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动·协调·交融
——新时期大学生德育工作探微*
2012-08-15蔡文学
蔡文学
(遵义师范学院 马列部,贵州 遵义 563002)
联动·协调·交融
——新时期大学生德育工作探微*
蔡文学
(遵义师范学院 马列部,贵州 遵义 563002)
作为学校德育的最高形式,大学生德育工作理所当然地承担着比中小学德育要求更高的发展提升重任,面临着更多更大的挑战。目前虽然大学生德育在很多方面的工作实效都优于中小学德育,但无可否认的是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与缺陷,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发展和高校德育工作的升级跨越。基于此,本文拟从新时期大学生德育工作问题出发,以期在深入挖掘其潜在诱因的同时,对症下药地探寻出解决良策,进而为新时期大学生德育工作的进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新时期;大学生;德育;现状;对策
一、新时期大学生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新时期,伴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快速进展和市场经济的大力繁兴,国内外社会环境急遽变化,各种社会思潮和道德观念蜂拥而来,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一定改观的同时,也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与危害。其中,大学生更是首当其冲,结果引发种种政治、思想、道德问题。
为清除和杜绝大学生各种不良政治、思想和道德倾向及行为,增强高校人才培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效,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和教育部的相关指导下,各大高校都主动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力度,使得大学生德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不可避免的是,新时期大学生德育工作也存在一系列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第一,德育主体分离,德育力量薄弱,致使大学生德育工作蜻蜓点水,深度实施拓展举步维艰。由于对德育资源和力量,尤其是德育主体的偏狭理解,使得高校将大学生德育工作主要安排在思想政治课程之中,对其他如教导主任主体以及科任教师引导主体,安保、宿管、图书馆工作人员协同主体,学生自律主体等力量完全忽略不计,最终引发思想政治教师“碌碌无为”,其他德育主体力量“无所事事”的不良局面,德育工作也就只得半途而废或者缓慢前行,完全满足不了学生的德育需求。
第二,德育观念落后,德育目标失衡,与德育工作实效性背道而驰。虽然目前各大高校对于大学生德育工作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受师资自身修养不足、传统教学理念落后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大高校教师教学观念还停留在单纯地提升政治觉悟和弘扬传统美德的“原始”基础上,对于现今经济社会高度发展以及人们思想积极转变大背景下,现代人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跨地域学习、生活和工作现象越发常见,大学生自我意识膨胀,心理承受能力差等问题与现象知之甚少或不以为然,对于学生因地域文化、生活习惯、性格个性等促成的个体差异和矛盾纠纷亦少有关注,再加上对于大学生心理学、现代德育教学等理论知识的耽于梳理与学习,结果导致德育目标单一,过分倚重于纯理论的“政治觉悟和道德观念提升”,背离了德育工作满足大学生身心需求,弘扬民族文化与道德传统,助推时代与社会健康发展的短长期目标。反过来德育目标的失衡引发的德育工作实效性的低下又挫伤高校及教师对于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与信心,进而无论在财力上还是人力上都缩减投入,及时更新德育观念与做好德育教学研究也就沦为空谈。
