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本论》所有权伦理思想及其中国化初探*

2012-08-15李立元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7期
关键词:资本论所有权劳动者

金 鑫,李立元,杨 兰

(延安大学 财经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资本论》所有权伦理思想及其中国化初探*

金 鑫,李立元,杨 兰

(延安大学 财经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资本论》问世140多年来,理论界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它不仅是一部经济学的经典之作,更是一部经济伦理学的巨著。但很少有人开发它的所有权伦理思想,并运用于中国所有权伦理建设中。本文试图进行这方面的探索,通过概括《资本论》对资本主义所有权伦理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所有权伦理的设想,结合中国现实,提出关于中国所有权伦理建设的一些观点。

《资本论》;所有权伦理;中国化

所有权是指主体(所有者)在生产过程中以劳动为基础,集对客体(所有物)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于一体的一系列权利,其中主体是社会的人,包括个人、集体、国家或社会,而客体是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物和资源。由此产生的所有权关系,其实质是通过依据生产资料与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的不同功能,占有、使用、处分劳动成果而表现出的各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从伦理意义上来讲,如果所有物的所有权是通过劳动而获得的,该所有权是符合伦理的,而依据该所有权而拥有相应的劳动成果也是符合伦理的;相反,则不符合伦理。

一、《资本论》对资本主义所有权伦理的批判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把资本同雇佣劳动的关系表述为所有权的关系或规律”,后来在《资本论》中又写道:“1.产品属于资本家,而不属于工人;2.这一产品的价值除包含预付资本的价值外,还包含剩余价值,后者要工人耗费劳动,而不要资本家耗费任何东西,但它却成了资本家的合法财产”。从这两句话中,可看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所有权关系实质上就是资本(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剩余劳动进而获得工人劳动产品所有权的关系。对于在这种关系下的资本家和工人的境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我们的剧中人的面貌已经起了某些变化。原来的货币占有者作为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占有者作为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在马克思看来,所有权关系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发生了异化,变得不道德、不合理,其根本原因就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这种私有制是以剥削他人劳动为基础、以劳动与生产资料分离为特征的。马克思通过论述这种私有制使劳动和生产资料分离进而使二者的所有权分离,具体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不合理性及其道德的虚伪性。他还认为:“私有制使我们变得如此愚蠢而片面,以致一个对象……在它被我们使用的时候,才是我们的”。

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马克思认为必须积极地扬弃,因为依据对生产资料的私有权而占有雇佣劳动,从而占有劳动成果,不仅不合理不道德,而且与人类发展的价值目标、道德目标是相悖的。人类只有在消灭了生产资料的私有权后,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平等。

二、《资本论》对未来社会所有权伦理的设想

马克思在《资本论》的“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部分中提出了对未来社会所有权伦理的设想:“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他还说道:“实现整个社会对一切生产资料——土地、铁路、矿山、机器等等——的直接占有,供全体为了全体利益而共同利用”。根据这两句话以及马克思主义所有权基本原理,笔者认为《资本论》中关于未来社会所有权伦理的设想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不同的所有权客体(所有物)归不同所有权主体(所有者)所有。生产资料所有权主体是“整个社会”,即联合起来的全体社会成员(劳动者),又称“自由人联合体”,而非孤立的单个人或社会部分成员联合体。消费资料所有权由劳动者个人通过按劳分配方式来获得,即“除了个人的消费资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成为个人财产”。劳动和劳动力同样归劳动者自己个人所有。

第二,所有权获得伦理是所有权只能是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得。这包括直接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得和平等交换先前已靠自己的劳动所获得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种形式,即“除了自己的劳动,谁也不能提供其他任何东西”。

第三,所有权行使伦理、收益伦理是客体不同行使和收益方式也不同。生产资料所有权行使方式是“直接占有”和“共同占有”。“直接占有”是指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而不是通过某个社会代表来占有;“共同占有”是指联合起来的劳动者成为全社会生产资料共同且平等的主人。消费资料、劳动和劳动力则是劳动者自己个人占有。生产成果中的生产资料收益归全体劳动者共同享用,而生产成果中的消费资料收益则通过按劳分配方式由劳动者独自享用。

