视角的交互使用、意象和象征的巧妙使用与安排是《阿拉比》的突出文体特征,使之成为现代短篇小说的经典。[2](P.142)在主题方面,学者姜士昌这样解析小说《阿拉比》:小说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并透过写实式的背景描绘,向读者展现了当时爱尔兰社会“肢体麻木”、“精神瘫痪”的现实,进而揭示了主人公美好梦想终归幻灭的必然性。[3](P.102)学者沈香萍指出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阿拉比》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使《阿拉比》超越了平凡。小说中一系列意象蕴涵着丰富的象征意义,揭示出它们所共同表达的故事主题——瘫痪和幻灭。[4](P.60)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拟从新批评的角度对这篇小说进行再次解读,通过文本细读,结合小说中的象征意韵,反讽,以及小说所体现的张力,探讨主人公小男孩是如何顿悟的。

二、从新批评角度分析《阿拉比》

关于《阿拉比》,读者和批评界对它的关注经久不衰。接下来本文作者将尝试运用新批评的细读法解读本文,运用诸如象征、反讽、张力等重要的批评范畴对作品进行深层次解读。

新批评的“新”不仅体现在创作论和方法论等方面有重大突破,而且主张对文学作品的内在结构进行深入研究。 新批评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文学作品为本体。[5](P41)新批评准确的定位文学批评的对象为文本本身,而不是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或文学与作者的关系等偏离文学本身的审美特征。

细读法(close reading)要求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是从细节着手,仔细推敲文学作品的语言和结构。新批评的“细读法”不是一种自我感兴趣的印象式批评,而是一种“细致的诠释”,是对作品作详尽分析和解释的批评方式。[6](P50)新批评中常用的术语有象征,反讽,张力等。

2.1 象征以及象征手法在小说中的体现

在文艺学和美学中,“象征一般是直接显现于感性观照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4](P.60)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使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赋予文章以深意。小说《阿拉比》中的象征意象和生活密切相关,但看似简单的意象却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韵。

2.1.1 “阿拉比”(Araby)的象征意义

“阿拉比”这个集市的名称具有阿拉伯的异域风情和东方世界的无限魅力,象征着主人公刻意追求的目标,这也使整片文章充满了神秘朦胧的色彩。[7](P96)乔伊斯着力渲染主人公对“阿拉比”的渴望,并使它与主人公最后看到的、体会到的阿拉比集市形成鲜明对比。阿拉比是一个满载着小男孩梦想的地方,他对那里充满了无限的憧憬。可是当小男孩匆匆地感到集市时却发现本应是五光十色的阿拉比,此时早已打烊:

“我发觉自己进了一间大厅……几乎所有的摊位都收摊了,厅里大部分地方都在昏暗中……”[8]

曾经的“阿拉比”犹如一盏明灯,带给了小男孩希望。但是在这里,阿拉比是残酷的现实世界的象征。最后,当‘我听到楼廊一头有个声音在喊要灭灯了。大厅的上层现在全黑了’,[8]小男孩终于明白现实和幻想的巨大差距。男孩心中象征着美妙爱情的圣殿——阿拉比,和其他所有市场一样,不过是世俗之地,为了人们的利益而存在。[9]题目“阿拉比”实际上表明了整个故事的主旨。“阿拉比”象征的不仅仅是现实世界的残酷,也象征着小男孩美好梦想的破灭。

2.1.2 对小男孩居住环境描写的象征意义

“里士满北街是条死胡同,很寂静”,“一幢无人居住的两层楼房矗立在街道封死的那头……”。[8]在这里房子暗示着男孩所处的现实状态:没有前途、没有希望;象征着当时的社会状况:死气沉沉。

在第二段中,开始描写小男孩家的后屋的起居室,那里曾经住着一位牧师。“厨房后面废弃的房间满地狼藉,都是些无用的旧纸张”,[8]牧师虽然在故事开始前就去世了,但他是一位不可缺少的人物。这里要表达的是当时精神世界的沦丧,象征当时社会环境下人们在道德和精神上的瘫痪及宗教信仰的颓废。接着又描写到“房子后面有荒园子,中间栽种了苹果树,还有些胡乱蔓生的灌木……”。[8]荒园子、苹果树实际上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象征着人们心灵家园的贫瘠,同时也象征着美好的事物终将被恶劣的环境所吞噬,也预示着男孩爱情梦最终也会在现实环境的作用下导致破灭。

2.2 反讽以及反讽在小说中的体现

反讽,为说话或写作时一种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或写作技巧,事实上其原本的意义正好是字面上所能理解的意涵的相反,通常需要从上下文及语境来了解其用意。反讽可以体现在多种层面上:第一,情节反讽;第二,言语反讽;第三,戏剧性反讽。文章将从小说中的情景反讽和言语反讽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2.2.1 情节反讽

首先,小说第二段提到:

“我在里面发现几本平装书……沃尔特·司各特的《修道院院长》,《虔诚的教友》,还有《维多契回忆录》”,“他是个很有善心的司铎;他在遗嘱里把钱全留给了教会组织……”。[8]