第三,德育内容陈旧枯燥,严重脱离大学生实际情况,致使德育教学缺乏说服力,流于形式。对于政治觉悟和道德观念提升的片面追求,使得很多高校教师将教学重心全部放置在国家政策及传统道德的解说与宣传上,进而据此展开德育内容的选择,对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需求则置若罔闻。更有甚者,则完全依据系列思想政治读本照本宣科。虽然思想政治读物的学习必不可少,但一方面由于早在中小学阶段,大学生就已有相关方面的学习与接触,另一方面学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身心特征与需求,此类老生常谈的德育内容必然让学生提不起兴趣,进而抱怨大学生德育工作形同虚设。而与此同时,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人际交往(同学交往、师生关系)、压力(经济、爱情、就业等)释放、价值观建构(如何正确对待失恋、如何处理学习与兼职关系、如何实现自我价值、如何看待“读书无用论”、“大学生无用论”等社会观念等)问题却无处可诉,无人可求助。长此以往,这些问题和思考或闲置在心里,终被搁浅,或郁积在心,无法解除,对大学生身心发展产生极大危害。如不及时引导,即很有可能瞬间爆发,引发各类悲剧与惨案。
第四,德育模式方法单调乏味,互动交流空缺错位,学生主体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德育工作成为高校教师自导自演的“独角戏”。一方面落后的德育观念导致部分高校教师疏于德育理论、德育方法的学习与研究,另一方面由狭隘的德育内容固化而来的德育模式和德育方法严重缺乏深度创新的空间,目前大多数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还主要依赖于思想政治教学,方式方法也仅限于灌输式讲解与传授,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更严重的是,由于讲解与传授重在书本知识与经验的传达,而缺乏对于政治、思想、道德提升方法技巧的教导与训练,导致学生囫囵吞枣,死记硬背,即使一时接受和吸收了相关方面的知识,但是时间一长则远远抛之脑后,更不用说构建坚定信仰,实现个人自律和引导他人共同进步了。
第五,德育考核机制空缺,外部约束力和内部自律性都极其薄弱,无法确保大学生德育工作的稳步推进。当前,一方面由于德育工作尚未升级到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的地步(很多高校将其作为其他学科尤其是思想政治课的附属物),另一方面德育主体的复杂性(有承担主要德育工作的思想政治课老师,也有承担相应重任的科任教师)引发德育效果的难以追踪(每个科任教师都承担着德育教学的重任,但究竟在德育工作方面尽了多大的努力和起到多大的作用却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考评工程),大多数高校不仅没有建立相对健全的德育考核机制,有的甚至没有将大学生德育工作纳入教师和学生的考核体系中来,致使整体德育工作缺乏外部约束力。外部约束力的匮乏,与专业教学的考核压力和学业成绩的大幅占比相互作用,又让部分教师和学生对德育工作大都怀抱可有可无的心态,最终使得大学生德育工作内部自律性完全丧失,德育实效自然难以形成。
二、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解决对策
基于新时期大学生德育工作面临的新挑战与现存问题,结合多年来大学生德育工作经验,笔者认为作为一项涉及内化和外塑在内的系统工程,大学生德育工作错综复杂,仅凭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教师个人之力还远远不够,需要各级主体联动,协调各类事项与职责,交融各种资源与力量才能做实做好。具体而言,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突破:
首先,积极整合高校内外部资源,深度展开纵横双向交流,以充分发挥各级德育主体的联动作用,为大学生德育工作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德育人才架构,奠定德育实操的坚实基础。这就要求高校一方面要大力联合教务处、教师、学生、宿舍、安保、图书馆工作人员、心理辅导中心等德育主体的力量,成立大学生德育教学与研究协会,选举各类主体代表人,定期开展大学生德育工作会议,及时将大学生德育问题与困境加以反馈,进而以此为中心,采取名师讲座、进修学习、观摩培训等方式多角度提升自身德育水平与素养,为接下来的德育工作研究储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并辅之以成立大学生德育协会,开通德育新闻与小故事校园广播,举办德育专题演讲赛与辩论赛的形式,营造浓厚的校园德育氛围,另一方面还要广泛联动其他高校丰富的德育资源,联合举办德育论坛与专栏,升级图书馆德育资料的共享与互动,实时开展德育专题交流讨论会,携手创办大学生德育调研项目,在理论思想碰撞与共同实操运用中及时更新德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德育目标,从源头上确保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正确方向和人才保障。
