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徽州水口与新农村水景观的生态应用

2012-08-15谭陶于雪安徽财经大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安徽蚌埠233041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7期
关键词:水口风水古村落

谭陶,于雪(安徽财经大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安徽蚌埠233041)

徽州水口与新农村水景观的生态应用

谭陶,于雪
(安徽财经大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安徽蚌埠233041)

借鉴可持续发展观、自然优先原则来阐述徽州水口的功能作用、构成要素等,并结合典型水口案例分析,为建立原生态型新农村水景观提供借鉴.

水口;生态;水景观

“水口”又称“水口园林”,是徽州古村落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村落空间序列的开始,是无形中的门户。所谓水口是“一方众水所总出处”,“水生财”要留住财气,其去口关闭紧密,徽州古村落水口以其关锁缠绕、变化多端的自然山水为基础,因地制宜地创造出我国传统村镇园林中的独特类型,同时也为新农村生态水景观的营造起到借鉴作用。生态水环境的利用与改善是新农村水景观的基础;其次,水口园林中山、水、树、建筑的和谐状态为新农村实现水体与周围环境生态应用提供借鉴意义。充分吸取徽州古村落水口园林的精华,发挥生态水景观的作用,营造新农村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实现功能与审美的统一。

一、水口的功能作用

徽州古村落的水口有两个,水流入的地方称为上水口,水流出的地方称为下水口。水流出口与村落入口方向一致性使得徽人对于下水口尤为重视,逐渐“水口”特指水流的出口处。

1.边界防卫

徽州地区自古以来土地资源就处于严重匮乏的状态,为了“生存空间”和“捍卫领土”的需要,徽人是寸土必争。在保持家族聚居的状态下,“水口”是进村的起点,是聚落的边界标志,到了水口,就意味着已经到达了村落的领地。水口具有边界效应又具有了防卫方面的设计,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徽州古村落“防盗门”的独特个性。古村落大多依山而建,四面环山,水口便处于两山夹峙,拥有一定的水域范围并且营建了一些高大建筑,同时作为村落整体格局中的门户,水口也是唯一对外联系的通道,自然而然成为古村落防卫性特征的重要构成元素。

2.防风蓄水

徽州古村落枕山、环水、面屏、向阳,整个环境如封似闭,但是通常也会多山风和寒流,对村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不便同时对村落建筑也造成一定的损坏。所以徽州先民十分重视植树护林,除自然山林外,在水口处往往都有人工种植的“风水林”,建立起有效地防风屏障,调节村落中的自然小气候。

徽州地区多雨,但是如果不采取措施,大量的雨水很快会一泻而空,因而徽州先民尤其注重利用落差设坝聚流,在水口处进行“蓄水”,并在此兴建水车、水碓、水碾等来满足村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3.公共空间

徽州地区“地窄人稠”,因而村落内街巷都比较狭小,通常没有大的公共空间。受传统风水“水为财源”观念的影响,世代从商的徽州先民尤其重视水口的环境的营造,建构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水口园林”。使得风景优美、设施丰富、层次多样的水口成为村民们日常交往的公共空间,也成为了是村落中的举行大型公共活动的多功能空间,如祭祀活动中的迎神会活动;绅士文人赏景品茶、村民调解纠纷、议决大事等。

4.精神寄托

徽州古村落“士夫巨室,多处于乡”,其崇尚程朱理学的思想使得他们尤为重视家乡的风水事业,从而有力的推动了徽州水口的建设。在风水中“水”是财富的象征,为了达到留住财富之气、文运之气的目的,水口建筑桥梁作为“关锁”,上辅以亭、堤、塘、树等镇物以此来增加水口的锁钥之势[1]。同时“水口”作为村落福祉所在往往被神圣化,承载着村民对于宗族兴旺发达、家族财富繁茂的美好寄托,使得聚族而居的村民有了心理归属感和精神寄托。

二、水口的构成要素

1.水口砂

徽州古村落的选址大多严格遵循中国传统风水理念中的“觅龙、察砂、观水、点穴、取向”等地理五决,往往将村落选择在山环水抱、山明水秀的山坞之中。风水中将山川形势的种种与宗族的兴旺与否作了对应关系,而作为村落门户的水口则理所当然的被强调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水口一般都是设置于距离村落一二里路的两座案山夹峙之间,“水口砂”便是水口两岸的案山,这种形态被称为“狮象”或“龟蛇”,几种元素的组合形成了天然的屏障,外延出徽州古村落内向封闭的防御心态。

