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内部资源配置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2012-08-15李志前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7期
关键词:资源配置绩效评价效益

李志前(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高校内部资源配置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李志前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开展高校内部资源配置与绩效评价是提高办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要遵循导向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各类资源配置的量化指标、各类教学科研成果的量化指标、综合评价的可比性指标等内容。通过评价实践,有效促进了校内资源的科学配置和办学效益的提高,也为高校科学化管理作了有益的探索。

高校;资源配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办学的市场化要求越来越高,高校财政收入对政府的依赖性不断减小。与此同时,社会评价对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声誉的影响不断增加,高校内部在管理中也都在思考和探索如何配置办学资源、如何提高办学效益,以更好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因此,构建合理、有效、规范、科学的二级学院办学绩效指标评价体系,对高校内部单位进行绩效评价考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

一、实施高校内部绩效评价的背景分析

高校是一个能够为人类探究未知世界、创造知识和教书育人的机构。如何对高校的办学效益进行评价?这与不同时期的发展形势有关。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高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但是,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等学校办学经费日益紧张,部分学校质量效益意识不强,教学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办学效益不高等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并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打破过去“重投入、轻效益”的局面,充分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最大限度满足高等教育的需要,已经成为高校办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目前中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下,对二级学院的管理主要还是“分类”或“分块”式的,即由教务处、科研处、人事处等行政职能部门分别从各自的领域对全校二级学院进行独立考核评价。此种条块式管理模式有着明显优势,可以就某一领域工作展开有针对性的考核,在具体的管理内容上更加细化。但也日益暴露出难以克服的缺陷,此种模式难以完成对校内各二级学院整体办学绩效的综合评价,无法全面客观地了解二级学院的发展动态和办学状况,不利于提高二级学院乃至大学的整体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大学办学质量的提高。因此,现行高校考核制度难以完成对二级学院的整体评价。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节约发展、科学发展已经成为高校的必然选择。高等学校的发展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严格遵循办学规律,避免因决策失误、规划不合理所造成的资源利用率低、重复建设、运行费用高等浪费现象。因此,通过对高校二级学院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促进高校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引导二级学院强化资源意识和质量效益意识,这也是我国高等学校提高办学效益、保证教学质量、建设节约型校园、实现自身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高校不应该是一个赢利性的机构,也就是说高校应该属于非经营性单位。因此,对高校办学效益的评价就不能简单地使用象企业管理那样以利润为主的指标体系。由于高校管理的特殊性,二级学院绩效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教学质量和学术质量,与企业绩效考核着重于最佳成本-利润有明显不同。因此,在制定二级学院办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应根据高校管理的特殊性,严格遵循全面性、导向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等几项根本原则。

1.导向性

一方面,学校办学目标能否实现,取决于各级领导的决策是否正确、措施是否落实、结果是否可控。其中首当其冲的是目标导向。因此,在设计资源配置与绩效量化评价指标过程中,应以学校办学目标为正确导向,落实内涵建设的各项内容和各个环节,与学校总体发展规划、资源配置和学科发展紧密挂钩。通过评估指标的设定,明确学校当前管理的重点、弱点和未来工作的要点,引导二级学院在扩展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增强内涵,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目标开展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强化办学资源意识和质量效益意识,做好办学意识的理念导向。进行二级学院绩效评价指标设计时,首先要强化办学的资源意识和质量效益意识,这是坚持正确办学导向的具体体现。通过对二级学院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引导二级学院在资源极度紧张的情况下,积极获取各类校外资源,降低办学成本,注重产出与效果,提高办学效益,真正使绩效评价发挥导向作用,成为提高办学质量效益的有效手段。

2.可操作性

任何有价值的想法和思路必须建立在可行的基础之上,否则就成了空中楼阁。无论是评价指标体系的资源配置指标还是绩效指标,尽量采用定量指标而避免定性指标,使各项指标实现可量化、可衡量、可对比。除了能够直接量化的指标外,还要将一些指标通过一定的标准换算成可量化指标,确实无法换算的暂不纳入指标体系,以确保整个绩效评价的可操作性。

三、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为了准确地反映二级学院的绩效水平,我们共设计包括三个评价子系统的高校二级学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三个子系统分别是资源配置指标体系、绩效产出指标体系和综合效益指标体系,力求做到多指标结合,对二级学院的投入和效益做出全面评价。

1.资源配置指标(S)体系

(1)人力资源配置指标(S1)。按照高校二级学院人员的分类,人力资源指标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编制人数、在岗人数(S1)、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等其他子指标。

(2)财力资源配置指标(S2)。在财力资源中,事业性经费支出具有连续性,短期内波动不大,能比较真实地反映高校的日常运行情况。财力资源指标包括人员经费、教学运行经费、科研运行经费。其中,人员经费包括工资和津贴奖金,教学运行经费包括本科生教学经费和研究生教学经费,科研经费包括校内基金和重点学科及其他配套经费。

