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联的十大特征及其前景展望*

2012-08-15张亦伟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10期
关键词:对联文学文化

张亦伟

(徐州工程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

对联(楹联)具有千年历史,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学样式。它讲究对称平衡,音韵和谐,文字精练,语言优美;它浓缩度高,概括力强,能够小中见大,以少胜多;它亦庄亦谐,雅俗共赏,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不断升温,对联又重新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其影响范围之广、使用频率之高、拥有读者之众、优秀作品之多是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

然而,千百年来,对联这一文学体裁却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被一些人称为“雕虫小技”、“游戏笔墨”。古人将俗曲、谣谚、青词、乐语、帖子词等当做文体并写进文学史,然文史中却无对联的位置,即使是个人专辑也从不收入。这确实是文坛上一种极不公正的遗风。早在1982年,程千帆先生就说过:“对联本应在文学史上占一席之地,但不知为什么,却被我们的文学史家们一致同意开除了,这恐怕是文艺界应当平反的冤假错案之一。”[1]

对联有自己产生、发展的历史,有自己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格律,有自己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却不能登文史的大雅之堂,其根本的原因,是缺乏理论的探讨与支撑。加强对联的理论研究,对于这种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的普及、传承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对联的十大特征

对联的本质属性内涵极为丰富,概括起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联是文学。对联与其他文学种类一样,也是用文字和语言为工具塑造人物形象、表现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的。所不同的是,由于汉语单音节、方块字的特点,对联只有在使用汉字汉语的人群中才存在,因此可以说,对联是中国独一无二的文学体裁。

2.对联是艺术。对联是文学,而文学属于语言艺术,因而自然就属于艺术这个更大的范畴。对联的本质是对仗,所以可称之为对仗艺术。又因为对联无论文字多少,理论上只能分为上下或左右两行,所以又可称其为两行文字艺术。

3.对联是格言。格言为言简意赅的语句,对联恰恰符合这样的要求。格言往往以对联的形式出现,而对联中的精品也往往成为格言。例如:“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既是人们赞赏的格言,又是思想深邃、立意上佳的对联。

4.对联是哲学。对联的内涵和外延深刻反映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哲学属性,对联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文学体裁中的生动体现。对联既相对又相连的文学样式,恰恰是客观事物运动规律的反应。因此,从哲学上讲,对联是最典型的对立统一文学。

5.对联是智慧。对联文体的创建离不开智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对联创作中,产生了丰富多彩的修辞对格,如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连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无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可以说,一副合格的对联,既是作者文学功底的展示,又是其思想智慧的表露。

6.对联是民俗。我国的许多民俗都具有地方性,但过春节贴春联,却是全世界华人共同遵守的民俗。不仅如此,祝寿写寿联、结婚写喜联、治丧写挽联,凡是适合贴对联的地方,都可以看到其身影。对联的应用范围已经深入到了民俗的各个角落,甚至到了无事不可写对联,无处不可用对联的地步。

7.对联是乐趣。汉字不同的排列组合,包括字音字义的转变,可以表达出各种不同的意思,产生出不同的效果。如清代梁章钜记载,一日佛印与苏轼兄弟谈诗论道,佛印出句曰:“无山得似巫山好。”东坡对曰:“何叶能如荷叶圆。”子由曰:“不如‘何水能如河水清’”。[2]汉字的特点,必然产生这种文字游戏,而游戏本来就是人类的天性之一,必然要反映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表现在对联上,就形成了“趣联”这个门类。

8.对联是投枪。短小精干、战斗性强是对联的显著特点。窃国大盗袁世凯死后,有人写挽联“中华民国万岁;袁世凯千古”。略懂对联知识的人都知道,对联必须对仗,可此联上联六个字,下联五个字,“千古”能对“万岁”,“袁世凯”和“中华民国”字数不同怎么对呢?因而此联隐含了“袁世凯对不住中华民国”的意思,这正代表了当时国人对袁世凯所作所为愤愤不平的心态,令人拍案叫绝。[3]