第四,所有权转让伦理则是主体不同转让方式不同。生产资料所有权主体是全社会劳动者,生产资料由他们共同占有,所以不存在转让。消费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有,可以通过平等交换的方式转让。劳动(劳动力)则无法转让。

第五,所有权伦理目的是为解放全人类、劳动者全面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提供平等占有社会财富的条件。

概括地说,未来社会所有权伦理是:一切必须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一切为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生产资料全社会共同占有、共享其收益,不存在转让;消费资料劳动者个人占有、独享其收益,可平等转让;劳动(劳动力)劳动者个人占有、独享其收益,但无法转让。

三、对中国所有权伦理建设的探索

笔者根据《资本论》等中的所有权伦理思想,从中国社会发展现实出发,对中国所有权伦理建设作出一些初步探讨。

首先,笔者认为现代中国所有权伦理建设的目标是促进人民共同富裕、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民共同富裕,不仅要增加个人合理合法收入,还要增加个人合理合法财产,实现真正的藏富于民。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是要使人民获得所有权的权利和机会平等,行为符合正义原则。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未来社会应有的根本特征,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方向。

其次,中国所有权伦理建设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保证劳动者作为社会化的劳动者,在共同占有和控制生产资料的基础上成为有权利的有产者,形成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进行从属于自己的社会化生产,分享建设成果,即“耕者有其田、工者有其产”。第二,在实质上肯定人民私人所有权的基础上,保障人民将自己合理合法财产和劳务投于联合体的权利和机会公平,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真正公平。第三,肯定人民将其从联合体所获得的利益用来满足生存、享受和发展的合理性,使每个人和所有权之间形成直接的利害关系,并且任何人不得通过奴役、剥削别人来满足自己,实现劳动者作为社会主体与社会发展目的的统一。第四,确保资产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自由地转移流动,实现收益最大化,体现所有者个人思想和意志的自由。

再次,中国所有权伦理建设的基本内容。第一,确立关于所有权获得的制度和伦理,促使行为主体通过自由、公平、合法交易自己的资源来获得所有权,为每个人平等获得所有权提供必要的条件,并保护公私所有权,同时还要培养每个行为主体自觉尊重和维护公私所有权的伦理意识。第二,确立关于所有权行使的制度和伦理,合理有效规定所有权行使及主体自主权利,防止主体行使所有权时干涉或损害他人的利益。第三,确立关于所有权收益的制度和伦理,约束行为主体通过合理合法的方式并有均等的机会追求自己的所有权收益,任何行为主体都没有特权,同时调节收益分配使之公平均衡。第四,确立关于所有权转让的制度和伦理,规范交易规则,确保主体在尊重对方所有权的基础上,对权属关明确、性质真实的所有权进行自主公平的交易,使主体实现利益目标。

最后,根据上述要求,结合我国现实,笔者认为我国公众所有权的实现形式可以采取劳动者股份合作制。劳动者股份合作制具有以下特征:(1)一个区域性的由劳动者组成的自由人联合体(比如职工大会)代表全体所有者即全体人民行使所有权,对全体人民负责;(2)区域性自由人联合体中所有劳动者是公众所有物的平等的管理主体,实施一人一票的民主管理制度,实现劳动者真正当家作主;(3)区域性自由人联合体中的劳动者将其劳动(包括体力劳动、管理劳动、科技劳动等)按一定的股份投入到生产中,实现劳动联合,按各自的贡献参与分配;(4)一切生产资料,包括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土地不得转让。

[1]马克思.资本论(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胡贤鑫.《资本论》经济伦理思想发微[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

[3]余达淮.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4]晏智杰.解读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简评我国产权制度改革的目标取向[J].西部论坛,2011,(1).

[5]汤在新.澄清对马克思理论的误解——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几个重大理论问题[J].南方经济,2005,(2).

[6]罗能生.论产权伦理的内涵和构成[J].求索,2003,(3).

B0-0

A

1006-5342(2012)07-0007-02

2012-04-23

猜你喜欢

资本论所有权劳动者
劳动者
我与《资本论》的故事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所有权概念有体性之超越及其体系效应——以析评Ginossar所有权理论为视角
道德资本论的双重误读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在云端
劳动者之歌
“疯狂老师”的新资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