(3)物力资源配置指标(S3)。物力资源指标包括校舍、家俱、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等多项内容,统计各项指标的数量和价值。其中,仪器设备是各二级学院履行职能的重要物质基础,其所占比例一直为教育界所关注,将其作为独立的资源指标,有利于问题的深入分析。

2.绩效产出指标(P)体系

(1)人才培养(P1)。

(2)教学工作量(P2)。依据统一标准转化为标准学时,反映了二级学院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教学活动的劳动付出总量。

(3)教学质量工程(P3)。包括教学质量工程九大类项目,按不同类别和不同等级分别赋予其高低不同的分值。

(4)教研成果(P4)。教研成果是描述二级学院教学研究水平和层次的主要指标。教研成果主要包含教改项目和教改成果奖励。依据学校统一标准把各类教研成果转化为不同数量的标准学时。

(5)科研成果(P5)。包括出版的学术专著和各种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还有就是申报的国家发明专利,以及申请到的各级科研项目和获得的国家级、省级、校级的各种科研成果奖。依据学校统一标准把各类科研成果转化为不同数量的标准学时。

3.可比性指标

可比性指标包括资源配置可比性指标、绩效量化可比性指标和资源产出效率可比性指标。

(1)绩效量化可比性指标。绩效量化可比性指标包括绩效总量(元)、绩效贡献率(%)、人均绩效量(元)等3项指标。

(2)资源产出效率可比性指标。资源产出效率指标体系包括效益贡献系数(绩效总量与资源配置总量之比)、资源占用增长率(%,与上年度相比当年资源配置的增长百分率)、绩效贡献增长率(%,与上年度相比当年绩效总量的增长百分率)、效益贡献系数增长率(%,与上年度相比当年绩效贡献系数的增长百分率)等4项指标。

四、总结与反思

依据我们构建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相关职能部门采集数据、分析整理,在将各项统计指标按照一定标准进行折算和量化以后,就可以清晰地得到校内各教学科研单位的教育资源配置情况、各类绩效产出量以及综合办学效益水平。一方面,通过这种评价可以使学校精确掌握各单位的办学运行状况,也可以使各单位了解本身的资源占用和绩效产出的总量和结构,改变了以往模糊印象;另一方面,通过绩效评价和排名,使教学科研单位更加注重办学效益的提高,极大增强了教职工的资源意识和效益意识,可以促进校内资源实现优化配置。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与不足,成为下一步工作的改进方向。

1.不同学科的评价标准应有区别

在同一所高校中,由于各二级学院的专业性质不同、历史积累不同、投入有别、教育效应有滞后性,有些指标对不同学科会有失公平。现行评价方法的不足是没有考虑各个学院、各个学科的特殊性。各个学院的办学资源拥有量不同,不同学科的资源产出率也不同。例如理工科,尤其重工业学科的科研设备投入大,产出以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为优势;而文科的科研设备投入少,产出以学术论文和学术专著为优势。

2.评价指标体系尚需修订完善

通过实践,发现在指标体系中的资源分类还不够细致,外来科研经费没有在绩效方面得到相应体现,科研成果的层次和类别划分还不够细致,学位点、重点学科及科研平台建设的持续性没有得到体现等。为使办学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学校内部的形势变化,不断调整、修订和完善办学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做到与时俱进,发挥其推动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作用。

3.要在制度上保证评价结果对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

开展二级学院绩效评价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院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目前高校财政状况普遍紧张,如何把有限的教育资金合理地分配到二级学院和不同专业学科中去,使有限的资源和资金发挥最大效能,始终是高校工作研究的重点。而高校二级学院绩效评价则为资源配置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有利于稀缺资源的合理分配。为此,必须在制度上保证评价结果与学院的切身利益全面挂钩,学院的绩效水平与学院的资源配置水平挂钩,学院的办学绩效与学院领导的聘任挂钩,充分发挥评价结果对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促进学院决策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努力提高绩效总量,不断改善绩效结构质量。

[1]戴玉纯.基于战略的大学绩效管理[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王平心,殷俊明.高等院校内部绩效评价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付亚和,许玉林.绩效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4]樊秀娣.高校管理体制建设的一个开拓性尝试—同济大学开展校内院系办学绩效评估的实践与思考[J].评价与管理,2007,(1).

G647

A

1006-5342(2012)07-0158-02

2012-05-03

猜你喜欢

资源配置绩效评价效益
草粉发酵 喂羊效益高
莲鱼混养 效益提高一倍
冬棚养虾效益显著,看技术达人如何手到“钱”来
果园有了“鹅帮工” 一举多得效益好
我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概述
把资源配置到贫困人口最需要的地方
基于BSC的KPI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刑事侦查资源配置原则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辽宁:卫生资源配置出新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