9.对联是力量。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的胜利,得益于“打土豪;分田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这两个口号都是十分工整的对仗句,而对仗正是对联的本质。事实证明,有些口号是可以用对联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如“工人伟大;劳动光荣”、“安全就是生命;责任重于泰山”。由此可见,先进的文学作品,能够启迪人、感染人、教育人,给人以精神力量。

10.对联是和谐。和谐社会是人类长期以来孜孜以求、不断探索的美好社会和理想社会,和谐涵盖了“天人”的和谐、国家的和谐、邻里的和谐、家庭的和谐以及个人心理的和谐等。而这些表述,都能在对联中找到相关的作品。如:“有天皆丽日;无地不春风”(天人和谐),“仁政早曾到海角;春风今又遍天涯”(国家和谐),“松菊陶潜宅;诗书孟子邻”(邻里和谐),“德门增百福;仁宅享三阳”(家庭和谐),“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个人心理和谐)等。对联无法解决不和谐,但作为一种文化,它可以倡导和谐,揭示不和谐,使受众(读者)获得熏陶、教育、感染,从而达到促进和谐的目的。[4]

二、对联的前景展望

对联从起源、产生、成熟发展到现在,已经达到了非常鼎盛的时期,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和社会生活中,都成为了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在中央大力提倡先进文化的背景中,对联文化的发展前景无限美好,前途光明远大。而通过全体对联人的共同努力,对联文化必将成为政府行为的名片,旅游景点的招牌,联墨结合的伴侣,教育事业的工具,文化产业的支柱,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随着先进文化的提倡和国学热的升温,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对联文化的普及和运行实践。2004、2006、2009年,江西南昌以政府的名义连续举行了三届中国对联文化艺术节。江苏徐州市、山西运城市、湖南岳阳市等均由政府出面,开展名胜景点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征联大赛活动。征集市联、创建对联一条街和对联园的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些都充分证明了对联文化的魅力是巨大的,对联文化必将成为各级政府行政行为的一张名片。

2.对联又是名胜古迹的眼线和招牌。我国五千年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名胜古迹遍布华夏大地。旅游业的开发和发展离不开名胜古迹,上好的旅游资源如果有了上好的对联相匹配,则会给名胜古迹带来画龙点睛之效。江苏徐州市以政府的名义举办“名胜古迹海内外大征联”,征集了数千副作品,并从中评选出九十余副刻挂于各个景点。江西南昌市、河南南阳市、辽宁朝阳等市创办的对联一条街和对联园,为旅游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联墨合璧是对联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对联从纸上走向楹柱而产生楹联的那一天起,联与墨就结下了不解之缘。纵观我国的对联发展史,不论哪个时代的对联大赛,都有书法大家参与其中,凡是著名的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都有联墨合璧的对联。联因墨而面向大众,墨因联而文化自省。以墨兴联,以联兴墨可以双赢,联墨合璧将成为未来中国文化的一个亮点。

4.对联与教育的结合,是对联文化发展的必然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学习对联知识,有益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拓展青少年的思维,扩大青少年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有很大的帮助。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当代,对联与教育的结合都非常紧密,明代程登吉编著的蒙学联书《幼学琼林》、清代梁章钜编著的《楹联丛话》、当代陈树德编著的《对联十日通》等普及读物,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对联教材。随着对联文化的进一步普及,中国的对联教育必将在未来得到蓬勃的发展。

5.融合是对联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联文化作为我国一个独特的文化品类,可以与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各行各业相结合,利用印刷、广告、演艺、会展等传统文化载体,提高对联文化的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弘扬对联文化的支持力度,打造对联文化的知名品牌,并实施一批文化项目,与建设新农村、建设特色文化城镇、建设中小文化企业相结合。如此既能产生强大的经济效应,又能获得巨大的社会效应。对联文化这棵参天大树,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永远耸立在世界的百花园中。

[1]程千帆.程千帆全集·关于对联[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305.

[2]梁章钜(清).巧对录(卷五)[M].

[3]吴敏,丁慈矿.对联故事100例[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117.

[4]张亦伟.楹联艺术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12).

猜你喜欢

对联文学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谁远谁近?
我与文学三十年
对联知识小问答
自对在对联中的作用
我怎样教写对联
『对联』一词的出处有了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