2.水元素

徽州古村落水口位于水流出口处,迂回曲折的流水认为是大吉,所以水口一般选择在山脉转折、两山夹峙或水流蜿蜒的地带,以“犬牙交错”为最佳。为了留住水,使其去口关闭紧密,通过种植参天大树或者来设置人工构筑物来使得水流曲折往返,徽州水口被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内涵。

徽州古村落独特的水口园林主要来自于对于水的应用,整体水口因为水而将周边元素和谐的融合在一起,并以形态各异的水系作为前景形成开阔的视野,以周边的山、林、建筑等为依托,派生出千变万化的徽州古村落水口景观,从而使得村落环境犹如画里。

3.水口林

徽州先民为了留住水财,一方面截流掘池挖湖,另一方面就是植树固土蓄水,水口周边的及内部的林木为水口林,被徽州先民视为牵系着整个族群的兴衰、祸福的神物,神圣不可侵犯,所以也称“风水林”。徽州先民选择水口林的树种注重与周边环境的融合;为了更好的体现出当地浓郁的地方风情,使人产生乡土情和归属感,尽量以乡土树种进行种植;同时还能够充分的表达出企盼村落昌盛的传统理念,如枫树(封住财气不外泄)、榆树(摇钱树)、杨树(光扬祖德)、槠树(诸侯)等[2],使儒释道文化以及风水理论在徽州古村落水口得到集中体现。

4.水口建筑

徽州古村落除了选择好水口的位置以外,为了留住财气,一般是以桥作为关锁,辅以亭、塘、堰等;在人文层次较高的村落则会以文昌阁、魁星楼、文笔塔或牌坊、祠堂等高大建筑为主,辅以庙、亭、堤、桥等建筑。

风水理论认为水口桥是具有“关锁”水流的作用,是调节风水的重要建筑。徽州先民将风水桥看做“守门户”,在一些大型的宗族村落对风水桥及其周边元素是极尽精工之华丽。有的桥上还设有廊屋,称为廊桥,其功能作用在于为行人借避风雨;商贾以桥设肆;文士宴饮酬酢;宗族社交祈嗣等。水口建筑对于丰富古村落水口群体景观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典型水口案例分析

徽州水口园林是遵循风水理论,沿袭徽派建筑风格,体现新安美学底蕴,将自然元素与人文元素融入到环境布局和空间组织等上来,成就了如宏村、西递、唐模、龙川等具有特色的水口园林典范。

1.唐模檀干园水口

唐模位于徽州歙县县城西约10公里处,清康熙年间,许承宣、许承家兄弟赐进士出身,遂在村头立石牌坊,并在村东溪南高地上建许氏文会馆,作为文人雅集之所。乾隆年间村人又建檀干园,开池筑岛,与文会馆隔溪相望。

园林位于村东溪流下游水口处,一座高耸的三檐歇山顶沙堤路亭,标志着村落的入口。亭旁设有曲桥,风水林主要种植了檀树、桃、桂、梅等。石牌坊前后两面额分别刻有“圣朝都谏”、“同胞翰林”,显示着村落政治与文化的地位,藉以表明唐模村的不同凡响。檀干园是整个村落政治与文化的中心。玉带桥将外园与岛相联,岛上的镜亭又是檀干园的重心,其主要由亭、廊、抱厦、小院等构建而成[3]。亭内的碑刻至今还保留苏轼、朱熹、文征明、赵孟頫、米芾等众多书法大家的墨迹,彰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时人以此园堪比杭州西湖意趣,所以檀干园又称为“小西湖”。高阳桥是整个水口园林的终点,桥由双石拱构成,上面设有廊屋,是村民的主要的公共集聚休娱场所。

唐模水口园林内容丰富,人工构筑与自然地形结合的非常巧妙,创造出不同于私家园林的田园风光之美,成为徽州古村落水口园林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之一。

2.宏村南湖水口

风水理论认为,蓄水之塘可以荫地脉、养真气;引沟渠环绕村落可取吉气。明万历年间,宏村人口剧增,村落规模日趋扩大,原先引西溪之水开凿修建的月沼水口已跟不上村落发展的趋势,于是在村落之南下水口处征集秧田数百亩,打通石罅,凿深数丈,重新开辟出占地约两万平方米的池塘,取名南湖[4]。

南湖水口园林结合村落环境规划,将周边民居、书院、祠堂等建筑与水圳、月沼、南湖等水系统筹规划形成整体。南湖水面呈半环形,南岸一层栽种护堤林以红杨、柳树为主,与村北面雷岗山的榛树林遥相对应;另一层铺设石板、鹅卵石作为环湖通道。北岸的青石板路将徽州古民居与南湖书院、清余味书屋等建筑贯穿一体。湖中细堤建画桥连通南北两岸,将南湖一分为二,东西可通舟。