其次,立足大学生实际学习与生活,丰富创新德育内容,开发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息息相关且喜闻乐见的德育素材与蓝本。正确的德育观念固然不可或缺,但光有理论与思想还无法诱发大学生对德育工作的兴趣与热爱,需要丰富多彩的德育内容来催化。要做到这一点,高校与教师应立足社会经济大力发展、人们思想观念急剧变幻的大背景,通观当今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跨地域学习现象越来越频繁,贫富分化越来越大、金钱物欲主义横流、网络信息泛滥、性意识越来越开放等大局,全面把握大学生自我意识膨胀(以自我个性习惯为基准,全然不顾影响他人学习生活)、心理承受能力差(不能正待学习成绩不理想、失恋、找工作难等问题与现实),网络成隐(聊天、玩游戏、看电影电视,无法抵制网络认干爹、潜规则、性开放、扭曲婚恋观等不良思想影响)、兼职成风(兼职打工赚钱,不惜牺牲学业为代价)、作息观念混乱(聊天、玩游戏,不顾他人作息规律,引发宿舍惨案)、志愿者意识淡薄(小到各类志愿者活动少人参加,大到支教支农无人报名),价值认同难等现状与问题,选筛开发与大学生这些问题与症状密切相关的德育内容。除此之外,高校还要采取问卷调查、观察暗访、心理测试等抽查调查的形式,深入挖掘潜藏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德育需求,并以这些需求为核心研发精品课程,上传校园网,方便学生课余时间阅读与学习。与此同时,无论是针对课内德育内容还是针对校园网德育内容及德育精品课程都应设立相关的意见反馈平台或机制,以便定期采集学生意见,对德育内容进行调整优化。
再次,还原学生主体地位,改革德育方式,促进德育教学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过渡转型为知识与方法技巧的双重习得。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外塑和内化的双重属性,要求德育工作必然回归到“外引内应、内外结合”的共振道路上来。如此一来,就德育主体而言,无论是教务人员,还是宿管、安保及图书馆工作人员都应综合学习说服、榜样、锻炼、修养、陶冶、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等德育方法,开展与之相应的德育专题讲座,确保教学方式的多元灵活。具体而言,教务处可以通过发放通知、选取议题等形式,将德育工作广泛铺开;教师则可以采用故事穿插、案例分析、影片截取、人物传记、情境演练、话题导引、学生讲学等形式将德育工作渗透到具体教学过程当中;宿管人员则可以通过发放德育小报、例行巡查、定时关闭网络、定时熄灯说服教育等形式及时了解大学生生活状况,积极解决宿舍纠纷;安保人员则必须广泛收集校园安全事故案例和各种防骗防盗及自卫安全知识,以发送通知和张贴提醒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警惕性,并通过定时不定检查校园安全设备,校内学生异常举动的形式最大限度将安全隐患扼杀在摇篮之中;图书馆工作人员则应采取图书推荐、组织各类与德育相关的知识讲座的形式扩展大学生的知识架构,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实现政治思想道德的内化;心理辅导中心应采取匿名电话接听、预约交谈等形式主动帮助学生打开心结,释放各类压力,并导引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生则应自觉成立德育小组或德育协会 ,定期开展各类德育活动,在丰富自己课余生活的同时,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德育优化中来,最终促成大学生德育工作“外引内应、内外结合”的良好局面。
最后,优化德育考核标准,建立健全德育考核机制,从外在约束力上助推大学生德育工作顺利进展。这就要求高校既要量化其他德育主体考核标准,又要制定相关的学生德育考评标准。就教其他德育主体考核标准而言,要切实将日常工作考核晋升之中,并采取主体自评、主体互评、学生及他人测评的方式,以期中和期末为节点分段推进,同时辅之以定期不定期抽查与突查,从时间上确保德育工作的持久效果。就学生考核机制而言,必须加大德育学习在学生个人考核中的权重比例,同时以其他主体考核、自我考核的形式保证考核的公平性,并以此作为评优评先的依据之一。
总之,大学生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巨大的复杂工程,需要各级德育主体联动协调,才能将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和德育目标,才能更新和提供与学生实际情况切实相关又生动有趣的德育内容,才能丰富和创新德育方式,建立健全德育考核机制,从内部外确保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进展。
[1]黄希庭,郑涌,等.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王怀民.高校后勤社会化与大学生德育创新[D].武汉大学,2004.
[3]刘卫.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G641
A
1006-5342(2012)07-0095-02
2012-04-21