这两句话表面上看似简单描写一位牧师,但实际上作者运用了反讽。作者想表达的是,这样一位好心的牧师,去世后居然被世人所遗忘,气筒生锈了,书也发黄了,这死一般的气息的描述,作者讽刺的是当时爱尔兰社会的冷漠与麻木。牧师房间的三本书,一本是关于宗教的,另外两本则是探险故事——由此可见,牧师本人也是一位富于幻想的人。他留下了三本发黄卷边的书中有两本是和宗教无关的,这一细节反映了基督教教士与他自己的性欲本能的内在的冲突。这种冲突也非常具有讽刺意味——教士也想在摆脱宗教在精神上的束缚。

其次,小说中提到的“我发现默瑟太太坐在炉火边。……为了很虔诚的目的收集些用过的邮票”。[8]文中虽然没有花大量笔墨描写这个默瑟太太,但是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反讽。默瑟太太很虔诚的收集些用过的邮票,以此方式来打发时间,这其实是讽刺她在假装虔诚。在当时社会瘫痪的宗教环境下,她是没有办法坚持自己的信仰的。

2.2.2 言语反讽

小说中提到:“我请求在星期六晚上得空到集市上走一趟。婶婶吃了一惊,说希望那不是什么共济会的玩意”。[8]婶婶是居住于死气沉沉的街道上的人们的代表,生活在那里的人没有危机感,假装虔诚地做礼拜,机械地遵循教义。他们善良,但是目光短浅,无法理解更高层次上的价值观,道德观。作者此处想讽刺的是以婶婶为代表的一群人表面上很虔诚,但其实这一切都是虚假的。

作者在文中运用的反讽,既不明确点明讽喻对象,也不明确表明态度,这样更增加了这篇小说的可读性。

2.3 张力以及张力在小说中的体现

具体说,张力是指诗歌的“内涵”和“外延”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所能达到的最完整的整体。

2.3.1 小说主题表现的张力

首先,刚开始小男孩决定去阿拉比为心仪的姑娘买礼物是的心情是十分激动的——“阿拉比这个词的每个音节都通过静默在我周围回荡着,把一种东方的魔力施加在我全身上下”,[8]到最后的失落与顿悟——“我抬头凝视着黑暗,发觉自己是受虚荣驱动又受虚荣愚弄的可怜虫;我的双眼中燃烧着痛苦和愤怒”。[8]由于去“阿拉比”与小男孩心目中的姑娘密切相关,所以男孩赶到他所向往的阿拉比集市的整个过程就象征着他寻找幻想、追求幻想以及幻想破灭,直到他“精神顿悟”的整个心路历程。

其次,小说中对死亡意象的描写也是小说张力的一个体现。小说中,曾有一位牧师住在小男孩的家里。小男孩去过他房间,看到过他死后留下的东西,从这点看来,小男孩一直无法摆脱死亡的阴影,作者又特别强调了他留下来的是几本小说不是作为牧师应有的圣经。由此可见,他没有尽到责任和义务,称不上是一个合格的牧师,不能全心全意地引导人们净化心灵世界。那么当时的都柏林人内心迷茫压抑也是在情理之中了。作者在文中描写关于死亡的意象,实际描写的是当时人的内心的空虚。

最后,小说中的主人公小男孩爱上了隔壁邻居家的女孩,但是在文中却没有点明女孩的真实姓名,男孩只知道她是“曼根的姐姐”。表面上来说男孩爱上的是一个女孩,实际上他喜欢上的只是一个美丽的意象。乔伊斯给我们讲述的是一个男孩浪漫幻想破碎的成长故事。

经过分析,小说所体现的张力在内涵和外延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实现了小说的有机统一。

三、结语

本文运用新批评的方法解读《阿拉比》,在本故事中,作者通过运用象征,反讽等手法描写了主人公小男孩梦想幻灭的成长故事,成功地揭示了故事了“宗教虚幻”的主题,并成功地实现了作品主题的多重性和文学价值的永恒性。

[1] 王守仁. 英国文学选读[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刘秀丽,张宜波. 《阿拉比》的文体特征[J]. College English,2007,(4).

[3] 姜士昌. 孤独的追寻与精神的顿悟——詹姆士·乔伊斯短篇小说《阿拉比》解析[J]. 外国文学. 2009,(4).

[4] 沈香萍. 《阿拉比》象征意韵分析[J]. 中外名作赏析. 2008,(6).

[5] 赵炎秋. 文学批评与实践教程[M]. 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

[6] 蓝仁哲. 新批评[J]. 外国文学,2004,(6).

[7] 刘筱妍,王松林. 浅谈《阿拉比》中几种意象及其象征意义[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2006,(4) .

[8] 米子. 乔伊斯短篇小说选[M].沈冬子,译. 长沙: 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

A New Criticism Interpretation of Araby

CHEN Yue-yue

Based on a close reading of James Joyce's short story Araby, this paper reinterprets the story from a new criticism perspective, proclaims the value and essence of it, which helps readers to appreciate the glamour of the great work.

Araby; new criticism; symbol; irony; tension

I106.4

A

1008-7427(2012)10-0071-02

2012-07-05

猜你喜欢

阿拉比乔伊斯牧师
一张废纸毁掉一条河
谁是真牧师
论维柯对乔伊斯小说诗学的影响
《阿拉比》:少年心事多忧愁
不给善良增加负担
乔伊斯《阿拉比》中的“阿拉比”一词意义的探究
阅读理解Ⅰ
牧师与会友
乔伊斯《小云朵》中的叙述聚焦形式研究
劝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