宏村南湖水口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对于西溪水的充分利用和改造,对其进行人工引水,挖塘蓄水、修筑堤坎,以水景为中心,修建水口林、祠堂、书院等水口建筑。南湖水口是集美化环境、水利灌溉、休闲观赏等功能与审美于一体的徽州地区聚居入序空间体系的典范。

四、构建新农村生态水景观

新农村生态水景观应以其浓郁的地域特征,赋予其具有时代特征的形式与功能而构成各自的“乡土文化”。新农村水景观建设是在遵从自然生态、历史文脉的基础上提取、概括徽州古村落水口园林的典型符号,使其形似于斯而高于斯。

1.生态水系的构建

建立新农村生态水景观要坚持最大绿色原则和健康原则不仅要体现出新农村水景观的独特性、清洁性、可观赏性等方面,还要体现出对农村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新农村水景观的营造,可吸取徽州古村落水口园林在营建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和合作关系,认为其山石、草木、水源等等和村落的兴衰成败息息相关,因势利导,充分利用自然界自身的作用实现生态循环。新农村水景观的生态系统的建立可利用自然河流、水塘建立人工湿地或氧化塘等污水处理系统,将处理过的污水重新输送到水景观,既节约了使用成本,又可使水资源在村庄范围内得到循环利用和保护,维持周边环境要素的平衡发展,形成具有生态美观原则的新农村水景观。

2.植物绿地的设计

新农村水景观护岸的植物绿地的设计要将景观功能、生态功能以及与经济功能相结合。汲取徽州古村落水口园林的对于植物的选用经验,首先要注意植物本身的特性,如树形、叶色、枝、果等,配合新农村固有的历史文化特色,与水体环境相呼应,形成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水景观效果。其次,为了形成新农村水体生态网络,尽量保护水景观护岸原有的自然绿地和植被,固土护堤,防止水土流失。最大限度地选择当地植物,一方面有利于乡土特色的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另一方面体现新农村地区文化和民族传统特色。

最后为了体现新农村水景观植物的经济功能,同时也是利用水体附近常年充水性地面,减少人工灌溉的次数,可种植水生、半水生经济植物,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具有人性化、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生态水景观。

3.水景观意象营造

新农村水景观能够反映出具有乡村气息的自然景观特征、生产生活风情以及与城市有别的居民精神面貌。“师法自然”是徽州古村落水口园林营造的核心和精华,新农村水景观营造中无论是建筑群、景观小品、植物绿化等的“师法”在于地方性原则的应用,就是人为的设计必须适合其原有的状态,“自然”则是保持当地自然形态和谐、稳定的结构和功能,使人为引入的景观元素带来的副作用降到最小值,保持水循环,维持植物生活环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保证整体新农村水景观结构和功能的原生态型。

新农村水景观可根据生物在不同水环境下的生长特征,进行科学配置构筑天然湿地生物群落。一方面减少了人工和外来支援的投入,另一方面又符合新农村生态水景观环保的要求,成为吸引野生生物,特别是候鸟、昆虫等提供庇护所。为了更加贴近自然,徽州古村落水口园林中会依水而建的有廊桥、亭台、河厅等设施,都成为主要的观景点。新农村水景观要与自然山水生态环境融合与呼应,注重利用自然地因素,依地势变化和水岸曲转的亲水空间,就地取材建设如景观浮桥、水上步道、水台阶等,成为新农村旅游或村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五、小结

新农村生态水景观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要使得新农村水景观的设计生态化,一方面从徽州古村落水口园林的营建理念中自然优先原则得到启示,另一方面建立环境保护的意识同时在具体设计中得到有效地实施,为人类需要,也为生物需要;为经济需要,也为生态需要,在新农村生态水景观中得到整体优化。

[1]李百浩,万艳华.中国村镇建筑文化[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

[2]单德启.安徽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毛颖,梅雯.系马唐模温旧梦[J].上海:社会观察,2010,(8).

[4]阚陈劲,吴泽民.徽州古村落水口景观及现状[J].北京:小城镇建设,2009,(1).

J59

A

1006-5342(2012)07-0103-03

2012-03-25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2YJC760073);2011年度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2011SQRW052).

猜你喜欢

水口风水古村落
水口水电站7号机组完成增容改造和并网发电
培中古村落文化
一个家庭的好风水来自哪里?
水口、水口环境与风水(下篇)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千年沧桑话水口
风水——环境感应心理学 换一个角度看风水(中篇)
光影视界
养好你喜欢的女人,就是养好你自己的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